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成都的历史、蜀文化和生态环境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成都的历史、蜀文化和生态环境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项目一初识天府成都任务一走进成都任务导读本任务着眼于成都的历史发展、蜀文化的形成以及成都的生态环境,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成都旅游的基本知识。任务内容一、成都的由来成都市是我国首批命名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之一。战国时人们一般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地区为天府,秦汉之际则专指关中地区为天府。至此,关中地区不再被称为天府,“天府之国”变为四川地区的专有称谓。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成都的历史、蜀文化和生态环境

项目一 初识天府成都

任务一 走进成都

任务导读

本任务着眼于成都的历史发展、蜀文化的形成以及成都的生态环境,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成都旅游的基本知识。

任务目标

1.了解成都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古蜀文化与其他文化间的历史对照。

2.了解成都的生态环境,掌握成都的特色资源。

任务内容

一、成都的由来

成都市是我国首批命名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之一。它不仅是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1928年,成都正式设置为市;1949年,成都解放,最初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从此成为四川省省会至今。(图1-1、图1-2)

成都有着悠久而独特的文化资源,灿烂而多彩的文明进程。成都平原是古蜀文化、古蜀都邑、古蜀国的起源地。据《蜀王本纪》所载,蚕从、柏濩、鱼凫、杜宇直至开明等五代蜀王,实为五大部落,古蜀先民最先居于岷山石室,后在成都平原辗转迁徙,寻找定居点,逐步形成聚落,直至形成中心聚落和城邑,到杜宇时形成疆域广大的古蜀王国。近年来成都平原宝墩文化的考古发现(图1-3),证明成都早在文明启蒙时期就是长江上游古文明的中心,城市文明发展史已经长达4500年以上,有“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之说。而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现,则证明在3000多年前成都都邑文化已经发展到古蜀文明早期的鼎盛阶段。(图1-4、图1-5)

图1-1 成都天府广场

图1-2 成都夜景

图1-3 宝墩遗址发掘现场图

周代末期,即公元前4世纪,蜀国开明王朝第九世将蜀都城由郫县迁至成都,“成都”之名取自周太王古公亶父迁岐“二年成邑,三年成都”[1],并相沿至今。《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所述:“开明自梦郭移,乃徙至成都。”

图1-4 三星堆出土文物

图1-5 太阳神鸟金饰

战国晚期,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前316年)张仪灭蜀,始设蜀郡并成都县,公元前311年秦国张仪规划新建成都、埤城、临邛三城,此为成都正式建城的标志。从那时算起,成都已经拥有2300多年的城市建设发展历史。自秦以来,成都历来是蜀中政权的所在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它曾5次被列为封建割据朝廷的都城,即西汉末年公孙述的“成家”、三国刘备的“蜀汉”、西晋16国时李雄与李寿的“成汉”、五代十国时王建的“前蜀”和孟知祥的“后蜀”。其余各朝代也皆为中央政权郡、道、府、路和省的治所。西汉时,成都的蜀锦驰名天下,因此有了“锦城”的别称;五代后蜀主时又因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有了“蓉城”的美名。在汉唐时期成都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城市之一,时称“扬一益二”,是仅次于扬州的全国经济中心。

二、成都“蜀”文化的发展历史

(一)蜀文化概念及其内涵

四川地区古称巴蜀,其自然条件优越而独特,自古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辈出,为中华文明的昌盛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巴蜀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巴”与“蜀”,一直是四川地区的称呼,1997年重庆成立直辖市,“巴”成为重庆的简称。巴、蜀既是地域名,又是部族名,还是古国名。从地域上讲,巴蜀以今四川为中心,包括重庆、陕南、鄂西及云贵的部分地区。其中四川盆地西部(即成都地区)被称为“蜀”,蜀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古蜀国先祖蜀山氏的起源十分古远,早在先秦已见诸记载,如《世本》《山海经》等先秦古籍即载有“蜀山氏”名号;及至汉初,在《大戴礼记》和《史记》中,均载有“蜀山氏”之名。古蜀国的第一任国王为善于养蚕的蚕丛氏,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就是古蜀国传说的写照。

