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已经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和个人,都应该把经济眼光放得长远一点,要学会抛开国门的束缚,去拥抱整个世界,让自己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作家V.S.奈保尔在访问阿根廷时,与阿根廷商人约格交谈。约格在谈话中说道:
在我国,通货膨胀使每个人整天战战兢兢的。如果想在我们公司赊账,但是不管什么产业,都只能给4天到5天的赊账。否则在这种严重的通货膨胀下,流动资本就会全部被套牢。这是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影响,但是通货膨胀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人们不再关心生产力乃至技术,因为生产力再怎么先进,在通货膨胀的时候,生产的产品本来就卖不出去而造成了积压。如果生产更多的产品,那么积压得就会越厉害,到时候,通货膨胀的情况就会越严重。但是,在我国这样的通货膨胀情况下,只要你知道应该在何时何地进行投资,一日之内你就可以赚取10%的利润,但是资产流失的也很快,因为你必须用翻倍的价钱去购买商品。这是通货膨胀不可避免的恶果,即货币疾病。你的钱分崩离析,就像癌症。
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影响。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
2003年前8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持续小幅正增长,从9月份开始快速上升,同比增幅在12月已经高达3.2%。初步估算,2004年同比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为2.2%。也就是说,2004年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全年物价上涨也会达到2.2%。有关金融专家随后分析,按照全年物价2.2%的上涨率计算,实际意味着个人储户存入银行一年的定期存款的实际收益已经为负值。
因为通货膨胀跟纸币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时代是不会出现此种现象的。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时代,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就像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八九风暴”。
1988年、1989年,我国通货膨胀率从1987年的7%上涨到18%。1991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再次攀升,跃到了20%以上。物价上涨了,钱不值钱了。标准粉从原来每斤0.18 元,涨到1.00 元;好大米从0.23 元涨到 1.70元 ;瘦猪肉1994年初还是 4.50 元/斤,到年终却变成了7.50元/斤;一双皮鞋从10多元、数十元涨到了数百元,所有的物价都在成倍地上涨。
在我国流通的纸币就是人民币,所以,通货膨胀是由人民币的增值造成的,人民币一增值,那么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就会增强,也就是说,人们手中的财富增多了,人民币一升值,老百姓手里的钱也就更值钱了。
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
但是,人民币增值了,单位货币购买的东西多了,也就意味着物品不值钱了,那么就会导致物品的价格下降,而这种价格的下降,也就意味着人们的钞票开始贬值。所以,人民币增值会影响物价上涨、房价上涨、股指上涨,而我们老百姓口袋里的钞票实际上就是在这种价格上涨中贬值了。
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下跌,会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我国实行的是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制。因此,在近10年里,人民币长期处于升值状态。1996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8.3143,到2003年为8.2770(国家统计局,2004年)。并且,从2001年开始连续3年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在8.2770。自2006年开始,人民币再一次面临升值压力,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都迫使希望人民币升值。2007年,人民币开始升值。
那么,人民币升值,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呢?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能意味着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就跟着提升了,老百姓手中的钱也就更值钱了,那么中国的人均GDP全球排名也会提升一些。同时,人民币增值,同样的100元人民币兑换的外国货币就少了,有利于中国外债压力的减轻和购买力的增强等等。
此外,人民币升值还有利于进口产业的发展。因为人民币升值了,中国在进口外国原材料或产品时就占有优势,可以降低成本。中国石化副董事长邵金扬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人民币升值,海外资产对我们来说会较便宜。”如果人民币升值5%,中国石化2003年进口的石油,以目前的价格计算,成本将减少逾1亿美元。所以,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
但是,人民币升值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不利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会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因为人民币升值就会提高中国产品的价格,加大投入的成本,并且人民币升值,会使得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优势消失,那么带来的是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从而引发国内经济的不景气。
在1985年,为了遏制廉价日货出口狂潮,美、法、德、英的财政首脑就采取过相应的手段,迫使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从而逼迫日元升值30%。此后,从1985-1996年的10年间,日元兑美元比率由250∶1升至87∶1,升值近3倍。而“广场协议”被公认是引发日本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
人民币升值也会使我国企业和许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降低。中国的各种产品之所以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优势,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产品价格低廉,但是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存在。如果人民币增值了,那么也就意味着提高了中国产品的价格,那就会使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受到打击,这是很可怕的。
很多人对人民币升值的前景忧心忡忡。因为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由于劳动力多、价格低廉,一直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有价格优势。但人民币如果升值,我国的国际地位也许提高了,但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将逐步丧失。我们来算了一笔账:如果人民币升值10%,就等于出口价格提高了10%,而我国国内制造企业中好一点的企业利润也只有5%左右,加上一些财政贴息,我国企业盈利水平平均也不到3%。平均3%的利润率怎么可能调节10%的升值压力呢?因此,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则会是我国出口产品的大面积亏损。
