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办高校应走拾遗补缺发展之路
蔡克勇
作者简介:蔡克勇(1936- ),男,海南万宁人,教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香港凤凰卫视成立10年来,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发展迅速,成就辉煌,原因就在于凤凰卫视很准确地确定了拾遗补缺的战略。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凭他多年经商的经验,在香港电视台如林的情况下,提出了“拾遗补缺”,为观众提供“另类选择”,不与其他历史悠久的大台在竞争上发生正面冲突的独特的办台战略。正是这种“另类选择”赢得了观众!
凤凰卫视的成功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后来者”要避免与历史悠久的强者在竞争上发生正面冲突,而应该“拾遗补缺”,提供“另类选择”。“拾遗补缺”是事关“后来者”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选择的重大问题。
一、拾遗补缺:我国特殊环境所决定
民办高校拾遗补缺,是由我国民办高校产生和发展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我国民办高校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与美国、英国私立大学发展的环境大为不同。
从美国私立大学发展的环境来看,美国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从英国移民来的于1636年创办的私立哈佛学院(后改为哈佛大学)。过了差不多60年,到了1693年才办起第二所私立大学——威廉·马利学校。1701年,开办第三所大学——耶鲁大学。又过了将近半个世纪,1746年才开办第四所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直至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莫列尔法令(即政府赠予土地给各州创办大学的法令)后,各州的公立大学才获得发展。从创办哈佛大学到各州建立大学,期间相隔220多年。这就是说,在这200多年时间里,私立大学是在没有公立大学竞争的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就是私立大学之间竞争对手也很少。
从英国私立大学发展的环境来看,以牛津、剑桥大学为代表的私立学校,其发展的空间比哈佛等私立学校更为优越。从12世纪到18世纪末的整整六个世纪中,英国只办了七所大学,而且都是由教会控制的私立大学,没有公立大学与它们进行竞争。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是政教合一。“官学”是正宗,是历代朝廷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私学处于从属地位,只有当朝廷权力衰败、官学崩溃的时期,私学才有相对发展的天地。一直到了清末,朝廷衰败,在维新派推动下,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了新式学堂。由于清朝廷不鼓励私人办学,特别是高等以上的学堂,所以尽管处于全国大力发展新式高等学堂的大背景下,私立学校特别是私立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仍微乎其微。国人创办的仅有中国公学(1904年)、复旦公学(1905年),外国人创办的有德文医学院(1907年)、焦作路矿学院(1908年)等。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对私立学校抱的是严重挤压态度。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政权之后,一方面极力强化为之服务的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排挤,直接削弱了私立学校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开始强化直接控制的公立教育体系,严重挤压私立学校的发展空间,导致私立学校始终处于“拾遗补缺”的位置。而这个历史时期的私立学校的独特贡献,也恰恰在于“拾遗补缺”、发展特色学科上。例如,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以培养新式药学人才而著称,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以培养当时经济发展急需的西式会计人才而享誉社会等。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集中统一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资料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所有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了办学体制的大变革,私立学校一律改为公立。整整经历了30年之后,我国经济体制又发生了新的变革,一种命名为民办学校的私立学校才又重新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我国民办高校是在公办高校发展了几十年之后才出现的,是在政府以国家财政支持公办高校的态势下与之竞争的。很显然,如果说,在旧中国的私立高校是以“拾遗补缺、发展特色”做出独特贡献的话,那么,在今天,它就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究竟什么是民办高校拾遗补缺的内涵?这里讲的“拾遗补缺”,主要是指民办高校不要与公办高校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学科专业发展、社会服务乃至科技开发及转化上进行正面竞争,即“你有我也有”、“你咋办我也咋办”,而是要在广阔的教育供求领域里,“拾”公办高校之“遗”,“补”公办高校之“缺”,为社会提供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另类选择”。
二、拾遗补缺:民办高校发展的广阔天地
我国民办高校要拾的这个“遗”、“缺”和“另类”,并非是公办高校已经把教育市场瓜分得差不多之后的“残羹剩饭”,而是一片任你翱翔的广阔天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所谓“发展中国家”就是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但我们又是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我们必须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就意味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跨度、产业技术含量的跨度都是巨大的,即从农业社会的传统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到最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并存。
民办高校在由这个“大跨度”带来的对教育需求非常多样化的社会里,选择一种需求作为自己发展的重点,其空间是很广阔的。作为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政府不可能创办许多不同类型的高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各种教育,特别是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要。因而,需要民办高校去“拾”的“遗”、“补”的“缺”是很多的。
我国有13亿人口,就业竞争激烈,要求受教育的人口众多。8亿多人口在农村,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而要进行这种空前的关系到八亿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大调整,急需大量的人才到农村中去,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而我国目前公办学校的一大弊端,就是培养的人才与这种需求严重脱节,特别是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很难到得了农村。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缺”,需要民办高校去“补”。
另外,民办高校发展也有其自身的一个优势,那就是没有公办高校的包袱。几十年来,与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教育实行的是“大一统”的体制。学校由政府统一举办和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和编写,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大学生都是“准干部”等,导致出现了“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正在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办学校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不像公办高校那样背负着这样那样的包袱,跑起来可能会更快些。
