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学在给在校学生做就业指导时,总会说到目前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大学生就业很难,这甚至于让很多学生的家长开始觉得读个大学也不过如此。当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提前为就业做好准备。我知道很多职业指导老师都喜欢使用大型供需见面会场景的照片,一般都是人山人海,来突出就业形势的严峻。对于这种招聘会,一般的新闻报道基本也是这样的基调——大学生招聘会空前火爆,求职人数巨多,就业再遇寒冬。
很多人都会讨论每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难的原因。有人说,大学生就业难与扩招有关系,说供大于求,社会需求其实没那么多。如果不扩招,不上大学的那部分人可能还是高中毕业身份,会选择复读或者直接就业,其实这样看来,我们国家总的劳动力供应是没有增加的,只是大学生增加了。如果真要将大学生就业归咎于扩招,估计教育部会很不高兴,毕竟这是人才战略。
有人说,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专业设置有关系。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就业“红牌”专业,分别为: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而且与2010年和2011年的一样,这些专业就业相对较难。然后报读这些专业的人就会少起来,就业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其实每个专业都有一部分学生会跳出这个专业就业,很多人认真地学了4年,最后舍弃了自己的专业,这已经不是专业设置的问题了,专业的存在一定是有它的社会需求性的。只是一开始为什么要读这个专业呢?
有人说,就业率和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有关。政府在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同时保障农村等基层人才的供给,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的举措。尽管现实中大学生总体上就业很积极,但还是有很多人指责他们就业观念转变不好,不愿意吃苦,奉献意识不强。试问一下,说这些指责话的人,你们的子女有多少是去基层、去农村的,在大城市生活习惯了还愿意去吗?那些农村出来上大学的为什么就一定要回去呢?说实话好不容易考出来,为的就是换个环境。其实更高的目标、利己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那些真的愿意去基层就业的人是提前实现了马斯洛的层次发展,也或许他们背后有个巨大的梦想。(www.xing528.com)
有人说还是经济的问题,尤其是经济结构的问题。2012年初,郎咸平就提出了关于中国大学生为何就业难的评述,提到了产业链的概念。郎咸平就分析过产业链和大学生就业有很大关系。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七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及终端零售。而我们很多都集中在加工制造,甚至帮助别人制造,所以我们国家的工业经常被别人称为“made in China”,需要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职业。而这个往往又是我们大学生不愿意去做的。比如说现在的大学生一听到生产线,一听到三班倒就会内心抵触,毕竟这真的很累。所以这个社会在呼唤创新、创业,给大学生多提供就业和发展机会一定是通过创新来改变的,要不然真的是和农民工“抢饭碗”了。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复杂,主要原因有:要么就是经济不好,需求减少;要么就是大学生的职业定位不当,不太符合实际,主动放弃就业。因此大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就业难”的背景下,做好自我定位的合理调整,适应社会实际,主动就业,才是解决就业难的重要途径,有时候甚至要忘记自己是大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