人民币升值还会破坏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使我国更容易爆发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有可能葬送我国多年辛苦造就的良好投资环境,因为这种升值会使海外投资变得相对昂贵,导致海外来中国的投资减少,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将被大大消减。另一方面,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可能增加,使我国的金融距爆发危机的边缘越来越近。
从墨西哥金融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国家的政府均是以高利率的货币政策吸纳国内资金,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由于内部资金乏力,又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流入,使资金流向出现偏差而形成资金结构上的矛盾,埋下了货币危机的隐患;同时又产生了外资流入推高本币汇率的矛盾,触发了经济结构问题的暴露,或出现泡沫经济或出现经济滑坡,从而被迫实行本币贬值政策,直接导致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交易风险,并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此外,人民币增值会增大就业压力,恶化当前就业形势。现在,有很多的外商在我国投资办企业,所以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吸引国内劳动力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尤其现在更是如此。但是此时人民币若是升值的话,不仅会影响吸引外资,而且也会加剧当前就业形势的恶化。并且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的优势产业造成严重损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的限制,出口形势并不乐观。人民币升值则会使这种状况更加恶化。
我国和缅甸是邻国,也一直都是双边贸易伙伴。2008年,我国与缅甸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26.26亿美元,与前一年同比增长26.4%,其中我国对缅甸的出口是19.7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4%,我国从缅甸进口是6.4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1.2%,我国实现贸易顺差13.31亿美元。在投资方面,一年内我国对缅甸投资累计达13.31亿美元,其中对矿产、电力、油气领域类的投资分别为8.66亿美元、2.81亿美元、1.24亿美元。而缅甸在我国的投资项目也有221个,合同外资共3.2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8281万美元。
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已从单纯的进出口买卖关系发展成为多种形式的经济关系,从商品的进出口演变到了劳务的输出入,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多头并进,由满足物质享受的商品到满足精神享受的旅游,商品结构、贸易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闭关自守的,他们都在经济上与其他国家相互依存,美国是这样,日本是这样,欧洲国家是这样,其他发达国家也都是这样,这些国家在经济上都在影响别国和受别国影响,而这种影响和被影响的相互依靠现象则正是通过国际贸易这个“传递”渠道得以实现的。
经济学小知识: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所以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可以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互通有无。世界各国由于地域、发展时间长短的不同,就造成了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平衡,由于受这种情况的影响,导致各国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供求状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自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所有产品,也不可能消费完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每个国家都存在着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又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产品过剩状况。而供过于求的时候,那些剩余的产品怎么办呢?而供不应求的时候,又从哪里弄到消费的产品呢?这一切都是通过国际贸易来解决的。通过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国内短缺产品的市场供给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为各国国内市场的过剩产品提供了新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求的矛盾,从而调节了各国的市场供求关系。
经济学小知识: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 Trade)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就是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同时,国际贸易还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当今世界上,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的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国家劳动力富余但是资本短缺,有的国家资本充足而土地不足,有的国家土地广阔而耕作技术又落后。这种种因素就造成了这些国家的发展。但是,这些因素却因国家贸易而得到了改变。通过国际贸易,这些国家就可以采取国际劳务贸易、资本转移、土地租赁、技术贸易等方式,将国内富余的资源与其他国家交换国内短缺的资源,从而使短缺资源的制约得以缓解或消除,富余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扩大生产规模,加速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国际贸易的话,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规模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其短缺的资源的制约,一部分资源将闲置或浪费,生产潜力得不到发挥,最后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
2006年全球国际贸易额达24.5万亿美元。其中,出口12.1万亿美元,进口12.4万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4%,扣除汇率和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9.0%和8.5%,显著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
此外,国际贸易还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在现代,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贸易活动,这不仅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互相联系起来,而且也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卷入国际经济生活之中。当发展中国家卷入到国际经济生活中的时候,就能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国际市场的竞争活动,也促使世界总体的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加快。这不仅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济学小知识:国际贸易史
