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列舰大全:巨兽出世、应用与发展

战列舰大全:巨兽出世、应用与发展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巨兽出世——战列舰的应用与发展Ju Shou Chu Shi—Zhan Lie Jian De Ying Yong Yu Fa Zhan第一节战舰铁甲的诞生战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防护力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第二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的铁壳战列舰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海战中,战列舰充分显示了大舰巨炮的优势,成为各国海军竞相发展的重点。它们成为世界海战史上首批使用的铁甲舰。

战列舰大全:巨兽出世、应用与发展

第一章 巨兽出世——战列舰的应用与发展

Ju Shou Chu Shi—Zhan Lie Jian De Ying Yong Yu Fa Zhan

第一节 战舰铁甲的诞生

战列舰(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防护力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这种军舰自1860年开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末期,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

● 战列舰

一、从风帆到蒸汽动力

● 风帆船

相对其他战舰而言,战列舰的历史可谓古老,它经历了风帆战列舰和蒸汽动力战列舰两个阶段。1638年,英国建成世界的第一艘风帆战列舰“海上群王”号,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19世纪中叶,由于人们对蒸汽机的功能不是很满意,所以,风帆仍是船舶的主动力,而蒸汽机只在无风或出入港口时使用。1849年,法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但有意思的是,它仍然挂着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

●法国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的战舰——“拿破仑”号

1859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的木壳战列舰“光荣”号在法国下水。第二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的铁壳战列舰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海战中,战列舰充分显示了大舰巨炮的优势,成为各国海军竞相发展的重点。1873年,人类造舰史上最早的风帆,使用纯粹的蒸汽机动力的战列舰“蹂躏”号在英国诞生,它标志着机器动力的胜利,同时意味着船舶史上新技术革命的来临。1892年,富有创新精神的英国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钢质装甲舰——“君主”号战列舰,它的满载排水量达15.585吨,航速达到创当时纪录的18节,前后甲板各装有一座双联装343毫米炮塔炮,两舷还装有副炮。此舰一建成,立即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很快成为各国战列舰的设计样板,并被公认为近代战列舰的鼻祖。

●钢铁战舰

二、蒸汽铁甲舰时代

早在1821年,一个名叫派汉斯的技师发明了爆破弹,并在翌年出版了中篇小说《海上力量》。他在书中提出用平射爆破弹代替圆形实心弹。此后,有些战列舰改用有来复线的平射炮和爆破弹,使舰炮的命中精度和破坏威力大大提高,给木质战舰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以致使得人们惊呼:“严防平射炮!”十分有趣的是,这位刚刚推销了“矛”的派汉斯,紧接着又向人们兜售他的“盾”。他又写了一本书,提倡用重装甲来防护平射炮的袭击。可喜的是,那时冶金工业的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这种条件。于是,在英、法等国的试验场地,整天响着轰轰隆隆重炮攻击厚铁板的声音,以期研制出可抗击爆破弹轰击的装甲板。

● 法国“光荣号”铁甲舰模型

派汉斯的观点终于在战争实践中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1853年,克里来亚战争中的两次战役使人们感到震惊:在黑海的锡诺普,土耳其舰队的11艘木制战舰很快被俄国一个中队的平射炮所摧毁。而在堪布尔要塞的战斗中,法国的3艘铁甲战列舰因装有10厘米厚的锻铁作装甲,岸炮的炮弹不能穿透战列舰的装甲,战列舰却很快驶近要塞,用猛烈的炮火将要塞夷为废墟。它们成为世界海战史上首批使用的铁甲舰。

此次海战的奇迹刺激各海军强国竞相建造新型装甲舰。至1859年,法国建成了“光荣”号铁甲舰,该舰排水量达5617吨,装备36门舰炮。舰的装甲厚11厘米,装甲后面用大肋木支撑。1860年,英国的铁甲战列舰——“勇士”号下水,该舰下水标志着木壳战列舰时代的结束。

“勇士”号的满载排水量9210吨,舰速14节,帆机并用时航速可达17节。舰上装有40门炮,其中发射50千克炮弹、炮尾装填的线膛炮10门,发射31千克炮弹、炮口装填的滑膛炮26门;后甲板上还有发射18千克炮弹、炮尾装填的线膛炮4门。舰上装有4台920千瓦的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一个气缸,质量重达28吨,只能用专用车辆在天寒地冻的雪道上运送到目的地。建造“勇士”号铁甲舰时,还没有电焊焊接钢板的技术,装甲的安装比较复杂。首先在14毫米舷侧铁板外侧,横置一排254毫米麻栗树角材,在其外侧再纵向放一排203毫米麻栗树角板做成衬板。接着在其上部铺一层每块高91厘米、宽336厘米的装甲。水上装甲4.9米、水线下为1.8米,装甲总高6.7米。这种层状结构用双头螺栓固定在舷侧铁板上。“勇士”号的第一代舰员共695人。

“勇士”号铁甲舰虽然没有什么光辉的战绩,但在它的建造和服役中却有很多可供夸耀的记录。1859年5月25日,“勇士”号在伦敦的布莱克沃尔开工;次年12月29日下水时,海军大臣琼·帕金顿等数千人参加了盛大的下水仪式。在1863年3月,英女王派“维多利亚·阿伯特”号导游艇专程前往迎接皇太子妃丹麦姑娘亚历山德拉时,由“勇士”号战列舰护航。“勇士”号在泰晤士河口轻巧自如,皇太子妃令导游艇发出了“女王很高兴”的信号,这段赞语被镌刻在“勇士”号的舵轮上,以示纪念。

