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德国及其他国家经典战列舰大全

德国及其他国家经典战列舰大全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德国及其他国家经典战列舰De Guo Ji Qi Ta Guo Jia Jing Dian Zhan Lie Jian第一节德国战列舰一战时期是德国海军逞凶的时代,德国设计出了多艘世界一级战列舰,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战列舰大显威风,可以说是一战中德国海军的主力,是英国皇家海军最可怕的对手。1939年2月,德国公然违反国际法,动工建造5万多吨的战列舰“俾斯麦”号。

德国及其他国家经典战列舰大全

第四章 德国及其他国家经典战列舰

De Guo Ji Qi Ta Guo Jia Jing Dian Zhan Lie Jian

第一节 德国战列舰

一战时期是德国海军逞凶的时代,德国设计出了多艘世界一级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战列舰大显威风,可以说是一战中德国海军的主力,是英国皇家海军最可怕的对手。1939年2月,德国公然违反国际法,动工建造5万多吨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当时的战列舰中没有一艘超过3.5万吨级,这使得俾斯麦战舰一跃成为海上战舰之最,这些战舰虽然它们也没给德国带来二战的胜利,但是这些庞然大物也给各国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一、典范之作: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设计图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是19世纪90年代计划建造的,是一战时与敌国战斗舰队在海上决战为前提计划建造的第一个级别的德国战列舰。当时,德国的假想敌是法国,因此在战列舰的设计方面广泛吸取了法国战列舰的样式。该级舰采用了应该称为改进型炮塔舰的舰型,其主炮的配置仿照了当时服役的法国海军“鲍丁海军上将”级战列舰,采用了前、中、后搭载3座炮塔的方式。但是,与法国战列舰搭载的370毫米巨炮用单装炮塔不同,德国海军搭载了280毫米火炮用双联装炮塔,这样该级舰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唯一搭载6座主炮的战列舰。该级战列舰采用了法国海军铺装装甲的方式,其防护重点仍是炮塔及运输弹药的升降机等,虽然舷侧装甲覆盖了所有水线部,但由于受整体吨位的限制,其高度十分有限。虽然当时克虏伯公司已经完成了镍钢制的装甲钢板,但由于供给量不足,该级舰也不得不使用部分复合装甲。与法国战列舰相同,该级舰也采用了向内部倾斜的干舷。

●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由于主要仿照了法国战列舰,因 此勃兰登堡级战列舰有许多没有铺装装甲的干舷,而且上层建筑很高,舰桥也十分宽阔,这也导致了该级舰与法国战舰一样很容易受到敌舰火炮的攻击。此前德国装甲舰一直搭载240或260毫米火炮,该级舰搭载了280毫米火炮,并第一次采用速射炮作为副炮,与法国战舰相比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发射数量。服役后,该级舰还在德国海军中首次装备了无线电设备。从1916年起,该级战列舰不再执行战列舰的作战任务。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主要数据:标准排水量:10013吨;装甲:水线部为400毫米,甲板为60毫米,主炮塔防护罩为50毫米,主炮塔前防护罩为120毫米,司令塔为300毫米;全长:115.7米;宽:19.5米;吃水:7.8米;锅炉:12座圆锅炉;主机/轴数:2台活塞式蒸汽机/2轴;乘员:568人(旗舰拥有63名司令部要员);主机功率:9000马力;航速:16节;燃料搭载量:1050吨煤;续航力 4500海里/10节;武器装备:3座280毫米双联装炮,6 门105毫米单装炮,8门88毫米单装炮,12座37毫米机关炮,6具450毫米水上鱼雷发射管。

二、海上蛟龙恺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恺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包括1895~1897年度计划建造的1级3艘装甲舰和1898年度计划建造的两艘战列舰。前面的3艘用来替代德国于1870年前后购买或建造的装甲舰,后面的两艘是根据1898年4月公布的舰队法而增加的,当时的计划舰种更名为战列舰。

● 恺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该级舰装备的火炮种类及配置模式与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相比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主炮减少到了4门。关于勃兰登堡级搭载的中央炮塔,从理论上讲是安装在了舰体中最为稳定的位置,但这样不仅使火炮的射击角度受到限制,而且发射时产生的冲击波也会给周围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恺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最终放弃了中央炮塔。该级舰的主炮口径变小了,仅为240毫米,但其副炮口径却增至150毫米,而且主副炮均选择了速射炮,特别是其主炮已经是当时最大口径的速射炮了。在北海的气象条件下进行炮战时,该级舰的火炮完全可以穿透敌舰的装甲,因而德国海军更为重视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发弹量,并将火炮安装在了舰队采用横阵或梯形阵等队形作战时容易集 中向敌方射击的位置。该级舰的装甲采用了克虏伯公司制造的哈威式镍合金钢,从其铺装装甲的特点、向内倾斜的干舷、上层建筑的舾装等情况均可以看出参考了法国海军于1903年动工建造的“布韦”号战列舰。该级舰舷侧装甲兼具了法国舰的长处和短处,并减轻了上层建筑的重量以减轻舰体吨位,增加了水线部装甲的高度。从1916年起,该级舰不再执行战列舰的作战任务。

三、大海猛兽:德意志级战列舰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海军的规模受到《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在主力舰方面,德国海军只能保留6艘战列舰,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1万吨,主炮口径不超过280毫米,舰龄超过20年方可替换。这实际上是要取消德国拥有和建造无畏舰的能力。不过在条约签署后的前10年,德国的主要威胁来自东方的陆上。加上海军经费不足、无法承担建造新舰的费用,实际上一直在使用6艘一战前建造的前无畏舰。

1929年,6艘前无畏舰中较老的“普鲁士”号舰龄已满20年,国防海军开始建造其替代舰“装甲舰A”,即后来的“德意志”号。最初的设计包括安装4 门380毫米主炮的低速岸防舰(航速仅18节)与航速32节的轻防护大型巡洋舰(主装甲带厚度仅100毫米)两种风格,但缺陷都比较明显。实际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1万吨的舰体上同时安装12英寸以上的主炮和相当于无畏舰的防护。但当时德国已经掌握了大型舰用柴油机的技术,此举可以有效提升军舰的续航力;加上电气焊接技术的采用可以有效减轻舰重,这就使新建一种具备重巡洋舰以上火力、同时兼具高速和大续航力的新型军舰成为可能。1929年2月5日,“装甲舰A”在基尔德意志船厂开工,随后正式命名为“德意志”号。

● 德意志级战列舰

“德意志”号在舰种渊源上属于一战前的大型装甲巡洋舰的变体。由于建造中广泛使用了电气焊接技术,最终的排水量被控制在了1.17万吨(对外谎称为1万吨以掩人耳目);8台柴油机的总功率可达5.54万马力,航速26节,续航力 高达1万海里/20节,明显高于英美海军同期的重巡洋舰。6 门52倍径11.1英寸(283毫米)主炮安装在首尾的2个三联装炮塔内,射程和威力都超过前无畏舰上的短身管280毫米炮。防护水平与条约型重巡洋舰大致相当:主装甲带60毫米,甲板40毫米。它的火力强于条约型重巡洋舰,在遭遇战情况下具备较大优势;同时26节的航速又超过了“海军假日”前所有旧式战列舰,在面对优势对手时可以快速脱离。实际上,“德意志”号及其同型舰正是处于劣势的德国海军进行其“巡洋作战”方略的通商破坏舰,在1930年代初,只有英国的“胡德”号与2艘声望级战列巡洋舰可以克制该型舰。其他海军国家将这种军舰称为“袖珍战列舰”。

● 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

1931~1932年,“德意志”号的同型舰“装甲舰B”、“装甲舰C”也相继开工,替代了“洛林”号与“布伦瑞克”号前无畏舰。这就是“海军上将合尔”号与“海军上将斯佩伯爵”。它们的出现也成为法国建造敦克尔克级战列巡洋舰的直接原因。这2艘后续舰增加了旗舰指挥设备和航空舾装,水下防护也得到增强。不过,“海军假日”结束后列强新建的战列舰普遍安装14英寸以上主炮、航速也超过27节,袖珍战列舰在面对这些军舰时显然不可能占着便宜。

“二战”初期,3艘德意志级多次突入大西洋进行作战。“斯佩伯爵”号转战大西洋南部与印度洋,取得不错的战绩。1939 年12月13日,该舰在南美的拉普拉塔河口附近与英国海军1艘重巡洋舰和2艘轻巡洋舰相遇,双方爆发激战,“斯佩伯爵”号将3艘英舰全部击伤,但自己也因为战术失误遭到损伤,避入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17日清晨,由于朗斯多夫舰长误以为港外有优势敌舰包围,“斯佩伯爵”号驶出港外,在开阔水域自沉以免被俘。