1、从形式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以直接出口货物为主,而二战后直接在外国投资成主流。
2、从内容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具有偶尔、单纯、片面的劳务输出或商品输出,贸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业成品和初级原料。二战后,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商品层次丰富,涵盖三大产业。
3、从组织上,工业革命时期缺乏国际贸易组织,出口大都业余偶然,很少有专门从事贸易转换的公司,分工不细。二战后,成立了WTO等协调各国贸易,制定贸易原则,而且跨国公司基本垄断国际贸易,分工很细。
4、从范围上,工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往往局限于殖民地和宗主国、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而且牵涉面窄(指民众)。二战后,全世界均受波及,没有哪个国家置身于国际贸易之外。
5、从意识形态上,工业革命时期重商主义较为盛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圈占殖民地;二战后,虽然一度出现冷战两大阵营的贸易互不往来,但基本实现自由贸易。
但是,尽管国际贸易有多种多样的有利作用,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会层出不穷。
1996年,韩国大蒜的生产量是45.6万吨,进口量为9500吨;1997年生产量为39.4万吨,进口量是1.84万吨;1998年生产量为39.39万吨,进口量为3.6万吨;1999年1-9月生产量为48.37万吨,进口量为2.833万吨。韩国大蒜每年的进口在激增,而我国就是韩国的主要大蒜进口国,所以,我国出口到韩国的大蒜每年的增长幅度也很大,1997年比1996年增长93.6%,1998年比1997年增长95.7%,1999年l-9月比1998年同期增长28.2%。由于进口我国大蒜量的大幅增长,使韩国大蒜批发价格大幅下跌。1998年韩国市场大蒜的批发价格是每千克3097韩币,1999年下降到1901韩币,跌幅为37.9%。韩国有30%的农户靠种植大蒜为生,他们认为进口我国大蒜太多,压低了市场上大蒜的价格,扰乱了市场的秩序,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他们前往政府部门抗议示威。韩国政府在此压力下,从1999年11月18日起,开始暂停从我国进口大蒜,并暂时把大蒜的关税调整到315%。
韩国对我国大蒜关税的提高就是一种贸易壁垒,我国为了回应这种贸易壁垒,2000年6 月7日,我国政府决定对进口激增的原产于韩国的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聚乙烯暂停进口。
这是中国和韩国的国际贸易“战争”,而在美国与日本之间,这种贸易“战争”也非常常见。美国的柯达公司与日本的富士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
富士和柯达是世界上胶卷业的两个霸主,富士属于日本,而柯达则属于美国。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不存在关税壁垒,这也就是说,日本对胶卷的进口关税降到了零,即外国产品,如美国柯达进入日本市场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所以,自从柯达进入日本市场以后,柯达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机会击败对手。
在其他方面美国对日本提出挑剔是不可能的,而打败日本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用WTO规则大做文章,那么如何利用WTO规则寻找打败对手的突破点呢?柯达使用了GATT第23 条1款。美国说日本并没有违背WTO的某一特别的义务条款,日本实现了其在关税减让方面的承诺。但是,日本政府关于胶卷销售的措施,却使美国胶卷业的优势正在丧失或减损,这一点违背了GATT第23条1款。具体地说,就是美国指责日本政府限制流通的措施,鼓励并促进了日本胶卷市场销售体制从多种商标的大商场出售转变到单一商标的专卖销售,从而制约了进口胶卷的销售能力,妨碍了柯达的市场开拓能力。
既然国际贸易中有这么大的竞争与利益关系,那么,肯定也就会有不正当的竞争与欺骗。因为国际贸易是一种大范围内的交易,也许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与欧洲的一个国家合作,而这种距离关系就造成了多种的不便,这不像本国内的贸易一样,因为就在国内,可以亲自去了解与验证,但是国外就不行了。正是由于这种的一种情况,也就导致了风险的产生。
2005年4月底,乌鲁木齐外贸经营户章先生与西亚某国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份木材订货单,该公司发来一份铁路运输单复印件,但运输单上公司的名称前后不一致。章先生于是向询问原因,但对方却说,因为他们公司没有外贸进出口权,所以只能挂靠在其他公司的名下做外贸生意。章先生对此虽然仍有疑虑,但还是交付了20万元的大货保证金,并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发了50%的货。
但半个月过去了,杳无音讯;一个月过去了,石沉大海。章先生千方百计托人打听,最后得到的答复却是这家公司早已注销。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同样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也屡有发生,手法如出一辙。
2005年3月,私企业主李先生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招商信息,某公司希望寻求一位合作伙伴,合作各种外贸加工订单。于是他来到该公司,并与其签订了一份总额2900万元的服装加工订单。然而,在交了10万元左右的先期费用后,这家公司在通知他去拿预付款的当天突然人去楼空,李先生才发现自己受骗了。于是他联系了十几个被骗单位进行调查,发现诈骗公司远不止一家,而且是网络化、职业化的分布在许多写字楼里。他们以海外市场外商采购等为诱饵,利用与外商的假合同,骗取那些渴望出口产品的企业预付各种费用,牟取暴利。
李先生在受骗之后向朋友说,他们的外贸知识极为专业,对外贸流程也极为了解,营业执照很齐全,工商、税务手续都有,我始终也没看出来他们怎么骗我的。
章先生和李先生的例子就是一种很好的明证。国际贸易由于距离的关系就造成了这样的欺骗事件时有发生,给自己或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说,国际贸易是一场世界大战并不为过。
凶猛的金融巨鳄:热钱
2008年1-2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81.28亿美元,与2007年同比增长75.19%。2007年全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826.58亿美元,相对于2006年来说,仅增长13.8%,并且是2005年以来的首次同比增长,2005年、2006年我国吸收FDI曾分别下降0.5%、4.06%。
2008年一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金额就有这么多了,这种快速增长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按道理说,全球经济危机对投资会有很大的压力,而我国2008年贸易、外资政策的调整以及要素成本的上涨也本应给外商投资带来压力的。
因此,我国对外资金额的吸收有如此高的增速表明对华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出现异常,很有可能是部分国际游资混入其中。并且早在2008年1月份,中国的FDI猛增109.78%,这很可能就有国际热钱和游资流入我国。
其实,国际游资与热钱流入我国也是很正常的,因为自从2007年以来,人民币大幅升值,美元不断贬值,中美利差不断扩大。今年,这种扩大仍在继续,但是尽管人民币升值了,但是中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这样的现实使得中国对国际资本具有相当的诱惑力。面对中国的诱惑,国际游资将会加紧在中国建仓也是可能的。