● 最早的“勇士”号战列舰

在建造铁甲战列舰的初期,由于设计不合理等原因,“勇士”号曾进行多次改装。为了减轻舰首质量,曾将其第一斜桅由9.4米缩短为7.3米;又由于炮尾装填炮常出故障,于是改成炮口装填炮。改装之后,“勇士”号曾在海峡舰队服役。1881年,它转属克莱德警备区之后,充当训练舰之后在朴茨茅斯湾担任预备舰达18年之久。后来它被改为水雷驱逐母舰,充任水雷学校训练舰。至1978年,拉尼安油站关闭,“老骥伏枥”的“勇士”号随之失业。

但朴茨茅斯市前市长琼·马谢尔先生独具慧眼,认为老资格铁甲舰“勇士”号很有保存价值。在耗资530万英镑整修一新之后,“勇士”号与“胜利”号等名舰一起,在朴茨茅斯展出。

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铁甲舰又逐渐被钢甲舰所取代。英国在1892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钢质战列舰“君主”号,该舰满载排水量近1.6万吨,航速创当时的纪录,达18节。其前、后甲板各装备1座双联装343毫米炮,两舷装有副炮。在1895年,英国又建造了“尊严”号战列舰,排水量近1.5万吨,航速同样是18节;装备有4门305毫米(12英寸)火炮、12 门152毫米(6英寸)火炮。从此之后,世界各国均广泛采用钢材造舰,使舰体强度达到了新的水平。但在习惯上,人们仍称之为“铁甲战列舰”。

第二节 近代海上霸主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战列舰一直是海上舰艇编队的核心,雄踞“海上霸主”的宝座。它的诞生一般从17世纪中叶算起,历经沧桑300多年。

一、海上巨子

自17世纪中期起,火炮已应用于海战。那时的火炮装于舷侧,交战时双方舰队保持一定距离,各自的军舰排成一列纵队,依次用火炮轰击敌舰。据说战列舰这一名字即由这种战列纵队而得。后来,随着“巨舰大炮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人们则特指那些吨位大、有最大口径火炮和最强装甲防护的军舰为战列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战列舰常构成大型海军编队的核心,用巨炮消灭敌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加强海上编队的突击力和战斗坚持力。战列舰的强大炮火还可用来压制和摧毁敌方的岸上目标,如摧毁构造坚固的炮塔式海岸炮、袭击敌方港口等,成为近代海战中“无坚不摧”的海上霸主,横行海上200多年。

● 海上巨子——战列舰

战列舰的排水量很大,在核动力航空母舰诞生之前,在海军舰艇发展的各个历史阶 段,战列舰均属舰中“巨子”。早在木质风帆战列舰时代,其排水量就由1000吨逐步增大到4000多吨了。到蒸汽铁甲战列舰时期,经过一次又一次造舰竞赛狂澜的推动,战列舰的排水量由1~2万吨发展到5~6万吨。日本秘密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的标准排水量高达6.4万吨,满载排水量近7.3万吨。其甲板以上的建筑有13层,全舰舱室1000多个。舰长263米,宽39米,吃水10.4米,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钢铁巨堡。

● 战列舰强大的装甲防护

战列舰的主要武器是舰炮,舰炮分主炮和副炮两种。其主炮通常为10门左右,装在3~4个炮塔中,口径为356~406毫米。主炮配有射击指挥仪,射程可达20~25海里(1海里=1852米),一次齐射能发射10吨炮弹,并能连续长时间射击。主炮通常布置在军舰的中线面上,或作中线重叠配置。其用途是消灭敌大型水面舰艇,击毁敌方岸上目标。副炮数量很多,一般有120~125毫米的中口径炮12~20门,75毫米的小口径炮100多门。副炮用来抗击敌驱逐舰、鱼雷艇及航空兵的袭击。这些都是指通常情况 下的战列舰,至于日本自恃为“王牌”战列舰的“大和”号,其主炮口径竟达460毫米。装备3座3联装炮塔,1座炮塔质量为2200吨;1发炮弹1.5吨,最大射程22海里。各种口径的副炮147门;后来为了加强防空火力,高炮竟然达到近200门。仅就舰炮数量及威力而言,把战列舰称为“海上炮兵阵地”它也是当之无愧的。

● “无畏号”战列舰行进资料图片

有最强的装甲防护是战列舰的又一个突出特点。为防御炮弹和炸弹的攻击,在舰体舷侧、甲板、指挥塔和主要战斗部位都装有很厚的防护装甲。装甲分垂直装甲和水平装甲两种,舰体舷侧部位的称垂直装甲,厚度与主炮口径相当或更大,一般在406~457毫米之间。这样,在中距离上就不会被敌方的炮弹击穿。各层甲板上装置的甲板称水平甲板,总厚度在250毫米以上。一般情况下,主甲板装甲厚150毫米、上甲板厚30毫米、下甲板厚80毫米。500千克以下的炸弹是穿透不了这么厚的装甲的。大型战列舰的装甲总质量达2万吨,占全舰排水量的40%左右。

●“战斧”巡航导弹

为抵御水中鱼雷和水雷的袭击,战列舰的舷侧设有专门的防雷舱。如果不幸被鱼雷或水雷击中,鱼雷或水雷产生的冲击波经过几层防雷舱的扩散、消耗和阻挡,被减弱到不能侵入舰体内部。战列舰上还设置有多道水密隔舱,可防止浸入的海水漫溢到其他舱室。因此,战列舰不仅攻击力强,抗打击性能也十分突出。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当被一枚鱼雷命中时不会影响战斗力;同一舷侧被2枚鱼雷命中时,仍能保持战斗力。

