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洋争霸:战列舰经典战例

海洋争霸:战列舰经典战例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海洋争霸——战列舰经典战例Hai Yang Zheng Ba—Zhan Lie Jian Jing Dian Zhan Li第一节一战以前战例战列舰的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与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而利益冲突的后果便是武器装备冲突,最终导致了海上战争。这一举动妨害了希腊人的利益,希波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海洋争霸:战列舰经典战例

第五章 海洋争霸——战列舰经典战例

Hai Yang Zheng Ba—Zhan Lie Jian Jing Dian Zhan Li

第一节 一战以前战例

战列舰的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与荷兰战争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战列舰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军舰时代。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

一、木板船拉开的海战序幕

公元前2700~前2200年,古埃及人就驾驶着木板船与叙利亚海岸及东非海岸的国家进行海上交易。他们的木板船已经变成狭长的形状,能够进行远航。同时,其他地域的人们,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大海,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从事海上活动。

毫无疑问,木板船拓宽了人类的视野,为原本陌生的民族带来了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并将人类的足迹江河延伸到更辽阔、更神秘的海洋。然而,并非所有的美好愿望都有美好的结局,因为只要出海,海洋国家就会寻求疆土以外的财富和权力。这一次次的航行,带来的不仅仅是象牙、香料等稀奇的物品,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而利益冲突的后果便是武器装备冲突,最终导致了海上战争。

● 早期战舰

● 西班牙无敌舰队

从木板船到战舰,水上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为水上战争创造了物质条件。而战争的不断升级,又反过来促进了从船舶到战舰的演变。专门用于战争的舟船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人类为了满足水上战争的需要,逐渐将其从普通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中分离出来,并在实践中加以改造和完善,最终发展成为各种战舰。

1.诺萨斯的“无敌舰队”

政治点燃战火的最直接手段,就是无休止地进行海外扩张。爱琴海南部的克里特岛,是地中海上的交通要塞,也是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克里特人在欧洲建立起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称为诺萨斯王国。诺萨斯王国从公元前16世纪起成为世界史上第一个海上强国。

克里特人对战舰的贡献是制造了一种桨帆兼用的柏树船。这种船船头高翘,船尾有冲角,中间的甲板上还有小舱。为了扩张的需要,他们已将船根据用途粗分为两种,即装载货物的重型船和海上作战的轻型船。在海上扩张的战斗中,诺萨斯的战舰曾扬威一时,成为古代海上争霸中较早的一支无敌舰队。

古罗马三角帆船

在实战中,克里特人还建立起世界上第一支海军,常年出海作战,逐渐控制了整个爱琴海地区。他们往返于爱琴诸岛、希腊、埃及、小亚细亚 和西地中海之间,逐渐垄断了海上的贸易。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将其海军称为“海上之王”。不过,诺萨斯只强盛了一个多世纪,大约在公元前1450年,这个海上强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地震摧毁。它的海上“生命”最终如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2.腓尼基人“撞角战”中的王牌

与克里特人几乎同时在海上发展,而又后来居上、为古代战舰与海战增添新内容的,则非腓尼基人莫属。

●古代腓尼基人

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世界史上,腓尼基人以航海、经商、殖民和创造字母著称。他们一边从事海盗活动,一边又十分卖力地经营海上贸易。也许正因为他们对海洋的这种“痴迷”,才使其成为古代最优秀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大约从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腓尼基人无可争辩地占据着航海术和造船术的霸主地位。

利用北极星导航,也是腓尼基人最先发现的,这为他们的远程航行打下了基础。长期的海上航行和频繁的战争,又促使腓尼基人不断改进船的性能。比如,腓尼基人的商船和战船就有着明显的区别:商船船体宽大,底部呈圆形,张帆而行,称为“圆形船”;而战船船体狭长,称为“长形船”。战船的船身庞大,很适合海上作战。腓尼基人以极大的热情航行于海上,逐渐蚕食彼岸的土地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所以无论是商船还是战船,在腓尼基人的海战中,“撞角战”通常唱主角。

所谓“撞角战”,是指在战船首部下方装有冲角,作为摧毁对方战船的武器。它使战船本身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武器。这也是腓尼基人对战船的重要发明。

这种战船开始时配有50支桨,其中的两名划桨手要在船尾掌舵,其他划桨手均在船的中部。尽管如此,众多的桨同时划水产生的巨大推进力,常会给战船的控制带来困难。但细长的船体高速航行,力量必然集中于冲角,在攻击时会产生强大的撞击力。

到了公元前1200年,腓尼基人设计出了两层桨船。这种战船在增加了双倍的桨和桨手,并未增加船长。而且,在划桨手座位之上还有甲板,能够运载士兵。船首的冲角变成更为锐利的锥形,桅杆上还多了一个瞭望台。

后来,腓尼基人又依此类推建造了三层桨战船,可以容纳更多的划桨手,而且船体更加牢固,性能也更优异。

腓尼基人的三层桨战船是当时海战中的王牌明星。即使到了公元前5世纪,他们建造的战船仍被希罗多德热情地称赞为希波战争中最出色的战船。

● 腓尼基人的商船

二、首次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海战

公元前514年,大流士率军越过赫勒斯邦(今达达尼尔)海峡,控制了爱琴海通向黑海的海路。这一举动妨害了希腊人的利益,希波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公元前492年,大流士命马多尼乌斯率领波斯陆海军越过达达尼尔海峡进犯希腊,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前449年)爆发了。在战争的第二阶段,上演了桨帆时代早期最著名的一次海战——萨拉米斯海战。

1.温泉关失守,希腊告急

公元前480年,大流士一世的继任者薛西斯一世组织了一支总人数约25万人的庞大远征军,其中海军17.5万人,战舰1207艘,辅助船只几百艘。这支庞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越过达达尼尔海峡,从水陆两路入侵希腊。很快,波斯军队占领了希腊北部,迫使一些城邦投降后,继而向希腊中部进军。

面对强敌,以斯巴达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在科林斯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全希腊联盟。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率领陆军御敌于易守难攻的天险——温泉关,海军则由斯巴达人欧里比阿德斯率领,御敌于距温泉关不远的阿提密喜安海峡。但希腊联军顽强抵抗三天后,因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加之有奸细为波斯军引路,温泉关陷落。

温泉关失守后,波斯军长驱南下,希腊处境十分危急。

2.“以少胜多”的典范

提米斯托克利将军是当时雅典的执政官与政治代表,他深知制海权对整个希腊的重要性,打好萨拉米斯海湾一役对整场战争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他分析说,波斯战舰虽多,但船体笨重,在港窄水浅的萨拉米斯海湾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而且,波斯水手对萨拉米斯海湾的水情和航路也不熟悉。与此相反,希腊战舰体积小,机动灵活,适合在狭窄的浅水湾中作战。加之希腊水兵在本土海湾作战,熟悉水情、航路,能随机应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 准备作战的战舰

