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儿常见病的家传秘方,有效验录

小儿常见病的家传秘方,有效验录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小儿生机旺盛,形体脆弱,易病易愈,变化较快,故宜及时治疗,还须避免过寒、过热、偏攻、偏补之品。小儿有些病与大人相同,有些病则现已灭绝或罕见,现就一些常见儿科病作一讨论。

小儿科是专门研究小儿的保育、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中医把14岁以下儿童称为小方脉,因他们语言未成熟,须由医生审病论治。小儿生机旺盛,形体脆弱,易病易愈,变化较快,故宜及时治疗,还须避免过寒、过热、偏攻、偏补之品。小儿有些病与大人相同,有些病则现已灭绝或罕见,现就一些常见儿科病作一讨论。

一、脐风

脐风又名四六风,因断脐处理不当所致。初起啼哭不止、口松不乳、喷嚏、寒热无汗,继则时时口噤蹙眉、口唇发青、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痰涎壅盛、乳水不进,如挟风热则壮热口燥、面赤唇干、大便不通、小便色赤,虚寒者则面白肢冷、大便溏泻,应对证论治。

(一)辨证治疗

1.初起表证,宜解表祛风,可用陈皮3g,防风6g,苏叶3g,姜朴3g,枳壳3g,木香(煨)3g,僵蚕(焙)3g,钩藤6g,甘草3g,生姜引,水煎服。可少量多次,分次服。

2.症见口噤不开,四肢抽搐,宜祛风镇惊。可用蜈蚣1条,钩藤6g,辰砂(水飞)3g,僵蚕3g,蝎尾3个,麝香0.3g,竹沥适量,上药共末,竹沥送服0.3~0.6g,日2~3次。如果风挟热者,可在上方中加柴胡、黄芩、龙胆草、赤茯芩、桔梗、蜣螂(去翅足)、大黄、生甘草;如果风挟寒者,可在上方中加附子、人参、白术、干姜。可用水煎加减药物之药汤送服上药。

(二)针灸治疗

然谷(针灸)、照海(针灸)、脐周青筋(灸)。口噤者加针颊车、合谷、地仓。

二、顿咳(百日咳、疫咳、鹭鸶咳)

由于风、温疫邪所伤,内有痰火,肺经郁热所致。初起似感冒,后则咳声阵发,一气连咳数十声,涕泪俱下,弯腰曲背,咳出黏痰才能暂停,咳嗽快停的时候常伴鸡鸣尾声,尤晚上较重,眼泡浮肿,病程较长难愈,是一种传染病。

1.初期 症如感冒,一两天后一般症状减轻,咳嗽加重,宜解表宣肺,可用桑白皮6g,百部3g,前胡6g,防风6g,白前3g,紫菀6g,桔梗6g,连翘6g,甘草3g,水煎服。

2.咳期 7日左右咳嗽加重,甚则呕吐,衄血或痰中带血,宜润肺祛痰,可用百部6g,葶苈子6g,芦根10g,杏仁6g,白茅根6g,紫菀6g,瓜蒌6g,冬瓜仁12g,甘草5g,水煎服。热盛可加石膏、天冬、麦冬、生地黄等。

3.后期 后期即恢复期,咳嗽渐减,咳声无力,气短声底,潮热颧红,唇色淡白,精神倦怠,宜清肺脾,可用孩儿参6g,白术6g,茯苓6g,沙参6g,地骨皮6g,瓜蒌6g,麦冬6g,五味子3g,桔梗6g,甘草3g,水煎服。

三、胎毒

小儿生下后,皮色发赤,或渐生疮疡,久而不愈,因胎中壅热所致。宜清热解毒,可用生地黄6g,黄连6g,金银花6g,连翘6g,赤芍3g,木通3g,荷叶3g,甘草2g,灯芯1g,水煎后少量多次服。