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统一于秦,秦将巴、蜀两国改成巴、蜀二郡,并设立了以巴郡和蜀郡为中心的若干个郡。至此,巴蜀便成为川地的政治经济中心。到隋唐以后,巴和蜀已不再是地域的名称,但其仍然作为地区的代称,在今天已成为了地域和文化的重要标志。

表1-1 古蜀文化与其他文化年代对照表

续表

(二)蜀文化的形成

四川盆地是蜀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理环境(图1-6)。在中国疆域中,四川盆地处于一个交汇点,“西番东汉,北秦南旷”,一方面,东南西北各种文化因素交汇,使其形成了既能汇纳百川、兼容并收又能融会创新、变通发展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四川盆地又因为“其地四塞,山川重阻”[2],四周高山阻隔,音讯难通,对外交通不便。但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蜀道难”的自然险阻使外界入侵减弱,巨大的盆地内腹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加上封闭的地形,内部文化结构相对稳定,能够自成系统。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与十二桥建筑群、“羊子山巨型祭祀用土台”的发掘,都印证了古蜀城市文明的规模巨大。

图1-6 四川盆地卫星

三、成都的生态环境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东西最大横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6公里,面积123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20平方公里。成都东与德阳、资阳毗邻,西与雅安眉山、阿坝接壤,其平原面积和周边丘陵、山地面积几乎各占一半,全市总面积约12389.6平方公里。四川盆地周围崇山峻岭,古时交通闭塞,称为“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有利于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川在历史上还被称为“天府之国”,其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南山地。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原本是指一种官名,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职,后人用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特产富饶的地方。战国时人们一般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地区为天府,秦汉之际则专指关中地区为天府。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纵论天下形势的《隆中对》中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至此,关中地区不再被称为天府,“天府之国”变为四川地区的专有称谓。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其所著《华阳国志》中写道:“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

成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说成都的发展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在此,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成都的自然资源。

(一)水资源

成都市降水丰沛,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04.7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1.58亿立方米,过境水184.17亿立方米,基本上能满足成都市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用水的需要。成都水资源有两个主要特点:

(1)河网密度大。成都市有岷江(图1-7)、沱江(图1-8)两大水系,共40多条大小河流,河道纵横,沟渠交错,水域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61.5万千瓦。

图1-7 岷江

(2)水质优良。成都地处长江流域上游,河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地下潜流和融雪组成,在流入成都平原之前,河道主要在高山峡谷之间,受人为污染极小,因而水质格外优良,绝大部分指标都符合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的要求。

图1-8 沱江

(二)土地资源

四川盆地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有“紫色盆地”的美称。成都市的土地资源有三个特点:

(1)土地类型多样。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11类;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可分为耕地、园林地、牧草地等8类。

(2)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远远高于全国占12%和四川省占2.54%的水平;丘陵面积占27.6%,山地面积占32.3%。

(3)土地垦殖指数高。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可利用面积的比重可达94.2%,全市平均土地垦殖指数达38.22%,其中平原地区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三)气候资源

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

(1)东西两部之间气候不同———由于成都市东、西高低悬殊,热量随海拔高度急增而锐减,所以出现东暖西凉两种气候类型并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时间的气温可以相差好几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现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这种热量的垂直变化,为成都市发展农业特别是多种经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成都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10℃的年平均活动积温为4700~5300℃,全年无霜期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1月底,终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左右,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天气集中出现在12月中下旬和1月上旬,少部分出现在1月中下旬,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1~2℃,提前半个月入春。

(3)雨量充沛———成都冬春雨少,夏秋多雨,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300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

(4)气候资源组合合理———光、热、水基本同季,有利于生物繁衍

(5)风速小———成都广大平原、丘陵地区风速为1~1.5米/秒;成都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古有“蜀犬吠日”之说。

(四)生物资源

成都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各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油菜籽等种植多、产量大;中药材品种繁多,现已查明四川省境内中草药约有860多种,其中川芎、川郁金、乌梅等,以产量大、品种优而驰名中外。家禽蜜蜂饲养普遍,尤以生猪蜂蜜出名。其境内还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岩驴、野牛等多种珍稀动物。另外茶叶生漆、油桐、油茶桑树果树黄柏等经济林木也很丰富。(图1-9)