提米斯托克利还断言:我们的舰队在窄海中作战,可以以少胜多。如果撤出萨拉米斯,在开阔的水面上决战,全希腊都要毁于一旦。

9月19日凌晨,波斯舰队完成了对希腊舰队的包围,将海面封锁得严严实实。被逼到绝境的希腊联合舰队在提米斯托克利的指挥下迅速进行了部署:科林斯舰队开往海湾西口顶住敌人的冲击;主力舰队分成左、中、右三队,集中在海湾东口,与波斯舰队主力抗衡。

也许是上天有意眷顾希腊人,开战之前,波斯海军在实施包围行动时,先后两次遇到飓风,有600艘战舰被损坏,战斗力损失了将近一半。这样一来,希腊海军就不像原来那样势单力薄了。

● 萨拉米斯海战

战斗开始后,双方战舰性能上的优劣很快就显示了出来。雅典的新式三层战舰长40~45米,体积小、速度快、吃水浅、机动性强。而波斯的老式挂帆战舰 体积大、速度慢、吃水深、机动性差。提米斯托克利利用自己的优势,指挥雅典战舰不断向波斯战舰作斜线冲击,利用船头一根长约五米的包铜横杆将敌舰的长桨折断,然后调转船头,用镶有铜套的舰首狠狠撞击波斯战舰的腹部。波斯战舰就这样被一艘一艘地撞沉。

经过8小时的激战,波斯舰队有200艘战舰被击沉,50艘被俘获,以雅典人为主力的希腊海军,一举打败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

3.三层战舰的贡献

在萨拉米斯海战中,为希腊人打败波斯军队立下汗马功劳的是三层桨战船。

其实,在此役之前,希腊的造船者就已成功地建造了三层桨战船。虽然这种战船的操纵性略差,但它的冲力却很大。此船长约40米,排水量约90吨左右。船上可载170名桨手,上层桨手62名,中层桨手54名,下层桨手54名,在船尾两侧各有一支长桨,起舵的作用。根据文献记载推测,上层桨长4.25米,中层桨长3.15米,下层桨长2.25米,同一层的桨有时长短也不一样,但相差无几。

作为划行式战船,三层桨战船上面有一面长38米、宽6米的布帆。同两层桨战船一样,它也只有单桅单帆,帆也是四边形或长方形的,甲板上有操纵帆的水手和准备随时投入战斗的士兵。

如此复杂的桨帆设置,到底是怎样在茫茫大海上自如地航行,并最终战胜波斯海军的,至今仍无定论。但可以推测,桨是风平浪静之时的主要动力,而帆则会在大风中高高地扬起。还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众多的划桨手一定要有严格的纪律,以保证动作协调统一,由此也产生了“控制论”这一海战术语。

萨拉米斯海战无疑是希波战争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希腊海军以少胜多,从而扭转了整个希波战争的局势。从此,雅典的制海权确立起来,希腊从此再也不受波斯的威胁了。雅典开始了黄金时代,繁荣和稳定使知识分子艺术家取得成就,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此次海战第一次改写了世界文明历史的进程。

三、“海上君主”号传奇

1637年,英王查理一世指派自己的儿子彼得负责建造一艘巨型战舰。在当时,这艘名为“海上君主”号的战舰是英国有史以来所建造的最大战舰,排水量高达1663吨(1637长吨),其3层甲板上共安装了100多门火炮,这使它成为世界上第一艘3层甲板战舰。它的舰体装饰了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图案,看起来极其富丽堂皇、奢华气派。“海上君主”号的战斗甲板后来减少为2层。“海上君主”号为自己的国家效劳了多年。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后,它被更名为“皇家君主”号,直到1692年同法国人进行的“巴夫勒尔海战”中,它仍在担任英国舰队的旗舰。5年后,它在梅德韦河发生火灾——一个粗心的厨师没有将一支燃烧的蜡烛放置好,从而导致了它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在17世纪建造了一些豪华的战舰,譬如,法国就在1638年建造了著名的“拉库瑞恩”号战舰。

查理一世统治时期,荷兰人对英国海上贸易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尽管这两个国家在全球各个角落都存在着商业利益方面的摩擦,但同时他们却联手对付一个共同的老对手——西班牙,尤其是在西印度群岛。

● 英国皇国海军“胜利”号战舰

在1665~1667年的英荷战争期间,双方海军在长达100多英里的北海海域 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在最初很短的时间内,英国舰队先后由约克公爵和詹姆士二世指挥,并在后者的统帅下取得在洛斯托夫特瓷外海的初步胜利,摧毁了荷兰舰队旗舰。接下来,英国舰队接受蒙克将军和鲁珀特王子的联合指挥。

1666年5月底,英国人根据得到的(错误)情报获悉,法国舰队已经出航去增援荷兰舰队,鲁珀特王子立即率领英国舰队一半兵力前去拦截。蒙克将军则留守下来,以44艘对80艘的悬殊力量对付德鲁特海军上将率领的荷兰舰队。战斗在1666年6月1日打响,第二天傍晚,又有16艘舰船加入了德鲁特舰队,这样一来,处于劣势的英国人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第三天,为了将一些严重受损的舰船送回港口,蒙克将军决定采用战斗撤退的战术对它们进行保护,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时间,尽管英国舰队此间遭受了重大伤亡,但这一战术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在当天的战斗中,英国著名的三层甲板战舰“皇太子”号在距离东安格利亚海岸20英里处的盖洛珀沙洲搁浅,荷兰人很快将它团团包围起来,随后便纵火焚烧,包括舰长乔治·艾斯库爵士在内的全部舰员均被俘虏。

当天傍晚时分,另一支舰队从英吉利海峡冲了出来,那是鲁珀特王子率领的部分英国舰队。在第四天的攻击中,得到及时增援的英国舰队士气高涨,对敌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在这场所谓的“四日战役”中,英国人损失惨重,共有8艘舰船沉没或烧毁、9艘被俘,损失舰船共计17艘之多,另有3000人被俘,5000人丧生。

两个月后,1666年7月25日,双方舰队在肯特郡最东角的北福尔兰再次狭路相逢。这一次,英国人占了上风,他们把德鲁特的舰队一直赶回荷兰,击沉了两艘荷兰战舰,并摧毁了对方不少于150艘的商船。

1665~1666年,英国先后遭遇了大瘟疫伦敦大火两场空前的劫难,国库出现严重亏空,在这种形势下,英王查理二世于1667年决定将他的舰队封存在梅德韦河上,但随后发生的事件证明: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6月份,德鲁特率领荷兰舰队封锁了泰晤士河和梅德韦河河口,勇敢地撞断梅德韦河上布设的防御链溯流而上,一路上对岸上要塞不断进行炮击,同时还摧毁了锚泊在查塔姆水域的大批英国舰船,最后,他们携带包括英国舰队旗舰“皇家查理”号在内的一些战利品胜利返航。这是自北欧海盗时代以来,荷兰人对不列颠群岛发起的最勇敢的一次海上攻击。

