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高等教育:揭露庞氏阴谋

中国高等教育:揭露庞氏阴谋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我本人现在在教育机构工作,我猜想中央电视台可能是希望我多做些自我批评。从金融学的意义出发,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的财富黑洞与麦道夫的“庞氏阴谋”无异。我国目前的高校体制决定了我的这些建议是不会得到认同和采纳的,因为整个中国高校的教育体制缺乏一种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激励机制。因为我相信金融学不是由10道选择题和1 0道是非题构成的,要让中国资本市场来检验教学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揭露庞氏阴谋

我现在最揪心的不是外面的行情和手里的股票,不是我电脑上的房地产按揭贷款模型,而是楼下即将毕业的这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以前曾经就这个问题发表过看法,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两个原因: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政策鼓励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业,导致国内需求被压制,从而使得第三产业就业机会少;次要原因是现在的大学教育体系有问题,学生们总是在准备下一次考试,而不是在准备下一次实践,导致我们培养的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

中央电视台某个栏目的主持人曾经在节目中转述我的观点,但是他略去了我对中国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指责,而只播送了我对国内大学教育体系的批评。由于我本人现在在教育机构工作,我猜想中央电视台可能是希望我多做些自我批评。好吧!那我现在就多做些自我批评吧。

我先来说说我今年帮学生找工作的情况。寒假期间,我去拜访我们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听听实习单位领导对实习生的反馈意见,顺便给对方一些恭维,最重要的是推荐我校学生,希望对方能够雇佣他们。也确实有一部分学生被录用,顺利地留在了实习单位。此外,我还有两个研究生,找了多家实习单位,四处托人,到处打电话,上门拜访,最近才终于解决了就业问题。今年的就业形势真是十分严峻,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我简直已经斯文扫地。毕竟我离开资本市场有近两年了,这张老脸的面子还有几个兄弟认得?上海话里有一个比喻非常符合我的感受:“拿自己的热面孔去贴就业单位领导的冷屁股。”但是我并不后悔自己做的这些“无用功”,也不抱怨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回报”。我觉得一个大学教师的奋斗目标不是写出大多数人看不懂的论文,而是让大多数学生找到工作。我甚至有一个更加激进的想法:公立大学拿着纳税人的钱去培养学生,如果最后不能培养出新的纳税人的话,我们简直就是在犯罪!从金融学的意义出发,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的财富黑洞与麦道夫的“庞氏阴谋”无异。

我曾经提议把科研经费拿出来雇佣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一边指导他们做课题一边给他们发工资,应者寥寥;我还曾建议把教师的职称和考核同毕业生的就业率挂钩,和者更寡。这些建议虽然对于解决今年就业难的问题是杯水车薪,却也是苦心孤诣。我国目前的高校体制决定了我的这些建议是不会得到认同和采纳的,因为整个中国高校的教育体制缺乏一种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激励机制。我们现有的激励机制是一切围绕着排名。我国的高校争先恐后地动用一切资源去争取更高的排名。恕我直言,排名本身是非市场化的东西。那些标准都是人为设定的,比如论文等级和数量、引用次数、院士人数和科研经费等等。结果导致各个大学纷纷争夺挂名的院士,给出优厚的待遇,如此一来院士的“身价”都被炒高了。客观地说,这些钱和“公款追星”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是导致学术造假的外部原因之一,后者可能导致歌星的假唱。不过,我心下窃想,学术造假的危害可能远远大于歌星假唱。

我建议,我们今后只公布一种排名,其中只取三个因素,分别是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程度、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生起薪水平。但我估计这样的做法本身很快又会鼓励一大批学校去给毕业生制造麻烦。他们会规定凡没有签约的毕业生不能领取毕业证书,逼着学生和学生家长去造假。这些年,国家投给各个大学的经费越来越多,但是我在想如果我们把这些钱都花在学生身上,就业的情况是否会好些呢?(www.xing528.com)

我在上海大学对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本着“金融学没有对和错,只有输和赢”的信念,我把金融学的枯燥原理演绎成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男女爱情故事。我在衍生品定价课上,大谈《荡妇喋血记》的创作思路,并没有让前来听课的教学督导吃惊,他反而给了我极高的评价:“难得看到不点名的课堂后面有学生站着听课。”我尝试了“一道题”的考试,用实际案例的计算取代原有的题库。因为我相信金融学不是由10道选择题和1 0是非题构成的,要让中国资本市场来检验教学成果。我们的大学应该一切从实践出发教育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资源。

就业问题看似是毕业生个人的问题,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问题。我们的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自己申报课题、拿项目、要经费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学校还继续在追逐着更高的排名。要解决好就业问题,我们必须从教育改革开始。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如果全部都偏离了“培养找得到工作的学生”这个目标,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符合社会需要,而就业率将最终影响我们的学生来源和质量,导致我们生源质量的下降。这样就给将来的就业任务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这个死循环该结束了!

我记得我自己回国之后四处奔波找工作的苦闷日子。一个身体健康、心智健全、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如果一年多没有工作,其结果就是逐步形成一种灰色的人生观。因此,我特别希望这些难过的往事不要再发生在我的学生们身上。

(本文写于2009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