战列舰确实是个庞然大物,但它的航速却不低,如“大和”号战列舰航速达27节。这是因为其主机功率十分强大,达到11.033万千瓦。舰上有4台汽轮机、12台蒸汽锅炉;由4台汽轮机带动4个直径6米的大型推进器。储油量6300吨,以16节经济航速航行,续航力达7200海里。

战列舰上的观测设备也比较完善,仅无线电台就有一二十部,因而可在任何能见度下进行观测、通信。有的战列舰还搭载水上飞机,用于侦察、观测及修正主炮射击的弹着点。至于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现代化改装”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还装备了“战斧”巡航导弹和“海军战术系统”,其作战威力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

战列舰舰体巨大、适航性好,有强大的舰炮火力和坚固的装甲防护;有足够的航速、续航力和机动力;可在各种气象条件下进行海上战斗。历史上,战列舰曾在海上称霸200多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终因不能有效地抵御集群舰载机的攻击,被新兴的航空母舰赶下了“海上霸主”的宝座。

二、划时代的“无畏”号战列舰

“无畏”号战列舰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艘划时代的战列舰,是近代海军史上第一艘采用统一型号主炮的战列舰,也是第一艘采用蒸汽轮机驱动的主力舰,这是一艘使同时期的战列舰在一夜间成为旧式化的划时代军舰。

●“无畏”号舰姿

1906年2月,由英国海军大臣、约翰·费希尔勋爵主持建造的“无畏”号拖着巨大的船体准备下水,成千上万的民众聚集在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他 们要亲眼目睹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刻。随着战舰庞大的身躯驶入大海,将海面犁成两行长长的浪花,人们欢呼起来,甚至将帽子抛向了天空。

●“无畏”号资料图片

这艘新型战列舰建造于1905年,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经过短短四个月便建造成功,并创造了战列舰建造史上的纪录。“无畏”号长162米,排水量为1.5万吨,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合金技术建造而成。在武器装备方面,它拥有10门12英寸口径大炮,装在5个与甲板同高的回旋转塔上,火力是其他战列舰的2.5倍。在“速度就是装甲”理念的影响下,它装备了最新研制的涡轮机,航速极快,最高达21节。经过8个月的航行,3000名官兵将这艘战列舰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海上堡垒

这艘令人称奇的战舰,使英国又一次令所有敌手黯然失色。“无畏”号在武备、动力、防护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尤其是在火力和动力装置上都成为革命性的设计,被各海军强国密切关注。他们纷纷按照“无畏”号的理念建造新型战列舰,从而引发了新一轮以战列舰为主的海军军备竞赛德国人率先打造出了他们自己的“无畏”号,其排水量更大、装甲更厚、舰炮口径更大。与此同时,日、美及其他一些海军强国也紧随其后纷纷建造新舰。这期间新建的装甲舰都增加了火炮数量,提高了防护能力,火炮数量由4门增加到10~12门,蒸汽往复机也被蒸汽涡轮机所取代,排水量增大到2万吨左右。这既是一场战舰的伟大变革,同时又是一场更加危险的死亡游戏。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各国都将他们的巨舰驶入了炮火纷飞的海洋

三、超无畏战列舰的兴盛

英国后期的无畏舰所装备的305毫米50倍径主炮的散射面较大,炮管寿命较短。1909年前后,英国海军转而建造装备5座343毫米(13.5英寸)45倍径双联装主炮塔的战列舰,以应对将来1~1.1万米炮战,并且提高命中率。此类战列舰的舰形比无畏级战列舰加大,攻击力有大幅提高,最早于1909年度计划建造的俄里翁级及其以后的此类战列舰均被称为超无畏级战列舰。

这个时期的装甲巡洋舰也采用了相同型号的主炮,虽然比战列舰少装备一座炮塔但航速却高出6节,最后建造了排水量超过同时期战列舰雄狮级,并归类为新设的舰种:战列巡洋舰。同时,无畏级装甲巡洋舰也被归入此类。战列巡洋舰当中,从装备343毫米主炮的雄狮级以后,也被称为超无畏级战列巡洋舰。

另外,将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统称为主力舰这种称呼也应运而生。

●巨型核动力战列巡洋舰

世界主要海军强国也转而跟随英国建造同类的超无畏级战列舰。对于英国海军的343毫米45倍径主炮战列舰,德国海军尚能够以305毫米50倍径主炮战列舰进行对抗。等到英国海军建造381毫米(15英寸)主炮战列舰时,德国海军才被迫开工建造装备相同口径主炮的巴伐利亚级,建舰步伐已经落后。意大利、俄罗斯两国虽也开工建造超无畏级战列舰,但 途中停建,因此拥有超无畏舰的国家较少。

●“虎号”战列巡洋舰

与无畏舰时代不同的是,在超无畏舰的发展过程中,主炮因竞相追求大口径化而提高了性能,舰型也急速向大型化发展。俄里翁级刚刚装备了大口径主炮,日本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美国的纽约级就已经采用了356毫米(14英寸)45倍径主炮。于是,英国便在1912年度计划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上装备了381毫米(15英寸)42倍径主炮。日、美海军则针锋相对,根据1916年度计划又分别开始建造装备16英寸(406毫米)主炮的长门级战列舰和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如上所述,英、美、日三国在超无畏舰时代互相竞争并推进了主力舰装备巨炮的发展,以至于18英寸(456毫米)级重炮搭载舰的计划也已经被担上议事日程。

超无畏舰均将主炮塔配置在中心线上,前、后部的炮塔以背负式配置,使防御设计变得更容易。通常343~356毫米级主炮搭载舰装备8~12门主炮,381~410毫米级主炮搭载舰装备6~8门主炮,但炮塔数量的增多也对舰体的防御和动力装置配置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

●“新墨西哥”号战列舰(局部)

