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玉
作者简介:朱 玉(1938- ),男,浙江磐安人,研究员,浙江树人大学校长。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民办高校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诞生,但她真正得到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可还是近几年的事。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民办高校迅速发展壮大。1999年,全国可独立颁发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民办高校仅25所,2004年已发展到近200余所,其中有9所现已成为本科院校。近年来,公办院校的民办二级学院发展更为迅速。因此,如何使民办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真正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做出贡献,这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严峻的问题。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民办高校如何健康、持续地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种种不同的意见和对策,但笔者认为,认真剖析一些有较长办学历史的民办高校、比较一些典型的案例,从中寻找一些持续发展的因素,应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浙江树人大学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整整20年的办学历史,她从正规专科教育起步,现已成为一所有一定规模的本科院校。树人大学从办学的时间、所承担学历教育的历史到领导体制、管理格局、发展轨迹等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从树大的发展轨迹寻找一些持续发展的因素,不仅对树人大学今后健康持续发展有利,而且对整个民办高校健康持续发展也有某些借鉴作用。
一、浙江树人大学发展的轨迹
浙江树人大学创办于1984年,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全国第一批、浙江省第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创办树大是十分有远见的,她的办学历程十分艰辛。树大创办之初,既无固定办学场所,又无固定教师,也无固定办学经费来源,经艰苦经营,逐步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有近500亩校园、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名教职工、6个多亿固定资产、近70万册图书、近5000万的实验设备的学校;创办时只有2个专业,招生105名,现已拥有9个二级学院、10个本科专业、40个专科专业、1万多名学生,成为一所经、管、文、工、法、艺术兼具的多学科的民办本科院校。
为了较清晰地反映树人大学20年来的发展轨迹,笔者从学校历年的招生数、专业设置数、经费收入、校园面积、校园建筑面积等方面的数据加以说明(见表1)。
表1 浙江树人大学20年发展主要数据
注:1.年招生数仅指参加全国招生的普通学历的学生数;2.专业数,从2000年开始联办本科,2004年有10个本科专业,本、专科专业共50个;3.1987年435万经费中,400万是香港知名人士查济民先生捐赠建造大楼款项。
从表1可清晰地看出,树人大学的发展比较明显地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创阶段、稳步发展阶段与快速发展阶段。
1.初创阶段。时间上可确定在1984—1991年。这段时间,树人大学无自己的办学校园,专业设置数仅有两三个,年招生数在100人左右,办学经费更是短缺,主要靠捐赠款来维持。在此期间,学校董事会积极寻找办学基地,至1991年学校有了26亩土地、近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校园,这是树人大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阶段。
2.稳步发展阶段。时间是1992—1999年。从此时起,树人大学不仅有了自己的校园,而且校园面积逐渐扩大,建筑面积逐渐增多,专业设置数、招生人数也日益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经过专家评审,批准浙江树人大学为国家第一批(仅4所)承认学历的民办普通高校。这是树大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期间,专职教职工人数逐年增加,到1999年已有专职教职工80多人,办学更规范,社会声誉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树大的办学模式。
3.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是指2000年至今。树人大学实行五校联合,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得到提升。2003年4月16日,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浙江树人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这在树人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20年来,浙江树人大学的发展进程概括起来可以说走了两大步:第一步,1984年建校,1985年开始被列入浙江省正式招生计划,1994年国家正式承认其普通专科学历教育,这一时段整整经历了10年;第二步,经过8年的努力,树人大学从一所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规模从近千名学生扩大至万余名学生。学校进入了一个健康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全校上下群情振奋、信心倍增,正在为建设合格的本科院校而努力。
二、从浙江树人大学的发展看政府对民办高校发展的主导作用
浙江树人大学从创办到国家正式承认其专科学历教育,直至被国家批准为本科院校,其间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树人大学之所以能在1984年创办起来,这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被列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分不开的。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要坚决扫除长期存在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登峰造极的那种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完全错误的观念,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这是建国30多年来党对教育工作、对知识分子地位的历史性总结。进而,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把教育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对教育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决策,它为后来形成党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奠定了基础。
同时,1982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在这里,政府第一次用社会力量的概念,写上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教育的内容,从国家根本大法的高度,肯定了社会力量办学的合法地位。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指示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有力地推进了教育改革,并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1]在这一指示指引下,政府于1984年确定了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指出:“鼓励私人集资、捐资办学,鼓励社会团体办学。”
浙江树人大学之所以能顺利诞生,就是因为有了国家正式允许社会力量办学的正确决策,教育和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浙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及四化建设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改革和发展等一系列重要因素。
树人大学从一开始创办就坚持正规学历教育,这在民办高校中也是十分典型的。但是,直到1994年国家教委才正式批准树人大学的学历教育,也就是说,从地方政府承认学历教育到国家承认学历教育,间隔近10年,时间相当长。国家之所以正式承认树人大学的学历教育,其中既有树大本身的稳步发展和办学条件、办学基础的增强,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国家对民办高校的地位给予了肯定。