当时,在海军战术和航海术上,荷兰人与英国人之间几乎难分伯仲,因此,同荷兰人的战争迫使英国人加快海军力量的发展步伐。英国的商船队和作战舰队已经分为两个独立的个体;海军所装备的战舰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建造目的——作为战斗舰船进行生产。海军战术也得到了发展。人们还设计出特殊的通信信号——旗语(使用旗帜来传达指挥官的意图以及下达命令)。上层家庭的年轻人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海洋,逐渐把在海军服役作为一种职业看待,因此,他们从小就进入“海军部队”——也称为“国王陛下的部队”服役。就这样,大约从1670年开始,这个军种就逐渐地被称为“皇家海军”。

18世纪早期,英国皇家海军仍继续在为保护英国的全球贸易而战,但执行这项神圣使命的战舰始终没有任何进展。在当时,只有那些装备100多门火炮的一等战舰才能在规模上与查理一世的“海上君主”号一决高低,但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这种规模的战舰只有六七艘。通常来说,这些战舰的底层战斗甲板长61米(200英尺),所发射炮弹从12~32磅不等,舰员包括军官和士兵875人。在当时,每艘舰的总体造价大约10万英镑,这样昂贵的造价让人望而却步。对于一艘一等战舰而言,它进行一次弦侧齐射就将消耗半吨左右的铁质炮弹。

四、特拉法尔加海战

截至18世纪末,在取得对法国的一系列决定性胜利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毋庸置疑地确立了在公海上的霸主地位。1793年,以英国为首的强大的欧洲联盟对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宣战,这场战争前后延续了22年,在此期间,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达到了帆船时代的巅峰。这段时期,英国以其对法国的一系列重大的海战胜利而彪炳史册,尤其是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胜利。

当时,在特拉法尔加角外海攻击皇家海军的法西联合舰队中,法国舰队居然没有一艘一等战舰,而其在1793年之前服役的8艘舰船均饱受战争创伤。在这支联合舰队中,法舰18艘(4艘为80门火炮战舰,其余为74门火炮战舰),西舰15艘。极具威力的“圣特立尼达”号担任西班牙舰队旗舰,该舰共装备130门火炮。西班牙战舰中包括2艘112门火炮战舰、1艘100门火炮战舰、2艘80门及1艘60门火炮战舰,其余战舰火炮均为74门。与敌方舰队相比,英国纳尔逊勋爵麾下只有27艘战舰,包括3艘100门火炮战舰、4艘98门火炮战舰、1艘80门和3艘64门火炮战舰,其余均为74门火炮战舰。为了彻底斩断敌人的战斗队形,纳尔逊决定以3路纵队发起攻击,力争在对方前卫分队调转航向赶来增援之前,将其中间和后卫两支分队摧毁。纳尔逊希望这种战术能够导致一场“混战”,通过出其不意的攻击将敌人打得晕头转向、队形大乱,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英国舰队的射击操舰优势。最终,尽管英国人只组成了2支攻击纵队,但足以摧毁敌方舰队。

● 特拉法尔加海战

10月21日中午,战斗便打响了。在柯林伍德海军上将的旗舰“皇家君主”号带领下,处于下风向的英国纵队朝敌人逼了上去,冲破了法西联合舰队的战列线,但“皇家君主”号马上遭到了5艘法舰的同时围攻,处境非常危急。紧接着,不到1小时,纳尔逊率领的顺风纵队也加入了战斗,在旗舰“胜利”号的带领下,“大胆”号、“海王星”号和“不列颠尼亚”号从法国维尔纳夫海军上将的旗舰“布森陶尔”号舰尾掠过,并对这艘处于射击盲区的法舰进行了猛烈攻击,致使其舰员伤亡惨重。然而,“胜利”号自身也遭到了法舰“可畏”号的攻击,这两艘巨型战舰的火炮开始互相对射,打得难解难分。与此同时,双方的狙击手也开始激烈的战斗。大约13时30分,一名法国狙击手根据制服上的金星和绶带认出了后甲板上的纳尔逊海军上将,就朝他开枪,一颗子弹从肩膀射进去并嵌进脊骨里,纳尔逊的伤势极为严重。

● 在特拉法尔加战役中,强大的西班牙旗舰“圣特立尼达”号是纳尔逊原定的首要攻击目标,但他后来将注意力转移到法国旗舰“布森陶尔”号之上。

16时30分,在确悉最终的胜利将属于自己之后,纳尔逊勋爵欣然离世。截至此时,法西联合舰队的前卫舰船已经调转航向准备逃逸,其中间和后卫部分被英国舰队彻底击溃。伤痕累累的法国旗舰“布森陶尔”号随后投降,包括舰队司令维尔纳夫在内的法国舰员全部做了俘虏。“圣特立尼达”号等另外18艘敌舰也纷纷降旗投降,并向海岸驶去。法舰“阿基里斯”号中途起火,在17时30分左右爆炸。

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战死450人,受伤1100人。法西联合舰队伤亡人数高达1.4万人。战斗结束时,一场持续一周之久的强烈风暴横扫了比斯开湾,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人的大批舰船,许多人因此落水淹死。尽管英国舰队在这场可怕的天灾中没有损失任何战舰,但他们在直布罗陀完成集结后,其处境也是相当艰难,其中,旗舰“胜利”号由于桅杆折断,不得不被“海王星”号拖进了港口。

对于海军部的大臣们而言,自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后,他们坚持认为: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是不可战胜的。它们坚如磐石的橡木船体、耀眼夺目的片片白帆将会永远成为英国海上力量的象征。然而,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战列舰的迅猛发展远远超越了他们所能想象的极限。

五、一战中的战列舰故事

虽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行动蔓延到全世界每个角落,但在海上所进行的战争却最终由两个国家的海军舰队所决定,那就是大英帝国和德意志帝国。从战争一开始,英国皇家海军就面临着异常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它要保护英国海岸免受敌国入侵的威胁;另一方面,它还要确保与国家生死攸关的海上运输线的畅通无阻,并确保海峡地区的安全,以此最终确保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线。

● 一战时期德国的“U-9”号潜艇

由于德国公海舰队在舰船数量上远远不及对手,因此,德国人担心驻奥克尼岛斯卡帕湾的英国大舰队将会对自己最重要的威廉港基地发起一次大规模攻击。果然不出德国人所料,这种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他们的对手——英国皇家海军采取了极富挑战性的攻势战略。1914年8月28日,英国海军一支战舰编队从哈里奇起航,长途奔袭德国海军基地黑尔戈兰湾,将德国舰队打了个措手不及。在“阿里蒂尤扎”和“无恐”号巡洋舰的带领下,皇家海军第1、第3编队的 驱逐舰与德国驱逐舰和巡洋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阿里蒂尤扎”号在战斗中受重伤,德国巡洋舰“美因茨”号和驱逐舰领舰“V-187”号被击沉。后来,英国海军上将大卫·比提率领5艘战列巡洋舰赶来增援,击沉德国巡洋舰“科隆”号和“阿里尼亚”号,重创另外2艘德国轻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