所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会有更多国际资金进入我国,一方面是由于人民币还在升值,另一方面,2007年在美国次债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资金很多撤回本部,而这些资金为了弥补在次债危机时所受的损失,将通过从新兴市场中获利来弥补,而我国就是他们的新兴市场。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更多国际资金进入将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信心的恢复。
这些流入中国的资本有很多就是一些热钱,热钱(Hot Money)又称“逃避资本(Refugee Capital)”,是充斥在世界上没有什么特殊用途的流动资金。它也是一些投资者为了追求最高报酬及最低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短期、套利和投机。但它有很大的风险性,正是由于它,上世纪90年代墨西哥爆发了金融危机。
1994年3月,墨西哥革命组织党的总统候选人遇刺,使人们对墨西哥政局的稳定产生了怀疑。于是,在墨西哥投资的企业急剧减少,这潜在地导致了墨西哥的外汇储备迅速流失。面对这种流失,墨西哥当局用发行Tesobonos来应对。但是,由于流失的速度过快,导致发行Tesobonos也无济于事,当年的最后几个月,资本外流愈加凶猛,墨西哥政府在两天之内就失掉了4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到12月22日,外汇储备几近枯竭,降到了低于1个月进口额的水平,最后墨西哥政府被迫宣布新比索自由浮动,于是新比索贬值65.8%。在汇率急剧下降的同时,墨西哥股票交易也崩溃了,酿成了80年代初债务危机以来最严重的金融风潮。危机给墨西哥带来了巨大冲击。大批银行、企业因支付困难濒临倒闭。经济从1995年开始出现全面衰退,GDP下降了6.9%,失业率从3.2%上升到6.6%。此次危机使得墨西哥政府10年来的改革成果被部分抵消,债务负担再度加重,资金流入大幅减少,通货膨胀重新抬头,经济增长放缓。
墨西哥之所以会发生这么严重的金融风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热钱,因为热钱进入一个国家的市场,就是为了寻找套利机会,这一过程中就会造成资本市场的极不稳定,它们会抬高物价,并且热钱一旦进入一个国家的市场,就并非一成不变,并且很难清除出去,一些长期资本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转化为短期资本,短期资本可以转化为热钱。
经济学小知识:热钱(Hot Money)
又称游资(Refugee Capital)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那么热钱到底会给一个国家的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第一,热钱进入一个国家,会对这一国经济的虚假繁荣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最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全国房地产价格涨幅在12%以上,远远超过消费者物价指数,尤其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一些大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20%以上,甚至达到50%。即使2004年中国采取严格的宏观调控也没有抑制房价的急剧上涨,因此,在中国,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呈现一种繁荣的景象,但是这更多的有可能是一种虚假繁荣,这一种虚假繁荣就有可能是一些套利资本进入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
经济学小知识:热钱 “四高”特征:
1、高收益性与风险性。追求高收益是热钱在全球金融市场运动的最终目的。当然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因而热钱赚取的是高风险利润,它们可能在此市场赚而在彼市场亏、或在此时赚钱而在彼时亏,这也使其具备承担高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2、高信息化与敏感性。热钱是信息化时代的宠儿,对一国或世界经济金融现状和趋势,对各个金融市场汇差、利差和各种价格差,对有关国家经济政策等高度敏感,并能迅速做出反映。
3、高流动性与短期性。基于高信息化与高敏感性,有钱可赚它们便迅速进入,风险加大则瞬间逃离。表现出极大的短期性、甚至超短期性,在一天或一周内迅速进出。
4、投资的高虚拟性与投机性。说热钱是一种投资资金,主要指它们投资于全球的有价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以便从证券和货币的每天、每小时、每分钟的价格波动中取得利润,即“以钱生钱”,对金融市场有一定的润滑作用。如果金融市场没有热钱这类风险偏好者,风险厌恶者就不可能转移风险。但热钱的投资既不创造就业,也不提供服务,具有极大的虚拟性、投机性和破坏性。(www.xing528.com)
第二,热钱流入,人为地加大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汇率体系,以及美元持续贬值,才能吸引热钱进来。因此,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 随着流入热钱的增多,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越大。最后,热钱的流出,也同样会使经济剧烈波动。随着美联储7次升息,美元利率提高增强美元吸引力,加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不确定性增加,如果热钱大规模迅速流出,就会使一些投机气氛较大的市场价格会大幅波动,如房地产价格迅速回落、债券价格以及股票市场大幅震荡等。
第三,热钱大量进入,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据推测,2004年我国大约有100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这相当于8000多亿元人民币,但是那一年我国全年基础货币投放只有6600多亿元人民币。
因此,热钱流入超过了我国全年的基础货币投放额。这促使央行不得不用央行票据强行冲销,仅2004年央行就发行了近1.5万亿元票据对冲,这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同时也使得我国货币政策主动性不断下降,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什么都不用担心的美国农民:贸易补贴
2007年,美国政府以我国存在所谓的贸易补贴为由,向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他们指责我国存在“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两方面在WTO框架下被禁止的补贴,并且美国还明确提到我国政府提供贸易补贴最主要的是钢铁、木材产品及信息技术这三大行业。
这是美国政府第四次将与我国发生的贸易纠纷提交到世贸组织。对于美国的这种举动,多数国内贸易专家都认为,一方面,我们不必对美国的投诉太大惊小怪,但与此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应对,争取通过双边磋商解决问题。
这是中美两国因为贸易补贴而出现的矛盾,早在2004年,中国与加拿大就因贸易补贴问题而出现过矛盾。
中国和加拿大一直以来都是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的很多商品都出口加拿大,因此说,加拿大是我国的一个很大的商品销售市场。一直以来两国之间也没有什么贸易摩擦。但是在2004年4月28日,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决定对我国出口加拿大的碳钢及不锈钢紧固件进行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因为我国的这些商品在加拿大市场上价廉物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损害了加拿大同类产品的利益。于是,加拿大政府对我国20多家企业在2003年1月1日~2004年3年31日出口加拿大的螺钉、螺栓、螺母等紧固件进行了调查。
经过两个月的调查之后,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对调查结果做出了肯定性裁定,并把裁定结果上报给了边境服务署,又过了四个月之后,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对本案倾销和补贴做出初裁,裁定出口自中国企业的螺钉、螺栓、螺母等紧固件所获得的贸易补贴额均为出口价格的32%。又过了几个月之后,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对出口自中国和中国台湾省的碳钢和不锈钢紧固件做出反倾销和反补贴终裁,裁定原产于中国的紧固件产品存在倾销及补贴,倾销幅度为3.46%~170%,平均倾销幅度为71.95%,补贴额为1.25元人民币/千克。
