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萧友梅:中国音乐宗师和教育家

萧友梅:中国音乐宗师和教育家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被誉为一代音乐宗师,中国新音乐教育之父的萧友梅先生,一生中曾经度过了长达20年的艰苦求学生涯和开拓创业的20个年头。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遂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由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并主持校务。短短几年中,学校很快走上正规,成为我国主要的一座音乐教育基地。萧友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者。

萧友梅:中国音乐宗师和教育家

被誉为一代音乐宗师,中国新音乐教育之父的萧友梅先生,一生中曾经度过了长达20年的艰苦求学生涯和开拓创业的20个年头。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萧友梅字雪朋,号思鹤,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1884年1月7日出生于澳门,童年时代发蒙于私塾,习旧学。因在日常生活中,深受邻居——一位葡萄牙牧师经常弹奏风琴的影响,对西洋音乐有了一定的好感,并有了日后从事音乐的向往。在维新变法运动的热潮中,他进入时敏学堂。这是广州第一所“洋学堂”,学的是国文、算学、格致和歌唱等当时所谓的“新学”。1901年,萧友梅作为这所学堂的首届毕业生,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他的苦读生涯。

萧友梅抵达日本后,考入东京高等师范附中,由于他选择了音乐作为学业的奋斗目标,故而同时又进入东京音乐学校选修唱歌和钢琴。1906年,他在高等师范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教育学,同时仍在东京音乐学校专修钢琴。他是近代中国在外国学习西洋音乐的第一个学生。

萧友梅在日本求学的11个年头中,深受在日本从事国民革命活动的同乡孙中山的影响,1906年,就在孙中山的引导下加入了“同盟会”。他积极投入国民革命,并以自己的住所提供给孙中山同廖仲恺胡汉民等作为活动和集会的场所,并掩护他们躲避日本宪警的追捕。由于他在日本和革命志士有过共同奋斗的经历,因此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就亲自遴选萧友梅为南京总统府秘书,将他从日本召回中国。但事隔不久,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成果,萧友梅只得回粤在省教育司任职。由于得到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支持,他以官费去德国留学,再次踏上去国外深造的旅途

1912年10月,因他立志以音乐作为攻读的主要目标,就选择了莱比锡国立音乐院专修音乐理论和作曲。这是一所在欧洲享有很高声望的音乐学院,由孟德尔逊创办,聘有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夫妇任教。在这里,萧友梅在音乐理论和作曲方面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与此同时,萧友梅又在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在提交了博士论文《中国古代乐器考》以后,同年7月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正当萧友梅学业成就,准备回国报效祖国之际,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主战场在欧洲,炮火连天,海陆交通受阻,故未能成行。勤奋好学的萧友梅,趁滞留欧洲之际,又进入柏林大学选修教育、伦理、音乐、美学及心理等学科,同时还在柏林斯特思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指挥及配器等,历时又4年,直到1920年3月,他36岁时,才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在漫长的国外求学的20个年头里,他对近代西洋音乐有了相当的造诣,掌握了专业知识,为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树立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1920年9月,萧友梅回国后,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担任了“北大音研会”的导师。这个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成立的新型音乐社团,当时已拥有200多个会员,开始时仅为娱乐性质,自从萧友梅接任后,就以此为基地,初试抱负,推行新音乐教育,同刘天华、杨仲子等导师一起,经过2年多的讲授活动,将原来娱乐性的社团,引导到真正“音研会”的性质。遂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由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并主持校务。与此同时,萧友梅还主持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的音乐系等。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的系科。因此,萧友梅被称为开拓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

然而创业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萧友梅认为这些学科的建立,还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音乐教育机构。所以继续积极奔走,多次向有关当局递呈建立专门学校的计划,无奈当局根本不感兴趣,到处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但萧友梅不畏艰难,继续多方奔波呼吁,最后终于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音乐院——“国立音乐院”。它就是今天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尽管其规模极小,但毕竟实现了萧友梅梦寐以求建立独立音乐教育机构的理想。他不知疲倦地工作,不屈不挠地奋斗。从担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到校长,终于把学校越办越好。短短几年中,学校很快走上正规,成为我国主要的一座音乐教育基地。(www.xing528.com)

萧友梅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自卑心理,而是根据我国国情,既努力借鉴欧美成功的音乐教育法制和教学内容、教育方式,而又不全部照搬近代西洋音乐的教育模式,认为“声乐一科是万万不能专唱外国作品的,要用国语来唱本国的歌调,努力具有中国味儿的新歌曲。”在器乐方面,他主张考订旧曲,改良旧乐器,创作有国乐特性的新乐章。为促使新体歌词的创造,以适应时代的潮流。萧友梅与龙榆生等人于1931年,在上海辣斐德路毕勋路(今复兴中路汾阳路)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内,发起成立“歌社”。意在联合音乐、文学两界,创作歌谱,为音乐界提供新的词、曲。“歌社”虽成立仅一年之久,但每个社员所作的诗歌作品,在当时音专内产生了很大影响。萧友梅在1923年指挥北大音乐传习所管弦小乐队,演奏的《新霓裳羽衣舞曲》,就是他揣度唐代古曲结构写成的器乐曲,也是我国用自己的管弦乐队首次演奏中国人创作的管弦乐曲。他的音乐专著有《普通乐学》、《和声学》。歌曲有《间》、《国耻歌》等数十首。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被誉为我国开拓新音乐教育第一人。

萧友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者。自参加同盟会开始,他就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国民革命,在各历史关头,又处处鲜明地表现了其爱国精神。1924年5月4日,他在当天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五四纪念爱国歌》,唱出了“壮哉五四”的赞歌,并在当天北京国民音乐大会上演唱,这是迄今所见歌颂五四爱国运动最早的一首歌曲。1928年“五卅”济南惨案发生后,他为了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在国立音乐院特刊上发表了《国难歌》、《国民革命歌》和《国耻》等三首爱国歌曲,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爱国之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支持音专学生爱国行动,谱写为义勇军作的《从军歌》等抗日歌曲。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萧友梅不畏强暴,拒绝了日本侵华首相近卫文麿之弟、乐队指挥近卫秀麿赠给音专钢琴的所谓“亲善”行为。

1937年8月13日,上海市区遭日机轰炸,国立音专新校舍毁于日军炮火,迫于当时局势,萧友梅积极鼓励和组织音专部分师生离开重围中的上海,随国民政府内迁重庆、成都。可萧友梅本人却并没有随大队而走,他宁肯忍受贫病交迫痛苦,冒着可能遭受敌伪迫害的危险,极力维护处在困境中的音专。他更不忍音专就此陷入敌伪手里而停办,故毅然与音乐家黄自坚守上海孤岛,使留沪学生能继续在音专受业。

1940年后,他拒绝了汪精卫汉奸政府的勾结拉拢。当时日军及伪政权多次威胁利诱,要他同日本音乐家合办音专,但他始终不屈不移、刚毅不阿,坚持爱国立场,不同日本帝国主义同流合污。这充分体现了萧友梅的爱国节操。

萧友梅一生坎坷,他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献出了整个身心。直到他1940年12月停止呼吸为止,他的心始终记挂着他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音乐教育事业,他是我国音乐教育界一位杰出的先行者开拓者。他所创办的国立音专曾被誉为亚洲最出色的音乐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专业人才。

1984年1月在萧友梅一百周年诞辰之际,上海音乐学院花木葱茏的校院内竖起了一尊萧友梅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创办人和我国音乐教育的奠基人。

(萧斌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