然而,英国人的胜利笑容没有持续多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1914年9月22日,在荷兰艾默伊登西南30英里的海域,英国3艘排水量12192吨的装甲巡洋舰——“阿布基尔”号、“克雷西”号和“霍格”号被德国“U-9”号潜艇(艇长奥托·韦迪根海军少校)在很短时间内相继击沉,60名军官和1400名水兵丧生。几周后,又传来了英国在南大西洋海域遭到惨败的消息。

在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在德国海军中将冯·施佩伯爵的率领下,此前部署在中国青岛的一支德国海军分舰队踏上了遥远的归国之路,该分舰队由2艘装甲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以及另外3艘轻巡洋舰“莱比锡”号、“德累斯顿”号和“纽伦堡”号组成。临近1914年10月底,德国分舰队已经行驶到南美洲西海岸,正准备进入大西洋。然而,几乎就在同一时刻,英国海军上将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爵士率领的一支分舰队恰好也从此处经过,这支临时拼凑的分舰队包括“好望”号和“蒙默思”号装甲巡洋舰、“格拉斯哥”号轻巡洋舰、“奥特朗托”号勤务船以及“凯纳匹斯”早期无畏舰号。

“好望”号装甲巡洋舰于1912年建成,排水量14224吨,舰首装备1门233毫米口径的老式舰炮,舰尾装备16门152毫米口径老式副炮;“蒙默思”号于1913年建成,排水量9144吨,装备14门同样破烂不堪的152毫米口径老式舰炮;“格拉斯哥”号轻巡洋舰1909年下水,装备2门152毫米口径和10门稍新的100毫米口径舰炮;勤务船“奥特朗托”号是由东方公司的商业班轮改建而成,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它都称不上一艘战斗舰。至于那艘古老陈旧的“凯纳匹斯”号早期无畏舰,其舰龄最早可从1897年开始计算,虽然装备有305毫米的主炮,但其速度只能勉强达到15节,根本无法与航速高达22节的对手抗衡。1914年11月1日,在智利海岸的科罗内尔附近,“好望”号、“蒙默思”号、“格拉斯哥”号和“奥特朗托”号发现了冯·施佩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分舰队。这时,“凯纳匹斯”号仍在463千米之外的海域,最终,它没能参加接下来的激烈战斗。

由于在火力和射程上均处于极度的劣势,“好望”号和“蒙默思”号装甲巡洋舰很快就被德舰击中起火,“好望”号在晚上时分发生爆炸随即沉没,“蒙默思”号紧接着也沉入海底。在这种情况下,“格拉斯哥”号停止了进攻并迅速退出战场,在与“凯纳匹斯”号会合后,它们一起向福克兰群岛航行。根据英国海军部的命令,它们将保卫设置在那里的无线电台和煤炭、石油储备。(www.xing528.com)

● 海军优质服务勋章

克拉多克海军上将的分舰队被摧毁之后,英国在南大西洋的形势变得异常严峻。而冯·施佩海军上将却得到了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他不但可以使南美洲的海上运输瘫痪,甚至还可以直接穿过大西洋攻击南部非洲的商业航线。然而,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冯·施佩并没有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相反,他在智利外海完成舰船重新补给和舰员休息之后,决定挥师前往福克兰群岛,攻击并夺取英军在那里的设施。

在伦敦的英国海军上将约翰·费希尔事先猜到了冯·施佩的计划,立即派遣海军参谋长——海军中将弗雷多里克·多夫顿·斯泰迪爵士率领“常胜”号和“不屈”号战列巡洋舰前往南大西洋。此外,他还命令位于中、南美洲外海的“康沃尔”号、“肯特”号、“卡纳封”号和“布里斯托”号巡洋舰立即全速赶往福克兰群岛,与“格拉斯哥”号和“凯纳匹斯”号会合。

冯·施佩海军上将的舰队于12月初绕过霍恩角,12月8日,已经远远望见了福克兰群岛。就在5艘德国战舰向无线电台逼近的时候,突然遭到英舰“凯纳匹斯”号的猛烈攻击。正当他们准备对敌人进行第一次舰炮齐射之际,又发现3艘英国巡洋舰正从福克兰群岛东侧海湾内驶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冯·施佩继续调动他的两艘主力舰去占据有利位置,以便集中所有的重炮火力对“凯纳匹斯”号进行射击,他同时还命令“莱比锡”号参加战斗,协助其他战舰击退英国轻巡洋舰可能发动的鱼雷攻击。9时20分左右,在距离港口10英里的地方,冯·施佩将舰队编成一组新的战斗队形,由“格奈森瑙”号装甲巡洋舰担任先导舰,紧随其后的依次是:“沙恩霍斯特”号、“德累斯顿”号、“纽伦堡”号和“莱比锡”号——德国人创造出一种新追击战术,从而可以轻易地压制对手的机动能力。

● 一战中的战列舰模型

然而,冯·施佩做梦也没有想到,英国“常胜”号和“不屈”号战列巡洋舰前一天刚刚抵达这里,并一直忙于填充燃料,此时此刻,它们正埋伏在港口四周高地的背后伺机而动。9时45分,在最后一艘离开锚地的英国巡洋舰所施放的烟幕的掩护下,“常胜”号和“不屈”号突然出现在德国人的眼前。等到冯·施佩意识到自己掉进一个精心设置的陷阱中时,为时已晚!

12时30分,斯泰迪海军上将命令两艘战列巡洋舰以28节的航速向敌人逼近,“卡纳封”号、“肯特”号和“康沃尔”号紧随其后,在距离对手1.57万米的地方开始对最后一艘德舰进行轰击。冯·施佩认识到已经无法摆脱英国人的追击,于是命令其两艘装甲巡洋舰调转舰身进行还击,由“沙恩霍斯特”号对付“常胜”号,“格奈森瑙”号对付“不屈”号。与此同时,另外3艘德国轻巡洋舰则脱离战斗序列向中立国港口四散奔逃,英国“肯特”号、“康沃尔”号和“格拉斯哥”号战列巡洋舰在后面全速追击这3艘德舰,“卡纳封”号巡洋舰也紧随其后以便提供必要的支援。

在对付冯·施佩的战斗中,斯泰迪采用了与冯·施佩对付克拉多克海军上将同样的战术——利用优势速度和火力来获取最大限度的胜利。16时17分,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追击战之后,伤痕累累的“沙恩霍斯特”号从舰尾开始下沉;紧接着,两艘英国战列舰又集中全部火力对付“格奈森瑙”号,在英舰的猛烈炮火下,“格奈森瑙”号几乎变成一堆熊熊燃烧的残骸,但它仍继续战斗,一直坚持到18时许最终沉没。在“格奈森瑙”号的800多名舰员中,有大约200人获救,而“沙恩霍斯特”号的860名舰员全部葬身海底。

