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六 典型案例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从其发展之初就受到了成都市政府和旅游界的广泛关注,这与我国当前亟待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观战略背景是分不开的。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成都各级政府目前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成都乡村生态旅游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里,不同乡镇中都存在着成功的案例。以下就几个经典案例做简要评述。
任务一 城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一、典型景区———万亩观光果园概况
成都龙泉万亩观光果园毗邻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距成都市区17.4公里,占地29700亩。这里地理条件优越,大气质量和生态环境俱佳,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有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果香飘逸,四季常青,是人们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成都龙泉万亩观光果园素有“水果之乡”之美称,“四季花不断,八节佳果香”是果园的真实写照。境内盛产枇杷、桃、梨、柑橘、葡萄等优质水果,水果种植面积25000亩,是全国四大水果产地之一。2000年4月,政府筹资修建了黎明—工农、工农—星光、工农—麒龙、工农环山路、双堰旅游观光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环行14.3公里的万亩观光果园农业旅游观光路线。
每年春天,龙泉驿万亩桃花迎春怒放,漫山遍野,被重重粉色桃花覆盖,吸引着大量游人前来踏春赏花、邀友度假。2008年3月举办的新世纪首届桃花节,将连续举办了十三届的成都“桃花会”更名为“桃花节”,是积极探索“政府策划、企业运作”的办会新方式。
成都市万亩观光果园由梨香天府、桃花谷、枇杷谷、葡萄园等四大无公害水果园区组成。“桃源胜境”位于“万亩观光果园”核心部位,地处龙泉山西麓,毗邻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成都市10分钟经济圈内,具有“近山不进山,近城不进城”的独特区位优势。产于龙泉的中国桃品之王———“中国寿桃”便以“桃源胜境”为主产区,每年夏季,“桃源胜境”产出的优质桃运销至北京、上海、广州和东南亚等地。果园内有200余家“农家乐”点缀其间,30个农家塘堰鱼翔浅底,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赏田园风光、品农家饭菜、钓塘中鲜鱼、体验农家生活、烤全羊是成都龙泉万亩观光果园的主题生活,让人回味无穷,野趣横生。2004年7月1日,万亩观光果园被国家旅游局正式确定为全国农业(工业)旅游示范点。(图6-1)
图6-1 龙泉万亩观光果园
二、发展方向
丰富的花果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毗邻都市的独特区位、独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桃花节、采果节等),以及标准的规划建设,为“桃源胜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旅游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桃源胜境”发展的方向,柏合镇党委、政府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规划,制定了以春季赏花、夏秋采果、冬季健身的四季特色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路线。“踏青、垂钓”“赏花、祭祖”“登山、避暑”“探古、寻幽”,已经成为“桃源胜境”吸引八方游客的热点。来“桃源胜境”赏桃花、当果农、栽果树、摘鲜果、吃绿色食品、做农家活等已经逐步成为“桃源胜境”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桃源胜境”有“清音溪—三百坡—长松寺”登山、观花、健身旅游路线,有“宝狮湖—长松寺”山水旅游风景区旅游路线,是龙泉最值得一游的观光路线。春日里登龙泉山,投身花的海洋,感受登高远眺,欣赏漫山遍野的桃花、一望无际的梨花,既强身健体又陶冶情操,既开阔胸襟又增长见识。在这里,还可踏青、垂钓,享受宝狮湖的波光潋滟和农家院恍如世外桃源般的闲情逸致;可以采鲜果、品农家菜,在夏日里分享柏合农家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美满;可以登山、观雪,在冬日里游览长松山,领略最接近成都的雪山美景。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旅游经济,“桃源胜境”具有五大主要特色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桃源胜境”西邻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17.4公里城市主干道成龙大道直通成都市区,25辆城市大公交直通景区;往北5分钟可上成渝高速公路,南距双流国际机场仅20分钟车程,区位优越,交通方便快捷。
(二)特色优良的资源优势
“桃源胜境”地处成都东部绿色生态屏障龙泉山脉和3万亩花果园林的腹心地带,是四川省花果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域,景区水果种植面积达3万亩,规模气势宏大,生态环境优良;景区内四季花不断,八节佳果香,景随时变,四季宜人。
(三)实力雄厚的技术和产业优势
“桃源胜境”的果农种水果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从品种的更新换代到果树的日常管理和产品的保鲜储运等诸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系统的技术,绝大多数果农持有“绿色证书”,水果种植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99%以上,水果产业已成为柏合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农业旅游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极具潜力的优势产业。
(四)潜力巨大的市场优势
龙泉驿区农业旅游经济经过17年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桃花节、采果节的成功举办和不断升级,已进入蓬勃发展的成熟期。旅游市场半径不断拓展,除了覆盖西部地区“三中心、两枢纽”、四川省省会、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还延伸至重庆、西安、绵阳、内江、攀枝花等大中城市。2004年,法国、意大利等五国大使应邀参加了成都国际桃花节。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龙泉驿区已成为四川省都市近郊生态观光和会务休闲的重要基地、花果田园生态旅游首选地、全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热点区域。
(五)独具魅力的示范带动优势
“桃源胜境”这种以花果经济为主体,经济、社会、环保综合效益三位一体的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成本低,操作性强,辐射面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尤为突出,其发展模式已为广大地区学习借鉴和成功实践。
案例分析
1.万亩观光果园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万亩观光果园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市场优势是什么?