从1985年之后,民办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民办的中小学、幼儿教育方面,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指引下,我国的改革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各界停止了“姓资姓社”的争论,市场经济得到了发展。1992年12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善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1993年初,全国人大和政协对社会力量办学非常关注,八届人大、政协会议对于社会力量办学一共提交了30多件提案。李鹏总理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逐步地建立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社会共同办学的体制。”随后,国家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首次明确表述了关于发展我国民办教育的十六字方针:“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国家教委还颁发了《民办高校设置暂行规定》,对民办高校的建校审批等作了详细的具体规定。[2]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国家教委首次组织专家在湖南长沙对全国的几所民办高校进行评审,当时获得通过的仅有4所民办高校,浙江树人大学获全票一致通过,具有了颁发国家大专学历教育文凭的资格。但从总结经验的角度来看,当时政府对民办高校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还存在着种种疑虑,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第五条还明文规定:“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在谈到能否尽快明确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指出:“如果早日将我国民办高教定位于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某些对民办高教的限制性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就应作适当调整。”[3]
树人大学近年来之所以能得到快速发展,而且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得益于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得益于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支持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均可大胆试验,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举办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举办普通高等学校。”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决定大学招生当年再扩招26万人,比1998年多招48万。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在6月份,7月份就要高考,在高考之前决定扩招,扩招数量相当于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总数,这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政府加快了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的步伐。近年来,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如2000年,教育部打破了将民办高校锁定在专科层次的限制,从而使河南省的黄河科技学院成为中国内地第一所步入本科院校的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数量猛增,公办学校民办二级学院产生并迅速发展;政府相继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等。在党和政府对民办高校不断重视的背景下,浙江省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措施,尤其是将原树大与周边几所学校联合,从而使树大扩大了办学规模、进一步夯实了办学基础、提升了办学层次,为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事实十分清楚地证明,树人大学20年来之所以能持续发展,靠的是党和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重视,靠的是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同时也充分表明,民办高等教育今后要健康持续地发展,政府仍然应当继续提高民办高等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并采取相关的扶植政策,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真正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浙江树人大学20年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树人大学20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健康持续成长的过程。树大之所以能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学校内部的原因。寻找其内部的主要因素对学校往后保持健康持续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www.xing528.com)
树人大学从诞生起就建立了具有特色的董事会制度[4]。董事会制度的健全,是确保树大健康持续发展的首位条件。树大董事会组成人员具有高层次性、对财产的非占有性、社会联系与影响的广泛性、组成人员的连续性与有效交替性、决策的科学性与权威性、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原浙江省政协主席王家扬先生从学校创办之始连任三届董事长,并兼任第三任校长,现为学校名誉校长。第四届董事长为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法文同志。现任董事长为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教委主任、省高工委书记陈文韶同志。
董事会对校长的聘任乃至整个学校领导班子的聘任十分重视。历届校长均由资深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担任,如原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春晖教授,原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邓汉馨教授,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陈子元教授等均先后担任过浙江树人大学校长。董事会亦十分重视建设一个“热爱教育、团结协作、务实创新、勤政廉洁”的学校领导班子。有了优秀的领导班子才能确保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
树人大学虽然是民办的,但她十分重视党的组织建设,从1989年起就建立了相应的党的组织机构,1997年建立了党委,使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的监督保证作用等方面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二)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
树人大学之所以能在20年中健康持续地发展,还得益于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始终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办学者清醒地认识到,办学就是为了“树人”,时刻思考为什么要树人、树什么样的人、怎么去树人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树人大学的校名反映了这个办学理念。在树人大学建校10周年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为树大题词:“树人为兴国之本。”这进一步加深了办学者对“树人”意义的认识。20年来,办学者们视办学过程为“树人实践”的过程。[5]因此,始终坚持把社会公益性放在首位。
树人大学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崇德重智,树人为本”的校训,并将校训贯彻在办学的全过程中;与此同时形成了“艰苦创业,务实创新,敬业奉献”的树大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树大才能发展到今天。
办学是为树人,更是要靠人,靠全体教职员工为树大创造性地劳动,因此,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深入开展“爱校”教育,使“热爱树大,建设树大”的思想深入人心,从而使全校教职工焕发出聪明才智,共创树大。
树人大学努力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认识到办学既要有长远目标,也要有阶段性规划。树大的专业建设就是从2个专业起步逐渐发展到今天的50个专业,从专科教育升格为本科教育。为了做好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规划与计划,学校在办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努力做到定位准确、任务明确、重点突出、符合实际,并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发展的有利机遇。这对民办高校争取办学的主动权尤为重要。