“德意志”号在开战后也曾充当水面袭击舰,不过该舰的柴油机故障率颇高,影响了实际使用。1940年4月11日,该舰与“合尔”号一同参加挪威之战时,在斯卡格拉克海峡以北被英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命中尾部,到1941年春才告修复。但该舰随后在1941年6月12日又被1架英国飞机发射的鱼雷命中,直到1942年初才重回战场。为了防止该舰被击沉,影响士气,“德意志”号在1939年11 月15日更名为“吕佐夫”号,舰种随后也重新划分为重巡洋舰。

1942年后,2艘德意志级与“提尔皮茨”号、“沙恩霍斯特”号一起部署于挪威,威胁盟国北极航线。1942年底,“吕佐夫”号和重巡洋舰“希佩尔”号在巴伦支海被处于绝对劣势的英国舰队击败,盛怒的希特勒下令停止一切大型舰艇的出动、只维持潜艇战,“吕佐夫”号与“舍尔”号转移到波罗的海担任训练舰。1945年春天,2舰以主炮掩护了德军从波罗的海地区撤退的行动。4月初,“吕佐夫”号遭遇英国皇家空军集中轰炸,被13枚6吨重的“高脚柜”炸弹直接命中或近失无法修复,搁浅在施韦内明德附近充当浮动炮台。5月4日,德军在撤离前将该舰凿沉于泊位上,舰体随后被苏军缴获。“海军上将含尔”号撤回国内,4月9日在基尔遭到集中轰炸,舰体翻转倾覆。

由于前苏联海军极度缺乏大型舰艇,“吕佐夫”号的舰体在1946年春天被打捞出水,同年9月26日以原名编入作战序列,拖往列宁格勒开始修复。不过根据前苏联和英美在1946年达成的关于处理德国海军剩余舰艇的协议,所有列为“C类舰艇”(沉没、重创和未完工)的德军大型舰艇都应在1947年底前处理完毕。在确认“吕佐夫”号损坏过于严重、难以修复后,前苏联在1947年7月22日将其作为靶舰击沉于波罗的海。

四、别具一格:恺撒级战列舰

恺撒级战列舰是德国1909年度、1910年度计划建造的战列舰。在这两个年度中,德国开始提前建造第二个舰队法所规定的1912年度~1914年度计划建造的战列舰,这样德国海军也比原计划提前4年更新了老式的海防装甲舰。当时,德国各主要造船厂获得了帕森斯式或柯蒂斯涡轮机的制造权,并已经能够生产,这样恺撒级战列舰首次安装了涡轮机。同时,该级舰的舰体设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了能够按时动工,德国同时平行推进该级舰和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设计作业,并最终于1909年顺利完成。从最初的无畏舰起,英国海军就一直采用混合燃烧煤油的方法,而德国海军则决定从该级战列舰起也开始将重油作为燃料使用,并安装了重油喷燃装置。因为该级舰的主机采用了涡轮机,因而其主炮的配置变得相对容易。例如,与当时建造中的战列巡洋舰一样,该级舰中央部位的两舷区域分别斜着安装了1座舷侧炮塔,能够向任何一个舷的方向射击。另外,作为战列舰,该级舰首次采用了背负式炮塔,并安装在舰体后部。这样,该级舰的主炮数量与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相比少了两座,而单舷火炮数量则增加了两座。在赫尔戈兰级战列舰搭载305毫米火炮后,英国海军立即搭载了343毫米火炮,但鉴于德国305毫米火炮炮弹的穿甲能力几乎不比英国343毫米火炮逊色,该级舰仍沿用了305毫米火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停战协定,该级战列舰被扣留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

恺撒级战列舰主要数据:

标准排水量 :24724吨;全长:172.4米;宽:29米;吃水:8.95米;锅炉:16座海军式水管锅炉(苏尔寿-桑尼克罗夫特锅炉)(“路易特波德摄政王”号为14座);主机/轴数:3台蒸汽涡轮机/3轴(“路易特波德摄政王”号为2台/2轴); 主机功率:3.1万马力(“路易特波德摄政王”号为2.6万马力);航速:21节(“路易特波德摄政王”号为20节);燃料搭载量:3600吨煤、200吨重油;续航力:7900海里/12节(“路易特波德摄政王”号为7200海里/12节);武器装备:5座305毫米50倍口径双联装炮,14门150毫米45倍口径单装炮,8门88毫米45倍口径单装炮,5具50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装甲:水线部为350毫米,甲板为100毫米,主炮塔防护罩为110毫米,主炮塔前防护罩为300毫米,司令塔为400毫米;乘员:1084人(旗舰拥有94名司令部要员)。

五、经典设计:国王级战列舰

国王级战列舰是德国1911年度(3艘)及1912年度(1艘)计划建造的战列舰。

根据第二个舰队法预定第二期建造而适期开工增加部分的1艘和第三期的1916年度、1917年度预定开工的3艘属于该级。在第二个舰队法中将战舰替代年限规定为服役后25年,但是1908年已修改,缩短为20年。因此,这个时期的前无畏舰第一批的替代舰开工成为可能。因计划与恺撒级编成一个战队,所以,舰名也以同类的人名、称号选定。为了与此统一行动,很多部位承袭了恺撒级的设计方针,但是所有主炮都配置在首尾线上,除前后采用背负式外,由于中央炮塔为1座,其外观两级舰有很多不同,主炮与赫尔戈兰级以后建造的战舰均相同,但建造该级舰时,英国海军预想德国会搭载350毫米炮。因涡轮机在低速时效率低,所以,最初考虑该级巡航时动力全部采用曼恩公司的1.2万马力柴油机。但因得不到实用的柴油机,并没有按1911年的计划搭载所需的柴油机,而后的1912年度计划也未能使用。但与恺撒级的路易特波德摄政王号不同的是,其增加了1台涡轮机代替柴油机。

该级战列舰也根据停战协议被扣留。

“国王”级战列舰主要数据如下:

标准排水量:25796吨;全长:175.4米;宽:29.5米;吃水:9.1米;锅炉:15座海军式水管锅炉(苏尔寿-桑尼克罗卡特锅炉);主机/轴数:3台蒸汽涡轮机/3轴;主机功率:3.1万马力;航速:21节;燃料搭载量:3600吨煤、700吨重油;续航力 8000海里/12节;武器装备 5座305毫米双联装炮,14门150毫米单装炮,6门88毫米45倍口径单装炮,5具50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装甲:水线部为350毫米,甲板为100毫米,主炮塔防护罩为110毫米,主炮塔前防护罩为300毫米,司令塔为300毫米;乘员 1136人(旗舰拥有82名司令部要员)。

六、性能超群: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

德国宣布重新发展军备后,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是根椐其1934年度计划所建造的最初主力舰。原先的计划为标准排水量1.9万吨的德意志级装甲舰的防御力强化版,但此后为了对抗法国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于是加强了攻击力,重新设计为2.6万吨级。由于英德海军协定的签署,其排水量已经没有障碍,主炮曾研讨380毫米双联装炮但因急需完成,不得已装备了3座283毫米54.5倍径三联装主炮塔,并决定日后再换装380毫米主炮。造舰计划中该级的名称是战列舰,但由于牺牲了装甲重量以实现31节高航速,实际上被认为是战列巡洋舰。最终完成设计时,其排水量又增加了近6000吨,但公布的数值仍为2.6万吨。同级两舰均在二战期间沉没。

“沙恩霍斯特”号于帝国海军船厂建造,1939年1月7日竣工,1943年12月26日战沉。

●“沙恩霍斯特”号资料图片

“格奈森瑙”号于德意志船厂(基尔),1938年5月21日竣工,1945年3月28日自沉。

“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新建时标准排水量:34841吨;全长:229.8米; 宽:30.0米;吃水:8.2米;主机/轴数:布朗·勃法瑞式(“格奈森瑙”是日耳曼尼亚式)齿轮传动型蒸汽轮机3组/3轴; 主锅炉:瓦格纳式燃油水管锅炉12座;功率:16.5万马力;航速:32节;续航力:17节时1万海里;武器装备:283毫米54.5倍径三联装炮3座,149毫米55倍径双联装炮4座同单装炮4门,105毫米65倍径双联装高射炮7座,37毫米双联装机关炮8座20毫米单装机关炮8门,弹射器2座,水上侦察机4架;装甲:舷侧350毫米,甲板105毫米,炮座350毫米,炮塔前部360毫米,司令塔350毫米;舰员:669名。

