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或坐位。皮肤常规消毒,先用三棱针于患侧耳尖、太阳、印堂穴点刺放血数滴,再用毫针将疱疹刺破拭干,然后用艾条1根点燃,灸于疱疹之上,施灸时间约30min,凡疱疹破坏之处均灸。放血隔日1次,艾灸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
【经验心得】 中医认为眼睑带状疱疹是由于体虚复感毒邪,正邪相搏,毒胜气滞,经脉不通,郁于肌肤而致。明·李中梓在《医学入门》指出:“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即所谓以热引热。故用艾条热灸疱疹,能引热邪外发,使郁火内毒有路外达,加之施灸前先刺破疱疹,更能使瘀滞之毒邪外泻。由于此病多为本虚标实,因此,利用艾灸之温通经脉之功,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效。三棱针点刺耳尖、太阳、印堂穴放血能开窍泄热,活血消肿止痛,对于眼部炎症性疾患尤有特效,正所谓“通则不痛”。因此,运用此法治疗眼带状疱疹能迅速止痛,消肿而痊愈。
治验:患者,男,76岁,2003年4月7日初诊。自诉3d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头面部疼痛,呈针刺样,剧烈难忍,继而右太阳穴处及右前额红肿,右侧眼睑红肿,右眼流泪。次日患处起水疱,为集簇状。遂到皮肤科、眼科就诊,拟诊:眼睑带状疱疹并角膜炎。予内服外用药效果不佳,由皮肤科医师介绍到我科门诊就诊。症见:痛苦面容,面红,右侧太阳穴处,前额及眼睑有大小不等的成簇水疱,沿三叉神经眼支呈带状分布,大如绿豆,小如粟米,澄清透明,四周红晕;右眼睑红肿,睁眼不能,结膜充血明显,并见角膜轻度溃疡。采用艾灸合穴位放血法治疗1次后,症状明显好转,眼睑红肿及结膜充血减轻,经1个疗程治疗后,疱疹结痂,疼痛消失,眼睑及结膜无红肿充血,眼开闭正常。嘱到眼科检查,裂隙灯下见溃疡消失,无白斑形成。
【方剂出处】 黄任秀.艾灸合穴位放血治疗眼睑带状疱疹37例.广西中医药,2003,26(5):36
【治疗方法】 在疼痛部位做标记,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在该处用较重的手法叩刺。然后以闪火法迅速将火罐拔于其上,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疼痛部位,可同时拔一至数个火罐。留罐5min,待吸出5~10ml血后即可起罐。起罐后用干棉球将血迹擦净。然后做红外线照射:采用沈阳产3A型TDP辅射器照射患部相应的脊神经节及疼痛部位,光斑直径10cm,距离10~15cm。每日1次,每次照射20~30min,5次为1个疗程。若未愈,隔2d后再行梅花针拔罐。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这种病毒可长期潜伏于机体神经细胞中,当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毒可再活动而诱发。中医认为本病是因情志内伤,肝失疏泄,或肝胃二经之邪搏结于相应皮肤而生疱疹。刺络拔罐法具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肝泻热排毒之功,再加红外线照射,对于带状疱诊后遗神经痛疗效较佳。
治验:王某,女,42岁,1999年4月6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左胁肋部患带状疱疹,行紫外线照射治疗后局部皮疹结痂脱落。但1年来,左胸部疼痛如针刺,尤以夜间为甚,必须服止痛药方能缓解,停药后痛又发。曾在天津某医院治疗未愈。查左胁部原结痂处皮肤色较白,约有数十处。遂在该部位施行上述梅花针后拔罐加红外线照射治疗,经1个疗程后治愈。
【方剂出处】 解良柱,等.刺络拔罐红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2例.中国民间疗法,2001,9(6):26
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1.取穴 疱疹局部。
