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双眼可以看到整个人的精神状态
【原典】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译释】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几乎都集中表现在两只眼睛上。
人们常用“双目炯炯有神”来描述一个人精力旺盛、机敏干练。“目”与“神”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按中医理论,眼睛与肝和肾是相通相连的。一个人肝有病变,从眼睛就可以看到一些征兆。如果一个人双目有神,精光暴露,熠熠生辉,表明肾气旺盛,身体状况良好,是健康的标志;反之,则表明精神状态不佳,缺乏活力,难以集中精神工作。
曾国藩认为,眼睛与人的感情、内心活动等都有联系。血气运行为精,透过眼睛可以准确把握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痛等各种感受,都会从眼睛中流露出来。甚至人的智愚忠奸,都能通过眼睛看出一点名堂来。
因此,眼睛是观察一个人各种能力、品质的窗口。“一身精神,具乎两目”,就是《冰鉴》对上述思想的一种纲领性的总结。
解读
关于人的眼睛,先哲孟子也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观察一个人的善恶,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正,眼睛就明亮;不正则昏暗。听一个人说话时,注意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能往哪里隐藏呢?”
还有人说:人在与外界事物接触的时候,他的神情集中表现在眼睛上。心正,注意力集中,眼睛就明亮;心不正,注意力分散,眼睛就昏暗。由此看,一个人的心邪与心正是隐藏不住的。说话可以欺骗,但眼睛是不能够弄虚作假的。
观眼神识人,就是通过观察人的眼神来认识人的内心。诗人公木在《眼睛》中这样写道:“婴儿的眼睛是清澈的,青年人的眼睛是热烈的,中年人的眼睛是严峻的,老年人的眼睛是睿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会隐瞒更不会说谎。愤怒飞溅火花,哀伤倾泻泪雨,它给笑声镀一层明亮的闪光。”目光是意志的体现,眼睛是心境的流露。在人际沟通中,敏锐的目光能捕捉对方的神态表情变化,洞察对方的内心世界。
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似秋水、若明星,像一汪清泉中游动着的小蝌蚪,游来游去。在这双亮闪闪的眼睛里面,透露着灵魂深处的情与怨。(www.xing528.com)
如果你静下心来,用自己的眼睛去细心地观察另外一双眼睛,你一定不难发现这双眼睛中透露出的正是对方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人们常常将眼睛比喻为心灵之窗,这种比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两个人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不用说,双方都要先将对方打量一番。打量的目光,第一个捕捉的对象就是脸,而在脸上第一个捕捉的对象,就是双方那双亮闪闪的眼睛。眼睛中的神采如何,眼光是否坦直、端正等,都可以反映出对方的心地、人品、德行、情感。
在生活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眼睛,而从眼睛中闪烁出来的光芒,也会带着不同的寓意,流入你的眼中。实际上每一双眼睛,都在无声地叙述着心声。
躲闪对方目光的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怀有自卑感,性情懦弱。
如果是一对恋人,那么躲闪的目光则有另一种含义,表明他(她)由于倾心于对方而感到紧张或羞怯。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在他的《旅途随笔·一个车夫》中写道:“我借着灯光看小孩的脸,出乎我意料之外,那完全是一张平凡的脸,圆圆的,没有一点特征。但是当我的眼光无意地触到他的眼光时,我就禁不住大吃一惊了。这世界里存在着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是不存在的。在那一对眼睛里我找不出一点承认任何权威的表示。我从没有见过这么骄傲,这么倔强,这么坚定的眼光。”巴金以作家特有的观察力,在无意中躲开了对方的目光,但是又在无意中触到了对方的眼光,这个事例说明,躲闪的目光实际上是躲而不闪,躲中有闪,闪中有情,闪中更有新意。
注视的目光,依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种族与民族,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在我国,不大熟悉的人之间交谈,目光下垂,回避接触,是一种礼貌的表示。而在西方则恰恰相反,被认为是一种轻视、傲慢、不尊重的表现。
目光斜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中国古人所云,眸子不正则心术歪也;另一种是指并不相识,或不大熟悉的人之间的一种情况。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言”、“二拍”的《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眼孔浅时无在量,心田偏处有奸谋。”心田之偏,藏于脏腑,何以知之呢?在古人看来,两眼歪斜,心术不正。
在作家的笔下,对眼睛的描绘就更为生动了。美国著名的作家杰克·伦敦在作品《一块牛排》中出色地描述过这样的一个人:“他简直像个野兽,而最像野兽的部分就是他那双眼睛。这双眼睛看上去昏昏欲睡,跟狮子的一样——那是一双准备战斗的眼睛。”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春潮》中也描述过一双强者的眼睛:“那双亮得几乎变白的大眼睛现出冷酷的迟钝和胜利的满足的神色。只有鹞鹰用爪撕裂一只落在它爪子中的鸟儿时,才会有这样的眼神。”
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范曾在他的中国古代人物作品中,润绘出一双双高傲、狂放、深沉、凝重的眼睛,观之给人一种可敬可畏之感。这支大笔画出了中华民族精英的风采:威严、神圣、不可侵犯。欣赏之余,的确可以感受到一种激情,一种勃发冲击、怒吼狂奔的激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