四、麻疹

麻疹又叫温疹、疹子、痧子、糠疮、正疹等,是小儿常见病,冬春季易发,有终身免疫。正常情况下,初起症似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喷嚏,鼻塞流涕,眼胞浮肿,红赤羞明,眼泪汪汪,烦躁不宁,3~5日后出现皮疹,先现于耳后颈项,叫见标;见标后身热不退,目赤咳嗽加重,鼻干口燥,烦躁不安,疹由颈面部向下发展到胸腹、背、四肢和手足,疹隐隐显于皮下,后则渐大,磊磊于皮肢之间,红而光泽鲜明,3天左右,手心与足心皆出疹,叫出齐;疹出齐后则毒败邪去,再过二三日收疹后渐痊愈。如果疹出不透或麻毒内陷,就会合并其他病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麻疹主要以护理为主,如有逆症,可随时治疗。

1.疹前 从开始发热到见标,一般需三五天,3岁以下小儿指纹色泽红而浮露,患者嘴里靠近犬牙的颊黏膜上可见针头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称“麻疹黏膜斑”,或在耳后隐约见疹。这个时期,若发热好多天而疹出不畅,切忌用药过寒过热,寒凉会使热毒内陷,温热会致热毒更甚,故宜发散透疹,可用升麻3g,葛根9g,前胡3g,连翘9g,金银花9g,桔梗6g,竹叶3g,荷叶2g,牛蒡子6g,豆豉6g,荆芥3g,防风3g,甘草3g,水煎服。或用芦根9g,荷叶3g连翘6g,蝉蜕3g,桔梗6g,甘草3g,水煎服。口干加天花粉;腹泻加猪苓、滑石;鼻衄加生地黄、牡丹皮;怕冷无汗,手足冷,兼有表证的加荆芥、防风、苏叶、麻黄;有汗去麻黄;胸膈不快加枳壳、木香。

2.出疹 从见标到出齐,一般需三四天,这时高热咳嗽,眼眵增多,心烦口渴,咽痛厌食,尿黄微泻,疹子大小不一,初起细碎,渐次加密,色泽鲜明,疹突起可摸及,压之色退,唇色焦红,舌质红绛,苔黄脉滑数有力,指纹红紫,属正常状态。如果疹子出的不齐或发热过高,宜清热解毒透疹,可用金银花9g,连翘6g,芦根6g,桔梗6g,蝉蜕6g,牛蒡子6g,豆豉6g,葛根6g,荆芥6g,薄荷6g(后下),水煎服。咳嗽加杏仁、贝母;疹出色紫、高热不退加黄连、板蓝根、红花;如果气急鼻煽、口唇青紫、热壅肺胃,可加石膏清胃;若神昏谵语加犀角、黄连,或服牛黄清心丸、紫血丹等;高热抽搐加全蝎、蜈蚣;大便溏泻加薏苡仁。

如果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身热不扬、出疹色淡,或四肢厥冷、元阳虚弱不能托毒外出,宜扶阳托毒,可用党参6g,肉桂3g,黄芪18g,桔梗6g,百合3g,紫菀6g,阿胶3g(烊化),当归6g,地黄6g,紫苏6g,薄荷3g(后下),甘草3g,水煎服。

3.疹后 出齐到收疹,一般三四天,若无并发症,发热渐退,想吃东西,疹子先出的先收,疹退后皮肤有糠样脱屑,且收后留有色素沉着,10日后消退。这一时期如有口唇干燥、口渴、咳嗽等津液耗损症状,宜养阴生津,清除余邪,可用沙参6g,麦冬6g,桑叶3g,扁豆6g,天花粉6g,芦根6g,水煎服。

五、惊风

小儿惊风有急、慢之分,凡抽搐骤发者称急惊风,由他病渐传者,称慢惊风。主要症状有搐(抽搐)、搦(十指开合)、掣(肩膊摇掣)、颤(手足颤抖)、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引(臂如开弓、手如挽弓)、窜(目睛上视、目直似怒)、视(目斜视而露睛不活)八候,壮热神昏,痰涎壅盛等。

(一)辨证治疗

1.急惊风

(1)痰证:咳嗽气促,满嘴痰液,喉有沥沥水声。宜清热化痰,可用黄芩6g,黄连3g,橘红5g,半夏5g,胆南星5g,桔梗3g,麦冬5g,枳壳5g,竹茹5g,甘草3g,水煎服。