图1-9 成都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

(五)矿产资源

成都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边沿山区的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和大邑县;天然气探明储量16.77亿立方米,远景储量为42.21亿立方米,主要集中于蒲江邛崃、大邑、都江堰和金堂一带;钙芒硝储量全国第一,高达98.62亿吨,主要集中于新津县和双流县;多种金属矿产资源则相对集中于彭州市。

任务测试

1.成都在哪一年正式被设立为市?

2.为什么成都在历史上有“锦城”和“芙蓉城”的别名?

3.成都有哪些丰富的生物资源?

4.为什么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

任务二 了解成都旅游资源

任务导读

本任务着眼于成都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成都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

任务目标

1.掌握成都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

2.掌握成都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以及各类型所包含的景点。

任务内容

一、成都旅游资源特点

成都市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绮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主要特点表现在:

(1)人文景观多。全市现有人文景观172处,并且类型多、规模大、分布广、价值高。其中,二王庙、武侯祠杜甫草堂、罨画池、回澜塔、升庵桂湖、王建墓、蜀僖王陵等极具特色,观音寺的壁画、花置寺的摩崖造像等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更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2)自然景观全。成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景、水景俱全。山景具有高、险、奇、秀、幽的特色,如有“天下幽”的青城山,雄奇多姿的九峰山,高耸挺拔的西岭雪山,景色秀美的玉垒山等;水景中有汹涌湍急的溪流,清澈明亮的水潭,飞珠溅玉的瀑布,秀美如画的湖泊等等。生物景观中有少见的桂花林、箭竹林、杜鹃林等植物群落和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

(3)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现已形成以成都市区为核心,组合不同、风格各异的8个国家、省市级风景片区。

(4)旅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成都处在由剑门蜀道、九寨沟、成都、峨眉山长江三峡等旅游胜地组成的四川旅游环和由北京、西安、成都、昆明、桂林、广州等旅游中心组成的全国旅游环的联结点上,还是内地前往西藏的主要通道,这些都为开发利用丰富的成都旅游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成都旅游资源分类

依据相关标准,就目前成都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具体如下。

依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的规定,对成都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具体见表1-2:

表1-2 成都市旅游资源分类表

按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级别分类,具体见表1-3:

表1-3 旅游资源吸引力分类表

(一)成都自然旅游资源

1.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为邛崃山脉的分支,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青城山背靠岷江雪岭,面向川西平原,为邛崃山系中的一个环扣。群峰环绕,状若城郭,终年青翠,故名“青城山”。(图1-10)

图1-10 青城山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峰峦、溪谷、宫观都掩映在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晚,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则三五盏,忽生忽灭,多则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直上而去,冬天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神仙洞、三潭雾泉、龙隐峡栈道、白云群洞、黄鹤桥、双泉水帘等。

2.邛崃天台山(图1-11)

位于“文君故里”———邛崃市西南端,属邛崃山脉,距成都110公里,距邛崃45公里。

汉末道家在此相山凿洞,筑坛祭神,正式易其名为“天台山”,天台山便增添了宗教文化内容。三国蜀汉之初,诸葛亮曾到临邛察看“甲屯”垦殖,和开掘“火井”情况,乘坐“木椅车”上山眺望,留下了“天车坡”“望军顶”等地名。南北朝时期,西游僧人普达舍耶云游到此,创建了天台佛寺。初唐时,火井县令袁天罡尊崇道教,因而天台山以道家势力为大。

大自然把天台山塑造成了三级台地,每一级台地都展现了不同的魅力。

第一台地叫作瀑布飞虹景区,范围从山门区到等乐安,主要景点有长虹瀑布、川西第一瀑响水滩瀑布、丹霞奇观神蜂窟、明代观音桥等,呈现出壮美的自然风光。

第二台地叫作雅潭闻古景区,范围从等乐安至正天台,主要景点有西川绝壁、小磨坊、醉石林、和尚衙门、花石林、花石海、小九寨等,呈现出奇美的自然风光。

第三台地是应光皓月景区,范围从正天台到玉霄峰,主要景点有高山玩水一条沟———十八里香草沟、秀水三韵,呈现出原始森林的秀美。自古就有“天台山,天台山,一重天台一重天,重重天台上九天”的民谣,来描述天台山三级台地的独特地形。