七、极度威慑:俾斯麦级战列舰

1932年,德国海军造舰部开始规划下一代战列舰的设计方案。鉴于法国的敦刻尔克级已经安装了330毫米主炮,德方决定将新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380毫米,为此研发了47倍径的SK C/34型380毫米炮。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签署后,德国获得新建了10.75万吨新战列舰的配额,“装甲舰F”和“装甲舰G”这两艘新舰的设计随即提上日程。按照英德协定的规定,德国新战列舰的单舰吨位不应超过3.5万吨,主炮口径不超过406毫米。但由于德国方面的隐瞒,新舰建成时的满载吨位甚至超过了5万吨。

● 俾斯麦级战列舰

和沙恩霍斯特级一样,为了弥补《凡尔赛和约》对主力舰设计中断造成的破坏,“装甲舰F”的设计大量参照“一战”末期的巴伐利亚级超无畏舰。其最大的特点是沿用了落后的“全面防护”设计,主装甲带的厚度虽然达到320毫米,但其向水线下方延伸的长度却明显不足;机舱和锅炉舱上方的水平防护明显不足,一些次要部位的装甲纯属多余。8门380毫米主炮的威力超过当时英国在建的新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级(10门356毫米主炮),防空火力的配置也堪称强大。不过德国的37毫米中口径高炮射速和威力都存在缺陷,这成为该舰防空上的隐患。设计之初,海军还曾考虑使用全柴油机动力以增加续航力,但因为没有用柴油机驱动如此庞大军舰的先例,最后还是选择了传统的蒸汽轮机,航速29节。该舰的 另一特点是保留了旧式的水上鱼雷发射管,可能是为“巡洋作战”而安装。

● 世界最古老的军舰——英国皇家海军胜利号

1936年,“装甲舰F”和“装甲舰G”相继开工,分别命名为“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战列舰拥有强大火力与航速,但技术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军舰在整个战列舰发展史上都是毁誉参半。与其巨大的吨位和装甲重量相比,其战斗力和综合性能实在难称优秀。不过当“俾斯麦”号在1940年完工时,它还是被誉为“欧洲最强大的战列舰”(相对于条约型战列舰而言),并被视为英国皇家海军的巨大威胁。

1941年5月19日,作为水面舰艇“巡洋作战”的一个重要步骤,完工不久的“俾斯麦”号与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突入大西洋,执行代号“莱茵演习”的破交任务。5月24日,“俾斯麦”号在丹麦海峡击沉了前来阻截的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击伤“威尔士亲王”号。但该舰自身也被“威尔士亲王”号击伤,燃料泄漏、续航力不足,被迫向法国撤退。26日,从英国航母“皇家方舟”号起飞的“剑鱼”式鱼雷机炸伤了“俾斯麦”号的舵叶,迫使该舰驶向英国围捕舰队的方向。27日,以“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战列舰为首的英国本土舰队主力对“俾斯麦”号发起最后的打击,该舰先后被超过300发大小口径的炮弹击中,最后被英国巡洋舰“多塞特郡”号发射的鱼雷击沉,2200名舰员中只有113人幸存。1989 年6月,残骸在布雷斯特以西650千米处、4791米深的海底被发现。

与短命的“俾斯麦”号相比,“提尔皮茨”号的经历更为曲折。该舰在1942年后部署到了挪威,虽然出动不多,但一直以进攻姿态对盟国的北极航线造成压力。特别是1942年7月的“PQ-17船队事件”中,英国海军部因轻信“提尔皮茨”号出动的消息、解散PQ-17护航运输队,导致33艘运输船损失24艘,北极航线中断近3个月之久。该舰的存在还使英国本土舰队不得不常年在北方航线上保留1~2艘战列舰、2艘航母,对舰队具有极大的威慑效果。1943年9月22日,英国袖珍潜艇X-6号和X-7号秘密突入该舰停泊的阿尔塔峡湾,用2枚2吨定时炸弹炸伤了“提尔皮茨”号,该舰到1944年初才勉强修复。1944年4月3日,英国海军集中2艘航母、1艘战列舰、大量小型舰艇的兵力,对“提尔皮茨”号发动代号“钨”行动的联合攻击,该舰死122人、伤316人,再次丧失战斗力。1944年11月12日,皇家空军对这艘绰号“北方的孤独女王”v的战列舰发动最后一次代号为“问答集”的空袭行动,命中2枚5.5吨的“高脚柜”巨型炸弹,另有4弹在舰旁爆炸。“提尔皮茨”号在数分钟内倾覆于挪威特罗姆瑟峡湾以西4海里处的哈科岛南端,全舰1700人中有1000人溺死。留在水面上的残骸在1947年出售给一家挪威拆船公司,至1957年全部拆解完毕。

● 俾斯麦号战舰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性能与数据:

排水量:(设计)标准41700吨(“提尔皮茨”号42900吨),满载50900吨(“提尔皮茨”号53500吨)。

主尺度:(设计)251.0(全长)/241.5(垂线间长)×36.0×10.2米(满载)。

动力:3台布洛姆-福斯式蒸汽轮机,12座瓦格纳式燃油锅炉,功率13.8万马力,航速29节;载重油7900吨(“提尔皮茨”号8780吨),续航力9280海里/16节(“提尔皮茨号”10200海里/16节)。

防护:主装甲带320毫米,炮座342毫米,水平防护120毫米,主炮塔正面360毫米,司令塔350毫米。

武器装备:(设计)8门SK C/34型380毫米 L/47主炮(双联×4),12门SK C/28型150毫米 L/55副炮(双联×6),16门SK C/32型105毫米 L/65高炮(双联×8),16门SK C/30型37毫米 L/83高炮(双联×8),20门20毫米机炮(四联×2,单管×12),6架水上飞机/1部弹射器,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四联×2,仅“提尔皮茨”号)。

电子设备:1部22号雷达,1部27号雷达。

编制:2092人(“俾斯麦”号);2608人(“提尔皮茨”号)。

“俾斯麦”号战列舰的相关数据:

制造厂:德国布洛姆-福斯公司汉堡船厂。

1936年7月1日开工,1939年2月14日下水,1940年8月24日竣工。

1941年5月27日被优势英舰围歼沉没于法国海岸。

舰名由来:纪念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缔造者、“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亲王(1815-1898)。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相关数据:

建造厂:德国威廉港皇家船厂。

1936年10月30日开工,1939年4月1日下水,1941 年2月25日竣工。

1944年11月12日被英军重型轰炸机炸沉于挪威特罗姆瑟以西,战后部分浮起解体。

舰名由来:纪念公海舰队之父、“一战”爆发时任德国海军大臣的冯·提尔皮茨海军元帅(1849-1930)。

第二节 其他国家经典战列舰荟萃

一 战之后,少量的战列舰时有参加海上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但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后期的战列舰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装,重点是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经过改装后战列舰担负的一般使命都是:协同战列舰编队作战;或单独进行海上作战;或支援两栖部队的登陆作战;或在发生危机的地区炫耀武力。战列舰曾经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除美、德之外其他国家优秀战列舰。

一、岛国精品:河内级战列舰(日)

河内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最早的无畏舰,同级两艘均根据1907年度计划而建造。在同时装备主炮和中间炮的准无畏舰“安艺”号的基础上进行扩大改进而成,在平甲板型舰体上装备了6座305毫米双联装炮塔,与初期的德国无畏舰同样,其主炮呈六角型配置,前、后部各配置1座,左、右舷各配置2座。两舷主炮为45倍径,而前后部主炮因重视艏艉主炮火力而采用了50倍径,因此在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说是单一口径巨炮搭载无畏舰。其单舷方向主炮火力仅有8门,而且两种射击特性的主炮各居一半,可谓是登峰造极的两种重型火炮混载舰。主锅炉为油煤混燃型,主机采用蒸汽轮机,航速达到20节。“河内”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爆炸沉没,“摄津”号则因华盛顿海军条约要求而改造为训练用靶舰,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河内”号由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建造,1912年3月31日竣工,1918年7月 12日爆炸后沉没。

●“河内”号资料图片

“摄津”号由吴海军工厂建造,1912年7月1日竣工,1923年10月1日变更为靶舰。

该级战列舰新建时常备排水量 2.08万吨 ;全长 :160.6米;宽:25.7米;吃水:8.2米;主机/轴数:柯蒂斯型直接传动型蒸汽轮机(单式)2组/2轴;主锅炉:宫原式混燃水管锅炉16座;功率:2.5万马力;航速:20节; 续航力:18节时2700海里;武器装备:305毫米50倍径双联装炮2座,305毫米45倍径双联装炮4座,152毫米45倍径单装炮10门,120毫米40倍径单装炮8门,76毫米40倍径单装炮12门,短76毫米单装炮4门,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5具;装甲:舷侧305毫米,甲板28毫米,炮座279毫米,炮塔前部279毫米,司令塔254毫米;舰员:999名(“摄津”号是986名)。