美国海军开发了356毫米三联装主炮塔,在10门主炮搭载舰上与双联装炮塔同时装备,在12门主炮搭载舰上则只装备三联装主炮塔,在舰体前、后部均以背负式配置4座炮塔,以后直到进入条约时期也一直坚持装备4座炮塔。日本海军的12门主炮搭载舰装备6座双联装炮塔,在设计上略逊一筹。

随着驱逐舰的发展和鱼雷射程的不断增大,英国海军又在建造铁公爵级战列舰和“虎”号战列巡洋舰时开始恢复装备副炮,装备的是152毫米45倍径炮。美国海军则直到条约时代一直维持装备127毫米51倍径炮。

英国海军在装备副炮的同时还开始装备对付飞机的76毫米高射炮,其他国家也紧随其后装备了相同的炮,但德国海军战列舰装备的是88毫米高射炮。

在防御方面,美国内华达级战列舰创新性地引入了集中防御方式。为了在限定的重量内实施更有效的防御,只在舰体要害部位施加坚固的装甲防御,其他非装甲部分则设置更细致化的水密隔舱结构,以控制受损时的进水范围,此即所谓重点防御方式。另外,当时美国海军还判断命中非装甲部位的穿甲弹能够贯通而不会炸裂。以后,集中防御方式成为近代战列舰防御方面不可缺少的设计,各国建造战列舰时也遵循了这个设计思想。

动力装置方面,1912年度计划的英美战列舰采用了燃油型锅炉,伊丽莎白女王级减轻一些防御使航速达到24节,是最早的高速战列舰。内华达级采用了同样的锅炉,节省的重量则用于加强防御。美国海军考虑到改进巡航时的燃料经济性,在1914年度计划的“新墨西哥”号战列舰上,虽然还是使用无畏舰时代的直接传动式蒸汽轮机,但采用了蒸汽轮机—电气推进方式。由于效果良好,直到1920年度建造战列舰时均采用这种方式。

四、“巨炮大舰”主义的高潮

1916年5月,英德两国主力舰队在日德兰海域进行大规模交锋。此后,德国公海舰队再也不曾在海面上出现过,这似乎说明英国人胜利了,但从损失程度来看,似乎又可以说是德国人胜利了。日德兰海战并没能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只是动摇了英德双方争夺海上霸主的信心。

1.势均力敌的较量

1916年5月31日,在谢尔上将的指挥下,德国公海舰队出海了。舰上的水兵们发出了一片欢呼声,但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德国的舰队浩浩荡荡地驶向北海,希望能拦击英国舰队。

谢尔打算诱出皇家海军的部分兵力,然后偷袭,交火后再撤退。如果英国超级舰队被诱进北海,他会让自己的海下奇袭者尽可能多地击沉对方的超级无畏舰。

正当谢尔精心准备自己的作战计划时,英军的密码破译人员也在紧张地工作着,他们让皇家海军在两周前就已经破译了德国潜艇发出的无线电信息。5月30日,他们又破译了谢尔将于次日清晨发动进攻的计划。随后,英国的飞机捕捉到德国舰队的身影。这是第一次在舰队行动中动用飞机,但其作用却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因为指挥官贝蒂的旗舰根本没能收到确认敌情的无线电报。

● 日德兰海战

德国巡洋舰队指挥官弗兰斯少将于下午3时20分看到了海面上贝蒂的战列巡洋舰队。28分钟后,隆隆的炮声响起,海面上立刻硝烟弥漫。德军的炮火击中了英军的护卫舰队,他们的武器精准得可怕,在30分 钟时间里,贝蒂就失去了2艘战列巡洋舰“不屈”号和“玛丽皇后”号及舰上的所有船员。之后,英国的战舰也不甘示弱,把德国战舰炸得只剩下漂浮在海上的一片片残骸。

● 强大而略显笨拙的战列舰

此时,海面上卷起阵阵的狂澜就像贝蒂的内心,但他还是十分沉着地实施着自己的既定作战方案。他使德国人经历了战争中最可怕的噩梦——直接面对超级舰队的进攻。

下午六点左右,英军44艘最强大的战列舰投入战斗。此时,战舰上那填满炮膛的炮弹聚集了英国海军官兵所有的愤怒,随着指挥官的一声号令,它们将一团团的怒火直接射向敌人。开火后,双方的巡洋舰、鱼雷艇和驱逐舰也参加了战斗。密集的炮火顿时覆盖了大片海域。

在谢尔的调遣下,德国舰队终于逃脱了英国超级舰队的攻击。由于害怕水雷和潜艇,杰利科没有追击,战斗似乎结束了。但是,半小时后,谢尔又径直驶向英军超级舰队,来了个“自杀转航”,他将船上的军火全部打了出去。之后,谢尔做了180度的大转弯,向着来时的路调转,在重重烟雾和鱼雷的掩护下,率领自己的舰队全速驶离战场。

此时的杰利科做出了一生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个决定:调转船头,任德军舰队离去。

当德国的战舰蹒跚地回到了港口,无言地停泊在自己的港湾中,那被英国大炮打得伤痕累累的舰体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2.“梦幻般的胜利”

德国人认为,这是一次“梦幻般的胜利”。威廉二世更是喜出望外,并颁给谢尔最高奖章——蓝勋章。但谢尔却认为,他的确在技术上获胜了,但绝不是战略上的。

其实,德国官方最初的战斗报道是失实的。他们试图忽略自身的伤亡,夸大英国的伤亡,但胜利不只是体现在伤亡数字上,因为谁最终获取优势谁就获得胜利。德国人在遇到英国超级舰队而转身逃跑时,其实就已经败了。(www.xing528.com)