同属邛崃山脉的著名景点有:

(1)卧龙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享誉中外,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区内建有相当规模的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保护动物繁殖场;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有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以单一生物物种为主建立的博物馆的大熊猫博物馆。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该馆遭受到了地震的严重破坏。(图1-12)

图1-11 邛崃天台山

图1-12 卧龙自然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共分布着100多只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其他珍稀濒危动物金丝猴、羚牛等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2种,二类保护动物44种。保护区地理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景型多样、气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险、峻、奇、秀于一体,还有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

(2)四姑娘山。四姑娘山位于小金县境内,属邛崃山脉,由四座毗连的雪峰组成,终年银装素裹,如四个美丽的白衣仙女俏立在群山之中,因而得名。四姑娘山以雄峻挺拔著名,山体陡峭,直指蓝天,为各国登山家所瞩目。(图1-13)

四座山峰的海拔分别为:大姐山峰5355米、二姐山峰5454米、三姐山峰5664米、四姐山峰6250米。(www.xing528.com)

四姑娘山由三条沟组成,分别为长坪沟、双桥沟、海子沟,三条沟景色奇丽壮美,各有特色。

图1-13 四姑娘山

(二)成都人文旅游资源

1.成都的历史遗迹

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国家级风景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1处,市级风景名胜7处。其中都江堰、青城山、宝光寺和市区的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和王建墓等,闻名遐迩,令人瞩目。

(1)都江堰(图1-14)。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岷江水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它发源于四川松潘岷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等12个县(市、区),在宜宾汇入长江。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图1-14 都江堰

秦国蜀守李冰父子,为了治理水患,率众于公元前3世纪在岷江上游建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的宏大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3部分主要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其主体工程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的效果。都江堰的建成,带来了行舟、灌溉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成都平原的繁荣,自建成两千两百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图1-15)

图1-15 都江堰“宝瓶口”和“离堆”

(2)武侯祠。武侯祠(汉昭烈庙)位于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也是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武侯祠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图1-16)

图1-16 武侯祠

武侯祠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殿堂高大宽敞,布局严整。刘备殿与诸葛亮殿各自形成一组四合院式的建筑。祠内塑有蜀汉文臣武将40余尊,碑碣40余块,匾额3000多件,还有汉、唐、明、清时代祭祀用的鼎、炉、钟、鼓等文物,实际是一座蜀汉历史博物馆。祠内还有许多字画、楹联,其中刻建于公元809年的唐碑,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由唐代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石工鲁建镌刻。由于裴度、柳公绰和鲁建都为当世大家,因此该碑被称为“三绝碑”。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

(3)杜甫草堂。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称“成都草堂”。他的诗《狂夫》中云“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其中的“草堂”,指的便是“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杜甫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官职,草堂又被称作杜工部堂。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了,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如今的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这两次重修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使之成为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和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文化圣地。1961年3月,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在此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今日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别有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图1-17)

图1-17 杜甫草堂

(4)望江楼。望江楼位于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内,望江楼公园位于成都市东门外九眼桥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积176.5亩,园内岸柳栏花,波光楼影,翠竹夹道,亭阁相映,主要建筑有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望江楼是明清时代为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而建,民国时开辟为望江楼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景点。(图1-18)

图1-18 望江楼

公园大部分地面被竹林覆盖,因薛涛一生爱竹,常以竹子的“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的美德来激励自己,后人便在园中遍植各类佳竹,遂成国内名竹荟萃之地,也被称为“竹子公园”或“锦城竹园”。园内的竹子品种有150余种之多,不仅有四川产各类名竹,还引进有中国南方各省及日本、东南亚一带所产的稀有竹子。园内主要竹子品种有人面竹、佛肚竹、方竹、鸡爪竹、紫竹、绵竹、胡琴竹、麦竹、实心竹等。