什么是贸易补贴呢?居然用得着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投诉我国。
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给予的津贴就是贸易补贴。贸易补贴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贸易补贴简单来说就是负税,其后果与税收正相反。间接贸易补贴则一般采取放宽信贷、廉价使用能源或免费使用基础设施等方式。补贴量可以与贸易量保持某一固定比例关系,称为从量补贴;也可以与贸易值保持某一固定比例关系,称为从价补贴。
经济学小知识:贸易补贴
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给予的津贴。
但不管是怎样的补贴,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增加本国产品在别国市场或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为国家拿一部分钱作为补贴发给公司、个人或者某一种产品,那么,这一产品的成本就降低了,因此,在国际市场或别国市场上就可以压低价格而获得竞争力。
就像前面的例子一样,美国因为贸易补贴的问题而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这样说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别的国家的贸易补贴会使本国的产品处于竞争劣势,那么自己国家的利益就会受损,这是一种不公平竞争。在国际市场上,这种因贸易补贴问题而吃亏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
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在多哈举行会谈,计划在2004年底之前达成一个新的全球贸易协定。但在2003年的墨西哥坎昆会议上,由于在投资规定以及农产品补贴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多哈会议上的计划终告破产。
在坎昆会议上,美国和欧盟在农业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因为欧盟拒绝进口美国的转基因食品,于是美国想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对欧盟拒绝美国转基因食品的做法提出制裁。如果世界贸易组织判定欧盟违反了有关规定,那么美国就会在挑战中获胜,美国就可以迫使欧盟接受更多的转基因食品或者接受巨大的经济处罚。
欧盟为什么会拒绝进口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呢?这其中涉及到一个贸易补贴的问题。因为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贸易补贴,那么,这种食品的成本就降低了,那么出口就占有优势。而欧盟对农业的贸易补贴要比美国的低得多,那么,美国的这种转基因食品一旦进入欧盟市场,那么对于欧盟的农业市场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所以在2001年的多哈会议期间,欧盟国家强烈赞成减少并逐步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当时参加会议的美国总统小布什也同意就降低农产品贸易补贴问题举行谈判。会议结束后,小布什回到美国,在国内主张大幅度削减农业补贴,希望在5年内将对农民的贸易补贴限制在农业总产值的5%之内。并且小布什在其最近的预算中也提出了削减农业补贴的问题,但是,美国国会却认为削减农业补贴会打击农民的积极性,因此他们对小布什的政策反应冷淡。
既然这样,那么取消贸易补贴会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以中美两国的棉花贸易为例来加以说明。如果中美两国的棉花贸易都取消贸易补贴,那么,会对各自的国家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就美国而言,棉花贸易补贴取消对美国棉花出口、国际棉价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必将削弱美国棉花出口以及棉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具体将体现在棉花价格方面。取消棉花出口补贴,美国财政每年将少支出4.5亿美元左右。美国政府每年向本国棉农提供30多亿美元的补贴。不同的研究报告估计,美国取消棉花补贴可使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上升2%~12%。
就中国而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出口补贴取消所带来的影响对处于不同棉花产业链上的棉农、棉商、棉纺织企业而言将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首先,贸易补贴的取消将改善了我国棉花的国际收支状况。我国是棉花净进口国家,在取消出口补贴以后,由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进口量大幅度缩减,出口状况没有明显变化,从而改善了棉花的国际收支状况。将会增加我国棉花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其次,取消贸易补贴,我国的棉花价格就会上升,这有助于我国棉花的出口贸易,但是发达国家将会以反倾销、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使用特别保障条款等想方设法阻止我国的棉花进入他国市场。同时,损害了我国棉花消费者的利益。价格的普遍上升,从使我国棉花消费者剩余减少,利益受到损失。
世界加工厂的转型:中国制造
2005年,欧盟国家在研究发明方面的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84%,而同年中国的这一比例为1.34%,但中国在这方面的支出在迅速增长。因为只相差了0.5%,以中国的这种增长速度,肯定不出两年的时间,中国在这方面的支出便可赶上欧盟国家的水平。正是这种在研究发明方面支出的增加,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更多的被研发出来,并且随着更多高科技产品的被研发,中国高科技商品的出口总额由1995年仅占制造业出口总额的16%变为2005年的35%,进步速度非常惊人。因此,国际市场上80%的影印机、60%-70%的手机、60%的数码相机以及50%的电脑都是中国生产的。而这些成绩仅仅是“中国制造”的开始。美国一家咨询公司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出中所占份额将达到22.4%,到时会超过美国的22.2%,位列世界第一。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自豪的时代。我们没有走出国门还不知道,但是只要我们一走去,那么就会发现,在国际市场上,“MADE IN CHINA”的标志越来越多。所以,中国才会有世界加工厂之称,今天,中国制造的口号开始响遍整个世界。
2005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发表了萨拉·班吉奥尔尼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文章,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一个叫萨拉·班吉奥尔尼的美国家庭在过完圣诞节之后,她看到满屋子都是满地狼藉的垃圾,但是这些用过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的。因为中国的商品太物美价廉了,所以中国制造的产品充斥他们的生活中,玩具、小玩意和10美元一双的童鞋。在她的家里,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堆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布娃娃,到处都是中国制造的产品。那时候,她的心头慢慢爬上了一种不安。那个时候,她开始意识到一个不能反驳的事实---中国正在“占领”她的家庭。最后,她快速地在家里进行了一次检查,把所有的礼物分成两大类---中国制造的和非中国制造的。最后的统计结果是:中国制造的产品25件,非中国制造的产品14件。于是她意识到他们家的圣诞节已经成了中国人制造的节日。因此想把“中国”关在门外。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她决定不再购买中国制造的东西,以此来看看自己的家庭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会怎么样。