二、性能欠佳:孤拔级战列舰(法)

孤拔级战列舰是根据1911、1912年度计划建造的4艘法国海军最早的无畏舰。该级建造时,其他大国已经进入超无畏舰时代,可以说是节奏“慢一拍”的无畏舰。在长艏楼型舰体上装备6座305毫米45倍径双联装炮,其中在前、后部的中心线上各以背负式配置2座主炮塔,在舯部两舷各配置1座主炮塔。该级舰重视副炮的速射性能以用于击退雷击艇,因而采用了139毫米55倍径单装炮。其装甲防护与同时期的英美战列舰相比薄弱得多,但贯通全长都加装了侧舷装甲,不过没有装备防鱼雷纵向隔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同级中有1艘完全损坏,另3艘在经过数次改装后,陆续到1945年底退役。

“孤拔”号由布雷斯特军工厂建造,1913年11月19日竣工,1923年7月~1924年4月第1次改装,1927年1月~1931年1月第2次改装,1937年4月~1938年9月第3次改装,1944年6月9日作为防波堤使用。

●“孤拔”号资料图片

“法兰西”号由卢瓦尔船厂(圣纳泽尔)建造,于1914年8月1日竣工,1922年8月26日触礁沉没。

●“法兰西”号资料图片

“让·巴尔”号由布雷斯特军工厂建造,1913年6月15日竣工,1923年10月~1925年1月第1次改装,1929年8月~1931年9月第2次改装,1937年1月1日改名为“海洋”号,1942年11月27日自沉。

规格(新建时)

该级战列舰新建时常规排水量22189吨;全长:166.0米;宽:27.0米;吃水 :9.0米(平均);主机/轴数:帕森斯式直接传动型蒸汽轮机2组/4轴;主锅炉:贝尔维尔式(“孤拔”是尼克劳斯式)混燃水管锅炉24座;功率:2.8万马力;航速:20.0节;续航力:10节时4200海里;武器装备305毫米45倍径双联装炮6座,139毫米55倍径单装炮22门,47毫米单装炮4门,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4具;装甲:舷侧270毫米,甲板70毫米,炮座270毫米,炮塔前部320毫米,司令塔300毫米;舰员:1085~1108名。

规格(最终改装完成时)

标准排水量23475吨;主机/轴数:帕森斯式齿轮传动型蒸汽轮机4组/4轴;主锅炉:贝尔维尔式燃油水管锅炉24座(“孤拔”是贝尔维尔式16座,居约·迪·唐普勒式6座);武器装备:305毫米45倍径双联装炮6座,139毫米55倍径单装炮22门,75毫米75倍径单装高射炮7门,47毫米单装炮2门,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4具; 舰员 :1068名。

其他项目与新建时相同。

三、海战金刚:敦刻尔克级战列舰(法)

根椐华盛顿海军条约,法国有新建造战列舰的权利,但却迟迟没有动工,而本级直到1931年度、1934年度的计划中才被列入建造。其中1931年度的计划舰是作为能够击败德国装甲舰的战列舰而计划,建造标准排水量2.65万吨,装备8门新式330毫米主炮,航速达到29.5节的中型高速战列舰。与以往法国战列舰不同的是,该级采用了完全集中防御方式,为了缩短主要防御面积,该级效法了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将2 座330毫米52倍径四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平甲板型舰体的前部,后部则配置了副炮和航空设备。其防御应对280毫米口径炮弹、400千克炸弹、装药300千克的鱼雷,因此占用了相当于标准排水量中36.5%的重量。同级两舰均在二战中沉没。

“敦刻尔克”号由布雷斯特军工厂建造,1937年5月1日竣工,1942年11月27日自沉。

●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

该级战列舰新建时标准排水量2.65万吨;全长:214.5米;宽:31.1米;吃水:8.7米;主机/轴数:拉多式(“斯特拉斯堡”是帕森斯式)齿轮传动蒸汽轮机4组/4轴;主锅炉:安德莱式燃油水管锅炉6座;功率:11.25万马力;航速:29.5节;续航力:15节时7500海里;武器装备:330毫米52倍径四联装炮2座,130毫米45倍径四联装炮3座,同双联装炮2座,37毫米双联装机关炮4座,130毫米四联装机枪8座,弹射器1座,水上侦察机4架;装甲:舷侧248毫米,甲板127毫米,炮座345毫米,炮塔前部337毫米,司令塔267毫米;舰员:1431名。

四、创新之作:黎歇留级战列舰(法)

黎歇留级战列舰是分别根椐1935年度、1938年度计划各建造的2艘3.5万级战列舰。1935年度计划舰最终建成,但1938年度计划舰1艘在建造过程中停工沉没,另1艘中止计划。总体上可视为敦刻尔克级的扩大改进型,在平甲板型舰体前部配置2座380毫米45倍径四联装主炮塔,舯部和后部配置5座152毫米55倍径三联装高平两用炮,舰艉部配置航空武器设备。其最大的特点是其后桅与烟囱呈一体化结构。后来,两用炮只保留后部的3座,并大幅变更了防空炮后服役。4号舰“加斯科尼”号曾修改计划分别在舰体前、后部各配置1座四联装主炮塔。同级建成的两舰均于20世纪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拆解。

“黎歇留”号由布雷斯特军工厂建造,1940年6月15日竣工,1967年12月除籍。

该级舰(新建时)标准排水量 3.85万吨(“让·巴尔”号是42806吨);全长:247.9米;宽:33.1米(“让·巴尔”号是35.4米);吃水:9.6米(“让·巴尔”号是9.2米);主机/轴数:帕森斯式齿轮传动型蒸汽轮机4组/4轴;主锅炉:安德莱式燃油水管锅炉6座;功率:15万马力;航速:30节;续航力:18节时10.240海里;武器装备:380毫米45倍径四联装炮2座,152毫米55倍径三联装两用炮3座(“克莱蒙梭”4座),100毫米45倍径双联装高射炮6座(“让·巴尔”12座)5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12座(仅“让·巴尔”),37毫米双联装机关炮4座(“让·巴尔”无),20毫米单装机关炮20门(仅“让·巴尔”)13.2毫米四联装机枪4座(“让·巴尔”无)弹射器1座,水上侦察机3架(“让·巴尔”无航空武备);装甲:舷侧330毫米,甲板170毫米,炮座405毫米,炮塔前部430毫米,司令塔444毫米;舰员:1670名(“让·巴尔”作为旗舰时为2134名)。

● 黎歇留级战列舰

五、东瀛守护者:大和级战列舰(日)

● 大和级战列舰(www.xing528.com)

大和级战列舰是以进行战列舰炮战为唯一目的的大型战列舰,根椐日本海军1937年度计划建造了2艘。日本认为美国海军极有可能装备406毫米以上口径的主炮,于是率先装备了460毫米45倍径重炮,在长艏楼型舰体上配置3座三联装主炮塔,前部2座、后部1座。该级建造时尽可能地调查了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采取了完全集中防御方式,在侧舷水线部、甲板、主炮塔等部位施加了无与伦比的厚甲,在水线下还安装了防御水下攻击的侧舷装甲。为了减小舰形,其航速只能降低至27节,但其标准排水量仍达到了6.4万吨。由于对海军飞机作战的认识落后,这两舰均遭到美国航母舰载机的反复攻击而沉没。根椐日本海军1939年度计划该级还曾有2艘开工建造,其中1艘变更为航母,1艘中止建造。

● 大和级战列舰行进图

“大和”号于吴海军工厂建造,1941年12月16日竣工,1945年4月7日战沉。该舰新建时标准排水量 6.4万吨;全长:263.0米;宽:38.9米;吃水:10.4米;主机/轴数:舰本式齿轮传动型蒸汽轮机4组/4轴;主锅炉:吕号舰本式燃油水管锅炉12座;功率:15万马力;航速:27节;续航力:16节时7200海里;武器装备:460毫米45倍径三联装炮3座,155毫米60倍径三联装炮4座,127毫米40倍径双联装高射炮6座,25毫米三联装机关炮8座(“武藏”12座),13毫米双联装机枪2座,弹射器2座,水上侦察机7架;装甲:舷侧410毫米(“信浓”和第111号舰是400毫米),甲板230毫米,炮座560毫米,炮塔前部650毫米,司令塔500毫米;舰员:约2500名。

六、后来居上: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日)