2.操作方法 先用皮肤针叩刺,常规消毒疱疹局部皮肤,用梅花针扣刺疱壁至疱液溢出为度,疱疹呈带状分布者,沿带状分布依次拔罐,疱疹散在分布,并有1~2个或多个集簇者,先拔集簇处后拔散在疱疹,并留罐至疱壁呈紫色后方可取罐。破溃处涂甲紫药水,每日治疗1次。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为风、湿、热三者郁于肌肤,气血瘀滞,络脉不通,而呈奇痛,治疗时应以止痛为主。多年临床观察此病,如周围刺法,只有轻微止痛作用,且只能维持数小时,用拔罐止痛效果好,但由于疱液不能大量排出,所以治愈时间较长,刺络拔罐法的止痛效果最佳,用梅花针叩刺,数个短针刺疱壁,通过相关穴位,可疏通络脉,调和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目的。
梅花针扣刺加拔罐疗法,互助其长,共奏清利湿热、祛风止痒,消炎镇痛之功,故能取得满意疗效,且简便易行,费用少,便于各个医务人员采用,值得推广。
因叩刺、拔罐时疼痛难忍,对于年老体虚及耐受力差的患者可分数次叩刺拔罐,并采用卧位,以减轻疼痛。拔罐时要求吸引力大,即能增强疗效,采用马丹阳截法来处理效果好,这一方法极为重要可防止蔓延。拔罐时间不定,以疱疹呈紫色时取罐为佳,这两点是整个治疗的关键。
治验:患者,男,65岁,5d前因感冒发热咳嗽,服板蓝根冲剂、解热止痛片、肌注青霉素,次日症状缓解,且右腰部有两粒针尖大红色丘疹。翌日,疱疹增多,痛如火燎,前来我科治疗。患者痛苦面容,体温38.9℃,脉搏108/min,口干苦,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滑数,大便干结,小便溲黄。右侧腰部平第2、3腰椎处簇集之水疱呈带状分布至前后正中线,有3个4cm×5cm密集团。疱疹绿豆大小,疱壁紧张发亮,基底呈红色,周围红晕,灼热,触及甚痛,按上述方法治疗,取罐后疼痛即止,疱疹见干,当晚体温下降至36.7℃,安静入睡、继治1次,症状疱疹完全消失而痊愈。
【方剂出处】 罗 艳.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40例.医学文选,1999,18(5):809
刺络拔罐治疗老年带状疱疹
【穴位组成】 选择各簇水疱群间正常皮肤即阿是穴;沿神经循行相应之神经根。
【治疗方法】 局部常规消毒,再以梅花针沿上述部位叩刺,以局部微微发红,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用闪火法,迅速拔按在刺络部位,留罐5~10min,出血5~10ml,取罐后用碘仿消毒患处。用同样方法叩刺与发疹部位相应之神经根处,如疱疹发于头面部则叩刺患侧C1~7。发于上肢,则叩刺患侧C1~T7。发于胸肋则叩刺T1~12患侧。发于下肢,则叩刺L1~S5患侧。视疱疹面积大小,一次可用数个火罐给予治疗。围刺法:刺络拔罐后,疱疹周边进行局部消毒,用28号2寸长毫针,在疱疹前、后、左、右进行围刺,针身通过病变中心达到对侧,采用泻法,每日1次。嘱患者治疗期间不能洗澡,但需勤换内衣。每10d为1疗程,每日治疗1次,每疗程间休息1~2d,一般7~15d可治愈。
【经验心得】 本病采用刺络拔罐的方法治疗,用梅花针叩刺、毫针围刺,放血则气随血出,热从血解,使瘀血除,新血行,经络通,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同时,刺络拔罐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改善局部营养,促进淋巴循环,增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增加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本病多以神经痛为并发症状,早期易误、漏诊,对老年患者一定要注意鉴别诊断,及时治疗,以免迁延难愈,加重患者痛苦。
治验:刘某,女,64岁,2001年10月3日来诊,自诉左臂及左季肋部剧烈疼痛2d。查:神志清楚,表情痛苦,左侧前臂、上臂内侧及左背沿第4肋间至左侧乳头内侧可见散在的成堆的绿豆大小红色疱疹,周围皮肤发红,疱疹呈带状排列,间隙皮肤正常,舌质红,苔黄薄腻,脉缓。初诊:西医,带状疱疹。中医,缠腰火丹。经用上法治疗9次痊愈。
【方剂出处】 冀守权,等.刺络拔罐治疗老年带状疱疹22例.内蒙古中医药,2002,(3):25
刺络放血加艾灸法治疗带状疱疹
【穴位组成】 发病初期至皮疱疹未结痂前,在局部及病变部位的神经根部刺络放血后重灸,用泻法,以祛邪、解表为主,扶正为辅。结痂后局部用围刺,轻灸,用补法,以扶正为主,祛除余邪为辅。结痂脱落后遗有疼痛者,取足三里、气海、曲池、天枢穴,用毫针刺之,轻灸局部,用补法,以扶正为主。
