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政府花大力气拯救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反而使日本陷入了更漫长的危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花了10年时间来寻找。
“他们应该让那些机构破产,而不是合并。竹米勒教授用这么一句话就匆匆打发掉了追到电梯口问问题的我。那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的一次讲座,我得到了答复却没有解决问题。因为,我当时的脑子里面全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根本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涵义。
此疑蓄之久矣,屡欲再次求教,辄坐失良机。直到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我才彻底明白了米勒教授的话,而他却在三年前去世了。从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救市行动来看,无非是复制了20年前日本政府的做法:以挽救机构的办法来挽救市场,其结果就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已经低到了联邦利率的水平,而商业票据的利率却依然很高,银行普遍出现“惜贷”情绪。按揭贷款产品转让的折扣价格依然很高,显示放贷利率居高不下。各国央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措施似乎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只能深入发掘其中的原因。
“市场并不缺乏流动性竹这句话听起来特别耳熟。大约在一年前,欧佩克的秘书长在油价到达100美元时也说过“市场上并不缺少石油”。市场不愿意向企业放贷,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存在着破产风险。消除这种破产风险有两个办法:一是引进违约互换产品,让商业银行把放款对象的破产风险对冲掉。这样做的结果是在银行不知道哪个企业会破产的情况下,不得不对所有申请贷款的企业加上一个破产假设,然后收取一个高额的利率以便对冲手中的风险。二是允许同行业里面的劣势企业破产,让出市场空间,剩下的企业就能够得到银行贷款而且不必要支付一个很高的利率。这样一来,全盘皆活。
现在看起来,那些排队申请美国政府救援的企业其实是自己延误了危机拯救的最佳时间。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匆匆救市的结果是导致那些本该被淘汰的企业苟延残喘,那些本该应运而起的企业却在泥潭里继续挣扎。这将会是一个满盘皆输的局面。
回过头来看我国的情况。现在各地的地方政府都纷纷出台各项政策保护这个行业,支持那个行业。我想问一句:这些年来,企业从政府获得的援助和支持还少吗?同样的公共资源被用来拯救企业,其结果是本来应该改善民生的资源被浪费和消耗了。更严重的问题是拯救这些企业并不能起到拯救经济、保持就业的效果,而只能延续危机的时间,导致更多的人在萧条中挣扎。(www.xing528.com)
一座大楼突然着火了,人群蜂拥而出,出口必然被堵住。我们只能痛下决心,让挤在门口的人退到后面去排队,才能让大多数人更快地得到拯救。破产的企业虽然在短时间里面导致GDP的下降,也可能让一部分人失业,但是却能够让整个经济尽快复苏,防止走日本的老路。各个企业都在政府的支持下勉强维持,反而不利于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任何一次危机都是一次行业的大洗牌,必须有新的公司诞生,有老的公司破产。新的企业必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也就能够重新拉动经济增长,并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保持就业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将两者对立起来是有些人的机械论观点。我们许多同志动辄以保持就业为借口去维护某些落后企业的利益,其实就是在危机中把更多的人送到拥挤的大门口。
高额利差告诉我们,必须有企业破产,整个金融体系才能重新进入良性运转,否则大家谁也不能得到拯救。我们只能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有保有压”的方针,将一部分劣势企业淘汰。允许他们破产就是挽救更多的企业。
救企业、救机构,看似最简单最直接的救市方法,实质上却扼杀了市场本身固有的优胜劣汰的机制。这种做法使金融机构始终保持高额利差,致使中央银行无论注入多少流动性都无法启动信贷市场。这个代价比让一部分企业破产更沉重、更痛苦。
(本文写于2009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