因此,她和她丈夫决定,他们家要实行为期一年的抵制中国产品的活动。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衡量一下中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想知道放弃使用中国产品到底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以及会给自己带来多少不便。
他们的决定做出后,一连串的问题就来了,由于不能买中国制造的产品,他们不得不花60美元给他们的儿子买了一双从意大利进口的运动鞋,几周后,又花60美元给他们蹒跚学步的小女儿买了一双得克萨斯州制造的鞋子。但对于小孩的鞋子来说,60美元太多了一点。还有一次,萨拉·班吉奥尔尼为了给她的丈夫过生日时的生日蛋糕买蜡烛,由于不能买中国制造的产品,她开车去了6家杂货店都没有买到。最后,离开了中国制造的日子,他们连修抽屉用的工具、搅拌器、电视机、扑鼠器等等小物件都买不到。
最后作者发出感慨:没有中国尽管他们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以后10年他们可能都没勇气再尝试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了。
在我们的观念里,美国是一个物资非常丰富的国家,不管什么,好像都无求于人,什么商品他们都能生产。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尽管美国的市场经济非常发达,但是他们也需要进口别的国家生产的东西。就像萨拉·班吉奥尔尼这一普通的美国人家一样,“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堆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屋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就是因为这样,所以,这一个美国家庭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里,处处碰到的是麻烦,因为中国制造已经充斥美国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
中美贸易数字显示,美国人2007年消费的9.2万亿元商品中,2900亿是从中国进口的。尽管当时有人倡导要罢买中国货,但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除非和沃尔玛这样的营销业巨头配合,否则绝不可能成功。
因为,根据美国民间智库经济政策研究(EPI)的统计,沃尔玛百货公司仅2006年就从中国进口了267亿美元的产品。而2001~2006年这六年间,沃尔玛一家进口的来自中国的产品累计可为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10%。
如果班吉奥尔尼一家继续坚持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尽管没有到离开“中国制造”就无法生存的地步,但他们家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麻烦,因为他们要想不买中国产品,除了必须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努力寻找之外,生活成本还大幅度提高了。所以,从某种意义或程度上看,我们应该感谢作者,它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制造”对美国乃至全世界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这篇文章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在世界各地包括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已深入千家万户,并牢牢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中国制造”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地说明,更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深深影响着一大批外国人的生活。
因此,“中国制造”正在成为全球化的主角,正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要想使中国制造真正受到人们的欢迎,那么“未来的‘中国制造’,一定是依托全球的技术标准、遵循全人类的价值理念,走‘中国创造’之路。”而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全球消费者不仅离不开“中国制造”,更不想离开“中国制造”。
新世纪第一场全球经济大动荡:金融危机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生非常迅猛,而发展过程又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宣布本国货币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国的这一决定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国的货币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就下降了17%,因为泰铢汇率的下降,泰国外汇及股票等其他金融市场出现了一片混乱的景象。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卢比(通称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尽管各国政府都采取措施来保护各国货币,但是在这种危机的冲击下,各种保护措施都显得无济于事。8月,马来西亚于是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到了10月下旬,那些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大赚了一笔的国际金融炒家来到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想要在香港也大大地赚上一笔。他们于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香港市场,而台湾当局此时也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导致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从而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五天后,下跌指数下降到1621.8点,跌破9000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了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给了韩国,这使得韩国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1。因为日本金融业在韩国有大量的投资,而韩元的这种危机也冲击到了这些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从泰国开始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金融风暴在印度尼西亚再一次爆发,面对印尼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度尼西亚开出了药方,但是一段时间过后,这种药方并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在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药方没有取得效果的情况下,印度尼西亚政府自身采取措施,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但是此举却损害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因而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因为印尼此举将会加重经济危机,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度尼西亚的援助。