(三)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办好学校,教师是关键。树人大学从创建起,就积极探索建设师资队伍的路子。树大师资队伍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阶段完全依靠兼职教师;而后是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目前已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拥有300多名自己的教师。无论在哪个阶段,树大都十分重视对来校任教教师的选聘条件。在20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专家治校的办学思路,从学校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到各个系(院)的主任(院长)都聘请教授、博导担任。校、院二级均成立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负责学校有关学术、教学等各项政策与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也为学校选聘教师帮助把关。
由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总量紧缺,尤其是高水平教师缺乏已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因此,民办高校要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更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专职教师队伍。树人大学把师资队伍建设列为学校第一工程,确立“培养、聘任、引进,调整”的师资建设方针,确定的专、兼职比例为6∶4。在师资培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评选校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实施“百人师资工程”与“二级导师制”,加强科研工作,大力提高高职称、高学历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加大引进教授、博士学历人才的力度,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等。
民办高校对管理队伍建设同样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民办高校中,一方面机构精简,另一方面本身资源较缺,因而更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此同时,还应看到,民办高校的着力点是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因此,其管理任务就更艰巨,对其管理人员提出的要求更高,而且要培养大量既能教学、又能科研、又能管理的人才。
概言之,事在人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实为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条件。
(四)始终将教育质量视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早在1999年,中国改革报特约记者张奇志同志就对树大进行了专题报导,其标题是: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命线”[6]。文中一开头就写道:“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民办高校千余所,但只有20余所获国家承认学历,这其中除去一些政策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办学资金来源和办学质量有待提高。记者最近在对浙江省一些民办高校采访时发现,只有那些真正注重教育质量的学校,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将教育质量视作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这一点是树人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重视教育质量是民办大学稳步发展的源泉,浙江树人大学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树大就是在1999年以来得到快速发展的状况下,还是始终如一地视教育质量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陈文韶董事长明确指出了“质量取胜、信誉取胜、环境取胜”的三取胜思想。
树人大学坚定不移地将教学作为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高度重视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任课教师的聘任。自1999年以来,学校坚持深入开展“树优良学风,建文明校园”的活动,促进学风建设;学校扩大后,又大力改善教学条件,2001年建成2.8万平方米的教学主楼,2004年9月开始使用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的新建图书信息大楼;教学实验设备也有明显改善,2000年时实验设备总值仅有300万,现在已有总价值近5000万元的实验设备。2003年学校升格本科后,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建设合格本科院校,2004年5月迎接浙江省教育厅专家组对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得到了专家组成员的一致好评,从而大大增强了全校教职员工的凝聚力。
(五)高度重视校园的建设
校园建设实为民办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综观浙江20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就可发现有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也曾火爆一时,但终因没有自己固定的办学基地而逐渐销声匿迹;有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也曾花费大量经费购置了土地,建造了房子,但由于校址选择不当,加上管理不善,办了几年也只好停办了。
树人大学开始创办时无自己的办学基地,办学者们千方百计寻找办学基地,以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在多种方案中选择了有一定发展空间的现在校址中的26亩土地,由香港爱国人士查济民先生捐赠。在这26亩土地上首期建设了近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校舍。从此树大有了自己的办学校园,这是树人大学能健康持续发展至今的极其重要的奠基性一步。而后,办学者们一直为不断扩大办学空间、增加校园建筑面积、增加教学设备乃至美化校园而作出努力,经历千辛万苦,才有了今天的校园面貌。一定的办学空间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一项必备条件,校园建设中现代化的设施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吸引人才、实施优质教育与教学的重要载体。
(六)坚持开展校本研究
树大办学20年,始终坚持走民办之路。从创办之始,就立志走出中国民办高校的一条路子,如:领导体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专业设置密切结合社会需要;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制;管理机构设置精简高效;学生实行缴费上学,不包分配等等。
中国民办高校诞生至今虽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如何走出民办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仍然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坚持民办性,实际上就是坚持改革创新,这是一个复杂艰巨的任务,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边干边探索边总结,把实践、研究、学习结合起来。重视民办高校的研究,应特别注重对学校本身的研究。在这方面,树大作了多方面的努力,如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开展学校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制订;定期举行民办高等教育专题的讲座与研讨;成立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学报与校报开辟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专栏;要求各级领导努力做到工作、学习、研究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等等。
目前,对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已成为树人大学重要的科研方向,并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建设,逐渐形成了树大的办学模式。将浙江树人大学建成合格的本科院校现已成为全校上下的共同愿望,它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全校教职工办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原载2004年第6期)
【注释】
[1]朱玉:《兴校韬略》,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47-49页。
[2]胡卫:《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127页。
[3]潘懋元:《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3期,第21-33页。
[4]朱玉:《民办高校的一种办学模式》,《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1-6页。
[5]朱玉:《树人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6]张奇志:《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命线”》,《中国改革报》1999-07-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