对于后起之秀、海军预算相对不足的日本而言,装甲巡洋舰无疑是对主力舰队最有力和最经济的补充。中日、日俄两次战争中,联合舰队都将巡洋舰与大型主力舰混编使用,效果良好。所以早在日俄战争前制订的“六六舰队案”中,日本海军就提出了装甲巡洋舰应与战列舰数量对等的方针,各为6艘。1905年英国开始建造“无敌”级战列巡洋舰,紧跟潮流的日本也将装巡变更为战巡,并在1907年海军扩充计划中列入了4艘新舰的预算。

当时的日本已经能自行建造安装4门12英寸主炮、航速20节以上的大型装甲巡洋舰。但从建造萨摩级、河内级、弩级战列舰的经验看,日本自身的技术和设计经验还存在缺陷。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赶上世界水平,尤其是获得关键的蒸汽轮机、大口径舰炮制造以及焊接舾装技术,海军决定第一艘战列巡洋舰还是向英国的维克斯公司订购。设计师乔治·瑟斯顿爵士为新舰选用了英式长艏楼船型、高大的三脚桅和独特的双曲线型舰艏,装备8门维克斯公司新研发的45倍径14英寸主炮,4座双联炮塔沿舰体中轴线布置,防护与英国同期战列巡洋舰相当;动力采用2组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单组功率3.2万马力,航速27.5节。1912年5月18日,新型战列巡洋舰的首舰“金刚”号在维克斯公司的巴罗-因弗内斯船厂下水。它是日本海军从国外订购的最后1艘主力舰,也是日本最后一级采用3座烟囱的战列舰,实现了日本海军向“超弩级战舰”(安装14英寸以上主炮、炮塔全中轴线配置,是早期“弩级战舰”的改进)和战列巡洋舰过渡的两大飞跃。3艘金刚级后续舰则根据英方提供的图纸在日本国内自行建造,其中2号舰“比睿”于1911年11月4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12年11月21日下水,1914年8月4日竣工;3号舰“榛名”、4号舰“雾岛”号则分别由川崎神户船厂和三菱长崎船厂承建,这也是日本民间船厂第一次承担海军主力舰的建造任务。两舰分别于1912年3月16、17日动工,1913年12月间先后下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金刚”号和“比睿”号担任过协约国太平洋航路的警戒任务,但并未参与实际作战。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后,4艘金刚级于1923~1931年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改装,着重改善水平装甲及水下防御能力,换装新型燃油锅炉,烟囱减少为2个,增大主炮仰角,并搭载上水上飞机。由于改装后装甲重量增加,最大航速降至26节。1930年伦敦条约签署后,“比睿”号拆除了部分锅炉、全部主装甲带和1座主炮塔,改为训练舰。其余3艘金刚级则在1933~1936年再度进行改装,扩建前桅、舰桥一体的塔型舰桥,改善射击瞄准装置和航空设施,更换动力机组、延长舰艉,航速提高到30节。“海军假日”结束后,“比睿”号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装。进行改装后的金刚级在外观、功能和用兵思路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舰种也相应变更为高速战列舰。

由于金刚级航速较快,因此虽然本型舰的舰龄将近30年、水平防护薄弱,在太平洋战争中出动率却最高。它们编成第一舰队第3战队,主要与机动舰队一起行动,直接护卫航母。空袭珍珠港的机动部队护航编队中就有“比睿”号和“雾岛”号,此后两舰进入南洋作战,在错过与英国Z舰队的对决后,于爪哇以南海面击沉了美国驱逐舰“埃德萨尔”号。“金刚”号与“榛名”号则随同第2航空战队参加了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和西进印度洋的作战。中途岛惨败后,“比睿”号和“雾岛”号于1942年7月编入新组建的第11战队,跟随第三舰队参与瓜岛和南太平洋争夺战。4艘金刚级先后投入对瓜岛亨德森机场的炮击支援任务,取得一定战果。11月13日凌晨,第11战队在为运输船队护航途中,于瓜岛以北遭遇美军卡拉汉少将的第67特混舰队第4大队(5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爆发第三次所罗门海战(美方称瓜岛海战)。第一夜的混战中,“比睿”号遭到美舰小口径火炮的近距离射击,身受重伤、操纵失灵,天亮后又遭到多次空袭,被迫于当天下午自沉于萨沃岛以北海面,战死188人。这是日本海军在战争中损失的第1艘战列舰。次日入夜后,第二舰队司令长官近藤信竹中将亲率“雾岛”号和2艘重巡洋舰继续执行炮击任务,于萨沃岛以西遭遇美军李少将的第64特混舰队(2艘战列舰、4艘驱逐舰)。14日深夜,“雾岛”号集中火力攻击了先被其发现的美国战列舰“南达科他”号,使其受重伤;另1艘美舰“华盛顿”号乘机利用雷达指引、集中火力猛击“雾岛”号,仅7分钟就命中49发(其中406毫米炮弹9发)。“雾岛”号失去机动能力、被迫弃舰,15日凌晨由日军自行击沉,阵亡250人。

●“金刚”号

●“榛名”号

1944年初,日本联合舰队大幅度改组下属兵力,原“决战部队”第一舰队被解散,“金刚”号和“榛名”号(已加装雷达和100门以上25毫米高炮)所属的第3战队编入栗田健男中将指挥的第二舰队,作为航母的 伴随兵力参与了马里亚纳海战。这次战斗的结果众所周知,表面上看勉强恢复了元气的日本机动舰队不敌强悍的美国特混舰队,作战实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同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栗田舰队又被改组为第一游击部队(中央部队),奉命自文莱出发,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穿越圣贝纳迪诺海峡,突袭莱特湾内的美军登陆舰队。10月25日上午,栗田舰队在萨马岛遭遇美军护航航母编队第77特混舰队第4大队第3小队,误认其为正规航母,随即爆发混战。“金刚”号与重巡洋舰协同,以主炮击沉了“甘比尔湾”号护航航母。但栗田随后错误判断了形势,放弃继续突入、北上折返基地,致使作战功败垂成。同年11月21日凌晨,正当栗田舰队结束修理、返航本土之时,“金刚”号在台湾海峡遭遇美国潜艇“海狮”号的伏击,被2枚鱼雷直接命中,弹药库爆炸沉没,舰长岛崎利雄少将、第3战队司令官铃木义尾中将以下1300人随舰沉没。唯一幸存的“榛名”号此后作为“第四预备舰”停泊于吴港,充当防空炮台。1945年6月22日,美机空袭吴港,该舰被命中7弹,7月24、28日又在美军舰载机的集中攻击中分别被1弹,7弹命中,倾斜坐沉于江田岛小用港。1946年5月2日“榛名”号被扶正打捞出水,同年7月4日在吴港海军工厂解体完毕。

金刚级虽然后来改为战列舰,但起初是按照战列巡洋舰(一等巡洋舰)的舰籍建造入役的,所以是以山名作为舰名。又由于本级舰是日本的第一型超无畏舰,因此特别选择了名字发音响亮、汉字优美的四座名山为名,分别是:大阪府与奈良县交界处金刚山脉的最高峰金刚山(又称高天山);位于京都西北,自古以来被视为镇护国家、守护王城的“灵山”的日本佛教天台宗总山比睿山;与赤城山、妙义山并称“上毛三山”的神道教名山榛名山;位于日本海军发源地萨摩藩(今鹿儿岛南部)、拥有大小22座火山群的雾岛山。其中榛名、雾岛是第一次作为舰名使用,金刚、比睿则为同名第二代,第一代“金刚”号和“比睿”号都是明治海军早期的巡洋舰。

七、超弩级战舰:扶桑级战列般(日)

“扶桑”是中国神话中雌雄同根的神木,为日出之所。以“日出之国”的美称命名的扶桑级战列舰是日本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型超弩级战舰。

● 扶桑级战列舰

● 扶桑级战列舰设计图

1911年2月,金刚级的全套英文设计图纸副本被交给日本,日本海军迅速组织人员将其翻译为日文。当时担任海军造船总监的近藤基树造船少将在金刚级初始设计基础上对其加以战列舰化,缩短舰体、强化主装甲带、增加主炮塔,以建 成排水量、航速、主炮火力三项世界第一的“世界最强之超弩级战舰”为目标,推出了A-64设计案。与其对手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相比,A-64的14英寸主炮数量多出2门(达12门),6英寸副炮的射程超过美舰的5英寸副炮,续航力也相当于内华达级的1.5倍。A-64案首舰“扶桑”号由吴海军工厂在船坞内建造,1912年3月11日动工,1914年3月28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加入现役;次舰“山城”号则于1913年11月20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动工,1915年11月3日下水,1917年3月31日加入战列。计划中的3、4号舰工程因预算问题耽搁,后变更设计,成为一型新舰——伊势级。

