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麒派祖师周信芳:京剧艺术的深远影响

麒派祖师周信芳:京剧艺术的深远影响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京剧大师周信芳,因其表演风格与其他老生演员截然不同,故独成一派——“麒派”。麒派艺术不仅风靡江南,而且对全国的京剧艺术影响深远。周信芳,名士楚,浙江慈溪人,1894年1月生。周信芳31岁时曾演出于北京第一舞台及开明戏院,引起了巨大反响。是年,周信芳经田汉介绍,参加了南国社,并演出欧阳予倩的剧作《潘金莲》。周信芳正确地认识到唱念做打只是塑造人物典型性格的手段。有人请教周信芳在艺术上成功的秘诀时

麒派祖师周信芳:京剧艺术的深远影响

京剧大师周信芳,因其表演风格与其他老生演员截然不同,故独成一派——“麒派”。曾与马连良并有“南麒北马”之称。麒派艺术不仅风靡江南,而且对全国的京剧艺术影响深远。1961年11月,文化部为周信芳庆祝演剧生活60年时,田汉曾赋诗一首云:“六十年来磨一剑,精光真使石金开。浑忘眼弱与头白,唱遍山陬与海隈。乃死不辞尊信国,千人所指骂王魁。乾坤依旧争邪正,珍重先生起怒雷。”对这位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

周信芳,名士楚,浙江慈溪人,1894年1月生。祖辈都是仕宦,父亲爱好京剧,由票友下海,唱旦角,艺名金琴仙。周信芳生而聪颖,博闻强记,闻歌成声,父母十分钟爱。因家境窘困,他入私塾就读数日即辍学。6岁,在杭州拜名师陈长兴为师,开蒙戏为《黄金台》,继学《一捧雪》、《打渔杀家》,7岁,以“小童串”为名在杭州拱宸桥天仙茶园登台演出,自此经常为名角配戏,深得锻炼。12岁,随王鸿寿去汉口,开始以“七龄童”艺名演正戏,轰动一时。不久,又随王至沪,入王仙茶园,与孙菊仙、林颦卿等名角同台,备受教益,并拜李春来为师。嗣后便加入乃师组织的春仙茶园,演出于宁沪一带。次年,遂以“麒麟童”艺名在天津余叔岩同台献艺。1908年,14岁的周信芳赴北京,入“喜连成”科班学艺,他经常观摩谭鑫培的演出,自称是谭的私淑弟子,与梅兰芳、高百岁等同台演出,承袭了名家之优秀技艺。

1912年,周信芳回上海,在迎贵茶园演出,打炮戏为《南天门》、《独木关》、《群英会》,博得观众好评。此时,上海戏剧界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政治空气十分活跃。周信芳观看了由汪笑侬、潘月樵以及夏月润、夏月珊兄弟演出的反映现实斗争的时装戏《鄂州血》等,受到很大鼓舞,也演出了《宋教仁》,以此抨击窃国大盗袁世凯。不久,他入新新舞台,常与冯子和合演《桑园寄子》、《三娘教子》等唱功戏。1914年,他自组四喜班,曾去海参崴,返沪后,入凤舞台。翌年,袁世凯称帝,上海各界群情激愤,周信芳演出《王莽篡位》,加以挞伐。1916年,他入丹桂第一台,任后台经理,前后达7年之久,他自编了第一个新戏《英雄血泪图》,接着又编演了大量新戏,如《哭祖庙》、《风流天子》、《许田射鹿》、《走麦城》、《赵五娘》、《海瑞严嵩》等共五六十出。《萧何月下追韩信》、《平贵别窑》也是这一时期开始在上海露演。