而此时的英国,英王乔治也身着笔挺的海军军服到舰队视察,看望日德兰海战归来的“英雄们”,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但对于以海军为荣的英国人来说,日德兰海战是一场令人彻底失望的战役。因为在海战中牺牲的8500名水手中,有6000多名是英国人。随着第三艘战列巡洋舰“无敌”号沉入海底的水手就有2000多人。此次战役有14艘英国战舰、10艘德国战舰葬身海底。

抛开日德兰海战的战略意义不谈,这次战役体现了英德两国的工业成就。战列舰很清晰地展示出这些国家的创造能力,它们是由英德两国的精英们手工制造的。如果从大的范围来看,它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是一场注定要牺牲许多生命的战役。

3.海战史上重大的转折

在此役中发挥威力的潜艇、驱逐舰、鱼雷等以及飞机的配合使用,已经将战列舰的长处与短处摆在人们面前,这是海战史上重大的转折。

此役说明,战列舰能够承受轻型装甲战列巡洋舰所不能承受的猛烈打击,这是它的长处。但由于传感器和通信技术都达不到要求指挥官要想完全控制自己战舰的进攻却相当困难,而命令舰队撤离就容易多了。

一方面,英国战列巡洋舰因遭到远距离火炮打击而被击穿了炮塔顶盖,引起弹药库起火爆炸而沉没;另一方面,德国主力舰虽受伤大量进水和发生火灾,但由于加厚了装甲,在塔炮中灌了水而侥幸不沉,仍然能带伤返回基地。在装配着光学仪器的马克一号眼球的导引下,炮弹是可以水平发射的,但却由于没有雷达装置,仍要像18世纪那样需要靠信号旗来指挥。

日德兰战役之后,德国最高指挥部决定:放弃战列舰,改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海战武器——U型潜艇。而各国的战列舰设计者也开始借鉴德舰的水密结构和塔炮防护了。

4.英国航母的遗憾

英国的航母也参加了此次战役,但未能奏效。这是由于“坎帕尼亚”号航母归属主力舰队指挥,而航速较慢的“恩格达恩”号航母则配属在战列巡洋舰部队。战斗爆发时,“恩格达恩”号按计划随队离港出海,而“坎帕尼亚”号却因未收到信号,仍然停靠在与其相距一段距离的码头。直到第二天它才收到信号,但早已被远远地甩到了后面。

5月31日的下午,“恩格达恩”号上的飞机对敌人进行侦察,但由于舰载无线电设备的落后,使它给母舰发回的三份情报因花费了很长时间而没有奏效……这些遗憾,给英国皇家海军敲响了警钟,也为他们建造新的航母提供了契机。

第三节 继往开来——战列舰的发展与后时代

随着造舰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新型舰艇自研究出来仅过几年时间就已经步入陈旧落伍状态。其背景是动力装置和火炮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制铁、制钢等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这样大的世界形势之下,战列舰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 战列舰的三联装炮塔

一、再掀狂潮:战列舰的发展与变革

从理论上讲,各国的科学研究不断进步。造船业相关学会学术活动日益活跃,部分技术情报也得以共享。以往各国的战列舰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因建造国家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无畏”号以后造舰设计发展已走向具备共同的尺度和要素(当然各国也分别进行了独自尝试)方面。可以说,建造舰艇已从依靠经验和技能的时代发展到了体系化技术时代。

“无畏”号进行设计时,立足于建造全面胜过以往舰艇的战列舰。该舰也反映了对日俄黄海海战等战例的研究分析,其中重点是主炮火力的增强、射击范围的增大及航速的提高。

● 英国无畏号战列舰

为此,“无畏”号主炮塔的配置和船形都相对于以往战列舰发生了突破性改变。另外,在防御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由于重视水下鱼雷防御,英军作了相应的设计考虑。为了达到超过以往战列舰3节左右的高速,该舰舰型设计得比以往战列舰更加细长。同时,该舰还废除了过去战列舰标准装备的冲角(冲头)。但是,舰艏形状仍与当时的军舰相同,水线以下向前方突出。以后各国的战列舰也长时间采用这种舰艏形状,但这是包括结构在内的经验规则所起的作用。

随着航速的提高,尾舵采用了双舵方式,但未能有效改善转弯半径。值得一提的是该舰采用了蒸汽轮机、高压、低压及巡航涡轮组成的四轴推进。考虑到航速增加和远洋航海性能,还设置了船艏楼,舰艏干舷也较高。

其5座相同口径的主炮塔,达到以往战列舰的两倍以上,其中3座炮塔配置在中心线上,另2座为了扩大射击角度而分别配置在两舷。这种配置是在背负式炮塔出现之前的过渡型方式,但在背负式炮塔开始应用之后,仍采用了一段时期。

在防御方面可以看出,该舰在要害部位实施重点集中防御。另外,还设置了鱼雷防护纵向隔壁。当时,装甲的开发也随着大口径火炮的进步而飞速发展。制铁及冶金的技术革新显著,钢材加工也发展出铆接、轧钢及气割等技术,铸造锻造也发展到机器加工,一些目前仍通用的技术在20世纪初已被广泛应用,使制造出轻且坚固的装甲成为可能。

战列舰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装备主炮、防御结构及装甲的发展史。为了应对主炮的演化,装甲也随之进行发展演化,从而又推动了主炮进一步发展,如此反复进行。

开创期的装甲舰,其防御是在木壳舰体的表面上安装铁质材料,而后为了提高抗毁性又开发了装甲板(防御铁甲)。装甲板是舰体的强度附加材料而非构成部分,通常是安装在舰体结构上,这种独特的防御结构和主炮火力一样同为战列舰最为重要的要素。

