【要点提示】
因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的程序违法,导致房产错误登记于他人名下。经法院裁判,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撤销了涉案房产的产权登记,并重新登记于原告名下。原告起诉被告要求被告国家赔偿,赔偿房产在他人占有期间的租金和银行利息损失。
【案例索引】
一审: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2008)深罗法行初字第122号
二审: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9)深中法行终字第90号
【案情】
原告:马刚平
被告: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1990年7月15日,被告将涉案房产深圳市罗湖区翠园住宅区16栋605房(现名为布心花园16栋605房)登记在案外人丁广明名下,房产代用证号是0030447。2004年原告向罗湖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0030447号房产代用证。罗湖区人民法院作出(2004)深罗法行初字第8号行政判决书,以丁广明没有在《深圳市房地产转让登记申请书》上签名为由,认定被告将涉案房产产权登记在丁广明名下的程序违法,判决撤销涉案房产的产权登记。2005年原告又向罗湖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判令被告将涉案房产产权登记在原告名下。2006年11月28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2006)深中法行终字第451号行政判决书,判决被告将涉案房产产权登记在原告名下。2007年3月7日,被告向原告核发了深房地字第2000356483号房地产权证。原告于2007年11月20日向被告提出赔偿申请,要求赔偿房屋经济损失,主要是租金及银行利息损失,共计人民币661012元。被告于2008年6月11日作出《关于驳回马刚平国家赔偿申请的决定》,以原告的赔偿请求不符合《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为由,驳回了原告的赔偿申请。
原告马刚平述称:1988年12月1日,原告付款购买了涉案房产深圳市布心路翠园住宅区16栋605房(现名为布心花园16栋605房)。被告在该房的登记过程中没有认真审查有关材料,在案外人丁广明没有亲自申请也没有委托他人申请房产登记的情况下,于1990年7月15日将涉案房产错误登记在丁广明名下,并颁发了深房地字第0030447号房地产代用证。此后,被告虽然知道房产登记错误,但一直拒绝将房产变更到原告名下。1994年5月,原告就涉案房产的产权确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003年9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确认了房产是原告购买,产权亦无争议。原告于2003年12月开始向被告递交涉案房产的产权变更申请,被告一直拒绝办理。2006年11月28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深中法行终字第451号行政判决书判令被告将涉案房产登记在马刚平名下。2007年3月7日,被告向原告核发了深房地字第2000356483号房地产证。被告的错误登记以及后来拒绝变更的行为,造成原告的房产被登记在他人名下19年之久,也造成案外人胡建强强行居住原告房产19年之久。原告的房产经济损失与被告的违法行政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被告应当为其错误登记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原告的诉讼请求:判令被告赔偿因其在房产登记中的过错给原告造成的房屋经济损失人民币679383.3元。
【审判】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根据该规定,只有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且该违法行使职权行为与受害人受到的损害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受害人方可依法取得国家赔偿。本案被告于1990年7月15日将涉案房产深圳市罗湖区翠园住宅区16栋605房登记在案外人丁广明名下的行政行为程序违法,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但该违法行政行为与原告称其受到的房屋经济损失没有因果关系。原告称其因房屋被案外人长期非法占有受到损害,但该损害并不是被告的登记行为所致。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因其在房产登记中的过错给原告造成房屋经济损失的请求,不属于国家赔偿范围,依法应予驳回。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3条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原告马刚平要求判令被告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赔偿因其在房产登记中的过错给原告造成的房屋经济损失人民币679383.3元的赔偿请求。
上诉人马刚平上诉称:(1)《物权法》第21条第2款明确规定:“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人追偿。”本案所涉及的损害赔偿,系固定资产即物权的损害赔偿,因此符合我国关于物权损害赔偿的专门法律规定。(2)涉案房产的付款购房人并非案外人丁广明。(3)被上诉人将涉案房产错误地登记在丁广明名下,其做法不但侵犯了上诉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侵犯了丁广明的合法权益。因此,被上诉人应该受到法律惩处,承担涉案房产受到损害的赔偿责任。(4)被上诉人的错误登记行为与造成本人房屋利益的损害有着直接因果关系。故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判,并判令被上诉人依法赔偿因其在房产登记中的过错给上诉人造成的房屋经济损失人民币679383.30元。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确认一审查明的事实存在。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28条的规定,受害人方取得国家赔偿,应当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行为与受害人受到的损害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为前提,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不予赔偿。(www.xing528.com)
本案中,被上诉人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将涉案房产深圳市罗湖区翠园住宅区16栋605房登记在案外人丁广明名下,并颁发房产权利证书,该行为是根据当事人申请而作出的行政行为,并非被上诉人主动作出。而且,涉案房产为他人占有使用,被上诉人仅是作为登记机关,未进行任何处分。但上诉人所提出的房屋经济损失赔偿请求,是指涉案房产为他人占有而产生的租金损失,属于预期收益,可见,被上诉人登记行为错误与上诉人提出的租金及利息损失之间没有直接关联,两者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上诉人要求被上诉人赔偿租金及利息损失,缺乏法律依据,该请求应当予以驳回。
综上,上诉人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一、涉案房产为他人占有而产生的租金及银行利息损失性质如何?法律对此种损失是否进行保护?