任务二 城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一、典型景区———农科村概况
郫县农科村位于西汉大儒扬雄故里友爱镇,它是中国“农家乐”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典范,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景区。该村经过旅游兴村,走出了一条利用农科村本身的农、林、牧、渔业与当地服务业有机结合,农户自身与本地务工人员共同经营,依靠发展农家乐特色产业推动全村全面建设的新路,是国内“一三联动”的典范。自郫县农科村发展之初起,就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农科村视察,美、德、日、泰等3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官员、专家、记者也曾前来考察报道,国内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代表和游客络绎不绝,徐家大院更是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标志性代表。农科村还先后承办了“同一首歌·走进成都新农村”“2010中国(郫县)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节暨首届全国农家乐发展大会”“世界小姐走进农科村”等大型旅游文化活动。
二、农科村农家乐发展历程
郫县农科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全村约2.6平方公里,下辖11个社区,现有耕地2400余亩,花卉种植面积2300余亩。农科村最初是一个从事花卉养殖销售的村庄,1979年,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税国扬带头在自家的田埂上种上了花木,每亩花木的利润要比种粮高出许多,因此村民纷纷效仿,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进行苗木种植。1986年时,全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950元,这在当时的中国来说,就是农民致富的榜样,其苗木致富的发展路子吸引了全国各地人士前来考察。1987年,村内整个园艺景观已连点成片,农家庭院经整修也形成较为优美的环境,当时《成都晚报》的记者对农科村进行了系列报道,称这里是“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农民公园”,与此同时,县内外一些来村参观的游客不断增多,刚开始,农民都是免费招待前来考察的人士,但是随着考察人数以及前来购买苗木的买家人数逐渐增多,一些思想灵活的村民开始向这些人收取少量的伙食费,农家乐的雏形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产生的。在之后的发展中,农科村村民开始利用自家川派盆景以及苗圃的优势,吸引游客前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物,成功开发了农家乐的旅游形式,开创了中国农家乐的先河。富裕起来的村民们意识到了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自觉修整庭院,更新家庭设施,美化环境,这也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农科村的农家乐旅游是村民自发形成的,而90年代农科村农家乐的发展则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这是由于在90年代的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成都市区的市民在收入快速提高后,其消费追求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在资金和时间条件都充裕的情况之下,旅游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首选。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成都市旅游部门和各级乡镇政府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的作用,积极引导农科村的花卉种植大户率先接待游客,并带动其他小种植户,全面开展农家乐旅游业。在2000年以后,为实现农家乐旅游的突破式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实现产业发展和转型,一方面,政府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条件,完善旅游功能;另一方面,成立县旅游局,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促使农家乐经营户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满足游客的要求。此外,还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农科村在环境营造、产业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得农科村成为中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典范。2011年,全村共有农家乐40余户,星级农家乐16家,接待游客1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6158余万元,花卉苗木收入4200余万元。2011 年2月,成都市旅游协会农家乐·田园乡村分会将农科村设定为常设会址。近年来,农科村全面实施景区提档升级,新增了农家乐发源地旅游文化展示厅、耕耘桥、农家乐旅游文化展示厅、子云廊园、精品盆景长廊、全国第一家农家乐、农耕文化园、天府灌溉山水长廊、豆瓣豆花坊等“农科十景”,并新建了长约13公里的“水道绿廊”自行车骑游环道,将农科村景区内的各景点都串联在一起,并于2012年10月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2013年,农科村共接待游客近18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50%,实现旅游接待收入8300余万元,开辟了一条“一三联动”“以旅助农”的发展之路,树立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
三、发展方式
农科村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对自身及环境深入认识的过程。
(一)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产业
农科村从最初的粮食作物种植发展到花卉苗木产业的种植销售,在拓展到乡村生态旅游业的过程,其实就是逐步认识和发展自身资源的过程,完成了其产业发展的突破。
“别人种粮我种花,率先致富乐农家。”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时候,农科村党支部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利用村内走马河、清水河夹域而过,土肥水丰,环境优美的生态优势,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花卉产业,形成“一户一品,一品一景”的特色,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种植专业村。并成立了花木协会,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组织花木生产和销售。运用“组织+协会”的模式,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正是依靠这一特色产业,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掘到了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一桶金。