与此同时,英国其他几艘战列巡洋舰也追上了那些企图逃逸的德国轻巡洋舰,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德舰“莱比锡”号被“格拉斯哥”号和“康沃尔”号击沉。此外,经过长达5个小时的追击战之后,“纽伦堡”号最终也被“肯特”号击沉。英舰“肯特”号是“纽伦堡”号此前所击沉的“蒙默思”号的姊妹舰,在“蒙默思”号当初沉没时,“纽伦堡”号竟然坐视那些幸存者被活活淹死而不搭救。因此,在艾伦舰长的激励鼓舞下,“肯特”号全体官兵斗志昂扬、同仇敌忾,当时,复仇心切的轮机兵和司炉兵为了加快追击速度,甚至将舰上所有能够燃烧的物品都作为燃料填进火炉,在这种努力下,“肯特”号最终将敌人追进自己的火炮射程之内。

● 德累斯顿级轻巡洋舰模型

在冯·施佩的太平洋分舰队中,只有“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逃脱,但它的末日也为期不远了。1915年3月14日,在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附近,英舰“肯特”号和“格拉斯哥”号追上了“德累斯顿”号,在严重受伤的情况下,“德累斯顿”号舰员被迫自行将其凿沉。

有关斯泰迪在福克兰群岛大获全胜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然而,仅仅一周之后,这一喜讯便被随后发生的另外一件事冲淡了。为了将英国舰队部分战舰引诱进事先设好的埋伏圈,德国舰队对英国东海岸村镇实施了一连串的“打了就跑”的炮击行动。由于英国专家事先已经破解出德国海军密码,因此,英国海军部完全洞悉了对手的意图。即便如此,1914年12月16日,德国战舰对英国海岸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炮击还是极大地震动了英国人,在这次袭击中,德国“塞特利兹”号、“莫尔特克”号和“布吕歇尔”号战列巡洋舰炮击了西哈特勒普尔,“德弗林克”号和“冯·德尔·塔恩”号炮击了斯卡伯勒和惠特比,共炸死平民127人,炸伤567人。其中,“莫尔特克”号和“布吕歇尔”号尽管被岸防炮火击中,但在薄雾的掩护下,它们和其他德国袭击舰均逃之夭夭。

此时,比提海军中将的第1战列巡洋舰编队和沃伦德海军上将的第2战列舰编队已在海上展开,准备在德舰返航途中对其实施截击。4时45分,德国“汉堡”号巡洋舰和其他轻型护航舰船开始对英国驱逐舰进行攻击,重创英国“坚硬”号驱逐舰,另外击伤“埋伏”号和“山猫”号。上午时分,完成炮击任务回撤的德国战列巡洋舰编队从英国第2战列舰编队后面穿过,英国人发现敌人并迅速向对方贴近,然而,由于海上恶劣天气的影响,再加上比提发出的模糊不清的指挥信号的干扰,致使德国轻巡洋舰编队轻而易举地摆脱了追击,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流逝。

1915年1月24日,英国人又浪费了另外一次良机。当时,德国出动舰队准备对英国东南部的多格尔沙洲发动新一波攻击。为迎击来袭的德国舰队,比提率领由“狮”号、“皇家公主”号、“虎”号、“新西兰”号和“常胜”号组成的第1战列巡洋舰编队前去迎敌,他们很快就发现一支德国舰队正在向西航进,该舰队包括“塞特利兹”号、“莫尔特克”号和“德弗林克”号战列巡洋舰,“布吕歇尔”号装甲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和一些驱逐舰。当德国舰队突然发现前面出现英国舰队之后,立即掉头企图返回母港,英国舰队随即以28节的航速在后面穷追不舍。大约9时许,双方在多格尔沙洲以东海域展开激战,不久,担任旗舰的“狮”号战列巡洋舰因为受伤退出战斗序列,比提将他的旗帜交给“皇家公主”号,指派该舰担任旗舰。在整个战斗中,德舰“布吕歇尔”号被击沉,“塞特利兹”号和“德弗林克”受到重创。后来,比提误以为发现了一个德国潜艇的潜望镜,于是临时改变了作战计划,德国舰队最终得以逃脱。如果不是这样,德国将遭到更加惨重的损失。

六、日德兰海战

直到1916年3月,英德两国主力舰队才最终得以在日德兰首次交手。英国舰队由战列巡洋舰编队(包括第1和第2编队)、第5战列舰编队和主力舰队3部分组成。其中,战列巡洋舰编队由“狮”号(上乘比提海军中将)、“皇家公主”号(上乘布罗克将军)、“虎”号、“玛丽皇后”号、“新西兰”号(上乘巴肯汉姆海军上将)和“不倦”号组成,担任英国主力舰队先头部队;第5战列舰编队由“巴汉姆”号(上乘伊凡·托马斯将军)、“厌战”号、“勇敢”号和“马来亚”号组成,负责为战列巡洋舰编队提供支援;杰利科海军上将率领的主力舰队在后面跟进。

14时20分,英国战列巡洋舰编队的轻型护航战舰发现德国舰队正向东南方向航进,立即用信号向比提海军中将报告敌情,比提随即命令舰队由正南转为东南航进实施截击。

14时35分,比提再次改变舰队航向,向由东到东北方向的浓烟幕区航进。与此同时,英国水上飞机母舰“坎帕尼亚”号起飞1架水上飞机对德舰实施空中侦察,这是舰载航空兵首次参加海战并执行空中侦察任务。

●“狮”级战列巡洋舰(模型)

15时31分,比提海军中将发现德国战列巡洋舰编队——由旗舰“吕佐夫”号(上乘希佩尔海军上将)、“德弗林克”号、“莫尔特克”号和“冯·德尔·塔恩”号组成,正由东转为东北方向航进。此时,双方舰队相距大约2.1万米(2.3万码),英国战列巡洋舰立即以25节航速迅速前往迎敌。这时,落在后边9150米(1万码)处的第5战列舰编队也快速赶了上来。

15时48分,在大约1.7万米的距离上,双方战列巡洋舰几乎同时开火,大约10分钟之后,双方距离拉近到1.46万米处。

16时06分,英国“不倦”号战列巡洋舰被德舰“冯·德尔·塔恩”号的一次齐射中,致使弹药舱发生爆炸。紧接着,德舰又一次齐射将“不倦”号彻底击成一堆残骸,几分钟后沉没。

16时08分,英国第5战列舰编队投入战斗,在17380~18300米的距离上对德国轻巡洋舰编队进行了精确炮击,迫使对方向东逃逸。20分钟后,早先发生在“不倦”号上的悲剧再次重演——英国“狮”级战列巡洋舰“玛丽皇后”号被德国“德弗林克”号战列巡洋舰直接命中弹药舱,在发生巨大爆炸后解体沉没,在舰上1266名官兵中,仅有9人生还。

