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重庆”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是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系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举措紧跟生态经济学最核心的发展理论,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生态经济学形成和发展
(一)生态经济学及其核心理论的形成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美国海洋学家莱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首次真正结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生态学研究。几年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一书中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及“太空船经济理论”等。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
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在联合创建生态经济学中,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与国外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而创立的。按照历史轨迹来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①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学术界一些学科(如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分别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研究了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辩证关系,论证了社会经济必须同生态协调发展。②80年代中期,生态经济协调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③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提出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原理,已成为当代中国生态经济理论与思潮的主流,并正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二)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的基本思想(www.xing528.com)
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其基本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与经济协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社会再生产所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自然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赖以发展的物质源泉。当经济系统的调节机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结构、布局和自我更新能力时,经济系统本身将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现代经济的发展要受生态环境的制约,人类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使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就成了客观必然趋势。
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经济与生态矛盾运动的产物。在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中,发展经济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就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从而就会出现生态与经济的日趋严重的不协调。这就必须依靠人发挥正确的主观能动作用,使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从不协调走向协调。
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人类社会从过去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再向今后的生态化社会转变,是一个客观过程,也是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新的生态时代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持续发展,而它正是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理论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是指导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理论,并且体现了生态时代的基本特征。
作为生态经济学重要部分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为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并从动态上、宏观上增强了生态经济学的应用价值。
二、“五个重庆”建设体现了生态经济学核心理论的基本思想
曾经是国家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重庆,当前已步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重庆经济增长速度达17.1%,处于全国第2位,西部第1位。“十二五”期间,重庆经济仍将以年均12.5%的高增长速度前行。如何尊重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规律,是摆在这座迅猛发展的城市面前一道必须回答的难题。在此背景下,重庆给出了科学的答案并果断地推进了“五个重庆”建设,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协调。“五个重庆”建设,总体是环境打造,除了对交通、居住、法制、公共服务环境及健康的精神状态营造外,以“宜居重庆”“森林重庆”为突出的建设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突出了对生态的建设和环境的保护。“宜居重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为城市“留下足够的绿地空间,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降低容积率,多建一些广场、绿地,努力为重庆市民增加公共空间。”同时,着力改善城乡环境,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行动,改善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打造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森林重庆”通过新建城市生态林、城市绿化靓点、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城市鲜花大道等,同时充分利用“两江四岸”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绿化美化“两江四岸”……上述生态建设正是充分考虑到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及未来需要,运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