(二)利用区位优势扩大旅游产业
除了农科村本身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外,它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农科村位于成都平原腹地,距成都市区仅20公里,成灌高速、温彭快速通道、县道郫花公路贯穿全境,具有方便快捷的交通优势。这使得农科村发展农家乐乡村生态旅游拥有了广泛的市场空间和消费人群,依托这些地理区位优势,农科村充分利用种植花卉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创了“农家乐”这一旅游新模式。
(三)政府大力支持并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农科村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和推进。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风景旅游的时候,县镇政府却瞄准成都休闲旅游市场,引导农科村独辟蹊径,充分利用种植花卉营造的良好环境,搞起了乡村休闲旅游,开创了“农家乐”这一旅游新模式。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农科村改造建设总体规划,体现“古蜀文化之乡、川西民居风格”两大特色,突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盆景之乡和东方兰花艺术”三大主题。按照“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功能配套,饮食上突出农家特色、乡村风味;环境营造上突出绿化、美化;配套设施和住宿条件尽量与酒店接轨。并开展书画、垂钓、棋艺、曲艺、座唱、骑马、游园和劳动体验等各种活动,经营小盆景、农科村豆腐干、萝卜干等旅游商品。县政府还制定了《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在国内率先推行了农家乐星级评定。另外,村内成立的农家乐旅游协会,制定了行业自律管理规范,实现优势整合、资源共享,提高了郫县农家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自2000年以来,地方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率先推动新农村建设。一方面,通过公推直选方式,把带头致富并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选拔到领导班子中,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有效激发内部活力,调动村社和农户的积极性,推动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县政府集中交通、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改扩建等级旅游环线公路13公里,完成8.5公里供水、供气、排污等管网建设和6.8公里旅游干线绿化、亮化、美化等景观营造。在财政投入引导下,农家乐经营业主不断加大投资,改善设施,提档升级。镇政府和经营户按7︰3的比例共同出资改造经费,对农科村建筑单体和农家院落进行风貌综合整治改造,提升了农科村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效应。通过招商引进了天津凯立中华盆景园、今日田园和天津杰诺康集团等10个项目。同时,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大力倡导现代文明新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村”荣誉称号。
郫县是古蜀都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农科村作为西汉大儒扬雄故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解放初期,农科村的乡村文化一度十分繁荣,乡文工团经常为村民们演出,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村文化被迫中断。现在的农科村,村民们已经走上了致富之路,通过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乡村文化再度兴盛,村里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还有拉丁舞,文艺队等多个文艺团体。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连村规民约都被变成节目,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文化景象,村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不可否认的是,农科村的发展离不开其资源环境优越和区位地理条件便利的因素,但其成功的关键还是在市、县、村级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积极营销,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服务方式由自发粗放型向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农科村的农家乐由于发展较早,在经历了初级阶段的发展之后,现在已经进入了转型和升级阶段,发展目标已经转到了以质量为中心的方向上,为我国乡村地区农家乐旅游发展形势树立了典范和榜样。
知识链接
徐家大院乡村酒店,是四川省五星级乡村酒店之一,它位于成都市郫县友爱镇的农科村(IT大道旁),其内建筑以中式庭院、田园风格为主。整个大院建筑式样与附属的景观构成川西园林式建筑群体。最早修的小青瓦房最具川西民居特色,二十世纪末期修建的仿古式小楼房与本世纪初修建的现代中式建筑,各具独特的风格。并与长亭、独亭、小桥流水、喷泉、假山、长短廊等景观相映成趣,形成独具特色的徐家大院美景。(图6-2)
图6-2 徐家大院
1987年,郫县农科村的花木经营大户徐纪元,为了解决远道前来购买花草苗木的生意伙伴的住宿问题,开办起了农家乐。1991年原四川省委副书记冯元慰,曾在徐家大院参观后挥笔写下“农家乐”三个字,此后农科村民俗旅游统称为“农家乐”。在2004年7月,徐家大院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审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农家乐第一家”;2006年7月,中国国家旅游局授予徐家大院“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称号。徐家大院门楼上挂着“徐家大院”金匾,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委员的亲笔手迹。
案例分析
1.为什么郫县农科村会成为中国“农家乐”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典范?