(5)王建墓。王建墓又称永陵,是我国五代十国前蜀(公元907—925年)皇帝王建的陵墓。永陵是迄今所知唯一的陵墓室修筑在地表之上的地上陵,历时千年完好无损,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例典范。地宫中室棺床四周雕刻的“二十四伎乐”,神形兼备,精美绝伦,生动地再现了唐五代时期的宫廷乐舞场面,是我国五代石刻的经典之作和研究古代乐舞的极宝贵资料。永陵随葬品中,如“玉大带”“谥宝”“哀册”等,皆为稀世之宝。永陵内王建石刻真容像通高86厘米,身着锦袍,头戴幞头,腰束玉带,足蹬皮靴,袖手端坐于石几之上。石像比例适中、刀法娴熟、线条简洁,人物形象的塑造流畅自然、浑然天成,局部处理颇现功力,面部刻得高贵尊严、平和安详,掩饰在衣物中的身体与手足似隐约可见,衣袖、衣摆的皱纹特现织物的柔软质感等,皆可见其高深的艺术造诣。王建石像是目前我国历代陵墓中仅见的帝王写真人像。(图1-19)

图1-19 王建墓文物

(6)金沙遗址。金沙遗址是位于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一处商周时代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之后的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它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可以说金沙遗址再现了古代蜀国的辉煌,并将成都市的建城史从距今2300年提前到距今3000年左右。(图1-20)

遗址内已经发现了大型宫殿式建筑、祭祀活动场所、一般居住区、墓地等重要遗迹,出土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还有大量的陶器、象牙以及野猪獠牙和鹿角等。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太阳神鸟金饰,它呈圆形,器身极薄,厚度仅为0.02厘米。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内层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由四只飞鸟首足前后相接;四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中心的太阳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所以又被称为“四鸟绕日”,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

图1-20 金沙遗址

2.成都的休闲生活

成都是都江堰、乐山、峨眉山、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等黄金旅游通道的枢纽,也是内地前往西藏的主要通道之一。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富饶。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成都人养成了悠然闲适的生活方式。这种休闲的生活方式也赋予了成都独特的魅力。成都的自然禀赋和多年的文化积淀为成都打上休闲之都的“烙印”,也为成都休闲型旅游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条件。《华阳国志》称:“蜀人尚滋味,好辛香,君子精敏,小人鬼黠”。盆地中人自来小富即安,注重生活质量,注重陶兴怡情,生活情趣多种多样。

(1)城市老街。

1)锦里: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作为武侯祠(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街道全长550米。现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古街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如今“拜武侯、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之一。2005年锦里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城市商业步行街”之一,与北京王府井、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牌知名街市齐名,号称“西蜀第一街”,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2006年,锦里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图1-21)

图1-21 锦里

2)宽窄巷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风雨飘零,如今的少城只剩下现在的宽窄两条巷子。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它位于成都市蜀都大道西端金河宾馆北面,东接长顺上街,西通西城根街,全长约500米。是一处独具老成都民居特色的文明街。房舍大多建于民国初,少数建于清末。临街大门内有一道绘着金线狮子的四扇中门,若无庆吊大事,中门不开,由侧门进出。宽窄巷子已成为成都旧居的实物档案。(图1-22)

院落文化共分为三个主题。宽巷子是“闲生活”区,以旅游休闲为主题。改造后的宽巷子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在这条巷子中游览,能走进老成都生活体验馆,感受成都的风土人情和几乎要失传了的一些老成都的民俗生活场景。在四合院中可以品上盖碗茶,吃上正宗的川菜。宽巷子能够唤起人们对老成都的亲切回忆,而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及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则会给富有传统气息的巷子点缀上时尚的气息。宽巷子体现了老成都的“闲生活”。

窄巷子是“慢生活”区,它所展示的是成都的院落文化,临街院落将透过橱窗展示其业态精髓,形成以各种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等为品牌商业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窄巷子不仅是时尚中心,也有最成都的生活,在巷子里品味缓慢的下午和时光的停驻,是老成都的“慢生活”。