在“无畏”舰时期以前,从复合铁甲到哈维式铁甲、哈维式镍铁甲、克虏伯式铁甲、维克斯式铁甲,相继有多种铁甲被开发出来。随着铁甲的发展演化,同一强度所需的铁甲厚度明显减小。例如,日本海军战列舰“富士”号的侧舷铁甲(复合铁甲)为457毫米,而“三笠”号(克虏伯铁甲)只有229毫米,减少近一半,而抗毁性能反而提高。

“无畏”舰以前的装甲主要安装在侧舷,而且安装范围较大,至无畏舰时期,侧舷装甲被尽可能地集中安装。另外,在动力装置区支撑顶板的甲板侧舷也通常安装水平或者倾斜的装甲,同时在此部分设置的煤舱也成为侧舷防御结构的一部分。

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各国认识到针对远距离炮战必须加强甲板的水平防御,因而防御范围又扩大到甲板部分。由于采取集中防御的原因,防御区域(舰舯部)和非防御区域(舰艏部和舰艉部)之间的防御隔壁,以及设置在舰艉部的操舵机室的防御等也被认为非常重要。这不仅对于新建造的“后日德兰型”战列舰,在对原有舰进行现代化改装时也得到应用。

● 法国“丹东”号战舰

同样,水下防御也从主要以设置纵向隔壁为主的单一结 构逐渐发展到区域细分化、多层化、扩大装甲范围(水线以下)、安装防雷凸舱等多种方式。侧舷装甲倾斜安装、改变装甲厚度等方式也已很普通,而且各国还尝试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防御结构,包括将装甲板从外舷移至内部结构当中等。

海军军备限制期结束后,各国战列舰几乎全部采用了集中防御方式,但防御结构却差别很大,其中水线附近的舯部侧舷的防御结构差异更为显著。

美国海军部分战列舰为了加强水下防御而采用了三重底设计,日本海军大和级的装甲范围扩大至舰底。意大利战列舰采用了独特的“普列赛”式,结构虽然复杂却未达到预期效果。美国海军的方式是在侧舷部设置多层纵向隔壁,各层充当燃料舱,结构看似比较简单但实际效果却很好。这种方式至今仍应用在超大型航空母舰上。

● “衣阿华”号战列舰

由于制造设备的关系,制造大尺寸的装甲板比较困难,因此为了防御所需范围必须将多块装甲板拼合在一起。为此,装甲板之间及装甲板与舰体结构之间的接合部,因接合方法不同有时也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弱点。在这一点上,美国海军衣阿华级通过软钢进行焊接的方法似乎很有可取之处。

各国均通过实物大模型对防御结构及装甲板实施各种结构试验和射击测试。这种设施规模巨大,但由于不能绝对信任纸上设计计算所得结果,因此仍需要通过切实的努力来进行验证。

19世纪初,蒸汽发动机被装备到船上,但在“无畏”号作为战列舰首次采用蒸汽轮机之前,战列舰的主机全部为往复式蒸汽发动机。由此,蒸汽轮机随着无畏舰的发展也得到迅速普及,并开发出各种型式的蒸汽轮机。

应用蒸汽轮机之前,往复式蒸汽发动机正处于最鼎盛时期,从当初的卧式主机已发展演化为立式,并产生二胀式、三胀式。制造蒸汽的锅炉也从低压矩形锅炉发展到圆形锅炉,之后又出现了水管锅炉,蒸汽压力向高压化发展。发动机装备台数大多为2台2轴,多者为3台3轴。即使是无畏舰,美国、德国初期的无畏舰也仍然采用了往复式发动机。

在超无畏舰中,美国海军除两艘纽约级和“俄克拉荷马”号以外均采用蒸汽轮机。这是因为这些美国战列舰由于蒸汽轮机技术的不稳定而采用了比较安全稳定的往复式蒸汽发动机,而后预计更换汽轮机,只是没有实施罢了。

随着舰形的大型化,超无畏舰的主机与推进轴从2台2轴发展到以4台4轴方式为主流(德国海军部分战列舰坚持采用3台3轴属于例外)。动力装置区域的配置可以看出各国特色,但都是配置在装甲防御最厚的舰舯部,还没有像驱逐舰那样采用交叉配置以实现提高自身防御强度的方式。当然,战列舰的存在意义本身就是优先重视主炮配置,因此当时多数舰的动力装置配置目标是只要不对主炮造成障碍即可。

二、消逝的巨兽:后战列舰时代

1921年签定的《华盛顿条约》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海军强国的军备竞赛,使战列舰的发展也出现相对缓慢的局面。但到了1936年条约解禁时,世界列强就猛虎出笼,使出全身解数推动军备竞赛,终于把战列舰的发展推向了巅峰。在战舰吨位、装甲和舰炮口径方面都创造了“世界之最”。

首先是亚洲岛国——日本,为了实现称霸太平洋的野心,集中了国内造船、机械、武器制造方面的全部精华,以极其秘密的方法建造了战列舰造舰史上最大的“大和”号和“武藏”号。“大和”级战列舰创造了该舰种的三项世界之最——吨位最大,满载排水量7.3万吨;防护装甲最厚,舷部装甲410毫米,炮塔首部装甲650毫米;主炮口径最大,为460毫米。

欧洲海军强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当然也不甘落后,在条约解禁到二战期间也先后建造了航速30节以上,排水量4万吨左右,舰炮口径330毫米,甚至是355毫米的巨型战列舰。而美国继建造6艘“诺恩·卡罗莱娜”和“索斯·达科塔”型战列舰之后,在二战中又建造了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其满载排水量5.8万吨,航速33节,有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