2.试分析郫县农科村“农家乐”采用的是什么开发模式。
任务三 城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一、典型景区———三圣花乡概况
三圣乡,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东南部,东与龙泉驿区接壤,南与双流县相接,西连柳江办事处,北邻成龙办事处。全乡14.17平方公里,总人口1.55万人,辖有10个行政村,73个合作社。据碑文载:三圣乡因有三圣庙而得名。三圣庙建于清代,供奉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黄帝史官仓颉,后又改奉刘备、关羽、张飞。炎黄二帝系华夏始祖,刘关张乃三国英豪,古代圣贤使此地人气聚集。
三圣乡是成都市城市东部副中心新区起步区,科研院所云集、文化氛围浓郁。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李劼人故居、万科城市花园、新加坡花园及新建的花园式工厂成都卷烟厂、美国维生公司成都分公司均在该片区,锦江区人民政府行政办公区也即将东迁至此。
三圣乡花卉种植历史源远流长,以花闻名,是成都市政府指定的鲜切花生产基地,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评为“中国花木之乡”。2003年9月28日至10月5日,“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在三圣乡红砂村“花乡农居”成功举办,标志着三圣乡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又迈出了新步伐。红砂村“花乡农居”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家以川西民居风情与花卉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景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花卉博览会主展馆———高店子花卉批发市场同时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评为“全国重点花卉市场”,是西南地区吞吐量最大的鲜花集散地。
三圣乡常年花卉种植面积5500亩,年产值6000多万元,蔬菜种植6000亩,年产值4000万元,该乡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三圣乡曾是锦江区最穷的乡之一,连村里的路都是泥路。2004年,乡政府因势利导,根据区域传统农民种花习俗,明确打造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目标,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充分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涵,将全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把全乡五个区分别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区,五个区分别为“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江家菜地”“花乡农居”,简称“三圣乡———五朵金花”。
1.幸福梅林
“幸福梅林”因所处的幸福村而得名。总面积3000余亩,1500余亩梅花环抱124亩水面。各色梅花20万余株,200多个品种,堪称中国四大梅花之首,主要品种有字梅、江梅、宫粉、玉碟、朱砂、垂枝梅、杏梅、樱李梅等。有农户600余户,农居建筑风格充分借鉴了“川西民居”特点。景区内林木葱茏、竹树掩映,青瓦白墙点缀其间,显得古朴典雅。景区内建有“梅花知识长廊”“照壁”“吟梅诗廊”“精品梅园”“梅花博物馆”等人文景观。梅林区域内各种服务设施完善,有绿色网吧、超市、旅游纪念品商店、游客服务中心等。还拥有100余家特色休闲农家乐,向广大游客提供各种美味可口的乡村美食。(图6-3)(www.xing528.com)
图6-3 幸福梅林
2.东篱菊园
东篱菊园位于驸马村内,总面积3000余亩,507户农户,当地村民世代以种植菊花为主,目前菊花种植面积1000余亩,100多个品种,景区拥有盆栽菊花120余万盆。大田春夏秋冬四季栽种菊花。景区内有用菊花扎制而成的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随风转动的七彩风车,满载鲜艳菊花的帆船,赋有传奇色彩的驸马桥等众多景观,人们在这里可感受魅力非凡的乡村田园风光,体验在花海中漫游的无穷乐趣。到东篱菊园不但能赏菊花、品味园中收集的关于菊花的经典诗句,还能品尝到东篱菊园独特的菊蟹等美食。(图6-4)
图6-4 东篱菊园