(2)热证:神昏谵语,目赤口燥,高热喜冷。宜清热镇惊,可用石膏9g,黄连6g,生地黄6g,玄参6g,犀角3g,羚羊角2g,木香3g,寒水石6g,牛黄0.3g(另包),麝香0.05g(另包),安息香0.3g(另包),朱砂0.3g(研末另包),水煎诸药冲牛黄、麝香、安息香、朱砂服。

(3)惊证:神志不宁,惊悸不安,烦躁易动。宜镇惊安神,可用龙胆草3g,青黛3g,牛黄1g,黄连3g,防风3g,钩藤3g,龙脑1g,麝香0.1g,琥珀3g,共为细末,每服1~3g,温开水送服。

(4)风证:八大症状俱见,发作剧烈,病情较重,宜镇惊息风。病情急者,先用皂角入鼻内取嚏通窍或针灸急救,再用羚羊角1g(锉末冲服),犀角1g(锉末冲服),天麻3g,钩藤6g,全蝎2枚,茯神6g,人参3g,甘草1g。水煎诸药,冲羚羊角、犀角末服。

2.慢惊风 多继发于各种重病或久病之后,除具有八大症状之外,多兼面色苍白,形体消廋,神疲力乏,抽搐无力,时而发作,甚至昏迷不醒,脉弱无力。若挟热还见身热口渴、心烦吐痰等症;挟寒则见舌淡无华、睡中露睛、口鼻气冷、额部出汗、四肢厥逆、呕吐清水等。本证治疗以温补脾胃为主,兼佐平肝息风。

挟热可用白芍6g,地黄6g,阿胶3g(烊化),麦冬6g,牡蛎6g,龟甲6g,鳖甲6g,五味子5g,钩藤6g,天麻3g,甘草3g,水煎服。

挟寒可用附子3g(炮,先煎),党参3g,白术5g,白芍5g,阿胶3g(烊化),天麻5g,钩藤6g,蝎尾3只,蜈蚣1条,干姜3g,炙甘草3g,大枣7枚,水煎服。

(二)针灸治疗

每次选取2~3穴,急惊风宜泻,慢惊风宜补,寒可加灸。

1.急惊风 十宣(放出血)、印堂、人中、合谷、太冲、曲池(均泻)。发热加外关、大椎;痰多加列缺、丰隆;口噤加颊车。

2.慢惊风 神庭、天枢、关元、气海、足三里、尺泽、大椎、肝俞、脾俞、胃俞、肾俞。

六、疳积

疳积是小儿消化不良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皮肤干燥,午后潮热,厌食或多食,大便不调,尿如米泔,头大颈细,腹大筋青,萎靡不振,烦躁易动,夜睡不宁或磨牙、揉鼻、挖耳等。中医有心疳、脾疳、肺疳、肝疳、肾疳五疳之说,但症状很难分清纯属何脏,一般都混合出现。不过,食积、虫积和脾胃虚损者多见。

(一)辨证治疗

1.积滞所伤 面色黄暗,体瘦肢困,脘部胀满,怕按怕揉,乳食不佳,食后呕吐,大便溏或干,易哭易怒,指纹有滞色,苔浊而腻,脉软而滑或数。宜消积导滞,可用神曲6g,麦芽6g,槟榔6g,陈皮3g,青皮3g,枳壳3g,三棱3g,莪术3g,黄连3g,山药6g,使君子3g,共研细末,每服3g,日服3次。

2.虫积所伤 面黄肌瘦,头脱稀疏,烦躁不安,食不知饱,嗜食异物,肚腹胀大,时时肚痛,睡觉磨牙,脉弦细,眼睑多有青筋或青斑。宜健脾驱虫,可用党参9g,茯苓6g,白术6g,陈皮6g,青皮3g,山药6g,当归6g,使君子肉6g,神曲12g,芦荟1g,乌梅6g,甘草3g,共末为丸,每服3g,日服3次。