周信芳31岁时曾演出于北京第一舞台及开明戏院,引起了巨大反响。为谋在京长期合作,曾醵资开设“美益饭店”,因用人不当,亏损巨万,乃离京转济南、青岛返沪,重入上海丹桂第一台。1927年,转天蟾舞台,编演许多新戏,如《六国封相》、《卧薪尝胆》、《陈胜吴广》、《博浪椎》、《鸿门宴》等。同时,开始排演连台本戏《封神榜》1至10本,一直演到1928年为止。是年,周信芳经田汉介绍,参加了南国社,并演出欧阳予倩的剧作《潘金莲》。此后,天蟾舞台由南京路迁往福州路,他继续编演111至16本《封神榜》,还新排了《龙凤帕》、《华丽缘》、《九战章邯》等剧,影响日益扩大,“麒派”乃逐渐形成。

30年代京剧界有一种说法:江南的京剧班社没有唱功老生不打紧,少了麒派老生就不成班。周信芳创造的“麒派”,在江南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完全是他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的结果。

周信芳在艺术上见好就学,博采众长,不存门户之见。他的做功和白口得益于潘月樵,他那大气磅礴的唱功主要传自孙菊仙。他从谭鑫培的表演中发现了唱做结合塑造人物的特点,并悉心揣摩,加以继承和发展。他对兄弟剧种、兄弟艺术和古典戏曲也广征博采。如《天雨花》一剧中对花鞋一节戏源出于梆子。他还常同新文艺工作者交游,观摩话剧,1939年冬还在卡尔登戏院演出过话剧《雷雨》,他饰演周朴园。由于吸收了诸家之长,因而他在表演上显得丰实饱满,给人以博大精深之感。

另外,他对自己上演的节目,从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而是不断改革,反复加工,多所创造,因此日新月异,越唱越红。周信芳为了演好《追韩信》这出戏,查阅了《汉书》、《史记》,对剧中人物的性格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并将剧本、服装加以充实修改,重新制定唱腔,由他自己扮演萧何,粉墨登场,顿时在上海出现了“万人争看《追韩信》”的热烈情景。就是这出蜚声南北的名剧,他几次演出都作了修改。“问樵”一节戏,原来萧何唱“听说去了四十遥”,后来他改为“五十遥”。周信芳向“麒迷”及弟子解释道:“汉书中说萧何追赶韩信跑百余里才得追及,我说五十里较四十里为准,有改的必要。”1937年,高亭唱片公司又邀请周信芳灌《追韩信》中“韩信揭榜”和“头金殿”的大段流水的唱片。萧何和韩信见面后下场唱的两句散板是“夏侯将军速修本,我与将军痛饮杯巡。”周信芳说:“既然叫夏侯婴快点修本,萧何急不可待的要引见韩信,哪还有功夫痛痛快快喝酒呢?”而“头金殿”末一句原来唱“三拜九叩见大王”,也改为“扬尘舞蹈见大王”。这一改,不仅说明萧何与刘邦之间的关系,也刻画了萧何当时的喜悦心情

麒派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演戏要演人。周信芳正确地认识到唱念做打只是塑造人物典型性格的手段。他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性格迥异的白胡子老头的形象,一个个都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如《乌龙院》一剧,一般演出为《坐楼》、《杀惜》两场,他却在这两场之间加进刘唐下书一场,后来又在前面加上晁盖修书一场。这样作是为了突出事件的政治背景,使《杀惜》脱出情杀的窠臼,从而恢复了及时雨的本来面目。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他根据自己的条件,特别着重念和做。他从话剧受到启发,认为京剧“说白是工笔,唱是写意,要从工笔着手”,因而提出了“七分话白三分唱”的观点。当然,他并非有意贬低唱,他唱起来还是非常考究的,《四进士》的“公堂之上”、《南天门》的“点点珠泪”,都是麒派的珠玑,一向扣人心弦

麒派的形成又和连台本戏分不开。周信芳从中年起,就大量排演连台本戏,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文素臣》,共六集,头集于1938年在卡尔登首演,盛况空前,被称为“文素臣年”,历时三载而不衰。周信芳所以排演连台本戏,用他自己的话说,“连台本戏出人出戏”,在表演及舞台美术上有较大的突破。