【治疗方法】 刺络放血是以三棱针点刺疱疹或未出疱疹前疼痛部位,拔火罐于点刺部位上,吸出血液后起罐,擦掉血液,再拔,至血液由紫红色变成鲜红色为止,以同样方法施治于病变相应的神经根部。重灸以回旋灸至局部红晕后,再灸10~15min;轻灸以定位灸至局部红晕为度。围刺则在病变周围以毫针针尖指向病变中心方向斜刺或平刺。其余腧穴均以毫针直刺。针刺治疗时间每次20min,每日1次,至结痂脱落为止。后遗疼痛者,针刺留针20min,灸局部5~10min。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d。
【经验心得】 本病多因风火之邪客于经脉,郁于皮肤;或因感染湿毒,滞留于经络,均可导致肌肤之营卫壅滞,发为疱疹。病邪侵犯皮部,故用刺络放血法来疏风解表,祛邪,使病邪从表、从局部而解,防止病邪走窜,入里久治不愈。加艾灸于局部以扶正,驱邪外出。因此,本法治疗在局部皮损处不主张涂以任何药物,以防驱邪不利。点刺局部拔罐放血后,疏通了经络,加强了气血运行,增强了机体抵抗力,加速疾病治愈。灸法增强上诉功能,在放血后灸,可抗感染,灸法有托毒生肌之功,故用灸法可缩短病程,加速疱疹吸收和结痂脱落,在抗病毒增强机体抵抗力的同时,减轻或防止结痂脱落后的神经痛。后遗神经痛多因机体正气已虚,余邪未清所致,故以扶正为主,继续用灸法扶正以驱邪来消除疼痛,达到治疗目的。
治验:女性,62岁。1999年6月14日来诊。该患者于3d前自觉左后头部皮肤痛,皮肤无改变。次日疼痛加重,疼痛面积向耳后及枕部扩大,并有粉红色皮疹出现,夜间痛甚。第3天耳后部、枕部皮疹增多,有的变成水疱疹,伴有黄色液体流出,疼痛剧烈,一夜未眠。检查:左侧耳垂及耳后、左侧半个头部、左颈部、前胸正中平第2、第3肋间隙、左肩后部、后背正中线偏左平第4~7棘突水平均发现粉红色、红色或充盈或流出液体后的皮疹,有的散在,有的聚成片状。患者血糖偏高,高血压靠降压药维持在正常水平,冠心病史7年。诊断:带状疱疹。用上法治疗,耳垂、前胸、左肩后部、后背、左颈部疼痛立即明显减轻,疹色变淡,头部因有毛发,拔罐无法吸附。第2天未见新出皮疹,耳垂、前胸、左肩后部、后背、左颈部疼痛消失,疱疹结痂。耳后部、枕部疱疹扁平或开始结痂,颜色为褐色,仍有疼痛,夜间尤甚。治疗改用真空吸罐,手扶按压于头部患处,将血放出,立即疼痛明显缓解。第3天疼痛减轻,治疗改为疼痛部位围刺,重灸,其他结痂患处轻灸,第4天疼痛明显缓解。第7天疼痛基本消失,夜间偶有隐痛,睡眠恢复正常,停服止痛药,大部分结痂开始脱落,治疗用轻灸法。共治疗12次,疼痛消失,结痂大部分脱落,临床痊愈。
【方剂出处】 白 晔.刺络放血加艾灸法治疗带状疱疹23例临床观察.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0,13(3):62
刺血熏灸法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1.刺血 病在胸以上者取患侧曲池、尺泽穴刺血,病在胸以下者取患侧委中穴刺血,出血量约为2ml。
2.熏灸 局部消毒,用消毒针刺破疱疹,挤出疱液,后将艾绒50g置艾熏灸器内点燃,将烟口对准患处熏灸约40min。每日2次,5d为1个疗程,灸后敷上消毒纱布。
【经验心得】 刺血熏灸法将刺血和熏灸疗法溶为一体,共达其效。笔者运用本法治疗该症体会颇深。其一,早期以本法为主,无须使用大量西药,避免了口服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其二,艾烟“通经活络、逐瘀生新”,刺血“泄热解毒、消肿止痛”,两者相互补充,疗效显著。
治验:戴某,男,56岁,1993年7月4日诊。2个月前左侧腰背部突起一串长约40cm,宽约4cm的红色水疱带,从脐旁蔓延至后背,疼痛剧烈,夜不能寐。经中西医治疗1周余,疼痛未减,疱疹处红肿且见破溃糜烂。检查:前腹至后腰背散在密集成簇的大小不等的水疱,基底为紫红斑,充血红肿,有几处呈破溃糜烂状。诊断为带状疱疹(肝胆湿热型)。治宜清热泻火,祛瘀生新。取左侧委中穴三棱针点刺放血约2ml。患处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刺破水疱,用消毒干棉球轻压,吸干水液,置艾烟熏灸40min,每日2次,3d后溃烂处结痂,红肿消退,1周后皮损部位脱痂,仅遗留少量淡褐色素沉着,无痛痒。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方剂出处】 田万金,等.刺血熏灸法治疗带状疱疹130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4):41