景区内除了满园的菊花还有“红瓦粉墙”乡村别墅风格的农居,色彩缤纷、场景壮观。东篱菊园迎合了现代人返璞归真、回归田园的内心愿望,精美的乡村酒店形成集居住、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特色产业。今天的东篱菊园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品味菊文化、观光休闲、乡村生态旅游度假胜地。
3.荷塘月色
总面积1074亩,当地农户主要从事花卉、莲藕种植,现有荷塘种植面积600余亩。“荷塘月色”景区迎合人们爱莲、赏莲的喜好,依托百亩荷塘形成的优美风景,利用自然田园风光打造人文环境,景区道路两边设立了姿态各异的艺术雕塑,吸引了中国著名油画家、雕塑家、国画家从事艺术创作,逐步形成了万福春光画意村,使荷塘月色散发出独有的艺术气息。景区内有良好的生态植被,有收获季节赏画廊、精品观赏荷塘、莲花广场、乡村天宫、万福春光画意村等景观。荷塘水岸生态景观与乡村酒店、休闲会所、艺术村相互借景,形成独有的生态、人文景观,适合旅游和居住。景区还形成了书画加工、画框、画具生产、颜料、画笔、油布批发销售等产业。(图6-5)
图6-5 荷塘月色
4.江家菜地
总面积3000余亩,以时令蔬菜、水果种植为主体,当地村民长期从事蔬菜种植,经验丰富,同时以“休闲、劳作、收获”的形式吸引游客认种蔬菜,体验乡村生活的惬意,成为现代都市人体验生活修身养性的良好生活方式。江家菜地还是许多学校的教育基地。(图6-6)
5.花乡农居
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成龙路北侧,距二环路约7公里,占地3000余亩,核心区域1500余亩。距成都市中心半小时车程,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势明显。区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尤其是花卉种植产业发展迅速。红砂村是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它于2004年被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图6-7)
图6-6 江家菜地
图6-7 花乡农居
红砂农业观光园以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事业为主,因地制宜设置传统农业耕作体验,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等项目,兼顾农业生产,把园区建设成为一个风景优美、内容丰富、服务周到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区。红砂村一户一景,与万亩花卉相得益彰,营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旅游业因之红红火火,观光客络绎不绝。在赏花、买花后,游人的目光往往会被别具一格的川西民居牵引,驻足停留,索性到院子里小坐,一边品茶一边消磨时光,感受那份悠远的恬静和惬意。
二、三圣花乡主题景观构思
2003年成功举办“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后,三圣乡正式向游人开放,根据时节变迁适时开展“花乡踏青风筝节”“鸟语花香书画”“摄影展”“咏花诗词吟诵会”“全民健身路径比赛”“插花艺术表演”等花卉时节主题文化活动,是中老年人健身休闲、邻里街坊相邀聚会、一家老小踏青远足的理想去处,现已成为都市人近郊观光、农家休闲的首选之地。锦江区三圣乡以筹备首届花博会为契机,按照“市场带动、基地生产、企业经营、政府服务”的模式,“农户出资40%、政府补贴60%”的原则,对红砂村农宅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改造农宅203户,面积达2.5万平方米。平顶改成坡顶,盖上小青瓦,涂抹粉白墙体,对农宅三墙两边作仿川西民居装饰,勾画木梁线条,或添加女儿墙、飘檐等,每户院落设计都不尽相同;而新建的3.9万平方米房屋也沿用川西民居设计方案。同时还将污水管网对接到每户民居,增设了卫生设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达3000多万元,有效地保护和恢复了观光区生态自然环境。
(一)“田+园”———四季农景园
自古以来,田园风光、田园生活都让人们向往,田园诗人孟浩然曾描写:“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诗中,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成为和谐的一体,描写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令人向往的四季田园风光、田园生活将在红砂农业园中体现。
(二)“岛+水”———湖心岛
水因为有了鱼儿,才显出活泼可爱,鱼因为有了水,才得以生命灿烂辉煌,湖心岛让鱼的生命更加精彩,让游人的生活在不经意间有了亮点。游憩在湖心可以尽情享受“鱼水之乐,人鱼同乐”的生活境界。
(三)“林+鸟”———果林采摘园
