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
医案
李某,女,52岁。
2006年9月7日初诊。患者在半年前腹泻鸭溏便,日常3~4次,饮食尚佳,未治泻止,后连续5天未大便,腹胀恶心,食少纳呆。后发高热,血淋5天,头晕,腰胀痛,小便频数、短赤涩痛,腹胀烧心,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继而脸、足水肿,腿痛。遂住院治疗,诊为肾盂肾炎。检查:体温38.9℃。化验尿蛋白+,红细胞5~10个/HP,白细胞6~8个/HP,脉沉弦滑,舌质红,苔黄腻。证属下焦湿热,膀胱蕴毒。服药2帖后,体温降至正常,腰不痛,小便色黄,稍有涩痛。脉右弦细数,舌质红,苔黄腻。连服18帖后,小便正常,脉沉弦,舌苔正常。
肾盂肾炎是。肾实质及肾盂肾盏系统受细菌侵袭而引起的感染性疾患,也属于尿路感染的病变范畴,又称为“上尿路感染”。
肾盂肾炎系临床的常见病。国外对18万人健康普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本病的发病率为0.92%,且多见于女性。国内资料统计表明,男性发病率为0.25%,女性为2.37%,其中育龄妇女尤其是新婚、经期、妊娠以及更年期和老年女性,其发病率可高达6%。值得重视的是很多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由于不能彻底治愈而反复发作,转为慢性,终致肾功能衰竭者日趋增多。据报道,因慢性肾盂肾炎导致肾功能衰竭者,仅次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在透析和肾移植的患者中,慢性肾盂肾炎约占20%。
病因
肾盂肾炎致病菌中以大肠埃希菌为最多见,占本病患者的47%~78%,其次是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产气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自抗生素和免疫抑制药广泛应用以来,真菌性感染日渐增多。病毒及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引起者也有报道。
本病感染的主要途径是上行性感染,即细菌经由下尿道、膀胱、输尿管逆行上至肾脏而发病。女性由于尿道较短;育龄妊娠时输尿管平滑肌松弛以及膨大的子宫压迫输尿管;更年期、老年女性因雌激素减少,不能刺激输尿管的蠕动;以及新婚、经期等是造成细菌繁殖感染上行而引发本病的主要易感因素。其次是血源性感染,人体任何部位有感染病灶或败血症时,细菌可自血液侵入肾脏。再次是淋巴管感染,在膀胱发生炎症时,细菌可沿输尿管周围淋巴管波及。肾脏;在结肠炎、阑尾炎时,细菌也可沿升结肠或结肠的淋巴管侵及。肾脏。另外,尿路手术、器械以及膀胱镜检查、导尿而直接感染也可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
慢性肾盂肾炎多由于急性肾盂。肾炎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一般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者为慢性。其症状表现复杂、轻重不一,有的常无明显症状,仅有细菌尿和尿中少量白细胞和蛋白:有的仅表现有疲乏感,不规则发热,腰酸等;有的可有长期反复发作尿路感染病史,发作时有急性尿路感染症状;也有相当一部分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完全无尿路感染病史,慢性肾盂肾炎病程可持续数年或达数十年之久,最终可逐渐产生肾功能衰竭,主要表现为乏力、消瘦、厌食、恶心等,可有高血压、贫血和尿素氮、血肌酐上升等一系列肾功能不全的症状,最终成为尿毒症,预后多不良。
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管功能常先受累,患者在血尿素氮升高前,可有多尿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尿钠、钾排出过多,可有继发性肾小管酸中毒。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5型:
Ⅰ型:反复发作型,多为急性肾盂肾炎发展而来,发作时有膀胱刺激症状,伴有全身感染性症状。
Ⅱ型:血尿型,以反复发作血尿为特征,应与肾脏结石、肿瘤、结核相区分。
Ⅲ型:长期低热型,以反复低热为特点。
Ⅳ型:高血压型,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应与高血压病相区分。
Ⅴ型:无症状性菌尿,以菌尿为其主要表现,容易漏诊。慢性肾盂肾炎经B超、X线静脉肾盂造影常有特征性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
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或尿路造影的特征性改变。根据Hodson诊断标准:局灶性粗糙的皮质部瘢痕及相应部位下面乳头收缩和肾中盏变钝、扩张,瘢痕常见于肾脏的上下极部位。
尿常规及肾功能变化:可以出现真性细菌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能是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一个重要预后指标,大部分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克。