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火力优势,同时缩短舷侧防御带长度,近藤基树在金刚级原始设计的舯部强行塞进了2座14英寸炮塔,使主炮塔数量达到6个;但扶桑级的长度还不及金刚级,故整个舰长的3/5都被6个炮塔占据,舷侧防护带长度不得不由金刚级的占水线长的33%延长到60%,厚度也由最初期望的14英寸削减到12英寸;位于舯部的3、4号炮塔及其弹药库挤占了锅炉室和轮机舱空间,使大型锅炉难以搭载,航速只能达到22.5节,可以说两头都没占到便宜。由于炮塔分布过于密集,一旦主炮向一舷齐射,炮口产生的烟雾和气浪将笼罩整条军舰,影响舰桥和后部射击指挥所的观测。因为扶桑级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因此华盛顿和伦敦海军条约签署后,日本海军先后对两舰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着重加强水下防护和主要部位的水平防护,强化航速、安装航空设备,增加主炮仰角并改善射击指挥装置。改装完成后,两舰的舰桥和前桅一体化,24座煤油混烧锅炉换装为6座专烧重油的舰本式锅炉,航速提高到24.7节,2个烟囱合二为一,增加了防雷隔舱、127毫米高炮和舰载机弹射器。堆砌的观测和火控设备使舰桥不堪重负,这个高大而摇摇欲坠的古塔式桅楼也成为了扶桑级最突出的外观特征。

在1941年12月的联合舰队序列中,2艘扶桑级和2艘伊势级一同编成第2战队,归属“决战部队”第一舰队。但即便经过了改装,扶桑级还是因为舰龄过长、航速缓慢,在开战后极少用于一线防务。除曾参与迎接空袭珍珠港归来的南云舰队和中途岛作战中用于北方战场的支援外,两舰一直作为训练舰使用。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后,舰政本部计划将扶桑级和伊势级改为航空战列舰,但由于造舰资源有限,本级舰的改造计划后来取消。

● “山城”号战列舰

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已经加装了雷达的“扶桑”号和“山城”号编入西村祥治中将率领的南路部队(第三部队),计划穿越苏里高海峡突入莱特湾,配合栗田舰队对美军登陆舰队实施钳形攻击。10月25日凌晨,西村部队在通信不畅、队形紊乱的状况下单独突入苏里高海峡,遭到严阵以待的美军奥登多夫少将的第77特混舰队第2大队伏击。“扶桑”号被美军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命中折断,于3时45分爆炸沉没,该舰1400余人无一生还。旗舰“山城”号则在连中2枚鱼雷后,军舰受重创丧失战斗力,随后亦于4时19分被美军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沉。西村司令官以及舰长和绝大部分舰员随舰沉没,只有10名幸存者被美舰救起。

按照1905年日本海军省颁布的《舰艇命名规则》,主力舰应以古国名作为舰名。“扶桑”为古书中指代日本的雅语,有对倾囊相助、捐金造舰的全体国民表示谢意的含义;同时该舰预算来自日俄战争前的“三三舰队案”拨款,带有“八岛”、“敷岛”等老舰命名的遗风。该舰为同名第二代,第一代“扶桑”号是1875年明治海军在英国订购的小型铁甲舰,也是日本第1艘正式定籍为“战舰”(战列舰)的主力舰。山城国则为千年古都京都所在地,以其命名军舰有尊敬皇室之意。

八、后起之秀:联合之力级战列舰(奥匈)

得知意大利海军建造无畏舰后,奥匈帝国也根据1911年度计划(实际从前一年度开始着手)建造了本国最早的无畏舰,该级共建造4艘。其主炮也借鉴了意大利海军的三联装炮塔,装备305毫米50倍径主炮。4座主炮塔跟随美国海军的设计,采用了崭新的配置方式,在平甲板型舰体的中心线上分前、后两组以背负式方式配置。副炮为150毫米舰炮。排水量中占比例较大的是其坚固的防护,两舷水线、主炮塔、司令塔等部位的装甲最厚处均为280毫米。该级常备排水量为2万吨,虽然较为小型但却具备较强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不过,尽管该级也采用了汽轮主机,但航速却还只有20节,而且由于作战海域方面的原因其续航距离也较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级舰损失2艘,剩余2艘于战后被引渡给意大利和法国。

●“特格霍夫”号资料图片

“特格霍夫”号由里雅斯特技术工厂(的里雅斯特)建造,1913年7月21日竣工,1919年3月25日引渡给意大利。(图9联合之力级战列舰新建时常备排水量 20014吨(“圣伊斯特万”号20008吨);全长:152.2米;宽:27.3米;吃水:8.9米;主机/轴数:帕森斯式直接传动型蒸汽轮机2组/4轴(“圣伊斯特万”是AEG式直接传动型蒸汽轮机2组/2轴);主锅炉:亚罗式(“圣伊斯特万”号为B&W式)燃煤水管锅炉12座;功率 :2.7万马力(“圣伊斯特万”号2.64万马力);航速:20.3节;续航力:10节时4200海里;武器装备: 305毫米45倍径三联装炮4座,150毫米50倍径单装炮12门,66毫米50倍径单装炮18门,533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4具;装甲:舷侧280毫米,甲板48毫米,炮座280毫米,炮塔前部280毫米,司令塔280毫米;舰员:1087名(圣伊斯特万号1094名)。

九、巅峰之作:里瓦达维亚级战列舰(阿根廷)

●“里瓦达维亚”号资料图片

为了与巴西海军的米纳斯·吉拉斯级战列舰相抗衡,阿根廷根据1908年度计划在美国建造里瓦达维亚级战列舰。其舰体为长艏楼型,装备6座305毫米50倍径双联装主炮,在前、后部以背负式沿中心线配置,在舯部以阶梯形配置。在当时除德国外的无畏舰中,装备了最高级的装甲防护,甚至在舰底也施加了装甲,而且还设置了鱼雷防护纵向隔壁。主机采用了齿轮传动涡轮型,三轴推进。可以看出该级竭力包揽了各国无畏舰的特征,其主炮配置方面前、后部为美国式,舯部为英国式;副炮装备及三轴推进方式为德国式;水下防护为英国式;舰底装甲防护为奥匈式;动力装置配置为意大利式;前桅为美国式,诸如此类。在1924~1925年进行了改装,提高了炮战能力和航速。

十、战舰王者:米纳斯·吉拉斯级战列舰(巴西)

得知英国建造“无畏”号战列舰后,巴西海军根据1907年度计划向英国订购了该舰的扩大改进型,建造了本国的米纳斯·吉拉斯级无畏舰。其舰体为平甲板型,装备305毫米45倍径双联装主炮,主炮塔有6座,比“无畏”号多1座,前、后部主炮塔以背负式沿舰体中心线配置,舯部两舷各配置1座。舯部两舷炮塔并非阶梯形配置,因此不能朝对面舷方向射击,单舷方向主炮火力为10门。主炮塔背负式配置是英国建造战列舰中最早的尝试。其主机为往复式蒸汽机但航速却能达到21节。1910年竣工时,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战列舰。同级只有“米纳斯·吉拉斯”号于1931~1937年进行了改装。“圣保罗”号和“米纳斯·吉拉斯”号先后于1946年、1952年退役。

●“米纳斯·吉拉斯”号资料图片

“米纳斯·吉拉斯”号由阿姆斯特朗船厂(埃尔斯威克)建造,1910年1月6日竣工,1934~1937年改装,1953年底售出拆解。

该级战列舰新建时常备排水量19281吨;全长:165.5米;宽:25.3米;吃水:7.6米;主机/轴数:立式三胀往复式蒸汽机2组/2轴;主锅炉:巴布科克式燃煤水管锅炉18座;功率:2.35万马力;航速 :21.0节;续航力:10节时1万海里;武器装备:305毫米45倍径双联装炮6座,120毫米50倍径单装炮22门,47毫米单装炮8门;装甲:舷侧152毫米,甲板76毫米,炮座229毫米,炮塔前部305毫米,司令塔305毫米;舰员:900名。

十一、浓缩精品:西班牙级战列舰(西班牙)

从美西战争的失败中恢复起来的西班牙海军,在英国造船厂的援助下根据1908年度计划建造了西班牙级无畏舰。由于受到近海防御为主海军战略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内船坞大小的制约,其常备排水量只有1.55万吨,装备4座305毫米50倍径双联装主炮塔,是世界上最小的无畏舰。其装甲防护比较薄弱,虽然采用蒸汽轮机但航速也只有19.5节,实际上应称之为“海防战列舰”。该级舰体为平甲板型,主炮配置类似英国无敌级战列巡洋舰,在前、后部舰体中心线上各配置1座,舯部以阶梯形配置2座。同级三艘当中,一艘损失于海难,其他两艘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各据一方,同室操戈,结果双双战沉。