图1-22 宽窄巷子

井巷子是“新生活”区,以时尚年轻为主题,是成都的新生活区域酒吧区。这里是成都的夜晚最热闹的地方,是华灯初上的成都风华,是笑靥如花的芙蓉女子。井巷子代表的是老成都的“新生活”。

(2)茶馆。四川有句俗语:“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茶馆在四川,可谓是遍布大街小巷,尤在成都。成都人不能一日无茶,坐茶馆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即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形成一支不折不扣的“十万大军”,而当时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由此可见,茶文化在成都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独具巴蜀特色。成都人饮茶,说到底,饮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品的是人生。如果说成都人成就了茶馆文化,那么茶馆文化同样也养育了成都人。(图1-23)

成都有这样一则说法:“成都人生在家里,活在茶馆里。”由此足以见得茶馆在成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茶馆在成都,它所代表的早已不是单纯的饮茶的休闲场所了,其可谓是身兼数职。

1)茶馆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成都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旧社会中,无论什么行业,什么身份,都在这里相聚。占据一张方桌,或谈天说地、插科打诨,或洽谈生意、看货贸易,或结友聚会、打打麻将。

成都人喜欢“摆龙门阵”,最热衷的场所当然是在老茶馆中。小方桌、竹靠椅,跷起二郎腿就开摆。邻里之间,家长里短,乡间旧闻,国内外大事等,都在茶客们口中变成横飞的泡沫星子,口干舌燥之际,茶水便是最好的饮料,提神醒脑又解渴。

图1-23 成都茶馆

2)茶馆是公共评判场所。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往往约集茶馆“评理”。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还得请当地头面人物调解,双方参加辩论的对手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之后,由调解人仲裁。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在茶馆里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

3)茶馆是娱乐休闲场所。在茶馆里,人们不仅能够饮茶、摆龙门阵,还可以欣赏到许多精彩的技艺表演。首先当属手艺精湛的“茶博士”了。然而,所谓“茶博士”,可不是学术研究上的博士,而是在成都茶馆负责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茶博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有客人临门,立即迎上前去,引到合适的座位,一手拎着擦得光亮的紫铜大嘴茶壶,另一只手将捏在手中的白瓷盖碗“扑”的一声摆到你面前。然后,像杂技表演一般,提壶从一尺多高处倾注下一股清流往碗里汩汩冲茶。一杯茶倒下来,不溅出分毫。有的茶博士技艺高超,招式颇多,比如“苏琴背剑”“凤凰点头”“仙人指路”“二泉映月”等,令人拍手称快、叹为观止!除此之外,在一些高档的茶馆,还可观赏到著名的川剧和评书表演,可谓是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图1-24)

图1-24 茶博士表演

知识链接

成都的茶馆

成都茶馆众多,一些茶馆在常年经营中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吸引了众多本地茶客和外地游客,下面就来介绍几家独具风格的成都茶馆:

●最风情的茶馆:顺兴老茶馆

坐落在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三楼的顺兴老茶馆,面积三千余平方米,是参照成都历代著名茶馆、茶楼风范,聘请资深茶文化专家、古建筑专家和著名民间艺人,精心营造的一座极富明清建筑风格的茶楼。

顺兴茶馆以传统经典川菜、成都名小吃、四川老火锅、四川盖碗茶、川剧变脸表演、四川民俗风情展示为特点,茶客在用餐、品茶的同时,零距离感受“天府之国”之神韵。顺兴茶馆已不是单纯的餐饮场所,而是天府之国生活展示与体验场所。(图1-25)

●成都最美的茶馆:竹叶青论道生活馆

竹叶青论道生活馆2008年由国际设计大师陈幼坚担纲设计,整个生活馆的风格都在体现和静清寂的茶道精神,曾被《时尚芭莎》杂志评选为成都最美的茶馆。在竹叶青论道生活馆,除了能品到好茶之外,还能感受设计者所推崇的那种禅道的氛围,能让茶客们感受禅茶三昧。(图1-26)

