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上有一些误区,比如,有人认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是“甩包袱”,也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文化管理体制,是政府及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指导、监管、服务文化建设的工作体制。长期以来,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基于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计划管理,文化建设、文化管理由国家包办,政府既是所有者和管理者,也是举办者和经营者,文化机构由政府统管和控制,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府职能不断转换,政策调节,市场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显著增强,但上述情况尚未发生根本改变,政府在履行职能方面的缺位和越位并存,关系不顺、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依然突出。这种现状,抑制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削弱了市场微观主体的内生动力。只有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才能激发文化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添活力”。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误解,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涉及文化改革发展的任何文件和领导同志讲话中,从来就没有讲过“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十六大报告首先科学地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对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它首次以文化的双重属性为根据,确定了发展的双重任务,厘定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楚河汉界,确立了“事业”与“产业”的比翼齐飞,推动了“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决定》再次强调,一定要“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所以,决不能把文化体制改革简单地理解为“文化产业化”。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建设各种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显著特点是以市场为主导,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要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要降低准入门槛,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总原则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我们坚信,改革会给文化注入新活力,使文化形成新气象,让文化工作者有充分展示真本领的更加广阔的舞台。
精彩语录(www.xing528.com)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
★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请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