火针配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病变部位行常规消毒后,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靠近患者,右手持针(针具用特制钨锰合金针或选用普通28号毫针,针柄处用胶布缠绕以隔热)在火焰上烧至通红发亮时迅速点刺每一个疱疹和红晕处。点刺深度3mm左右,在疱疹病灶的头尾两端可适当深刺至5mm左右。点刺完毕后选取适宜的火罐在所有点刺部位采用闪火法拔罐5~10min。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去血污,再用75%乙醇涂擦。每3日治疗1次。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中医称蛇串疮,或称蛇丹,又因其每多缠腰而发,又名缠腰火丹。病因为肝气郁结、脾经湿热蕴积、或兼感毒邪、或因体质虚弱,血虚肝旺,湿热毒盛,内致气血凝滞不通而疼痛,并外溢肌肤而现红斑、水疱。治法当以清利湿热、行气活血为主。用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取湿得热而散,气得热则行,郁得火乃发之义。盖因火针性热,善温通,具针刺、艾灸之功效于一体。火针点刺肌肤,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局部新陈代谢。有激发经气、温通经络、化湿止痛之功。针后即拔火罐,加强了火针开门祛邪之力。使湿热毒邪充分外泄,并有祛瘀生新之功。
【方剂出处】 梁 吉,等.火针配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36例.中国针灸,1999,(9):538
局部叩刺加七厘膏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疗方法】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皮肤针叩刺,以隐隐出血为度,再行消毒,然后将七厘膏(七厘散的改良剂型,七厘散2/10,凡士林8/10,调均成膏)均匀涂于叩刺处,外敷消毒纱布并用胶布固定。根据情况每3~5d行上述治疗1次。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发病之初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和簇集水疱,沿某一周围神经单侧分布,伴局部灼热、刺痛。中药运用清肝泄火,健脾除湿之剂治疗常能获得满意疗效。但部分中老年患者后遗神经痛往往顽固难治,经久不愈。中医辨证属“瘀”证范畴。故医者多予活血通络止痛之剂内服治疗。作者也曾循此常法,但疗效不尽如人意,且需长期服药,患者经济负担过重而中途却步。曾遇七旬老者,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经久不愈,苦不堪言,常用外搽正红花油、外贴止痛膏的办法来缓解疼痛。受此启发,作者用皮肤针叩刺结合七厘膏外敷的方法治疗本病,不想获得较好疗效。皮肤针局部叩刺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且叩刺后有利于外敷药物的吸收。七厘膏乃伤科名方七厘散的改良制剂,由血竭、麝香、冰片、乳香、没药、红花、朱砂、儿茶组成,辛香走散,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之功,加赋形剂凡士林成膏以利外敷。两种外治方法配合运用,协同作用,相得益彰,直达病所,自获良效。
治验:谢某,男,58岁,初诊1999年3月2日。1年前因右腰肋部出现红斑、成簇水疱、痛如火燎而在某医院皮肤科就治,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药物肌内注射,外搽(具体药物不详)治疗3周后疱疹消退,痂皮脱落。但疼痛未解,且有加重之势。曾就诊于多家医院,给予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无改善,遂来诊治。诊时患者右腰肋部刺痛难忍,入夜尤甚,伴心烦易怒,夜寐难安,口干不欲饮水,大便稍干。检查:右腰肋部局部皮肤略显粗糙并散见色素沉着,舌质暗红苔白,脉弦涩。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给予上法治疗9次,疼痛消失,病告痊愈,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方剂出处】 高学清.局部叩刺加七厘膏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4例.时珍国医国药,2001,12(3):243