● 正在维修的战列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当年曾被迫由自己凿沉包括11艘战列舰和13艘巡洋舰在内的70多艘舰只。此次解禁后,他们以加倍的狂热态度建成了欧洲第一战列舰“俾斯麦”号。1939年2月14日下水时,纳粹头目希特勒和一大批要员前来祝贺,称它是“永不沉没的战舰”。

“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是日本的两张王牌,在太平洋战争的多次战役中,都不曾用他们参战。直到1994年10月,美军进行夺取菲律宾的登陆战时,日本认为这是决战的最后时刻,才开始打出这两张“王牌”。

1944年10月22日,两舰从婆罗乃港锚地出发,准备用优势炮火压制美登陆部队。它们在航行中被美国航空母舰上的侦察机发现,美国航空母舰立即起飞舰载机进行了6个波次的攻击。“武藏”号被命中14枚鱼雷和16枚炸弹,葬身海底,1023名舰员丧生,“大和”号带伤逃回。

1945年4月1日,美国准备在冲绳岛登陆。4月6日夜晚,“大和”号在一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护卫下,突入冲绳海面美舰集结区作“困兽之斗”。美国的4个航空母舰编队出动386架飞机,对日舰队进行了3个波次冲击。“大和”号被命中12枚鱼雷和7枚炸弹,并引起弹药舱爆炸。这艘世界上最大的超级战舰也沉入海底。

1941年初,德国准备派出4艘重型战舰切断英国的北大西洋运输线。5月24日,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刚一驶进大西洋,就遇上了英国“亲王”号。激战中,德国舰队击沉了“胡德”号,重创“威尔士亲王”号;“俾斯麦”号也中了3发炮弹,被击破了燃油舱,流失了约1000吨燃油。

英国视“俾斯麦”战列舰为心腹大患,集结了包括2艘航空母舰、5艘战列舰和3艘战列巡洋舰在内的42艘战舰包围“俾斯麦”号。经过4天4夜的激战,“俾斯麦”号终于被英国的舰载航空兵及战舰的鱼雷和炮弹击沉。德吕特晏斯海军上将以下约2200名官兵,除113人被救外,其余全部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列舰的战技术性能确实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舰炮射程超过40千米,令人叹为观止。但是,二战中的重要海战多是在150~200海里的距离上进行的,主要突击力量是航母舰载机或岸基飞机,双方军舰并不照面,威力强大的舰炮也无用武之地。

二次大战之后,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国家”建造战列舰了。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战列舰也都退役、封存、拆除,甚至进厂化铁水;有的则充当教练舰,或送去博物馆以供参观。战列舰家族整个就像一幅“树倒猢狲散”的大观园景象。但情形也有例外,那就是美国的“衣阿华”级4艘战列舰。虽然它们也是几经沉浮,但毕竟还是有两艘舰参加了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为战列舰史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 “衣阿华”号作战图

1991年2月4日凌晨,激战前的海湾是那样的寂静。“密苏里”号战列舰,在装备高级水雷避碰声纳的美舰“柯茨”号护航下,小心翼翼地通过水雷区,到达指定阵位,3座三联装 406毫米大炮那黑洞桐的炮口,直指伊拉克军沿岸阵地。

● 航拍中的衣“阿华号”

“轰隆”……炮声震天动地,一枚枚巨型炮弹挟雷携电呼啸飞去。霎那间,伊军的指挥中枢、弹药库、炮阵地、雷达站、蚕式反舰导弹阵地,爆炸声此起彼伏,陷入一片火海。

2月6日,“威斯康星”号战列舰替换下“密苏里”号,又一次把那些巨型炮弹倾泻到伊拉克军阵地。

据美国国防部致国会的报告中统计:到2月28日停火时,两艘战列舰在83次炮击任务中,共发射了1102发406毫米炮弹,弹药重约1322.4吨。在有目标定位的52次炮击中,37次有炮击结果统计数据,其中40%的炮击给目标造成轻度破坏,30%造成中等至重度破坏。战列舰的炮击,给予美国地面进攻部队强有力的火力支援,为步兵冲击铺平了道路。

●“密苏里”号开火图

这是自朝鲜战争以来两艘战列舰的首次炮击,也是这两艘战列舰退役前的最后一次炮击。

●“密苏里”号行进图

在战列舰历史上,最大口径的主炮是日本“大和”号战列舰的460毫米炮,“衣阿华”级战列舰406毫米火炮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口径最大的重型舰炮。该炮于1943年设计制造,炮管长约20米,最大射程41.6千米,最大有效射程32千米;每发炮弹重1.017吨,每发穿甲炮弹重1.226吨,每舰装载炮弹1220发;射速2发/分,连续射击时1发/分;该炮每个炮塔转动部分的重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艘驱逐舰的重量。该炮爆炸威力十分可观,一颗炮弹炸出的弹坑足有半个足球场大小,若9门炮齐射,可将一座小山夷为平地。

● 右舷齐射的美国海军“衣阿华”号战列舰

“衣阿华”舰的炮塔和上弹机构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炮塔部分共分为6层甲板,从上至下依次为炮室、机械甲板、电气甲板、上层上弹甲板、下层上弹甲板和发射炸药舱。射击时需要60人操作。每枚炮弹需要约50千克的发射炸药,这样,舰上装载60多吨炸药。出于安全考虑,平时炮弹和发射药包是分开存放的,进入射击时,送药系统采用了安全互锁机构,当发射药包经气密过渡舱和两道回转门由卷扬机送至炮室时,底部通往发射药库的防火气密门是紧闭的。只有在弹药车已准确处于上药位置,一切准备就绪,而且通往炮室的密封门关闭时,发射药库的密封门才能打开。相反,当药包运至炮室,炮弹已装入炮膛,输弹机退出,药包盘在位,且下部互锁门关闭时,通往炮室的上部互锁门才能打开。有了这样一套上下互锁的安全机构,才能有效地阻止火花进入底部的发射药库,从而保证弹药的安全。

