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澳大利亚的著名港口城市悉尼的贝尼朗岬角上,它依山临海、造型新颖奇特,既像洁白如玉、清雅俏丽的贝壳漂浮在海面上,又像在风浪中迎风起航、飞洒灵逸的帆船,与蓝天碧海交相辉映,巧妙和谐地融为一体。它既是艺术化的建筑,更是建筑化的艺术,被公认为20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是悉尼的标志和澳大利亚的象征。
悉尼歌剧院外景
说起悉尼歌剧院的建成,可谓一波三折,就像是一幕跌宕起伏、复杂传奇的戏剧。1956年任澳大利亚总理的凯西尔在一位担任乐团总指挥的好友的建议下,决定在悉尼兴建一座歌剧院,并向全世界征集设计方案。有来自32个国家的223个方案参选,美国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等人组成评委会对其进行评选。沙里宁看过初选出的几个方案均不满意,当他从淘汰的方案中看到丹麦建筑师伍重的方案时,立刻被图纸上那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脱俗超群的设计震撼了。虽然那根本算不上是正规制图,只不过是一张素描的示意草图,但沙里宁却坚信那是艺术的珍品,是伟大不凡的建筑。他力挽狂澜,力排众议,最终说服了其他评委,确定当时年仅38岁、名不见经传的伍重为优胜者。悉尼歌剧院可以说是从纸篓里捡回的20世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歌剧院独特的造型设计,使它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但要把伍重方案付诸实践,却面临着巨大挑战,要克服一系列复杂而困难的技术课题。1959年,歌剧院正式破土动工,但中间几度停工,仅为研究和设计壳片的结构,以确保其不会崩塌就用了整整5年时间,施工费时3年多。负责结构设计的英国著名工程师阿鲁普称“这不是一项业务,简直是一次战役”。许多人讽刺它是“未完成的交响曲”,怀疑工程是否能够最后完工。
耗资巨大的工程费用问题,竟然成了当时朝野两党权力斗争的焦点和筹码,支持歌剧院工程的工党政府因被对手攻击为“不惜巨额财力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歌剧院是奢侈和浪费,把大部分财力用于悉尼歌剧院的建设而忽略了医院和其他福利事业方面的投资,置人们的生死于不顾”而在1965年的大选中下台。新一届政府继任后,以造价超过当初预算的5倍为由,拒付所拖欠的设计费,同建筑师伍重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伍重于1966年愤然离开澳大利亚,当时,歌剧院已完成了1/4的工程。从那时起,伍重再未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即使完工后的悉尼歌剧院以其独特的美丽获得了全世界的瞩目,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他也未曾回来看过一眼。伍重离开后,工程由澳大利亚的建筑师合力,终于在1973年完成,并于同年10月20日举行了开幕式,邀请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临现场。
悉尼歌剧院全景
至此,悉尼歌剧院经过14年的艰难曲折终于建成,总计金额达1.02亿美元,是原来预算的14倍。(www.xing528.com)
悉尼歌剧院自建成以来,就被世界上许多艺术家公认为世界上最有灵感的建筑。著名的乐团、舞团、剧团、音乐家均以能在此演出为荣,为世界各地旅游者和艺术家们向往的地方。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全国表演艺术中心,又叫海中歌剧院。它矗立在澳大利亚悉尼市的贝尼朗岬角上,三面环海,南端与悉尼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环境位置十分优越。在悉尼市的任何地方,只要登高眺望,就会看到这座构思新奇大胆、建设巧夺天工的建筑。倚靠着海湾上著名的悉尼铁桥,悉尼歌剧院好像是重叠的巨型风帆在迎风招展,又好像是晶莹洁白的大贝壳巧妙堆叠。设计师在构思时从日本的古代建筑的屋顶中得到启发,不但要做到建筑的四面富于感染力,而且还要它从空中或更高处观看同样美丽壮观。如同伍重所说:“悉尼歌剧院是以屋顶取胜的建筑之一,它完全暴露于来自各个方向的视野,人们可以来自空中,或泛舟于其四周的水面。在这个引人注目的位置上,实在不该出现一栋毫不强调屋顶特性的建筑。应该以一种雕刻的手法来处理。”为了更出色地表达建筑与太阳、光线、云朵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建筑充满活力,伍重将所有屋面都铺上瓷砖,使得阳光、月色、云影的变幻在壳面上产生变化多端的光影效果。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悉尼歌剧院闪烁着莹白的光芒,而当夜晚燃起万千灯火,它又愈发显得晶莹剔透。
悉尼歌剧院占地近2万平方米,长183米,宽118米,主体建筑采用贝壳形结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一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4对壳片成串排列,3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相连的歌剧厅和话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这些壳片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拼成的,壳形屋顶中最高的为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所有的壳片外表都覆盖着莹白闪烁的白色瓷砖,都经过特殊处理,能抵御海风侵袭,共有100多万块。
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桃红色花岗岩石铺面,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室外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就设在大台阶下面。
走进剧院,犹如进了水晶宫一般,剧场宽敞明亮、富丽堂皇。在悉尼歌剧院这座世界罕见的建筑群中,音乐厅最为壮观。演奏台建在大厅的正中,环绕演奏台的是2600多个风帆状的座位。大厅的墙壁、屋顶和座位都用特殊材料制成,以取得最佳的音响效果。后壁顶端耸立着有1万多根铜管的大型管风琴,最大的一根铜管长达9米,重340千克。据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歌剧厅有半圆形的座位1500多个,在每个座位上都能清晰地看到舞台上的演出。舞台非常宽阔,台上悬挂着澳大利亚艺术家用高级羊毛织成的大挂毯,挂毯为红色,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组成,好似道道阳光普照大地,人称“太阳之幕”,在灯光的照耀下,艳丽夺目。话剧场可容纳500名观众,舞台上是一幅“月亮之幕”挂毯,长9米,宽16米,用蓝、黑、白、棕、黄5种羊毛织成,看上去恬静悦目,给人以月夜朦胧的幻觉。
休息室设在壳体开口处,由2000多块高4米、宽2.5米的玻璃镶成的玻璃墙面。凭墙眺望,美丽的悉尼海湾风光一览无余。旁边的餐厅,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可接纳6000余人进餐。此外还有电影厅、大型陈列厅、接待厅、5个排练厅、60多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等大小厅室900余间。他们都巧妙地被设置在底座里。这些厅室装饰华丽,布置讲究,颇具艺术色彩。悉尼歌剧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歌剧院,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演出中心。它的魅力,主要在于其独特的屋顶造型及其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整体效果,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悉尼歌剧院以其构思奇特、工程艰巨、气象壮丽而蜚声世界,而由它所引发的是非争论,也是旷日持久。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悉尼歌剧院在时间的考验中越发展现出它超凡脱俗的动人魅力。伍重本人在85岁高龄获得了普立茨奖,它是建筑学里的“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评价他说,伍重先生不顾任何恶意攻击和消极批评,坚持建造了一座一改传统风格的建筑,设计了一个超越时代、超越科技发展的建筑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