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探讨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和建议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探讨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和建议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和建议浙江省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改革开放20年来,我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GDP从1978年的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高教的“瓶颈”已严重制约浙江社会经济的发展,解决“瓶颈”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决定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建立5个高教园区。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探讨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和建议

关于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和建议

浙江省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

改革开放20年来,我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GDP从1978年的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但是高等教育的地位与经济的排名相距很大。由于本省高校太少,1998年全省10万多考生只能招3.52万人,录取率为35%。高教的“瓶颈”已严重制约浙江社会经济的发展,解决“瓶颈”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决定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建立5个高教园区。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多种形式举办高校,努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全省兴起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热潮。两年来,全省创办依托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18所,还有民办高校和以新机制运作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0多所,这些院校基本上依靠民间资金创办,按照教育成本收费,采取民办的机制运作。1999年全省考生12.5万人,招生6万人,录取率为48%。2000年15万考生,录取9.5万人,录取率达63%。其中按民办机制运作的院校招生3.65万人,已承担了省内高校近一半的招生任务。短短两年时间,浙江高教的瓶颈已被冲破,不但使几万莘莘学子圆了大学梦,而且走出了一条有浙江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一、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

(一)发展势头迅猛,规模快速扩大

1.在我省32所高等院校中,1999年有8所二级学院招生,2000年扩大到18所,录取新生1万余人。

2.一批中专和民办专修学院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使高职学院从1999年的4所猛增至2000年的32所,单考单招新生1万余人,第五批招收新生1万余人。

3.我省4所民办高校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各自的特色。树人大学是民办公助,2000年与省电子工业学校、省轻工业学校、省外贸学校3所中专联合。浙江万里学院是国有民办。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民助。温州大学实行股份制

4.36所民办专修学院招收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新生7200人,共设专业22个,与去年相比,计划招生数增加32%。

(二)改革领导体制,创建新的机制

我省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普遍实施全员聘用等新的机制。以温州大学为例,温大由温州教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投资经营,集团不管教学,学校仍是原来的办学实体。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薛振安兼任温州大学和温州教育产业集团董事长。聘请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担任名誉校长,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谷超豪担任校长。学校设立9个学院、32个专业,其中,国际关系学院、艺术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是社会投资者举办的。温州大学在人才的培养、引进、考核、激励机制上大胆创新,2000年9月1日起全校按新的机构岗位设置、人事分配、财务运行、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学生工作、后勤社会化体制运行,在定编定岗、全员聘用基础上,加强管理,强化考核,改革原有的分配模式,实行年薪制。同时出台教师进修制度,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每年以20%比例选派教师脱产进修;还出台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优秀教师的5项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人才开发服务等一系列新的机制。

(三)针对特殊生源,采取特殊教育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民办高校生的录取分数普遍低于普通高校,二级学院1999年低于母校60至70分,专修学院低于高考分数线下100分甚至更多。目前我省民办高校普遍采用了介于高中与普通高校之间的管理模式。

1.加强上课、自修、考试等全过程的管理。浙师大行知学院、浙工大之江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学校实行早晚自修、全天排课、模拟考试等教学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学习

2.加强班主任工作。新时代专修学院、育英文理专修学院、杭商院国际经贸学院等学校实行班主任负责制,注重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把好毕业生质量关。各民办高校都在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合格人才上下功夫。树人大学连续12年向社会输送的3000多名毕业生,由于质量较高、专业适应市场需要,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二、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一)体制方面

我省民办高校(含按民办机制运作的高校),办学主体是多元的,有依托原有公办校办学的二级学院,有地方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有多个企业联合实行股份制办学的,也有单个国有企业或单个企业主纯私人出资办学的,还有民主党派独立或与企业共同办学的。共同的问题是:

1.在民办高校中如何建立健全党组织。目前民办高校中行政、教学负责人中的中共党员,个人可回原单位参加组织生活,但是作为高等学校,在教师、学生中如何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建立党的组织?党组织负责人与学校管理层的关系应如何处理?