所以,近些年是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机遇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就曾说过:“要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单靠公办高等学校是远远不够的。今后高等教育的增量部分将主要靠民办高等教育来实现。”
随着高中阶段普及率的提高,今后若干年内,全国高中毕业生每年以80万至100万人的速度递增,要保持目前65%左右的大学录取率,高等学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必须比上一年递增50万人左右。这意味着民办高校要适当地替公办高校分担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压力。(www.xing528.com)
200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加快农村教育改革;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特别是要促进民办教育的积极发展和规范管理。在这一年的3月24日,教育部新批准设置了15所民办本科高校。而在这以前,教育部一共才批准了9所民办本科高等学校。截至2005年12月,全国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各类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已经达到1500多所。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拾遗补缺:要找准定位
美国前卡耐基委员会主席波伊尔认为高质量大学的特征是:“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明确的而且是生机勃勃的办学目标,所以,它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所有要求的大杂烩,它需要在众多的要求下做出选择,并确定哪些是应该考虑的重点。”
耶鲁大学校长于2004年8月4日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
——大学准确的办学定位和理念对于大学校长治校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
——在一个国家中,大学本身的确是分层次的。比如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只有300所左右是研究型大学。还有很多属于普通本科学校,或者是两年制学院。对于社会来说,有多种多样的大学是好事,可以让学生有多种选择;
——我认为,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也是有益的。是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应变成综合性大学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毕竟现在很多有竞争力的大学都是综合性的。但是也有一些专业性的学校,如伦敦经济学院以及中国某些学校,它们规模不大,也不是综合性的,但一样可以办出很高的质量,实现某些学科的交叉融合。
所以,定位的关键在于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科学定位是在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确定本校在整个高教系统中的位置。定位的关键在于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确定发展目标。当前,在学校定位问题上,致命的弱点是趋同、攀高。事实上,各学校的具体条件和学科基础以及校园文化都会有所不同,如服务国家目标的领域不同、学科专业结构的组成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差异等。所以,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个性,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自己的角色,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优化结构,形成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不断发展自己的优势。
民办高校正确定位有两个根据,就是找“遗”和“缺”。传统高等学校的“遗”在于,传统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类型、规格比较单一,大多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与此同时,社会需求存在一个“缺”,缺乏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当前应该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定位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上。
四、拾遗补缺:探索走特色之路
1.创办特色:我国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拾遗补缺”并不是说“今天干这,明天干那”,没有一定的目标和重点,而是说,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区、部门、行业需求的特点,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正确解决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培养人才规格、培养途径、教学过程、课程结构的特点等问题,真正使自己的学校办出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来。
事实上,中国的民办院校正进入一个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经营状况和规模进一步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学校的发展已经进入良性运转,但相当一部分民办院校则陷入半停滞状态,还有部分院校在公办学校扩招和市场竞争加剧的严峻形势中败下阵来。截至2005年7月,全国1300所民办院校中,有500所左右的院校处于半停滞状态,500所左右的院校处于维持状态,只有250所左右的民办院校处于良性发展状态。[1]
2.创办特色的关键: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分析并找准学校自身的比较,注重特色,突出重点,区分先后,有所取舍。处理好“高原”与“高峰”的关系,把力量集中在若干优先发展的学科方向上,以求突破,带动整个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坚持“有限资源、有限目标”的发展策略,科学决策,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模式。
20世纪初意大利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维尔弗莱多·帕累托提出二八法则,又叫2080原理。该原理即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变,已变成管理学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则——即80%的公司利润来自20%的重要客户,其余20%的利润则来自80%的普通客户。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就要坚持抓住具有特色的那个20%。
3.民办高校走特色之路的探索。在第二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与会者说:“我们不能总与公办高校一个盘子争饭吃,一座桥上抢通道,要起自己的炉灶,端自己的饭碗。不争山高可以成水深,甚至地盘小可以打深井。新渠道、新领域、新项目,自然有新活路”;“不是没有模式,而是缺少探索。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农技教育将大有可为,很可能占人口80%以上的农村成为民办职教希望的田野。”城市社区教育则更是一个热门领域,教育界的“城市民工”、“下里巴人”也不妨做一做,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利国利民的事。
4.特色办学最有生命力。“要择校找民办”。民办教育有补充和特殊作用,可以补充公办的不足,起到满足特殊需求的作用。现在是民办高校有什么,公办高校就办什么。比如民办高校有住宿、国际方面的特色,慢慢地公办高校也都有了。这就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研究社会需要永远是民办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事,社会需求有时代性,因此要用前瞻的眼光,研究社会发展的眼前需求以及长远需求。“与众不同”、“以特色取胜”,是新时代的普遍规律。
(原载2006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年第10期摘要转载)
【注释】
[1]数据来自消息报社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民办院校校长高峰论坛”,2005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