森林可净化空气,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有一定保健作用;它亦可天然制氧及调节气候,故将“林”作为一构思要素。每当穿梭在农园果林中,果树点头摇曳,游人可以感受森林环境的愉悦。
(四)“乡+家”———竹林农家
感受家的温暖、乡的淳朴,让忙碌的自己放松,感受下红砂乡村百姓们浓浓的淳朴乡情。
三、三圣花乡发展方向
(一)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创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灵魂。三圣乡把文化因素注入“五朵金花”,提升乡村生态旅游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幸福梅林景区充分挖掘梅文化内涵,在景区内打造“精品梅园”“岁寒三友”“梅花三弄”等主题梅园,建设梅花知识长廊、咏梅诗廊和咏梅诗碑,跳“花重锦官城”歌舞,饮梅花酒、梅花饮料,吃梅花糕和梅花宴,整个幸福梅林充满了浓厚的梅花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崇尚自然,喜爱梅花的人观光休闲。荷塘月色景区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著名画家、音乐家建设艺术博物馆、音乐厅,或租用农房开设画廊、摄影室、雕塑创作展示室、乐器工坊、音乐创作室等,进行创作交流、作品展销,乐器制作展示演奏,形成了艺术加工厂、艺术大卖场、艺术家聚集区为一体的特色田园“艺术村”。
三圣乡景区到处深深渗透着文化元素。每处景点、每个宅院、每个花圃、每条道路都是请艺术家、文学家再三斟酌起名。像“红花坞”“梅花阁”“绝对零度”“坝坝鱼”“岷山蕊园”等农家乐院名,无不充满诗情画意。农居按照川西民居风格统一要求适当改造和点缀,不需大拆大建而是充分利用。在荷塘月色、东篱菊园景区,许多农户在自己的房屋墙上绘画来丰富景区环境。
三圣乡在文化丰富、提高、创造生活的内涵中不断发挥和创造文化的外延,不仅注意从经济上投入,改单一、低档的农家乐为休闲、采风、娱乐、体验于一体的高档田园旅游,而且注意引导多元文化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培育起了以农民为生产源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种以文化为灵魂、以农村为载体、以文化旅游为表现形式,由政府和农民共同创造的农村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典型。
(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强力扶持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在发展农村旅游实践中,三圣乡逐渐形成了党委总揽、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产业支撑、农户主体的工作格局。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相关部门牵头分别解决路网、通讯、引水、供电、供气等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基础环境和服务功能配套问题。三圣乡政府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了乡村道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公共厕所、道路指示牌等基础设施,每个村建成了200平方米村卫生服务中心。
农房改造实行“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办法,临街经营农家乐的民俗户实行专业设计,原房屋主体基本不动,每户房屋的外面按照川西民居风格“穿靴戴帽”,进行装修改造,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水平。
(三)加强培训,严格管理,不断提升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水平
农家乐快速发展的同时,成都市旅游部门及时下发了《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文件,对乡村生态旅游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旅游部门还请专家指导农民学习接待礼仪、装修布置农居;请宾馆领班指导摆台、上菜、泡茶等;请来厨师免费指导村民学习烹饪。
三圣乡还着力构建农民经营和就业保障平台,变单一种植农作物收入为拥有“四金”的多渠道增收保障,即“土地流转、农宅出租的租金”“经营农家乐或到村里龙头企业打工赚取的薪金”“参与村集体经济、土地入股、建乡村酒店等经营企业可保底分红的股金”“达到社保条件后按股领取的养老金或低保金”。
案例分析
1.试分析“三圣花乡”属于哪种产业组织模式?