于是,印度尼西亚在经济大危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政治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大关。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一次出现剧烈动荡,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度尼西亚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了协议,才使得东南亚汇市暂告平静。由于上一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1997年6月底,日元汇率降到了115日元兑1美元,到1998年4月初,日元汇率更是跌至133日元兑1美元。此后的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加重。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国际金融炒家乘着这一时机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把大量港币抛售在香港市场上,导致香港恒生指数下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也采取行动,对其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投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国际炒家损失惨重,大量资金被香港吸收,因此他们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所以,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了。同时,他们在俄罗斯也遭遇到了惨败。针对国际炒家的行动,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了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但是俄罗斯卢布汇率调整这一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从而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直到1999年金融危机才结束。
这是1997年波及全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所谓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证券、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周期的恶化。
经济学小知识: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
所谓的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泛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及混乱之局面,从而对实质经济造成负面之影响。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发生金融危机的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就像1929年的经济危机导致的大萧条一样。
1929年,世界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开始的。1928年,木材的价格首先出现危机,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和西方国家竞争的缘故,导致了木材价格的全面降价。但到了1929年,更大的灾难开始到来了,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这一切都导致了农业开始出现衰退。但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洲,本来就已出现衰退迹象的农业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投机商把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美国,而资金的过量投入,1929年10月,华尔街出现了令人恐慌的股市暴跌。于是,各银行家债务重重。在这种情况下,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法国银行因股市暴跌所带来的债务。同时,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也决定延期偿还国家的外债,德国银行家的这一决定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这样一环套一环,股市暴跌波及到世界各地,在股市的冲击下,各国出现了资本的短缺,而这种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同时,由于资本的短缺而造成国内没有了市场,没有市场致使国家工厂关闭。紧接着货物越来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来越少,这又危害到了船运业和造船业。在各行各业都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开始衰退,出现一片“大萧条”的景象。而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带来的则是大规模的失业:美国有1370万失业人口,德国有560万失业人口,英国有280万失业人口。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就像1997年的东南金融危机一样,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没过去几年,美国于2008年又爆发了金融危机。
美国前4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与美林证券,分别爆出变局,前者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这一全球“金融飓风”立刻席卷全球股市,接着美国最大保险集团AIG也面临流动性危机,幸好美国联准会(FED)拿出850亿美元取得80%AIG股权来注为资金才幸免于难。随后,这场金融风暴迅速蔓延至欧洲,一周之内就使俄罗斯股市暴跌25%,而以英国情况最为危急。
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现在人们已经找到了答案,有的人说是次贷危机,但更主要的还是近几年滋生的巨量的房地产泡沫与金融商品相关的衍生品泡沫。
经济学小知识:金融危机的原因
(1)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is):例如1995年墨西哥披索危机。
(2)银行危机(banking crisis):例如1998年初期日本银行危机。
(3)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is):例如1980年代拉丁美洲外债危机。
(4)系统性金融危机(systematic financial crisis):上述两种以上危机同时发生,且互有影响,或称双重危机(twin crisis),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及1998年俄罗斯金融风暴。
一直以来,美国银行业过度的财务杠杆运作,对实质经济成长率仅有3%的美国而言,却运用十倍甚至于百倍的资产包装金融商品,然后贩售至世界各地,由各国政府、银行及投资商共同分摊风险。在经济景气的时候,适度的经济膨胀有利于经济的繁荣,然而当景气一旦迈入衰退,原先看似温和的泡沫则开始变大,一旦破灭,所有的投机行为将反噬自身且加快经济衰退的脚步,进而引发连锁的金融风潮。
同时,金融自由化也是这一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因为金融自由化让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以解决国家、区域间的不平衡。这当中产生了许多的管制松绑与金融创新,也就是证券化与证券商品的兴起。从而造成了资金长期过剩,那么市场利率趋降,于是就更进一步刺激投机性资金需求,包括股市与房市。一些基金经理人为了寻求较高的报酬,于是各种衍生性金融商品应运而生。整个衍生性、结构性商品的概念就是把各种不同风险系数的贷款资产,用极为复杂的加权、杠杆作为运算,得出高出一码、两码报酬的金融商品。