慢性肾盂肾炎多见于正虚邪实的虚实夹杂证,以肾脾不足为主,兼有湿热余邪未清,应扶正祛邪,标本同治,治疗原则为调补脾肾和清热利湿并重。
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盂肾炎的膀胱湿热证,可用“八正散”等方短期治疗,俟急性膀胱刺激症状控制后,即可根据正虚表现及尿路症状辨证论治。
1.肾阴不足,湿热留恋
主证:腰酸腰痛,头昏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尿频而短,尿热涩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清热利湿。(www.xing528.com)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味。
用药:生地黄15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白茅根15克,车前子15克,蒲公英15克,川牛膝15克。
随症加减:如肾阴虚兼膀胱湿热较重,尿路症状明显,或尿血,苔黄或腻,脉濡数者,可用猪苓汤(猪苓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阿胶10克,滑石10克)合导赤散(竹叶20克,通草10克,生地黄20克,甘草6克,白茅根30克,墨旱莲20克,山栀10克)。
2.气阴不足,上盛下虚
主证:若腰膝酸软,小腹微胀,小便涩滞,尿意不尽,心烦失眠,乏力气短,口干口渴,舌尖红,脉细数,属气阴不足。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利湿。
方药:清心莲子饮。
用药:黄芩9克,麦冬12克,地骨皮9克,石莲肉6克,白茯苓15克,人参6克,车前子15克,甘草3克。
随症加减:慢性肾盂肾炎非急性发作期,常以上述阴虚兼湿热者较多见,此时湿热最易伤阴。如久病不愈,阴损及阳,亦可致气虚阳虚。若以脾气虚为主者,可用参苓白术散(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脾气不足、中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黄芪18克,炙甘草9克,白术9克,人参6克,当归3克,升麻、柴胡、陈皮各6克);肾气虚为主者,可用菟丝子丸。
3.脾肾阳虚,余邪未清
主证:腰膝冷痛,尿涩不畅,淋沥不尽,夜间尿频,面浮足肿,神疲乏力,纳呆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健脾,化湿通淋。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味。
用药:生地黄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桂枝6克,附片6克,车前子15克,川牛膝15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薏苡仁15克。尿频、夜尿多者,加益智仁15克、菟丝子15克;小腹坠胀者,加升麻10克,柴胡10克,党参10克。
随症加减:中气下陷,小腹坠胀,尿滴而下,加升麻10克,柴胡10克,党参10克,补气升清。肾阳虚,舌红、苔少,加生、熟地黄各12克、龟版6克,滋养肾阴。阴虚火旺,面红,烦热,尿黄赤或伴有灼热不适者,可用知柏八昧丸(熟地黄12克,炒山药15克,山萸肉12克,牡丹皮9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知母9克,黄柏12克)。肾阳虚,加附子6克,肉桂6克,鹿角片3克,巴戟天9克,生姜3克,温补肾阳。伴有水湿,面部或下肢轻度水肿者,去生牡蛎、金樱子、芡实、莲肉等固涩之品,加薏苡仁12克,茯芩12克,泽泻12克,泻渗湿分利。
4.肾气亏虚,湿浊壅阻
主证:小便混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病久小便痛涩消失,形体消瘦,腰酸无力。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
治法:清利湿热,分清泄浊。
方药:萆薜分清饮加减。
用药:萆薜30克,石韦15克,黄柏12克,水蜈蚣9克,车前子15克,茯芩15克,白术12克,莲子12克,灯心草9克,石菖蒲15克。
随症加减:小腹胀,尿涩不畅者,加天台乌药6克,青皮9克,疏利膀胱。伴有血尿者,加大、小蓟各15克,白茅根15克,凉血止血。小便黄赤,热痛明显者,加淡竹叶12克,清心泄热。兼肝火者,配黄连6克,山栀9克,泻肝清火。病久湿热伤阴者,加生地黄12克,麦冬15克,知母9克,滋养肾阴。脾肾两虚,气不固摄者,用膏淋汤(山药15克,芡实15克,龙骨9克,牡蛎12克,生地黄12克,党参15克,白芍6克)补脾益。肾固涩。肾虚血尿者,加阿胶6克,藕节炭12克。
注意事项
慢性肾盂肾炎较难彻底治愈,有的经过积极治疗,达到尿常规检查正常、尿培养阴性后,又可复发,仍应坚持积极治疗,以将再发的病期尽量缩短,预后仍然良好。
患者应注意外阴清洁,特别是经期、妊娠、产后和性生活的卫生。避免受凉感冒,慎房室不节及过劳。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燥腻,多饮水。对症状已控制而尿菌培养长期阳性,以及易感染复发者,可在睡前、性生活后排空膀胱,再服抗菌药1次[如呋喃妥因(呋喃坦啶)50~100mg],对抑菌和预防感染有一定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