16时42分,比提海军中将发现了舍尔海军上将(旗舰“大公”号)所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主力,当时该主力舰队正在第3编队的引导下向北航进。比提立即命令英国舰队右舷转向16点,以便先期占据有利阵位对德舰进行压制,德国舰队当仁不让,效仿对手也向右舷转向16点。在双方进行舰船机动时,比提海军中将的编队和杰利科海军上将的主力舰队相距80千米,二者正以20节的航速相互靠近。16时45分,第5战列舰编队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已经进入攻击阵位,“巴汉姆”号和“勇敢”号负责支援英国战列巡洋舰编队,“厌战”号和“马来亚”号在17380米的距离处开始攻击德国公海舰队第1和第3编队。德舰“塞特利兹”号很快就被“巴汉姆”号击中,又遭到英国驱逐舰进一步的鱼雷攻击;同时,“勇敢”号也在向“莫尔特克”号逼近,以便寻求机会发动攻击。

此前,在接到比提海军中将有关德国公海舰队的位置报告之后,杰利科海军上将立即命令英国战列舰编队合成战斗队形,从16时开始,在一支战列舰纵队的前导下,杰利科海军上将(旗舰“艾恩公爵”号)率领英国主力舰队以20节的“舰队速度”迅速向东南航进,于18时许进入战场。此时,德国“大公”号战列舰击沉英国“防御”号装甲巡洋舰,舰上893名官兵葬身海底;随后又重创另一艘装甲巡洋舰“勇士”号。当时,“勇士”号正在对德国“威斯巴登”号轻巡洋舰进行猛烈炮击,16时05分左右,就在它从“狮”号左舷绕到右舷试图炸毁“威斯巴登”号时受到重创。伤残不堪的“勇士”号从第5战列舰编队(该编队当时正在转向以组成第6纵队后卫部队)后面穿过,这时偏偏又遇上舵机失灵的“厌战”号战列舰,在这种情况下,“厌战”号不得不继续转动航向,直到把自己送到敌人的猛烈炮火之下,而“勇士”号乘机脱身,但于次日在拖往港口的途中沉没。

此时,按照杰利科海军上将16时许下达的命令,增援比提编队的英国第3战列巡洋舰编队从东方匆匆赶到,该编队由“常胜”号(上乘胡德海军少将)、“顽强”号和“不屈”号组成。在此前的航途中,第3编队以及“坎特伯雷”号和“彻斯特”号轻巡洋舰曾与德国轻巡洋舰掩护部队狭路相逢,双方随之发生激战,英国“鲨鱼”号鱼雷驱逐舰被击沉。18时16分,胡德海军少将在与“狮”号战列舰会合之后,立即命令旗舰占领首发阵位,开始对7870米开外的德国战列巡洋舰发动攻击。18时30分,英国“常胜”号战列巡洋舰在“德弗林克”号炮火的猛烈齐射下发生爆炸后沉没。即使这样,胡德海军少将的突然到来及其获取的压制德国舰队的有利阵位,迫使后者不得不向右进行大幅度的转向。对于战场上突然出现的这一混乱不堪的局面,甚至连英国主力舰队也被搞糊涂了,一时之间居然难分敌我。

18时31分,英舰“艾恩公爵”号开始从1.1万米的距离上对德国柯尼格编队领舰进行攻击。早在18时17分,英舰“马尔博罗”号(上乘伯尼将军)右舷舰炮已开始攻击1.19万米开外的另一艘“凯泽”级战舰。尽管薄雾和烟幕严重影响炮击的准确度,但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内,英国主力舰队已经全部投入战斗,舰队航速也迅速增至17节。在接下来的激战中,德国战列巡洋舰纵队领舰“吕佐夫”号在遭到重创后被迫拖走,“德弗林克”号也停止了射击。为了包围德国舰队,几分钟后,英国舰队开始兵分数路,再次改变航向朝南航进。这时,“吕佐夫”号的大火已经开始熊熊燃烧起来,船身发生严重倾斜,最终,在舰员被迫弃舰之后,它被一艘德国驱逐舰击沉。

19时许,杰利科海军上将命令第2战列舰编队进入“艾恩公爵”号的前卫阵位,第1战列舰编队担任后卫分队。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在前卫1.37万米到后卫7800米的射程内,英国舰队对德国舰队进行了时断时续但行之有效的炮击。15分钟后,在确保德国舰队主力已经撤离战场的前提下,舍尔海军上将命令那些业已伤痕累累的战列巡洋舰去“包围敌人”,但无论从动机还是目的来讲,双方主力舰队之间的战斗至此已经结束。19时37分,在“德弗林克”号接替“吕佐夫”号担任德国舰队旗舰的带领下,德国战列巡洋舰退出了战斗。

在接下来的夜晚里,双方舰队又零零星星地进行了一些战斗,损失了更多的舰船。

当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映照到北海海面的时候,双方舰队开始散去,并于中午时分返回各自的基地。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杰利科海军上将试图捕捉、消灭德国公海舰队主力的计划落了空,这些因素包括含糊不清的敌情报告、英舰舰长不能很好地捕捉战机、英国海军部不能准确提供有关敌方舰船动向的关键情报,等等。在这次海战中,德国舰队遭到重创,共损失1艘战列舰(“波默恩”号,在夜间的战斗中被鱼雷击沉)、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但英国人的损失更为惨重,共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以及8艘驱逐舰。此外,英国舰员死亡人数6097人,德国舰员死亡2551人。

然而,英国皇家海军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对于德国公海舰队来说,下一次从威廉港倾巢出动将是在德国投降后的1918年11月,届时,它们将驶入自己的终结之地——斯卡帕湾。1919年,作为一种最后形式的挑战,德国人自己在那里凿沉了这些舰船。

第二节 一战以后战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根据1918年的停战协定,德国公海舰队向协约国投降,并集中在英国北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等待作为战争赔偿分配给战胜国。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军舰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国水兵凿沉。在战争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不再是必需的了。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沦为次等海军主力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均不再建造战列舰,舰队中的战列舰也纷纷退出现役。一时间,战列舰几乎销声匿迹。

一、“俾斯麦”号的覆灭

日德兰海战代表着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辉煌。但是,任何一种战舰都有它的弱点,甚至是致命伤。在战列舰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等优势的背后,隐藏着目标大、易遭攻击、防空反潜能力较差等不足。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航空母舰的迅速崛起,海军航空兵和轻型舰艇的使用,使得战列舰这种庞大而昂贵的军舰风光不再。以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命名,由其孙女剪彩下水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曾是战争狂人希特勒手中的“王牌”,但它同样避免不了倾覆的命运。

● 博物馆中“俾斯麦”号模型

1941年4月,德国为了给英国大西洋交通线更沉重的打击,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精心策划了大西洋海区规模最大的一场海上破袭战,代号为“莱茵河演习”,由海军上将京特·吕特晏斯指挥。德国海军派遣“俾斯麦”号与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同时驶入大西洋,先袭击英国在北大西洋的海上交通线,然后通过挪威海域,再转入布勒斯特与战列舰“桑贺斯特”号和“格尼斯诺”号会合,组成一支实力强大的分舰队,而后协同袭击英国海军舰队及其海上交通线。