只要产品一出,透过庞大行销通路立刻为全球金融机构与投资人所选购。一旦爆发次级房贷风险,原有投资人纷纷要求赎回资本,这些大的投资银行就像商业银行面临挤兑,立刻就会面临流动性危机而无法支撑,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因此,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应该从市场、制度、系统上做根本的改革,否则在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下,各国金融危机无法隔绝,彼此连动,致使金融风暴犹如海上的台风、飓风一样,只要气压形成,就难免造成灾害。
众人划桨开大船:经济一体化
加拿大和美国一直以来都是贸易邻国,但在贸易中却因为多方原因而矛盾重重,为了贸易的需要,也为了双方的利益,1989年1月1日,两国签署了《加-美自由贸易协定》(Canada-U.S. Free Trade Agreement),以此规范两国之间的贸易行为。一年之后,墨西哥也想加入这一协定,于是与美国、加拿大举行谈判。在经过了连续14个月的紧张谈判后,美、加、墨三国外贸部长终于在1992 年8月12日达成了《北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在这一协定的推动下,1994年1月1日,把美、加、墨三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了。
经济一体化是丁伯根(Jan Tinbergen)于1950年首次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他认为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rgraton)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而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rge)却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指各单位在特殊的经济立法及政治基础上视为一个整体,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经济学小知识: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rgraton)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
广义的经济一体化即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
而狭义的经济一体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像现在的东盟、太平洋经合组织……都是一些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
1961年3月1日,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在曼谷成立了一个军事合作联盟——东南亚联盟。五年后的八月,也就是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外交部长再次在曼谷举行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从而取代了1961年成立的东南亚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以前的东南亚联盟是一个军事联盟,是为了共同的军事利益而建立的,但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却没有了这一层军事的意义,而是带有经济合作的目的。这样,东南亚国家联盟就转变成为了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之后,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和缅甸(1997年)、柬埔寨(1999年)先后加入东盟。目前,东盟成员国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等10个国家。
经济一体化是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合作组织,在这一组织内,各个参与国的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且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这样,在经济一体化组织内,有利于发挥经济的优势,提高竞争力,共同解决环境保护、资源短缺等共同面对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这一组织内,可以避免参与国由于贸易摩擦而造成的损耗,从而形成良好的贸易环境,同时,对缓和国家和地区间的政治气氛也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各成员国为了共同的利益,在完全平等、自愿的原则下成立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一体化组织和成员国关系的稳定性。它对其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很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此外,经济一体化,是保障和促进成员国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有效工具,更是在成员国间消除战争,实现持久和平的保障。在人类历史上,相邻相近的国家间是最容易发生战争的,因为相邻相近的国家利益冲突更明显,领土问题、贸易问题,这一切都是冲突的根源,而这一根源也就是为了争夺或保护生存空间。如果相邻相近的国家实行经济一体化之后,本来是独立的生存空间,现在合而为统一的各国共享的生存空间了,那么彼此之间也就没有必要发生战争来争取这些生存空间了,因为反正都是共享的,双方有了共同的利益了。那么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就从根本上消除了。我们知道,西欧是世界历史上战争最频繁最残酷的地区。不仅有两次世界大战在这里爆发,而且自古以来西欧几乎是大战不断。但自从欧洲实行经济一体化成立欧盟之后,成员国间再无战争。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这些今日欧盟成员国,昔日无数次打得头破血流甚至几度相互吞灭的不共戴天的仇敌,便轻而易举地化干戈为玉帛。如今,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盟各国和睦相处,互利合作,已达到或接近达到彼此国界成为形同虚设的地步了。
而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合成材料与激光技术等为主要标志,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相适应,现代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面貌大为改观,生产专业化与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随之加深,世界开放格局取得了新发展。国家之间因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彼此联系密切,交往十分频繁。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必需的全部资源、资金和技术,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交流和相互合作。近50年来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把世界各国的交往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地球上的空间距离缩短了,信息的时间差也趋于消失。这种局面不仅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而且加快了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使世界变得空前开放了。开放的世界使世界各国原有的一国经济正在走向世界经济,从而形成了全球相互依赖的经济格局,于是,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出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