3.损伤脾胃 枯体瘦,哭喊无力,消化不良,腹部凹陷,四肢不温,唇舌淡白,脉细无力,指纹淡。宜补脾养胃,可用党参3g,白术6g,茯苓6g,扁豆5g,薏苡仁5g,山药6g,砂仁3g,建曲10g,甘草3g,水煎服或共末为散服。气短自汗可加黄芪、当归、大枣;小便少大便干宜补津液,可去茯苓、白术,加沙参、石斛、麦冬、火麻仁等。

(二)针灸治疗

1.用三棱针点刺四缝穴,隔日1次,4次为1疗程。

2.捏小儿脊背,从长强捏至大椎,反复推捏7遍为1次,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3.针灸取穴:合谷、外关、曲池、三里、商丘、三阴交、下脘、中脘、章门、天枢、脾俞、胃俞。每次2~3穴,针之。

七、遗尿

小儿遗尿,主要因肾气不足而致,宜补肾固涩。可用桑螵蛸6g,五味子6g,牡蛎6g,龙骨6g,巴戟肉6g,益智仁6g,菟丝子3g,水煎服。或用桑螵蛸60g,覆盆子60g,甘草6g,

共炒至焦黄,加酒少许搅匀,凉透研细末,装瓶内,日服2次,次服2~3g。

八、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多因胃肠功能紊乱所致,夏秋季常见。便次较多,轻者呈黄绿色稀水,有酸臭味,或兼呕吐,低热而清醒;重者大便呈水样,呕吐黄绿色或咖啡色物,烦躁发热,肚胀嗜睡,甚则虚脱,治疗不当,常形成脱水。

1.食滞 因食滞腹泻,常伴呕吐不食,吐物为未消化食物,大便黄绿而臭,肚子痛,脉滑,指纹紫滞。宜消食化滞,可用炒山楂6g,炒神曲6g,炒麦芽6g,白茯苓5g,法半夏5g,莱菔子6g,广陈皮5g,厚朴3g,苍术3g,甘草3g,生姜为引水煎服。呕吐加藿香、竹茹;肚胀加木香;肚痛加白芍、炙甘草。

2.寒湿 因寒湿所致,便稀如水,每日十余次,腹胀肠鸣,四肢发冷,苔白腻,脉迟缓,指纹暗,宜温中利湿,可用制附子6g(先煎),桂枝3g,白术6g,泽泻6g,猪苓6g,炮姜6g,云茯苓6g,车前子6g(另包),陈皮3g,厚朴3g,莱菔子6g,炙甘草3g,水煎服。

3.湿热 起病较急,腹泻水样,喷射泻出,肛门灼热红赤,泻次较多,日达数十次,小便短而黄赤,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抽搐,苔白腻或黄燥,脉滑数,指纹紫色。宜清热利湿,可用葛根6g,黄芩6g,黄连6g,陈皮5g,茯苓6g,半夏5g,藿香3g,甘草3g,生姜为引水煎服。尿少加滑石、车前子;吐酸水加吴茱萸;呕吐加竹茹;高热加石膏、知母。(www.xing528.com)

4.虚寒 久虚滑泻,便稀味腥,量少次多,四肢不温,哭声无力,形体消瘦,舌淡无苔,脉细弱,指纹淡。宜温阳健脾,可用人参6g,陈皮3g,扁豆6g,白术6g,砂仁3g,薏苡仁9g,山药6g,莲子6g,赤石脂6g,桔梗3g,肉豆蔻6g,炙甘草3g,水煎服。