2.“三圣花乡”的成功案例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任务四 城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一、典型景区———“花香果居”风情园景区概况
斑竹园镇位于成都北部、新都城区的西部,东与新都城区及金牛区天回镇为邻,南与大丰镇相连,西与龙桥镇接壤,北与马家镇、新民镇相邻。成都绕城高速、成彭高速擦肩而过,新崇公路、民大公路、兴城大道、香城大道贯穿全镇,成德大道的建成通车后,距成都市中心城区仅10分钟车程,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提升。全镇47.91平方公里,辖7个村17个社区居委会。
“花香果居”柚乡风情园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回南、檀木社区,园区总面积3500余亩,是“万亩新都柚标准化生产”的核心区域,系现代田园休闲观光的综合示范区。区内已种植新都柚84万多株,年产量8000吨以上。新都柚果实呈扁圆形,果皮淡黄色,皮薄有芳香味,果肉细嫩香脆化渣,果汁酸甜适度,营养丰富,含多种维生素,尤其维C含量较高,有天然罐头之美称。于10月中下旬成熟,耐贮运、能贮3~4个月,贮藏后风味更佳,并有药用价值,具有抗炎、祛痰、保肝益胃之功能,是老幼皆宜的果中珍品。
1994年、1996年、1997年、1998年度,新都柚连续荣获全国柚类“金杯奖”,1995年荣获农业博览会“国家银奖”,1999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四川名牌产品。连续7届为全国柚类评比榜首,连续7届获全国柚类科研生产“金杯奖”殊荣,2005年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新都柚更是被载入《中国土特产名产品年鉴》。(图6-8)
每年4月,桃花谢了、樱花谢了,柚花却正当花时,斑竹园花香果居柚乡风情园成了成都人享受春天最后一片花海的最佳去处。沿北新干道向新都方向行驶,驶至香城大道路口时,左转进入斑竹园镇。再前行大约一公里处,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一排排洁白的川西民居,在漂亮的民居上还装点着绿色卡通图案,图案中除了绿叶组成的代表斑竹园镇的“竹”字,还有一片片绿油油的柚树林,这里就是花香果居柚乡风情园。洁白的花骨朵含苞待放,浓浓的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景区内可以进行的活动有:赏花,4月的花香果居内,2000亩柚花正俏丽枝头,一片乳白色的花海迎接游客到来。每年此时,都是柚子花开的季节,柚子花清香迷人,外形雪白,游客们来到这里,能享受到田园与花香的美好时刻,再喝一口农家泡好的柚子花茶,无比惬意。还可以看戏,坐在花下,看着精彩的文艺演出,评论台上的百姓舞台达人秀,听听李伯清的现场“散打”,跟周围游客摆摆斑竹园的龙门阵。品各种美食,花香果居柚乡风情园内有20多家农家乐,可同时接待游客5000至6000人,经典菜品有椒香鱼、炝锅兔、耗儿鱼、酸汤乌鱼、鸡汤鱼、乡村肘子、碳烤肉、剁椒鱼头、老妈过桥骨、松茸煨鸡、卤大棒骨、酒鬼脆骨、铁板豆腐、土鸡、土鸭、九大碗等农家美食,游客还可品尝种柚人家自制的柚子茶和柚子酒。
图6-8 花香果居
二、景区发展方向
2011年的柚子节后,斑竹园镇对花香果居进行了整体风貌打造,建成了游客中心,并对景区内步道、水渠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全面提升了旅游景区的品质。目前,花香果居正在积极创建3A级旅游景区。斑竹园镇作为北部现代商贸及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线上的重要节点,应依托新都柚的品牌效应,在一、三产业互动上做文章,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与田园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这样一来,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完善了基础设施,农民致富增收的多重效应更是显而易见的事。
在统筹城乡思路的指引之下,斑竹园镇借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东风,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进农村资源向资本的转化。“花香果居”涉及回南、檀木等5个村(社区)农用地整理,按照农田网格化、渠系标准化、道路网络化和乡村环境美化的要求,进行田、林、路、渠等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同时利用土地综合整治和示范线建设的资金,逐步完善周边的基础设施配套,投资840万元,修建对接新繁场镇和香城大道西延线的两条道路,整理园区内1700余米的沟渠;实施激励政策,对规模种植新都柚和桂花验收合格的农户,政府给予400元/亩的补贴。同时,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精心打造了“炳章大院、宗先大院、仁光大院、尚安大院”4个乡村生态旅游精品院落,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和项目,通过大项目的带动,将各个精品院落串联起来,整个园区的一、三产业整合性、系统性更强;成立“花香果居”园区管委会,协调推进园区的产业规划、基础设施、风貌打造、生产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制度体制建设。
目前花香果居果品展示展销中心暨游客接待中心集精品柚展示,旅游咨询、导游讲解、游客购物、医疗服务、投诉处理等功能于一体。车行道、柚树种植等也已配置完成,排水、灯光、音响等设施设备也一一进行了完善,生态化标准停车位有110个,极大地提升了景区接待量,方便游客停车游玩。园区甚至还投资50万元新建了三星级公共厕所,大力促推了景区的提档升级,同时也是“花香果居”创建国家3A级景区的重要步骤。
花香果居风景区内,沿线成片种植桃树、李树、柚树等果树,以及紫薇园、朴树园、银杏园、八月桂花园等特色植物观赏园,加上川西风格的农家大院错落有致,让人仿佛身处画中。纷至沓来的客人,体会了别样的田园风情,柚农也从发展第三产业的受益中,享受到了统筹城乡带来的实惠与文明。
案例分析
1.“花香果居”属于哪种依托模式?
2.试分析旅游者对“花香果居”的旅游需求体现在哪些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