5月18日,“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通过卡特加特海峡时,被瑞典巡洋舰发现,立即通知了英国。21日,英军侦察机在挪威卑尔根峡湾发现“俾斯麦”号等舰。英海军在正确判断德国兵力后,立即全军压上,迅速制订了先发制敌的作战计划。23日19时22分,“俾斯麦”号在丹麦海峡北部被正在巡逻的英国巡洋舰“萨佛克”号发现,英国本土舰队总司令陶威下达了“立即追击”的命令。他率旗舰“英王乔治五世”号驶向丹麦海峡,派“胡特”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前往拦截,索姆维尔分舰队离开直布罗陀北上,对德舰形成包围态势。24日,英舰与德舰在丹麦海峡进行了两次战斗。第一次战斗是“俾斯麦”号同“胡特”号、“威尔士亲王”号的作战。英舰正面接敌,无法发挥艉炮火力,德舰集中火力攻击“胡特号”,于次日5时54分将“胡特”号击中,6时,“胡特”号弹药舱中弹爆炸,于6时37分沉没,舰上1400名舰员仅3名得救,其余全部阵亡。同时,“俾斯麦”号也被3发大口径炮弹击伤。几分钟后,“威尔士亲王”号被击中而退出战斗。“俾斯麦”号因油箱被击破,航速减慢,向西南方向驶离战场。由于舰后留有明显油迹,为英舰在浓雾中提供了追踪方向。

第二次战斗发生在5月24日18时40分。“威尔士亲王”号再次与德舰交火,一艘担任跟踪“俾斯麦”号任务的巡洋舰也参加了战斗。战斗持续了大约10分钟,双方都没有出现大的损伤,于是,德舰开始转向南航行。英国海军派出航空母舰“胜利”号奔赴“俾斯麦”号、“欧根亲王”号所在海区,并由海军少将库尔契斯率领一支巡洋舰群进行跟踪追击,以防止其逃遁。23时许,“胜利”号舰载机起飞。25日零时,英军鱼雷机对“俾斯麦”号实施攻击,一雷击中。为躲避攻击,“俾斯麦”号经常变换航向,先驶向西南,再转向西驶去,然后又折转向南。由于能见度低,“俾斯麦”号于25日3时暂时脱离了英舰的视线。

5月26日10时30分,英国海军飞机“卡塔林娜”号于兰得斯安得海角西约550海里处发现了“俾斯麦”号,因遭到“俾斯麦”号的炮击,结果跟丢了“俾斯麦”号。11时15分,英国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的飞机又发现了“俾斯麦”号,后来在巡洋舰“谢菲尔德”号的支援下,对“俾斯麦”号严密监视,并派鱼雷轰炸机袭击。第一次袭击因气候恶劣没有收到明显效果。在20时50分发起的第二次袭击中命中两发鱼雷,击毁了“俾斯麦”号的推进器及舵叶,使其操纵失灵,航速骤降至12节。已经杀红了眼的英国海军再也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他们于夜间派维安上校率领“科萨克”号、“苗厘”号、“西克”号和“佐鲁”号四艘驱逐舰,欲致“俾斯麦”号于死地。27日1时20分至50分,“俾斯麦”号舰艏又连中两枚鱼雷,甲板起火,约3时停靠在布勒斯特以西400海里处。3小时后,“俾斯麦”号重新起航,保持8节航速航行。27日上午9时,陶威将军率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相继赶到,集中炮火猛击“俾斯麦”号,使其起火,主炮指挥仪被毁。后来,英国海军巡洋舰“多塞郡”号对“俾斯麦”号施放鱼雷,在连中3雷后,曾经不可一世的“俾斯麦”号终于在上午11时01分倾覆,全部舰员1500人除百余人获救外,其余均葬身海底。

“俾斯麦”号的覆没,使德国海军失去了战列舰的骨干,德国海军从此停止了大型水面舰艇在大两洋上的巡洋作战行动。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击沉“俾斯麦”号,将使英国“战列舰的紧张状况得到缓和”,而且“对日本人将起一定影响”,迫使他们“对形势重作估计”。

“俾斯麦”号战舰是多数海军专家心目中装备最精良的海上堡垒。这艘德制钢铁巨兽在二战期间,虽然屡遭敌舰猛击,却仍然屹立不倒。虽然它最终还是难逃被击沉的命运,但却丝毫没有改变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价值。就历史意义而言,“俾斯麦”号战舰和“泰坦尼克”号有着同样的影响力。在沉没了48年之后,海洋考古学家于1989年发现了“俾斯麦”号战舰的海底残骸并拍下了照片。它矗立在海底山脉的山坡上,距离海平面约4870多米。2002年,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知名导演詹姆斯·卡麦隆拍摄了这部电影——《重返俾斯麦战舰》,以见证这段永恒不朽的历史传奇,同时也借此机会探索当时战舰沉没的真相。

二、英国远东舰队的噩梦

可是,丘吉尔的笑容并没有维持多久。太平洋战争刚刚开始,英国海军远东舰队就因过于轻敌而遭遇了灭顶之灾。

●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

1941年12月2日,威风凛凛的英国海军远东舰队主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到达新加坡,英国海军上将汤姆·菲利普斯任舰队 司令官。6日,他获悉将有“一支日军登陆输送队从印度支那朝马来西亚方向驶来”。8日,他又得知日军在宋卡和哥打巴鲁登陆,据报至少有1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和20艘驱逐舰进行掩护。傍晚,立功心切的菲利普斯就率领“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还有4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驶离新加坡北上,准备攻击日军登陆输送队。

日军对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的袭击早有准备,因为该舰队到达新加坡的消息曾向全世界广播过。他们下令由驻西贡附近机场的第22航空队对其进行突袭,并使用12艘潜艇在新加坡至哥打巴鲁和宋卡的航线上警戒,担任侦察和突击任务。9日,英国海军远东舰队被日军侦察飞机和日军潜艇同时发现,处境相当危险。菲利普斯考虑到日本海军占有优势,而且可能早有准备,便命令舰队掉头南下,驶向新加坡。返航途中,他又接到新加坡发来的误报,称日军在关丹登陆,菲利普斯便认为攻击日军还有取胜的可能,于是命令舰队向关丹方向航进。10日上午8时,他们到达关丹,并没有发现日军。菲利普斯命令舰队转向,继续搜索日军登陆输送队。

●“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所在的“Z舰队”遭到空袭

富有戏剧性的是,12月9日,日军在发现英军舰队之后,立即命令第22航空队对该舰队实施攻击,但因菲利普斯已掉头南进,飞机没有找到目标。10日拂晓,日军航空队继续寻找英国舰队,这一次,他们终于没有失望,在关丹以东约40海里处发现了舰队。丧心病狂的日军将34架高空轰炸机,51架鱼雷轰炸机分为两个队,于11时56分分别对英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实施攻击。可怜的“反击”号被命中鱼雷14枚,炸弹1枚,于12时30分沉没;“威尔士亲王”号也被命中鱼雷7枚,炸弹2枚,于13时20分沉没。两舰共有2800名舰员,被英军驱逐舰救出2000人,司令官菲利普斯下落不明。而日军仅仅损失了3架飞机。