叩刺围刺配合艾灸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梅花针叩刺:患者卧位,暴露患部,疱疹四周常规消毒,用梅花针扣打皮损部之疱疹处3min,使疱疹溃破,血与浊液益出,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揩净。
毫针围刺:用毫针于疱疹区边缘正常皮肤处平刺进针1~2寸,针尖刺向病灶中心部位,捻转使之得气。根据病灶行围刺,每隔1寸刺1针,留针30min,用泻法。艾灸,起针后,用艾条熏灸,沿皮损处悬灸30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多因肝经火盛,湿热内蕴,或脾失健运,蕴湿化热,外感毒邪而发。治宜引邪外出,行气通络,清热利湿。梅花针叩刺使血与浊液溢出,引出瘀于体内之邪,达到清热的目的;围刺病灶,疏通局部气血经络、清热利湿;围刺后用艾条熏灸病灶,寓意于以热引热、温阳益气,清热利湿。三者合用,达到抗炎、抗病毒、镇静止痛的作用。
【方剂出处】 姚俊红.叩刺围刺配合艾灸治疗带状疱疹58例.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0):10
梅花针加拔罐水针治疗带状疱疹(www.xing528.com)
【治疗方法】
1.梅花针治疗 在疱疹及周围用碘酒、乙醇做局部消毒后,取消毒过的梅花针,沿着疱疹的分布部位,均匀的叩打在患部及边缘皮肤,以见有血丝渗出表皮外为度。
2.拔罐 用1号玻璃火罐,以闪火法快速把罐旋转病灶处,留罐6~8min,看见罐内积血凝结成块,解除血罐后,揩干血块。
3.水针注射 2%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12200μg,地塞米松2mg。吸取药物均匀混合后,在拔罐病灶部位,常规消毒做皮内注射,最后患处涂擦甲紫药水,用红外线灯烤干。
【经验心得】 梅花针叩患处,是使病灶部位出血,可以活跃局部的微循环代谢,促使邪气外泄,加速疏通经络气血。拔罐治疗使营卫调和邪气随血外出,达到行气止痛。水针注射2%利多卡因缓解局部症状,阻断神经传导,减轻疼痛,维生素B12注射营养肌肤间神经、细胞的生长,促进疱疹恢复。
治验:患者,男,22岁,5d前左侧胸肋部出现痒痛,伴有灼热感,2d后逐渐沿肋间神经向背部扩展,初起皮肤出现红疹,自服吗啉胍片,1周未见好转,特来治疗。查体:左侧胸肋背部、胸前、腋下到背后,沿第5~8肋间神经走行,有7~10cm,密集成片颗粒大小的红疹,有透明水疱形成,疼痛难忍。用梅花针叩患处,拔罐加水针注射治疗1次后,患处结痂,疼痛消失。2周后复诊,患处皮肤恢复正常,无压痛,随访未见复发。
【方剂出处】 郭兆勇,等.梅花针加拔罐水针治疗带状疱疹.针灸临床杂志,1999,15(9):35
梅花针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患部用75%的乙醇消毒,同时将梅花针消毒(最好用戊二醛)。以右手拇指、中指、环指、小指握住针柄,示指伸直压针柄杆上,针尖垂直对准皮肤,运用腕部的弹力,在皮肤上反复叩击。梅花针(或三棱针挑刺也可)叩击先从患部外正常皮肤0.5cm处,从外向内逐渐缩小到中心处,反复叩击,以皮肤出血为度。随即在叩击处拔火罐,吸出多量的水性分泌物和少量血液。每罐10min,遍及患部,不得遗漏,操作完毕,用消毒纱布擦净患处,涂上少量的甲紫即可。
【临床运用】 治疗1次痊愈48例(63.2%),2次痊愈26例(34.2%),3次痊愈2例(3.9%)。治疗后疼痛消失时间为4~26h,平均15h。
【经验心得】 祖国医学中带状疱疹称“缠火丹”“串腰龙”,俗称“蜘蛛疮”。主要病机为肝胆湿热内盛,外感毒邪,两相搏击,阻遏经络,气血凝滞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病毒,有亲神经性,可使受累神经发炎或坏死,由于神经损坏和炎症刺激末梢神经而产生烧灼样剧痛感觉冲动。刺络后拔罐,泻肝胆湿热,活血祛瘀,疏通经络,止痛,排毒邪以及根据神经血管,体液学说可提高局部吞噬细胞活跃性,增强抗病毒能力,改善局部微循环,修复损伤神经,扫除病变部位代谢毒素,甲紫,杀菌、收敛拔干以及与坏死组织结合形成保护膜防止感染,龙胆泻肝片,泻肝湿热火毒,尽早正确的诊治对避免留下后遗症神经痛是至关重要的。
【方剂出处】 李冬莉,等.梅花针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76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0):962