20世纪80年代,“衣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时,研制了几种新型炮弹。一种是集束炸弹,型号为EXl46型炮弹。这种炮弹体内装有大量的子母弹,当炮弹飞到目标上空时,这些子母弹便从炮弹底部抛出,借助空气阻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在目标区上空均匀地散开落下。据说,这种集束炮弹能在目标上空形成10平方千米的覆盖区。另一种新炮弹是EX148型330毫米次口径脱壳炮弹。这种炮弹能使406毫米火炮的射程提高一倍。它的增程原理就是通过脱掉飞行过程中炮弹外圈的轻壳,使炮弹的截面积减少,从而作用于炮弹单位横截面上的空气阻力减少,达到增程的目的。这种炮弹也是集束型。美国科研部门还为“衣阿华”级战列舰的主炮研制了末制导炮弹。这种炮弹是在弹头加上红外制导装置,还有控制系统、固体火箭发动机系统。炮弹发射出去后,能够自动搜索、跟踪目标。这种炮弹既具有炮弹初速大、可连射的特点,又吸收了导弹精度高、反应灵敏的优点。

●“衣阿华”级战列舰编队行进图

由于研制了新炮弹,“衣阿华”级战列舰选用了MK160-5型新的火炮控制系统。该火控系统主要由MK38型指挥仪、AN/UYK44型计算机、AN/UYQ-21型数据显示操纵台和用于控制炮弹飞行的AN/SPG-53齐射控制雷达等组成。老的火控系统只能控制一门炮,新的火控系统可以同时控制全部9门406毫米主炮;能为“战斧”巡航导弹和全球定位系统提供定位数据,导弹飞行误差将会大大减少;还能精确估计初速误差,提高射击命中率。

“战斧”巡航导弹和“鱼叉”反舰导弹,是美国战列舰20世纪80年代进行现代化改装时装备上舰的。从此,战列舰的火力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单一的火炮攻击增加了现代化打击手段。

1991年1月17日凌晨,海湾战争中的“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前夕,部署在波斯湾和红海的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向伊拉克发射了常规的“战斧”巡航导弹。这些导弹准确地落在伊军的“飞毛腿”导弹阵地、化学武器设施、发电厂与配电变电站以及高级领导人的指挥中心。据美国国防部致国会的报告中指出:水面舰艇和潜艇成功地发射了288枚“战斧”导弹中的282枚,其中64%是在战争初期48小时发射的,发射成功率达98%。

“战斧”导弹并非十全十美。与航空母舰舰载机相比,它的作战适应力较差,不能根据作战情况的变化作出反应。它的飞行速度慢、飞行时间长、突防能力低,容易被敌方发现和击落。在海湾战争中,有的导弹就被伊拉克炮火击落。

●“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图

海湾战争之后,美国着手改进“战斧”导弹,主要项目有:一是加装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减少对地形匹 配器的依赖性,大大减少预定的攻击时间;二是改变导弹发射设备和导弹上的软件,从而更精确地预测导弹到达目标的飞行时间,三是改进数字式景象匹配相关器,使其对昼夜和季节产生的景象变化不敏感,从而提高制导精度。美国还准备研制新的弹头和新的主机,使其射程增加185千米。

“衣阿华”级战列舰除了装备“战斧”巡航导弹外,还装备了“鱼叉”反舰导弹。

据美国专家分析,击毁一艘轻型航空母舰需要5枚“鱼叉”导弹,击毁一艘巡洋舰需要4枚,而击毁一艘驱逐舰需要2枚,一枚导弹可以击毁一艘小型舰艇。1986年3月,在锡德拉海湾,美国在实战中首次发射“鱼叉”导弹,击沉利比亚两艘快艇。两年后,又用“鱼叉”导弹击沉两艘伊朗舰只。不过,战列舰上的“鱼叉”还没有取得击沉舰艇的战果。

●“密苏里”号舰炮图

“密苏里”号是战后世界上装甲最厚的水面战舰,一般部位厚150毫米,重要部位达400毫米,足以承受1.5吨重穿甲炮弹的轰击,即使“飞鱼”导弹轰击到战列舰的装甲钢板上也会被弹射回来,爆炸冲击波只能划伤装甲。最初,它装有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149门各种口径的副炮和高炮,还载有3架水上飞机。舰上动力装置由8座锅炉和4台汽轮机组成,采用四轴推进方式,总功率15.6万千瓦,最大航速33节,当航速12节时续航力为1万~5万海里。当然,令“密苏里”号名声大振的原因,还在于它是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地点。“密苏里”号的最后一次现代化改装完成于1986年,次年5月10日重新加入美国海军服役。1991年2月4日凌晨,“密苏里”号战列舰在装备高级水雷避碰声呐的美舰“柯茨”号护航下,穿过已开辟的雷区通道,驶到预定火力支援区。随后,它在美海军陆战队的指挥下,用9门406毫米大炮破坏了伊军的指挥中枢、弹药库、炮阵地、导弹阵地和雷达站,到6日凌晨,该舰共发射每枚1.2吨重的炮弹112发,给多国部队地面进攻以强大的火力支援。

●“密苏里”号和直升机列队行进图

1992年3月31日,在热烈的礼炮和号角声中,“密苏里”号战列舰缓缓驶回美国洛杉矶港码头,结束了它辉煌的一生。从此,战列舰这个一度逞威于火炮时代的“霸主”,退出了海战的历史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