涉案房产为他人占有而产生的租金及银行利息损失在性质上属于预期利益损失。
民法上所说的预期利益,是指权利人(也即财产所有人或者经营管理人)以其所有的或者由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一定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生产经营行为)预期实现和取得的财产增值利益。这种财产利益具有未来性、延伸性的特征。所谓未来性,是指这种财产利益不是权利人现已拥有的,而是在未来过程中所要取得、所要实现的财产利益。所谓延伸性,是指它是以一定的现存财产为基础而产生的财产增值利益。一方面,它需以一定的现存财产为依托,另一方面,它又是现有财产的扩展和增大。
预期利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违约而造成受害人预期利益损失,另一种是损害他人财产权行为所造成的受害人预期利益损失。在我国立法上,《合同法》第113条对前者作了较明确的规定,要给予一定赔偿,而对于损害他人财产权行为所造成的受害人预期利益损失通常不予赔偿。本案中,涉案房产为他人占有而产生的租金及银行利息损失即属于后者,此种损失并没有直接发生,不是实际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对此种权益进行保护,对加害人过于苛刻,受害人则可能会因此获得不当得利,因此法律对因损害他人财产权行为所造成的受害人预期利益损失通常不予保护。
二、被告错误登记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引起国家赔偿?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28条的规定,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受害人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有四项:
1.侵权行为主体要件。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侵权行为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或者其工作人员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其被授予的职权只限于行政职权,不包括司法职权)。
2.侵权行为要件。侵权行为的存在是构成国家赔偿责任的要件之一,即国家侵权行为的主体的哪些行为可以引起国家赔偿责任。首先,致害行为必须是执行职务的行为,国家只对执行职务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而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之外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纵然违法,只能对行为人产生相应的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不能引起国家赔偿责任;其次,必须是执行职务的行为违法,职务行为只有在违法的情况下才会引起国家赔偿责任,如果是合法的职务行为,引起的是国家补偿,而非国家赔偿。所谓违法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3.损害结果要件。损害结果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既定的客观损害。即有损害,才会有赔偿。并且,损害结果只有具备以下特征,才可以获得国家赔偿:(1)合法权益的损害具有现实性,即已经发生的、现实的,而不是未来的、主观臆想的;(2)损害必须针对合法权益而言,违法的利益不受法律保护,不引起国家赔偿;(3)损害必须是直接损害,而不包括间接损害。
4.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职务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的行为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结果之间必须有必然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只有两者之间具有这种联系,国家才负责赔偿。
只有以上四个要件均具备时,国家才对损害承担赔偿责任。本案中,被告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其行政行为确实存在违法性,但原告所主张的因被告的违法行为所导致的利益损失是一种预期利益损失,是一种未来的,可能发生的损害,不具有现实性。同时,被告的违法具体行政行为与原告所主张的利益损失之间不具有必然、内在、本质的联系。对于此种非必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我国法律规定不予给予国家赔偿。
(撰写人:刘 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