梅花针加体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疗方法】 有局部疼痛者,只在患疱疹的皮肤瘢痕或色素沉着区用梅花针叩刺;沿神经分布出现疼痛、麻木、功能障碍者,加相应的体针。如上肢内侧疼放射到拇指者,取肺经穴;放射到中指,取心包经穴;放射到小指取心经穴。如上肢外侧痛,也按其放射区域分别取不同经的穴。如下肢放射痛者均按经取穴。临床可灵活掌握,适当加减。以上治疗每日1次,留针30min,7次为1个疗程。
【经验心得】 皮肤对外界的刺激有调节、适应的能力,起着保护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素问·皮部论》云:“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采用梅花针叩打体表阳性区和沿神经分布选相应的体针穴位,便可通过皮部—孙脉—络脉—经脉,起到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平衡阴阳的目的。梅花针加体针可以调整人体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状态,延长对神经末梢的刺激时间,加强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调整作用。因此,该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甚佳。
治验:李某,男,46岁,1998年10月8日就诊。主诉:40d前左肩胛及左后背区患带状疱疹,火烧样疼痛难忍。经中、西药治疗,疱疹结痂脱落,患处留下大小不等的瘢痕,疼痛略减,但仍难以忍受,并放射到左上肢外侧,伴第4、5指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经多方治疗无效,遂来治疗。治疗:首先在患处瘢痕部常规消毒,用梅花针叩刺,再沿神经的分布选天宗、曲垣、外关、养老、天井、少泽、关冲穴。1个疗程后疼痛大减,4、5指仍麻木,2个疗程后痊愈。
【方剂出处】 徐永文,等.梅花针加体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0例.中国针灸杂志,2001,18(3):64
三棱针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绝大部分患者是疹出后开始治疗。本病治疗,先辨清龙头龙尾,起病处为尾,向前延伸部为头。用三棱针距头尾部约3cm处各挑刺3针,以微出血为宜,随即在所刺部位拔火罐使之出血。火罐的大小,根据患者的胖瘦,部位和体质情况取之。拔火罐时间一般不超过15min。隔日治疗1次。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用中医理论辨证分析,多属实证、热证。根据针灸“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应用三棱针和拔火罐配合治疗,具有通经络、清热泻火、消肿解毒止痛的作用。对于湿热内蕴引起者,能起到清热利湿,排除湿邪的作用;对于肝胆火盛引起者,能起到清热泻火,使疱疹周围炎症消散的作用;对于外感邪毒引起者,能起到解毒,消肿止痛,控制疱疹继续扩大的作用。
【方剂出处】 许群英.三棱针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3(3):305
闪火加浮针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暴露患处,对于已出现水疱者先以消毒三棱针刺破,使其内液体流出,然后用镊子夹住1个乙醇棉球点燃,甩动手腕,使火苗烧灼皮疹部位,当火苗一接触皮损部位时,立即用消毒纱布压住火苗,以局部皮肤感觉有一过性轻微烧灼痛为度,动作宜轻、快。反复操作3~5min,使皮疹周围皮肤潮红,疱疹顶部略见焦暗为宜。随后施浮针围刺,即在距疼痛部位2~3寸的周围用2~2.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沿纵向或横向将毫针贴于皮下,针尖直对病灶刺进,施用泻法,以令皮肤感刺痛为佳。留针30min,中间行针2次,另配合谷、太冲、太阳等穴以调节阴阳,每2日治疗1次,痛甚者可每日治疗2次,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多由风火湿毒留滞经脉,郁于皮肤,不得疏泄而致。使用闪火法不仅使局部气血运行通畅,清泄患处经络肌肤热毒之壅滞,同时又起到局部杀菌、干燥病灶的作用。另配合浮针围刺,通过刺激肌皮神经末梢,引起保护性反应,释放出神经介质,使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达到调动防御功能,促进机体修复的作用。