“海梅一世”号由费罗尔船厂建造,1921年12月20日竣工,1937年6月17日爆炸后沉没,1939年7月3日除籍。

●“海梅一世”号资料图片

西班牙级战列舰新建时常备排水量15452吨;全长:140.0米; 宽:24.0米;吃水:7.8米(最大);主机/轴数:帕森斯式直接传动型蒸汽轮机2组/4轴;主锅炉:亚罗式燃煤水管锅炉12座;功率:1.55万马力; 航速:19.5节;续航力:10节时5000海里;武器装备:305毫米50倍径双联装炮4座,102毫米50倍径单装炮20门,47毫米单装炮4门;装甲:舷侧229毫米,甲板38毫米,炮座254毫米,炮塔前部203毫米司令塔254毫米;舰员:854名。

十二、战舰主力:加富尔伯爵级(意)

加富尔伯爵级是意大利第一型大批建造的无畏舰,也是华盛顿条约允许意大利海军保留的主力舰之一。该舰安装了13门305毫米主炮,炮塔的布置方式十分奇特:舰艏和舰艉分别布置1座三联和1座双联炮塔,同时在中部的两座烟囱间另有1座三联装炮塔,每舷均可同时使用全部13门火炮。因为其最初的假想敌是主力舰性能一般的奥匈帝国和法国海军,加富尔级的防护水平也很一般,主装甲带厚度仅254毫米,航速22节。

1932年,法国动工建造2艘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后,极端焦虑的意大利在1933年开始对两艘舰龄近20年的加富尔伯爵级进行现代化改装。改造的工程量较大,新的飞剪艏使舰身延长了10.3米,增设水平装甲,两舷水线下新设普列塞式(即所谓“筒舷”式)水下防御结构。动力方面换装了2台蒸汽轮机和8座燃油锅炉,主机总功率比之前提高3倍,航速增加到28节。为平衡重量,撤去了中央部分的三联装炮塔,其余10 门305毫米主炮改为320毫米。副炮也实现了炮塔化,采用新型射击指挥仪和测距仪,舰桥、烟囱与桅杆重新布置,成为外型现代化的新式战列舰。由于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后受到经济制裁,造船材料进口困难,“加富尔伯爵”号和“恺撒”号一直拖到1937年夏天才重新服役,它们也是战争爆发时意大利仅有的处于战备状态的主力舰。

1940年11月12日凌晨,“加富尔伯爵”号在塔兰托遭到英国航母“光辉”号舰载机的空袭,被1枚鱼雷击沉。虽然该舰在1941年底成功捞起、送入船坞,但从未彻底修复。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加富尔”号落入德军手中,战争末期的1945年2月15日被盟军轰炸机炸毁于的里雅斯特。“朱利奥恺撒”号在1940年7月9日提斯洛角海战中被英国战列舰“厌战”号击伤,随后就因为隔舱配置问题而退役。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后,在普拉港用作水上兵营的“恺撒”号仅靠少量舰员操纵逃到了马耳他。1948年12月,该舰宣布退役,随后就作为战争赔偿转交给前苏联。1949年2月,“恺撒”号编入前苏联黑海舰队,改名为“新罗西斯克”号,1955 年10月29日因为事故爆炸沉没于塞瓦斯托波尔。

加富尔伯爵级战列舰的性能与数据如下:

排水量:(设计)标准22992吨,满载24250吨;(改装后)标准2.88万吨,满载2.88万吨。

主尺度:(设计)176.0(全长)/168.9(水线长)×28.0×9.3米;(改装后)186.4(全长)/168.9(水线长)×28.0×10.4米。

动力:(设计)4台柯蒂斯式蒸汽轮机,8座布莱钦顿式燃油锅炉+12座布莱钦顿式煤/重油混烧锅炉,功率31278马力,航速22.2节;续航力4800海里/10节。(改装后)2台巴松式蒸汽轮机,8座亚罗式燃油锅炉,功率9.3万马力,航速28节;续航力3100海里/20节。

防护:主装甲带254毫米,水平防护111毫米(设计)/135毫米(改装后),主炮塔254毫米,司令塔279毫米。

武器装备:(设计)13门305毫米 L/46主炮(三联×5,双联×2),18 门120毫米 L / 50副炮,13门76毫米 L/50速射炮,3具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改装后)10门320毫米 L/43.8主炮(三联×2,双联×2),12门Mod1933型120毫米 L/ 50副炮(双联×6),8门100毫米 L / 47高炮(双联×4),16门37毫米 L/ 54高炮(双联×8),12挺13.2毫米机枪(双联×6)。

编制:(设计)1200人;(改装后)1235人。

“加富尔伯爵”号建造厂:意大利拉斯佩齐亚海军船厂。

1910年8月10日开工,1911年8月10日下水,1915年4月1日竣工。

1933~1937年进行现代化改装。

1940年11月12日被英机炸沉于塔兰托港,1941年捞起。

1943年9月9日被德军俘获,1945年2月15日被美机炸沉于的里雅斯特,1947~1952年解体。

舰名由来:纪念现代意大利国家的缔造者、撒丁王国宰相加富尔伯爵卡米洛·奔索(1810-1861)。

十三、战果寥寥:朱利奥·凯撒号(意)

当意大利于1915年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其舰队中共有六艘无畏舰,其中的一艘即为“朱利奥·凯撒”号。与意大利主力舰队的其他舰艇一样,它在战斗中战果寥寥。

“朱利奥·凯撒”号由总工程师马斯迪于1908年设计,与其他两艘姊妹舰共同构成了意大利第一支无畏舰舰队。1933年至1937年间,“朱利奥·凯撒”号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装,改进了防护措施,更换了机械设备和武器装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朱利奥·凯撒”号在亚得里亚海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它在英国地中海舰队作战;1940年7月,它在爱奥尼亚海被厌战号战列舰击中。当时一支英国海军部队插入意大利舰队,断绝了其与位于塔兰托的主基地的联系。英国皇家海军的厌战号战列舰与“朱利奥-凯撒”号相遇,在23790米的距离上向它开火,重创该舰,“朱利奥·凯撒”号的航速降至18节。意大利海军的指挥官立即命令”朱利奥·凯撒“号退出战斗,在凯撒号的姊妹舰——加富尔公爵号的陪伴下,驶往意大利海域。1941年1月,该舰在那不勒斯遭受的一次空袭中与炸弹擦肩而过,船体受损;同年12月,该舰参与了锡尔特海战。1943年9月,该舰驶往马耳他岛,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该舰被移交给前苏联海军,重新命名为”诺弗罗希斯克“号,在黑海一直服役至1955年。

十四、旧貌新颜:安德列多里亚级(意)

两艘安德列多里亚级战列舰属于加富尔伯爵级的改进型,同样安装13门305毫米主炮,只是小口径火炮的布局更加优化,中部炮塔的位置从艏楼甲板移到了上甲板。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它们也被保留下来。1937~1940年,安德列多里亚级进行了与加富尔伯爵级相同的现代化改装。船体、动力和主炮的改造工程与加富尔级完全相同,但4座三联装135毫米副炮集中重叠在司令塔两侧,10门单装的90毫米高射炮则布置在舰体中部两舷,加上大量的37毫米和20毫米机炮,防空火力比加富尔级显著增强,但在实战中攻防能力仍显不足。普列塞式水下防御系统、副炮/高炮分装、相似的外观布局也成为这4艘翻新而来的意大利战列舰的一致特征。

1940年6月意大利参战时,安德列多里亚级的改造尚未结束。在同年11月空袭塔兰托的行动中,“杜里奥”号被一枚鱼雷命中,不过随后得以修复。整个战争期间,两舰的活动都不是太频繁。1942年夏,由于意大利海军的燃油储备即将耗尽,“多里亚”号和“杜里奥”号列入后备役,1943年6月起用作海岸炮台。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两艘多里亚级奉命从塔兰托转移到马耳他,向盟国投降。为了协助意大利海军维持一定程度的训练,安德列多里亚级没有像维内托级一样送往埃及搁置,而是在1944年就归还给了意大利海军,承担训练任务。“二战”结束后,它们成为了意大利海军仅存的主力舰。“杜里奥”号在1947~1949年担任意大利舰队的旗舰,之后由“多里亚”号接任,主要作为训练舰使用。1956年之后,两舰逐步转入预备役,1957~1961年除籍解体。