九、儿科验方集锦

1.胎毒 黑芝麻,白糖等份研,频灌服,乳母亦同服。

2.大便闭 胡麻油适量,灌服。或用甘草、枳壳各1撮,煎汤灌服。

3.小便闭 葱白1把,煎汤灌服。

4.吐乳 蓬莪术研末1撮,绿豆煎汤灌服。

5.夜啼 当归、胎衣共末,人乳调服1撮。

6.脐风 独头蒜放脐上,艾灸至口出蒜气,并以蒜汁点鼻内。

7.百日咳

(1)鸡苦胆1个,取汁加白糖调成糊状,1岁日服1/4,2~3岁日服1/2,3~5岁日服1个,5岁以上日服2个,每日分2次饭后服。

(2)川贝母3g研末,装鸡蛋内蒸熟吃,早晚各1个。

(3)白前6g,百部6g,白梨1个,同煮服,日2次,连服7日。

(4)百部9g,桑叶10g,枇杷叶6g,水煎加糖,日分3次服。

8.麻疹初期

(1)发热咳嗽:金银花6g,芦根10g,甘草2g,水煎服。

(2)疹出不透,烦躁不安:香菜(芫荽)30g,煎汤,用毛巾浸汤拧干后擦头、面、胸腹等处。

(3)疹隐约不出:浮萍草6g,煎水饮。

(4)麻疹初起不透:山川柳1把,水煎服。

(5)心烦口渴:芦根1把,熬水喝。

9.麻疹出疹期

(1)疹出不齐:薄荷叶3g(后下),防风3g,山栀子3g,连翘3g,牛蒡子3g,水煎服。

(2)疹出不透:金银花6g,连翘6g,菊花6g,水煎服。

(3)高热烦渴或神昏,疹色紫赤:生石膏10g,知母3g,玄参6g,生地黄6g,甘草2g,水煎服。

(4)高热抽风:金银花3g,薄荷1g,煎汤送服安宫牛黄丸1g,日服3次。

(5)气血虚弱:党参6g,黄芪9g,升麻2g,当归3g,陈皮3g,白术3g,水煎服。

10.麻疹后期

(1)红皮白萝卜煎汤常服。

(2)忍冬藤茎、叶、花煎汤代茶饮。

(3)芦根同蔗糖水煎代茶饮。

(4)麻疹高热:鲜苎麻根40g,捣汁,加等量开水1次顿服。

(5)低热持续不退:地骨皮6g,知母6g,沙参6g,茯苓6g,桑白皮3g,水煎服。

(6)疹后失声或音哑:硼砂、儿茶等份研末,冷开水调服1g。

(7)疹后眼生云翳:谷精草15g,柿饼7个,水煎后放凉,再煎再凉,共煎六七沸,连汤和柿饼吃下。

(8)疹后腹泻:扁豆10g,石斛6g,木通3g,滑石6g,甘草1g,水煎服。

11.预防麻疹

(1)金银花10g,菊花6g,贯众6g,大青叶10g,水煎服。连服2~3天,日1剂,服2次。

(2)紫草根3g,甘草2g。水煎服,连服2日,每日1剂。

(3)贯众6g,升麻5g,甘草3g,水煎服,隔日4剂,服3剂。

12.疳积

(1)艾叶1把捣烂,加酒和胡椒末适量调成糊状,敷脐上,每日1次。适于虚寒证。

(2)白矾用陈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固定,每日1次,适于虚寒证。

(3)朱砂2g,琥珀2g,滑石6g,黄芩10g,共研为末,每服2g,日服2次,适于湿热郁结。

(4)辣蓼6g,风尾草3g,火炭母3g,水煎服,日2次,适于积滞所伤。

13.小儿遗尿

(1)乌药、益智仁等份为末,每服3~6g,日服2次。

(2)补骨脂10g,炒存性研末,每服3g。

14.小儿惊风

(1)小儿惊风阳证(急惊风):黄连6g,钩藤6g,朱砂0.5g(研末冲服),琥珀1g(研末冲服),甘草6g,水煎服。多啼加牛黄;不语加猪心血;急惊抽搐加天南星、全蝎。

(2)小儿惊风阴证(慢惊风):人参3g,天麻3g,南星3g,附子6g(炮,先煎),黄芪9g,甘草3g,半夏6g,生姜为引水煎服。

(3)小儿惊痫后失语:南星6g研末,猪胆汁调后,水冲服3g。

15.小儿腹泻,手足心热 沙参5g,白术炒5g,茯苓5g,焦三仙各6g,鸡内金3g,知母3g,陈皮3g,甘草2g,水煎服。

16.小儿胎寒,腹痛吐乳 姜黄、乳香、没药、木香等份研末,服1撮或水煎服。

17.小儿伤乳 香附、神曲、麦芽、陈皮、砂仁、炙甘草等份为末,每服2~5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