【方剂出处】 王曼苏.闪火加浮针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中国民间疗法,1999,(1):5
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针刺治疗:以循经远取穴为主,辅以局部取穴,远取以曲池、合谷、支沟、血海、三阴交、太冲6穴为主,针刺时采用泻法,局部沿皮疹四周神经分布带采用皮下斜刺,针尖均刺向皮疹中心,捻转以皮疹区发红为度,留针30min,每3~5min行针1次。
中药外敷:以自拟“疱疹散”,其主要成分为青黛60g,雄黄20g,冰片10g,滑石100g共研细末,调入食醋适量,调匀装瓶加盖备用,每日针刺后,以此散外敷于患处,若患处水疱不破,可用消毒三棱针刺破,而后外敷此药,外用纱布,胶布固定,若疱疹范围大则以绷带固定,每日更换3次。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或疱疹病毒侵犯外胚层结构及感觉神经系统组织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素有“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蜘蛛疮”“火带疮”之称,本病好发于胸背部,腰腹部及面部,临床以成年人多见,其主要特征是沿神经分布带呈带状分布的突发性集簇性水疱,疼痛如烧如燎,且伴全身发热、烦躁、乏力等全身症状,中医认为本病乃由肝胆火盛,脾湿久郁而致湿热蕴结皮肤而发,轻者可见皮肤刺痛及皮肤红斑,可自愈,重者可见皮损面积大,全身症状重,刺痛如烧如燎,病程长,可有后遗症,中医认为本病治宜清肝火,利湿热,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针刺曲池、合谷、太冲、支沟穴可泻肝火,凉血热,清热解毒,血海可凉血消瘀,三阴交调和经气,局部沿神经分布带斜刺,刺激局部神经,改善局部神经组织代谢及局部血循环,增强免疫力,外敷治以中药雄黄解毒杀虫,冰片凉血消肿,清热解毒,滑石清热除湿,可起收敛之功,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调以食醋,活血消肿,止痛,增强药物渗达之力,药症相符,收效显著。
治验:李某,女,46岁,于1994年10月24日初诊。患者主诉3d前左侧胸背部痒痛之后,突发性皮肤集簇性水疱,沿局部神经分布区呈带状排列,局部皮肤刺痛难忍如烧如燎,昼不得安,夜不能寐,伴发热,乏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全身症状,查体见体温:38.2℃,左胸部可见一长约12cm,宽约5cm,面积达60cm2的分布带,左背部则见一长约16cm,宽约6cm,面积达96cm2的分布带,疱疹总面积达156cm2,遂以上法治疗,2d后疼痛大减,4d后疱疹干燥塌陷,1周后痂退痊愈。
【方剂出处】 张丽霞.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48例临床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8,14(7):4
针刺配合中药全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疗方法】 中药全蝎应用方法:取市售全蝎,应用中药炮制曝晒将其干燥、打碎,每次1.5g,每日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连服10d为1个疗程。
针刺方法:本病是以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而致疼痛,治疗以理气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取穴:肝俞、太冲、血海、膈俞、阿是穴(皮损局部即是阿是穴)为主穴,若发于胸胁部,加刺与皮损相应的同侧夹脊穴、支沟、阳陵泉穴;若发于颜面部,加刺风池、太阳、合谷、外关穴;若发于腰腹部,加刺于皮损相应的同侧夹脊穴、委中、三阴交、足三里穴。手法:阿是穴施局部围刺,肝俞向脊柱斜刺0.8寸,均施平补平泻法。其余诸穴也均施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连续10d。