安德列多里亚是15~16世纪热那亚的一位著名海军将领,杜里奥(拉丁文为盖乌斯杜里乌斯)则是公元3世纪时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家和海军将领。

安德列·多里亚级战列舰的性能与数据如下:

排水量:(设计)标准22956吨,满载24729吨;(改装后)标准26434吨,满载29391吨。

主尺度:(设计)176.0(全长)/168.9(水线长)×28.0×9.4米;(改装后)186.4(全长)/168.9(水线长)×28.0×10.4米。

动力:(设计)4台柯蒂斯式蒸汽轮机,8座亚罗式燃油锅炉+12座亚罗式煤/重油混烧锅炉,功率3万马力,航速21节;续航力4800海里/10节。(改装后)2台巴松式蒸汽轮机,8座亚罗式燃油锅炉,功率7.5万马力,航速27节。

防护:主装甲带254毫米,水平防护98毫米(设计),主炮塔正面280毫米,司令塔280毫米。

武器装备:(设计)13门305毫米 L / 46主炮(三联×3,双联×2),16 门152毫米 L / 45副炮,13门76毫米 L / 50速射炮,6门76毫米 L / 50高炮,3具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改装后)10门520毫米 L / 45.6主炮(三联×2,双联×2),12门Mod1938型135毫米 L / 45副炮(三联×4),10门Mod1939型90毫米 L / 50高炮,8门Mod1924型100毫米 L / 47高炮(双联×4),15门37毫米 L / 54高炮(双联×6,三联×1),16门20毫米机炮(双联×8)。

编制:(设计)1198人;(改装后)1485人。

“安德列·多里亚”号建造厂:意大利拉斯佩齐亚海军船厂;

1912年3月24日开工,1913年3月30日下水,1916 年3月13日竣工。

1956年11月1日退役,1957~1961年在拉斯佩奇亚解体。

十五、动力十足:维内托级(法)

1932年,法国开工建造2艘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之后,受到强烈冲击的意大利立即开始了两艘3.5万吨级新战列舰的设计工作。由海军造舰总监普列塞设计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布局紧凑,既重视火力与防御,又具备较快航速。该级舰名义上的吨位为3.5万吨,这主要是为了不突破海军条约规定的上限,实际上的排水量则超过了4万吨。3座最大射程42.8公里的381毫米三联装炮塔两座在前、一座在后,4座152毫米三联装副炮安排在前后主炮塔两旁。舷侧的水下部分采用独特的普列塞式水下防御结构,具有优良的防护性能。由于主要在地中海活动,维内托级的续航力不大。缺乏雷达使它们在远距离炮战时处于明显劣势,防空火力也不足。

● 维内托级战列舰模拟图

前两艘维内托级在1934年开工建造,即“维内托”号与“利托里奥”号;1937年又增加两艘建造计划,即“罗马”号与“帝 国”号。1940年6月意大利参战之前,前两艘军舰即将完工,但“利托里奥”号于1940年11月11日深夜在塔兰托遭到英国航母“光辉”号舰载机的空袭,被3枚鱼雷击沉,半年后才修理完毕。而“维内托”号第一次参战,就在1941年3 月26目的马塔潘角海战中被一枚航空鱼雷重创,修理时间长达4个月之久。

1942年之后,由于燃油危机,维内托级一直龟缩在港内。1943年6月,“利托里奥”号和刚刚完工的3号舰“罗马”号都在拉斯佩齐亚遭到盟军的空袭受伤。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后,3艘完好的维内托级奉命向马耳他转移,其中“罗马”号在法国科西嘉岛以西被德军轰炸机发射的2枚“弗利茨”X无线电遥控炸弹炸沉,有1254名舰员随舰沉没。而“意大利”号(原“利托里奥”号)虽然也被一枚炸弹炸伤,但还是坚持前进,和“维内托”号平安驶入马耳他港。这两艘军舰随后被转移到苏伊士运河大苦湖,解除武器装备看管起来。“二战”结束后,两舰作为战争赔偿被英、美两国瓜分,不过这两大强国并不需要多余的战列舰,所以“维内托”号与“意大利”号在1947年初返回意大利,在本土拆毁。未完工的“帝国”号则落入德军之手,1945年2月被盟军轰炸机炸毁。

●“利托里奥”号

所谓“利托里奥”,是指罗马时代肩扛“法西斯”权杖的扈从人员,“利托里奥”号本为同型的首舰,但下水和服役时间晚于“维托里奥维内托”号,因此也有资料将该级舰称作利托里奥级。此外,该级舰对前苏联级战列舰设计工作影响很大。至于维托里奥维内托则是一座意大利城市名,“一战”期间,意军曾在此苦战奥匈帝国军队。

●“罗马”号

维内托级战列舰的性能与数据如下:

排水量:标准45624吨,满载45752吨。

主尺度:257.8(全长)/224.5(水线长)×32.9×10.5米。

动力:40帕森斯式蒸汽轮机,8座亚罗式燃油锅炉,功率14万马力,航速31.45节;载重油4000吨,续航力5920海里/20节。

防护:主装甲带280毫米(倾斜15度),装甲隔舱220毫米,主炮塔正面350毫米,炮座350~280毫米,司令塔260毫米。

武器装备:9门Mod1954型581毫米 L / 50主炮(三联×3),12门Mod1954 / 1935型152毫米 L / 55副炮(三联×4),12门Mod1958/1959型90毫米 L / 50高炮,20门37毫米 L/54高A(双联×8,单装×4),50门20毫米机炮(双联×15),5架水上飞机,1架弹射器。

编制:1830人。

“利托里奥”号建造厂: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热那亚船厂。

1934年10月28日开工,1957年8月22日下水,1940年5月6日竣工。

1948年6月1日退役,1948~1951年在拉斯佩齐亚解体。

“罗马”号建造厂:意大利亚德里亚海联合造船公司的里雅斯特船厂。

1958年9月18日开工,1940年6月9日下水,1942年6月14日竣工。

1945年9月9日被德军制导炸弹炸沉于科西嘉以西。

十六、海洋扬威:甘古特级(俄)

进入无畏舰时代后,自对马海战以来已沦为二流海军国家的俄国开始感受到来自波罗的海方面的威胁。为重振波罗的海舰队之威,也为了借机带动国内造舰技术和重工业的进步,海军部决定将第一型无畏舰配备在波罗的海。

●“马拉”号战列舰

1909年,4艘甘古特级无畏舰在圣彼得堡同时开工。它们采用的是英国约翰布朗造船公司的设计方案,同时参考了德国布洛姆-福斯公司提供的图纸,是一种介于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之间的特殊军舰。4座三联装12英寸主炮采取全中线布置的方案,舷侧齐射威力超过同时期任何战舰,航速也比同期的大多数无畏舰 高2~3节。为了在波罗的海的冬季封冻期活动,军舰全部采用破冰艏。不过甘古特级为保证高航速牺牲了太多防护,装甲比同时期的战列舰要薄1~3英寸,有些部位甚至不如德国的战列巡洋舰;平甲板船型在恶劣海况下的适航性也不够理想。

4艘甘古特级是俄国海军第一型无畏舰,也是前苏联海军从沙俄继承的唯一一级无畏舰。除1919年因火灾损坏的“伏龙芝”号(原“波尔塔瓦”号)没有再修复外,其他三舰在1931~1936年陆续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舰艏增加舷外飘结构,前桅改为塔式并加装新火控系统,换装燃油锅炉,安装防雷凸出部和水上飞机。上端向后弯曲的前烟囱成为它们最突出的外形特征,但水平防护薄弱、缺乏足够对空火力的缺点依然存在。

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9月23日“马拉”号在喀琅施塔得被德军Ju-87俯冲轰炸机投下的2枚250千克炸弹炸毁了舰艏和1号炮塔,军舰坐沉于港内。1942年后,该舰的后半段经过简单修理,变成了一座浮动炮台,曾用于列宁格勒保卫战。“十月革命”号(原“甘古特”号)在同年9月21日也被炸伤,维修期间又于1942年4月被德机投下的4颗炸弹击中,直到1944年才得以修复。调到黑海的“巴黎公社”号(原“塞瓦斯托波尔”号)参与了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战,随后搁置到1944年。“马拉”号在战争末期计划装上“伏龙芝”号的舰艏、拆除1座主炮塔,成为新的27型战列舰,不过因为成本过高而取消。战后,该舰被改造为无动力的火炮训练舰“沃尔霍夫”号,1952~1953年停用拆毁。其余两艘甘古特级在战后主要作为训练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也相继退役解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