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基础知识
中药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之一,它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防病、治病及保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中药资源,其数量达数千种以上。由于这些药物在临床上有其独特的应用形式,因此了解掌握这些药物的来源、采制、性能及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实用了。由于治疗疾病大多以植物药为主,故本书所介绍的均为植物草药,简称草药。在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中药书要数《本草纲目》,这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他耗时三十余年才完成此书,为后人奠定了坚实的医药学知识基础。迄今为止中医药界仍以此为纲,指导着中医药的临床应用。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它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一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是邪正斗争、阴阳失和、升降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的结果。而中医药治疗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帮助机体祛除病邪,调整阴阳平衡,恢复气机协调,达到重建脏腑协调功能的目的。所以熟悉中药的性能,掌握它们的特点,正确使用中药,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
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药物的温、热、寒、凉。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论述每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
升是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是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是发散于外,趋向于表;沉是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有常,出入有序;疾病的病位,无不表现为在上、在下、在表、在里。药物的升降浮沉主要是由药物对机体升降出入异常所引起的疾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于不同部位的疾病治疗趋向论定的。如升麻、柴胡能解在上、在表之邪,举下陷之气则为升浮;厚朴能治在下在里之病,导气机以下行,则为沉降。(www.xing528.com)
归经
归经是指药材在人体脏腑经络产生作用的部位,“归”指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中药的采集季节非常重要,有些药必须此季采掘,过季则无效或无药可采,如夏枯草、墨早莲等。而大多数果实类草药则多在秋季采集,过早采集,药效甚微,如金樱子、苍耳子等。
而对于一些同样的药物,不同的地域则有不同的功效,如贝母,出自四川的称为川贝母治疗久病咳喘较重;出自浙江的称为浙贝母,以治新病实喘更胜。
药物的部位不同有时药名也不同,主治病症及疗效也不尽相同,如金银花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其藤则称为忍冬藤,它的功效与花相似外,还能清络中之热,通络中之滞,具有清热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又如何首乌,入药部位为其块根,主要功效补血生精、通便解毒,而何首乌藤即称夜交藤,它的主要功效为养心安神,祛风止痒等。
林林总总的中草药,构成了中医药学的完整体系,它是现代医学治疗疾病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药治疗肾病的特点所在。
中医学治疗肾病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使很多肾病得以好转或康复,其“简、便、效、廉”的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医学运用四诊,即望、闻、问、切手段诊察疾病,然后采用八纲辨证作出证候诊断,再根据证候选定治法与方药。并借助化验手段,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将有关指标如蛋白尿、血尿、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等作为疗效判断标准。仅从这一点来说中医学治疗肾病是简便的,因而方便于广大的肾病患者,尤其对较为基层及边远地区的平民百姓易于接受,而且实用。再者从临床疗效来看,对于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学治疗效果较好,不仅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而且有关的理化指标也相应改善,从而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即使尿毒症晚期患者,在没有条件进行透析的情况下,施用中药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有些肾病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较好,如肾病综合征、狼疮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单纯用西医治疗,疗效甚微,或病情反复;而单纯用中医学治疗,疗效缓慢甚或不能控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上述病症,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有起到协同加强和补充的作用。
中医学治疗“八法”
中医学的常规治疗有“八法”,即汗、吐、温、泻、清、补、消、和,在治疗肾病中均有使用。临床常见的以温补、清和法较多见。如中医学认为肾病以“虚”为本,夹杂“邪”证,治疗时以祛“邪”而扶“正”,拟方时多以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兼益气养阴、滋肾健脾等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