【经验心得】 中医认为,本病属带状疱疹病后期血凝气滞之本虚标实证。血凝则气滞,久病则气虚,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治疗本病应以通经活络,养血益气为主要法则。针刺疗法重在舒通经络,活血疏肝。应用针刺疗法,既能畅通脉络,又能透毒以外出,疏肝理气,养血止痛。但是因作用局限,难以唤醒经络之阳气。中药全蝎本属足厥阴肝经,却行祛风、止痉、通络走窜之阳气功效,它可使肝藏血而不凝,阳气畅而不躁。本病针刺疗法中融入全蝎治疗,既可通畅经络,又可调和气血阴阳,使脉络通,阳气盛,血凝解,痛症除,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方剂出处】 宋戈光.针刺配合中药全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新疆中医药,2002,20(6):36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1.针刺
(1)局部围刺:在成片的带状疱疹周围,先用1.5寸毫针在龙头龙尾向皮损中心各平刺1针,进针约1寸;其后再从皮损周边向疱疹中心沿皮平刺数针,针数及进针深度视疱疹面积大小而定,均于得气后行捻转泻法。
(2)远端取穴:若皮损在躯干部则取患侧相应神经节段的华佗夹脊穴,直刺1~1.2寸。并根据证型配穴,如属肝胆风火型加阳陵泉、行间、侠溪、血海穴;肝经湿热型加膈俞、血海、三阴交、内庭穴;血瘀型加血海、三阴交穴。用泻法。
2.刺络拔罐 在患部及其周围皮肤,尤其是龙头之前,龙尾之后处用梅花针中等刺激均匀叩刺,以有血液渗出为度,再在叩刺区拔罐约10min,可见罐内有污血及黄色渗液,取下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上法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疏通经络。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以风热毒邪与肝火湿热相博,毒热蕴于血分,发于肌肤,阻遏经络气血不通为病机特点。治疗应以祛风清热,利湿解毒,化瘀通络,调和气血为法。本治法取穴以局部与远端相配,用毫针泻之,可清热利湿解毒,疏通经络,疏泄病邪,调和气血。局部又施予刺络拔罐,可使湿热火毒随瘀滞之血而出,故能很好地控制病情。
治验:王某,女性,56岁,右腰腹部皮肤疼痛3d,起疱疹2d。患者3d前突感右腋下皮肤阵发性针扎样刺痛,并波及到右腰腹部,次日出现大片红斑及成簇如米粒样大小的丘状疱疹,疼痛剧烈,不敢触碰,伴口干苦,心烦,彻夜不能寐,纳差,乏力,大便干结,小便黄,自服去痛片无效。查体:患者右腰腹部有米粒至绿豆大小、簇集样呈带状分布的丘状疱疹,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周围有红晕,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诊断为带状疱疹,证属肝胆火盛,用上法治疗1次后患处疼痛明显减轻,7次后疼痛基本消失,疱疹消平结痂,2周后患处皮肤恢复正常,无痛,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方剂出处】 李 巍,等.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5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2,10(3):18
针刺配合中药外涂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治法:取阿是穴、血海、足三里穴,胸胁肋痛及其以上部位病变加曲池穴,腰腹部及其以下部位病变加阳陵泉、太冲。操作:根据患者的部位取坐位或仰卧位,用28号2寸毫针针刺,均用泻法,每次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然后用梅花针在带状疱疹的周围(健康组织)叩刺,叩刺3遍,使周围皮肤充血。针刺每日1次,叩刺2d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5d。
中药外敷(药物组成:大黄2g,明矾10g,黄柏2g,蜈蚣2条,芒硝10g,共为细末,用蛋清或凡士林软膏适量,调成糊状)按皮损大小,将药膏平摊于纱布上,厚约0.1cm,贴敷于患处,隔日换药1次。
【经验心得】 针刺调整肺、肝、脾脏器之功能,达到疏通经络、止痛的目的;配中药外涂,可泻火凉血止痛。尽管针药二者均有清热解毒、止痛之功,但针药之间,又各有偏重,各具专功,治疗时具有良好的叠加效应,值得推广。
【方剂出处】 王雪峰,等.针刺配合中药外涂治疗带状疱疹.中国针灸,2000,(3):1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