2.办学者与举办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党委(总支、支部)、校长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协调?例如,温州大学上有教育产业集团、下有九个二级学院,共有三个层次的董事会。是企业家办教育,还是教育家按教育规律来办教育?如何正确处理“两权”、“三权”甚至“多权”的相互关系,做到既各自分工负责又要齐心协力,是摆在民办高校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

3.民办二级学院与母体院校的关系问题。存在放手不够,权责不清等现象,没有真正理顺关系,做到四个独立。

4.举办民办高等院校的资格认定问题。我省允许民办高校、二级学院按教育成本收费,高额的学费收入,使高等教育被社会上视为无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各路人马千方百计参与教育市场竞争教育产业化的倾向有所加剧。这是否意味着无论企业、团体或个人,只要有办法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就允许其开办高等学校?

5.产权界定和利益分配问题。有的民办高校,创办时齐心协力,产权的界定和利益的分配往往都被忽视,办到一定规模后,问题就显山露水,出现争权夺产的内讧情况。若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学校的正常发展情况将很难维持。

(二)资金和收费方面

民办高校实际上是靠民间资金,一部分学校是银行贷款先搭个架子,然后靠学费来支撑,甚至靠学费来还贷。由于急于在短期内收回建校投资,我省民办高校的年学费连续两年是1.5万元,有的甚至更高,一名本科生四年学习生活的总费用接近10万元。如此高的费用,绝大部分学生难堪重负。浙江虽然达到小康水平,但长期的高额学费,百姓是否能够承受?2000年高考,我省有8800多名考生没有填写志愿,据了解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达不到公办高校录取分数线,又无力承受民办高校的费用,只得自动放弃录取机会。相应地,也有一部分民办高校招生不足,长此以往,会造成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三)招生方面(www.xing528.com)

1.2000年二级学院招生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造成20多所省内外民办二级学院招生的“贫富”不均。2000年浙大城市学院计划招生1200名,但第一志愿上线人数有2321人,超出计划一倍以上,学校决定扩招300余名。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的计划招生949名,而第一志愿的上线人数是2212人。除了上述两院校外,其他省内民办二级学院第一志愿均未招足,有的学院计划招生500人,但第一志愿上线考生只有89人;受取消师范类学费优惠政策的影响,师范院校的二级学院第一志愿上线人数都不到计划招生人数,个别第一志愿上线考生甚至少于招生数的1/4。

2.随着民办高校逐渐增多,生源竞争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质量和收费逐渐成为民办高校竞争的一个重要筹码。省外的各家民办高校在我省招生形势异常火爆。如渝州大学招生9人,第一志愿上线考生799人;郑州大学招生50人,上线考生达249人。其他几所外省民办高校的生源也较为充足。分析其火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收费较低。我省民办高校收费普遍为每年15000元左右,而外省民办高校每年只收6000~8000元,只有我省收费的1/2左右,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3.为了解决我省二级学院生源不足的困难户,省招办决定用考生补报志愿的办法,通知1.4万名考生补报第三批二级学院的志愿,只有800多人补报志愿。虽然经过努力第三批总数超额完成了录取工作,但是不少学校未完成招生计划。

(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民办高校专职教师少,师资匮乏是我省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1.民办高校师资培养任务艰巨。部分以一所中专为基础或多个中专合并转制而成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量在职教师存在着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教学、科研水平没有达到高等教育标准的情况,需要一段培养、进修、提高的过程。

2.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招聘来的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档案一般挂靠人才交流中心。由于工资待遇不高,加上政治、生活待遇、工作条件与公办教师不同(评先进、评优、住房等),往往留不住人才。有的民办高校从“三北”地区招聘来的教师,将户口落下后不久,就开始跳槽到其他待遇好的高校。

3.从本省各学校聘任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但去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任务不堪重负,有的每周要上14至18节课,如果再到民办高校任教,精力上顾不过来,科研和进修提高也会产生新的问题。而聘用退休教师上课显然有一个教育观念、方法和知识更新的问题。2001年高校再度扩招,民办高校的师资来源更令人担忧。

(五)专业设置和学校升格方面

1.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比较雷同,基本以人文经管方面为主,大都集中在计算机、文秘、外贸、英语、旅游、经管、会计金融等短平快专业,而我省经济建设发展急需的工科方面的专业设置较少。专业设置不合理,势必影响几年后毕业生的就业。在人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毕业生的就业率将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生存。