●最成都的茶馆:悦来茶馆

在繁华热闹的春熙路附近藏着一间幽静、闲散的悦来茶馆,它是成都有名的“川剧窝子”。悦来茶馆的前身是老郎庙,旧时的伶人喜欢把唐玄宗奉为行业的始祖,而“老郎”正是前者的化身。清朝末年,成都的老郎庙是四川省戏剧行业公会的所在地,除了例行的祭祀外,这里也负责联系日常的演出活动,由于有戏班常驻于此,慢慢地,老郎庙做起了附带的茶水生意。1912年,经常在悦来茶馆演出的几个戏班合并成一个演出团体,就是著名的三庆会。

图1-25 顺兴老茶馆

图1-26 竹叶青论道生活馆

成都的戏迷们格外珍惜悦来茶馆的存在,他们常会在每周六的下午来到这里,回味一番那曾经熟稔的地道唱腔。按照老成都人的看法,没有茶馆这个载体,就根本谈不上听戏,而历经沧桑的悦来茶馆,无疑是这份传统中最经典的传奇。(图1-27)

图1-27 悦来茶馆

●最历史的茶馆:彭镇老茶馆(图1-28)

图1-28 彭镇老茶馆

要说成都摄友最爱的茶馆,那可能就是位于双流彭镇老街的老茶馆了。每到赶集的日子,早上六点到中午时分,茶馆里人山人海,当地的老爷子们都喜欢在这儿喝茶打牌,摄友们也经常到这里找找感觉。

茶馆内凹凸不平的地面,以及扑面而来的蜂窝煤和旱烟混杂的刺鼻味道,斑驳剥离的墙体上依然清晰刺眼早已过时的红色标语,甚至那些每天都准时报到的茶客,无不一一向你讲述着一段久远而沉重的故事。

老茶馆至今还保留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装潢风格,墙上还留着只属于那个年代的红色标语。地上已经积了很厚的欠脚泥,部分地方形成拱起的小包。彭镇老茶馆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偏远了,毕竟专门开车去喝个茶还是略显奢侈。

●最平民的茶馆:鹤鸣茶社

鹤鸣茶馆位于人民公园内,是老成都代表性茶馆之一。老茶客非常多,只要一出太阳,院子里就摆满了椅子,老先生、老太太们打牌、掏耳朵;老外们看书、打瞌睡。茶客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消磨时光,在清风徐徐的下午随便找个位置坐下,泡杯二十五块钱的碧潭飘雪盖碗茶,在茶香间闲看来往人等,发现成都最平民的一面。(图1-29)

图1-29 鹤鸣茶社

●最小资的茶馆:不远树下的院子

不远树下的院子是由四位年轻人共同开办的一家极富文艺气息的茶馆小院,茶馆是庭院式的装修风格,地方不大,但布景别致,有点类似于台湾茶室清新淡雅的感觉。(图1-30)

院子里宽敞的木质大露台,明亮的落地窗,手工打磨的木门,从景德镇千里迢迢运回来的巨大陶瓮,一景一物都焕发着慵懒闲适的气质。

图1-30 不远树下的院子

3.成都的餐饮文化

成都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稻田还是旱地农作物,也无论是传统粮食生产还是现代农产品加工都品质齐全,规模宏大,目前已经建立的各类农业园区有:锦江“国际花卉产业园”、邛崃“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国家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白酒原酒基地”、郫县“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金堂“成都·泰国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蒲江“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还有都江堰虹口乡高原村、龙泉万亩观光果园、郫县友爱乡农科村、成都市红砂村花乡农居、都江堰市青城红阳猕猴桃绿茶基地等5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项目。这些项目本身就是很好的乡村生态旅游吸引物,还孕育了成都丰富、独特的餐饮旅游资源。成都美食享誉海内外,川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传统名菜麻婆豆腐、回锅肉、开水白菜等已经风靡全球许多地区;成都小吃以其小而精的特色驰名国内外,成都火锅更是红遍国内许多城市,正逐渐改变着一些人的饮食习惯。

