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2200多年前,在我国西南部的四川省灌县附近,完成了一项在世界水利史上堪称奇迹的巨大水利工程。这就是位于岷江中游的都江堰。当地百姓奔走相告,无不为之欢喜雀跃。
都江堰的壮观景象
当时,这一地区属秦国的蜀郡,奔腾的岷江纵贯其间。岷江汇集上游百川,挟带大量泥沙流入成都平原,使河床阻塞。每到夏秋季节,洪水泛滥成灾,千里良田和房屋被淹,人民流离失所,饥馑遍地。特别是在灌县城外,又有一座玉垒山挡住了岷江的去道,使江水不能东流。一到涨水季节,西岸水量过大,发生水灾,而东岸则由于水流过不去而发生旱灾。
公元前250年,蜀郡郡守李冰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地勘察,决定凿开玉垒山,让江水分流。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溉,变水害为水利,为两岸人民造福。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仗是凿开玉垒山。成千上万的民工在玉垒山上英勇奋战,终于在玉垒山上凿了一个宽约20米的山口,称为“宝瓶口”。这样,岷江水就可以通过宝瓶口,浇灌万顷良田。
然而,由于宝瓶口地势高,进入宝瓶口的水量并不大,洪水到来时还会有水灾发生。于是,李冰又带领当地人民在玉垒山的上游江心修筑了一道分水堰,叫“分水鱼嘴”,这样,岷江的水流便在玉垒山前一分为二,让一半水流入宝瓶口,使水灾和旱灾都得到了根本的解决。(www.xing528.com)
鱼嘴分水堰修筑在水流湍急的江心,其困难可想而知。最初,用泥土石块筑坝,但经不起水流的冲击,经过多次试验,最后利用当地山上的竹子,编成一个个长二三丈、直径两尺多的大竹笼,内装大鹅卵石,将这些竹笼连接起来,一层层沉入江底,终于获得了成功。
都江堰设施图片
狭长的分水堰就像一把尖刀,把岷江水流劈成两股。一股在大堰西边,是岷江的本流,叫外江;一股在大堰东边,经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叫内江。从此以后,岷江水害得到了根治。李冰为大堰命名,叫“都安堰”,后来的“都江堰”是由前名演变而来的。为了不使过多的洪水和泥沙流入内江,李冰又和当地人民一起,在分水鱼嘴的南端和宝瓶口之间修建了“飞沙堰”。飞沙堰长约200米,堰顶低于堤岸,夏天洪水季节,内江的洪水就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这样便有效地控制了内江的水量,使内江灌溉区免受水害。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百万亩耕地“旱则引水浸润,雨贝啦杜塞水门”。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成为天下闻名的富庶之地,世称“天府之国”。
2000多年过去了,宏伟的都江堰依然巍然屹立在岷江之上。都江堰工程规划合理完美,布局科学得当。从鱼嘴分水,到宝瓶口引水,飞沙堰溢洪,整个工程一气呵成,构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排灌系统。都江堰工程是我国古代许多宏大水利工程的代表,它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非凡勇气和无穷智慧。直到今天,都江堰工程仍在发挥着巨大的效益。目前灌区范围已达27个县(市),灌溉面积达800多万亩。都江堰还是川西一个重要的游览胜地,每天都吸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