2.民办高校大多是大专,今年的招生计划中,大专生已占总招生数60%左右。不仅本、专科比例失调,也对一批大专级民办高校的生存、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要求在试招本科的基础上,正式由大专升格为本科的呼声日趋高涨。

三、意见和建议

(一)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1.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减政放权,认真总结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敢于破除阻碍高等教育发展的陈规陋习,积极探索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高等教育的新路子。

2.借鉴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的思路,重点办好一批能代表浙江教育水平的高等院校,有计划地将非重点的一般院校分批改制为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办学方针,把学校真正办成自主办学、自筹经费、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3.降低过高学费,实行按质论价。对于国有民办的院校,其新增校产为国家所有,政府应给予贴息支持,甚至采用政府向银行按揭的还款方式对民办高校和二级学院的基建给予优惠政策。不能把建新校的成本全部分摊到学生和家长头上。对私人或企业投资的高校,应按其投资额,规定合理的回收年限。政府要出台有关法规,明确界定教育产业的内容和范围,规定教育产业运作的规范和必要的监管措施。在加强对教学成本核算监管的同时,向社会公开收费情况、资金流向和财务管理,从根本上杜绝把教育当作“摇钱树”的现象。

4.在民办高校建立教学与经营相分离的体制,明晰投资各方相应产权。企业家不参与、不干涉教育,其投资回报主要从其投资兴建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产业来获取。教育家治校,日常的教学、科研及与教育相关的人事、财务由教育家决策,特别是校园文化不应受企业的制约。作为过渡的二级学院应尽快实现四个独立:独立法人、独立校区、独立财务、独立办学,真正成为独立办学的实体。

5.出台关于民办高校党的建设的若干规定,在民办高校包括民主党派创办的院校,建立健全党组织。党组织主要负责贯彻党的教育路线和保证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起到监督保证作用,同时把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建设好,起到党的助手作用。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应统一由浙江省委教育工委管辖,以便组织民办高校的教学、行政负责人及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交流和研究民办高校的共同性的问题。

(二)创造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环境

1.抓住机遇,使我省民办高等教育有一个更大的发展。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势头,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还会长期存在,社会力量办高等教育的热情还将持续。应抓住国家重视社会力量办学,把高等教育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继续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使民办高校的招生比例逐年提高,从目前的1/3逐步扩大到1/2甚至更高,逐步接近国际上的比例。

2.全方位、多层次办学。拓宽办学思路,探索多元化、混合式等办学模式,允许同一学校既搞学历教育,又搞非学历教育;既开办职后培训,又有职前的学历教育,把重点放在面向社会,培养多层次、实用型人才上,形成各校自己的办学特色。鼓励民办高校形成规模效益,走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道路。

3.既热情支持又从严审核民办高校升格。要制订一系列民办高校升格考核的办法,通过试招本科班,使符合条件的民办大专院校逐步升格为本科院校。允许符合条件的专修学院,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同时给民办高校招生自主权,允许民办高校有备取生等招生形式,以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扩大其办学规模。

4.加强对专业设置的指导。(1)建立民办高校协会,请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管理部门,根据人才市场的状况,定期公布社会上对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目前高等学校各种专业在校生的情况,预测今后几年人才需求的方向,协调和引导民办高校合理设置专业。(2)加强宏观调控,减少雷同的专业设置。鼓励民办高校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短线专业的招生规模,办出自己的特色。例如,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注意培养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能为我省中小企业服务的外语、经贸、会计、税务电子商务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5.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1)对民办高校在土地审批、立项、规划等方面予以倾斜,在建校征地收费等方面予以减免;(2)政府制定有利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并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好的民办高校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资助;(3)对培养当地急需人才的专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4)对民办高校逐步开办信用贷款业务,对优秀民办高校的基本建设贷款予以贴息扶持;(5)对国有民办的高校和二级学院实行贴息贷款,因其固定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故不应把建校成本摊入办学成本。

我省民办高校正在蓬勃发展,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抓住、利用好这一时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积极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和探索,引导规范民办高教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另一方面及时总结民办高校的经验,促进公办高校的改革,实现浙江教育的新跨越,把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原载2001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