(1)川菜。作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其丰厚的物质条件,风味独特的佐料和调味品,为创出独具特色的川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赢得了“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川菜的主要特点是:①调味多样———川菜的主要味别有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糖醋、椒麻、荔香、甜香等;②取材广泛———成都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川菜提供了多样的食材原料;③融贯东西———川菜的发展历史上常取各方之长,融为己有,明末清初辣椒自美洲传入国内后,川菜便很快将其运用起来,代表菜品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棒棒鸡、毛肚火锅等。

目前成都川菜产业呈现以下三方面特色。一是连锁经营向深入发展:成都皇城老妈、谭鱼头、巴国布衣等众多企业在省外开设连锁门店多达600个;二是餐饮业品牌形象不断提升:皇城老妈、巴国布衣等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谭鱼头公司、巴国布衣公司还获得“中国十大餐饮品牌企业”,成都龙抄手饮食公司等9个餐饮企业(品牌)分别获得“中华老字号”“四川老字号”的称号;三是区域性特色餐饮市场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餐饮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原辅料工业化园区建设加快;四是对外扩张发展:境外餐饮门店不断增多,成都许多餐饮公司都在国外开设了加盟店或连锁店,拓展了海外市场。(图1-31)

图1-31 川菜

(2)成都小吃。成都小吃品种繁多,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1)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一些小吃的品种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槐叶冷淘”,唐代大诗人李白、北宋怪杰苏轼等都曾提及,其做法类似于今日的凉面;在《东京梦华录》中提及的“插肉面”“西川乳糖”“狮子糖”表明四川小吃在南宋时就已经走出了四川。

2)品种繁多:成都小吃从小面到抄手包饺;从糕饼汤团到筵席细点;从凉拌冷食到热饮羹汤;从锅煎油烙到蒸煮烘烤,花色品种琳琅满目,酸甜咸辣各味不同。由于四季物产不同,人们择令而食。春暖花开之时,三大炮、凉粉、春饼、艾馍馍上市;酷暑之际,绿豆羹、凉虾、冰粉、凉糍粑、熬醋豆花应运而生;金秋时节,软烧仔鸭、酿藕联袂应市;冬天时各种糯米制品、羊肉汤、油茶等又占领了市场。成都小吃供应方式灵活,在街头巷尾,或摆摊,或挑担,或提篮,或开店,方便食客们一尝美味。

3)口味丰富:成都小吃口味众多是其他地区小吃所不能比拟的,常用的口味就有香甜、咸甜、椒麻、红油、怪味、家常、麻辣、咸鲜、糖醋、芥末、蒜泥等十余种,而每一种口味针对不同的食材又各有不同的变化。

成都小吃已经成为成都餐饮的一张名片。成都餐饮企业联盟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成都小吃连锁战略推进计划,除了在国内各省市开设分点外,还计划将成都小吃推广到东南亚等地区。(图1-32)

图1-32 成都小吃

(3)火锅。关于火锅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金垒中坐,肴隔四陈,斛以清漂,鲜以紫麟”,这就是成都家庭火锅的描写。火锅流行于全国大约始于清道光年间,李劼人在其所著《风土什志》中写道:“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发源于重庆江北,最初一般的零售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后煮一煮,而后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着一种又辣又麻的汤汁。于是河边、码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成都火锅原本在成都百姓家庭中流行,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到社会市场上。成都火锅从被称为“热盆景”的单纯麻辣汤一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羊肉火锅、啤酒鸭、蘸水鱼、菊花等十多个花色品种,在市场上极为火爆。火锅店的菜谱从过去的几十种发展到数百种,凡是川菜原料几乎都成了火锅店的汤料,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都可以在火锅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食品。

对于成都人来说,吃火锅不在于味,而在于气氛,宾客同伴、亲朋好友,围着火锅边吃边聊,其乐无穷。正如清代诗人严辰所写:“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图1-33)

图1-33 火锅

任务测试

1.列举3~5个成都著名的旅游景点。

2.成都有哪些世界级的旅游资源?

3.为什么说“茶馆”在成都人休闲生活中身兼数职?

4.成都小吃有什么特色?

【注释】

[1]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

[2]出自《隋书·地理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