英军两艘战列巨舰的沉没,并非因舰上防空火力不强。据史料记载,仅“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就有高射火炮175门,每分钟能发射炮弹6万发。但是由于英军舰队中没有航空母舰,只能靠陆上飞机支援,而此时宋卡、北大年等陆上机场已被日军占领,连本来就极弱小的航空兵力也没有了。事实再次证明,战列舰是海上堡垒,航空兵只是辅助兵种的陈旧观点已经过时,就连丘吉尔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和美国这次都大大地低估了日军的空战效率。”

三、最大战列舰灭亡记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海军强国,并开始在太平洋地区与英美争夺势力范围。1934年1月,日本修改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敌对国家。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战争战略。日本海军认为,美国海军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必须依靠战列舰。

于是,日本海军选择了小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确保小小笠原群岛一线成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本海军趁1936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的时期,投入海军军备竞赛。与此同时,日本与英美等国在伦敦海军会议上限制海军军备的谈判正在逐渐趋向破裂。

1936年,日本拒绝在新的《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日本海军认为,在战斗舰艇的数量方面,找不到同美国海军抗衡的手段,因而决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国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于是,日本海军在1937年制订第三次造舰补充计划时,确定首先建造两艘“大和”级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

● “大和”号战列舰行进图

1940年4月5日,“大和”号战列舰从吴海军工厂出厂,1941年12月16日开始在濑户内海服役。1942年5月29日清晨,“大和”号作为联合舰队旗舰从柱岛出发,参加了中途岛海战。

1945年4月7日,“大和”号战列舰在战斗中被美军飞机重创,最终沉没在日本九州岛西南50海里的海域,舰上近3000名官兵葬身海底。

从外观上看,“大和”号战列舰舰首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首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首上浪。舰首水线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型舰首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还减少了约3米的水线,从而节省了30吨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内装有零式水下听音器,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

“大和”号战列舰的舰桥高达45米(从龙骨处算起),相当于15层的高楼。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方位盘)和15米大型测距仪,向下依次为防空指挥所、昼战舰桥、作战室、舰长休息室、罗经舰桥(夜战舰桥)、第二海图室、司令塔。在舰桥内部装有直通式电梯。从外形来看,“大和”舰舰桥侧面积为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自然也就比较小。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结构,其特点是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三联装主炮3座,2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上,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每分1.8发;最大射程20海里,需飞行90秒。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1460千克,装药量330千克。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3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坐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大和”号的优点在于体形巨大、稳定性很强,在命中率上要比为追求高速而舰形细长的“衣阿华”级战列舰更为精准。缺点是速度不够快,防空火力也不强。只有在对方火力不强,自己又是防守一方时,“大和”号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作为进攻方,“大和”号这艘笨重的战舰就只能成为活靶子。另外“大和”号的一大缺点就是耗资巨大。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它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重,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拥有了“大和”号战列舰,日本海军便可驰骋太平洋,与美国舰队抗衡了。

战争初期,“大和”号基本没有参与到主战场。日本海军是把“大和”级战列舰作为镇山之宝,轻易不用。1942年6月,“大和”号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结果出师受挫,4艘航空母舰全军覆没,而“大和”号则在300海里以外无所事事。8月17日,“大和”号再次出港,这次的任务是支援对所罗门群岛方面作战。但该舰到达特鲁克群岛后,只是整天待在港里继续无所事事。1943年2月11日,“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号接替“大和”号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5月8日,“大和”号离开了特鲁克回到吴港入坞修理了3个月,又于8月23日回到特鲁克。其后一些日子里,该舰被指派去向一些岛屿上的日军运送物资和补充兵员。

1943年12月25日,“大和”号在特鲁克附近遭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战舰右舷第165号肋骨(第3号主炮塔附近)被一枚鱼雷命中,进水约3000吨。受损后的“大和”号加速撤离了这一海域。1944年1月16日,“大和”号再次回到吴港入坞修理,出于防雷考虑,在其舷侧水线以下的防水区内增设了一层呈45度倾角,厚6毫米的钢板。同时进行改装提高防空能力,战列舰舷侧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同时加装了6门127毫米双联装高炮,25毫米高炮数则增至98门。同时舰上还装上了警戒雷达。1944年4月10日,“大和”号的修理及改装工程结束。

● 武藏号战列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平洋战争的形势已经变得对日本越来越不利。联合舰队把拥有“大和”号、“武藏”号战列舰的第二舰队编入第一机动舰队,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1944年6月,“大和”号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在这场航空母舰大战中,损失惨重的第一机动舰队撤离战场。“大和”号第一次用主炮向来袭的美国飞机发射3枚对空炮弹。

● 轰炸机与航空炸弹

1944年10月22日,包括“大和”号、“武藏”号等5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的第二舰队从婆罗乃湾出发,参加莱特湾海战。10月24日,栗田舰队遭到美国海军第三舰队航母舰载机的猛烈空袭。在战斗中,“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号被击沉。“大和”号仅在前甲板被美机投中一颗炸弹。10月25日凌晨,在萨沃岛附近,第二舰队发现美舰。“大和”号的460毫米主炮在3.2万米距离上对美舰开火。美舰利用烟幕和雨幕以及驱逐舰的攻击行动干扰了“大和”号的射击。中午时分,栗田舰队放弃了追击美舰的机会,开始回撤。1944年11月24日,“大和”号返回日本本土吴港。

1945年3月26日,美军开始实施冲绳岛登陆战。日本企图出动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水面舰艇舰队支援冲绳岛日军的作战。4月5日,军令部正式下达了命令“大和”号自杀性出击作战的“天一”号作战命令,4月6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二舰队10艘军舰(还有1艘巡洋舰及8艘驱逐舰)在伊藤整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锚地起航。4月7日凌晨,美国潜艇在九 州岛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12时31分,美国海军发出了第一个攻击波,美国飞机集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四枚炸弹落到了“大和”号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两枚225千克炸弹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12时43时,大和舰左舷前部被一枚鱼雷命中,“大和”号航速降至22节。13时35分,美军第二攻击波飞机到达。13时37分,“大和”号舰体左舷中部被三枚鱼雷命中(分别命中143、124、131号肋骨),使其舰体左倾达7~8度。

几乎与此同时,由于美机投下的一枚450千克重的航空炸弹炸毁了“大和”号排水阀门,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舰长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舰体平衡,航速降至18节。13时44分,左舷中部又被两枚鱼雷命中,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这使该舰的大口径高炮无法使用。14时01分,美机三颗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

14时07分,一枚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14时12分,“大和”舰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两枚鱼雷命中,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已经注满水,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锅炉舱里注水。14时15分,“大和”舰左舷再中一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14时23分,“大和”舰突然发生主炮弹药库大爆炸,葬身海底,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其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西南50海里,德之岛西北200海里,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

耗资上亿日元的“大和”级战列舰在远未发挥日本海军所期望的威力时就彻底毁灭了。直到1980年,还有日本国会议员说“大和”级战列舰、伊势湾排海造田工程、青函海底隧道是“昭和三大蠢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