有人请教周信芳在艺术上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我一生只抱定‘实干刻苦’四字。”他为人谦和蕴藉,艺术上博大精深,都是和他孜孜好学分不开的。尽管他幼年失学,成年后却刻苦自学,他喜读《古文观止》和《鲁迅全集》,《二十四史》常备案头。此外,他爱好书法,善隶书,常为人书写扇面以自娱。(www.xing528.com)

周信芳一生编演了许多新历史剧,这些新剧大都是借古喻今,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九一八”事变后,他和王芸芳等排演了《满清三百年》,宣扬爱国救亡,对历史上的汉奸卖国贼大加斥责。“一二八”以后,他改编并演出了《明末遗恨》,极写国破家亡的惨痛,抨击了“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满朝文武。唱词中有:“富家翁只知道鱼肉百姓,他把那国家事置若罔闻”,以及“兵是匪,匪是兵,长官造成”,“这时候再取乐太无人性”等语,矛头直指反动当局。戏中,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在平则门(阜成门)棋盘街遇到明将李国桢的抵抗。周信芳在这戏里有段很精彩的表演:崇祯在惊慌中逃进煤山(即景山),当跑到下场门时,甩去一只靴子,再至台中又甩出一只,这十字甩法表现了崇祯惊慌中的狼狈样子。更为精彩的是崇祯在自缢时的甩水发。他先用个猛劲儿,甩发直冲头上,然后颈部微往下一缩,甩发披落下来,散成伞状,遮住面部,充分地刻画了崇祯临死前绝望的形象,较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境。

1933年,周信芳组团北上,在天津屡演《明末遗恨》,激起巨大反响。其时日本侵略军谋占冀东,津沽人心不安。观众观此剧,鉴古抚今,莫不感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周信芳参加了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任歌剧部主任,主持京剧的宣传演出活动。他经常在富星电台义播劝募,并播唱了全部《明末遗恨》。上海租界成为“孤岛”后,他组织移风社,与欧阳予倩的中华社在卡尔登轮流演出,坚持以历史故实来进行抗日宣传。但仅演出了《徽钦二帝》即遭禁止。后来又变更策略,改排《香妃》、《董小宛》、《亡蜀恨》等剧继续与敌伪进行斗争,直至1941年7月在敌伪胁迫下,才告停演。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信芳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在京剧界的外围组织“艺友座谈会”,接办黄金大戏院,为进步人士提供集会场所。1946年4月,国民党警察局颁布艺员登记条例,把戏曲演员与妓女同等对待,他和戏剧界同仁积极参加了抗拒登记运动。9月,周信芳接到周恩来的清柬,出席了21日下午思南路周公馆的集会,进一步靠拢了党。上海解放前夕,他屡次拒赴反动电台演唱“戡乱”节目,受到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传讯。他作了入狱的准备,表现了坚定的革命气节。此时,他已找到了一条明确的政治道路,并决心毫不动摇地朝前走去。

周信芳在白色恐怖中,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全国解放。1949年夏,他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10月出席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他高兴地说:“我以万分欣慰的心情庆幸着活在这光荣的时代!”从此,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参加了各项政治运动和艺术活动。他先后担任了上海文化局戏改处处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此外,还担任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头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协上海分会主席等。

1953年他以慰问团副团长的身份,率领剧团去朝鲜慰问演出,1955年,跋涉万里,赴东北各地巡回演出。次年,又率中国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在前苏联9个城市演出达两个半月。1958年,他以64岁高龄率团去中南、西南、西北、华北7个省,为工农兵演出。次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和1961年,文化部等单位先后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及“周信芳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这些盛大活动使他得以有机会较为完整地对自己的艺术经验进行总结。1961年,他的第一部艺术记录《周信芳舞台艺术》问世。在艺术创作方面,他从1951年至1963年,先后新编演了《信陵君》、《文天祥》、《义责王魁》、《海瑞上疏》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杨立贝》。

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老艺术家,在“文革”期间,却横遭迫害。1975年3月8月,周信芳在华山医院内科普通病房里含冤去世。1978年8月16日,党和政府终于为周信芳平反昭雪,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周信芳的名字连同他创造的“麒派”艺术,在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园中将永远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唐燕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