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发展转型期
我国发展迈上新的台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社会都进入了转型和重塑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成功应对挑战,实现发展转型,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穿今后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一、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2007年一举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10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我国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24.95万亿元,年均增长9.8%,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的平均增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2007年我国GDP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即将超越德国和日本。人均GDP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2006年开始超过2000美元,2007年达到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在工业化推动下,我国的工业经济占据了绝对主体地位,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国际通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主要采用人均GDP、制造业比重[1]、三次产业结构、城市化率和第一产业就业比重5个指标来评价,通过赋予不同的权重来构造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据测算,2005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已经达到50,表明我国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2],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和新的阶段。
从发展的速度看,1978年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尤其是从2000年以来,我国经历了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保持了年均10.5%的高速增长。人均GDP从2000美元左右增长到10000美元左右,日本用了10年左右(1971—1981年),韩国用了12年左右(1983—1995年),台湾地区用了13年左右(1979—1992年)。我国人均GDP在2006年超过了2000美元,因此也可以判断,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类似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和80年代的韩国,开始进入由中下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攀升的加速期[3]。
二、必须正视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根据历史经验,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由低等收入跃至中等收入的起飞阶段,但一旦进入中等收入序列后,在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它们的人均GDP一直在10000美元以下徘徊,很难突破10000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例如,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墨西哥等拉美国家,无不在经济势头最好的时候陷入这一“怪圈”,甚至有些至今无法自拔。美国突破“怪圈”亦用了长达18年时间。这一种情况被认为是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从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对于它们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是不能够重复使用的,如果重复使用则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发展战略转型失败的结果。
在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阶段,大多数后发国家依靠的是低成本优势战略,即凭借低劳动力价格、低土地价格、压低的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获取出口产品优势。然而,在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后,随着重工业化阶段到来,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提高,本币不断升值,低估的要素价格开始得到校正,国际贸易摩擦增加等对发展形成了挑战。在从中等收入经济体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的过程中,劳动力和资源优势逐渐减弱,功效日益降低,低成本优势战略无法继续维系经济持续的高增长。
东盟和拉丁美洲多数经济体在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攀升过程中,主要依靠出口型生产行业、高投资率和高物质消耗来推进经济增长。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这种发展战略无法维系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增长。长期依赖低成本优势战略,发展战略转型失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失败,是这些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www.xing528.com)
我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这是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走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走得不好,可能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坎就成了“十二五”时期迫在眉睫、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必须看到,前30年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面临的问题,与曾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东盟和拉美国家在起飞阶段的情景似曾相识,当然也有不同的国情,更应加倍重视,积极应对。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发展主线
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战略转型。日本和东亚经济体,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也不同程度依赖以出口为导向的低成本优势战略,但是,在进入中等收入序列后这些国家和地区放弃了这一战略,依靠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型,实施了发展战略的转变,避开了“中等收入陷阱”。充分吸收和采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成果,发挥后发优势,由低成本优势战略成功转型到创新优势战略,是东亚经济体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而且在日、韩的发展模式下,其高增长过程伴随着或直接带来了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性,体现了增长较强的分享性特点,主要表现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一致性,也表现为高增长与高就业的结合,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高增长与产业竞争力提高的高度一致,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国民收入更高水平的提高。日、韩人均GDP从2000美元攀升到10000美元这一阶段转变发展战略的规律与经验表明,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序列后,必须快速放弃出口导向的低成本优势战略,转变为依靠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来获得竞争优势,即形成以创新和差异化为基础的创新优势战略。而与这一新战略相伴随的是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彻底转型,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有效地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增长,在较短时间内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当今中国发展存在以下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我国城乡、区域、居民收入三大差距突出。2007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3.33∶1,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4∶1,居民收入差距也比较明显,据有关研究,我国基尼系数高达0.46。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关系到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拓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三,外贸依存度偏高蕴藏的风险。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和第二出口大国。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6.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此之高的外贸依存度,带来与国际市场“同此凉热”的高风险度。这种对外经济关系地位的改变,既加大了对外部经济的依赖,也孕育着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
第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发展方式粗放。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我国主要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当前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在50%以上,而美国和日本都在5%以下,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世界创新能力比较强的49个国家中居第28位,不仅低于经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巴西和印度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国际上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和我国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穿今后较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主要内涵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