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旧上海风云人物:思想界的大彗星陈独秀

旧上海风云人物:思想界的大彗星陈独秀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叔父陈衍庶,清末举人,无后,陈独秀称他继父。母亲查氏,是个能干善良的女子,她的思想和性格,对陈独秀有较大的影响。这年7月,两江总督端方下令解散“爱国会”,缉拿陈独秀等人,陈星夜逃往上海。不久,章士钊在上海创办“东大陆书局”,陈独秀返皖创办《安徽俗话报》。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的亲信倪嗣冲任安徽都督,发出通告,捉拿陈独秀等人。陈独秀高举民主与

旧上海风云人物:思想界的大彗星陈独秀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许多酷爱祖国的风云人物云集上海,图谋反抗帝制,改造中国。陈独秀就是这些风云人物中比较突出的一个。

陈独秀,一名庆同,又名乾生,字仲甫,独秀是他1914年以后的笔名。1879年10月9日,出生在安徽怀宁县城的一个“小户人家”。父亲陈衍中,清末秀才,早亡,死时陈独秀还不到两岁。叔父陈衍庶,清末举人,无后,陈独秀称他继父。母亲查氏,是个能干善良的女子,她的思想和性格,对陈独秀有较大的影响。

陈独秀自幼聪明,6岁起便跟着祖父读“四书”、“五经”;10岁那年,祖父去世,又跟着哥哥陈庆元读《昭明文选》,在哥哥的辛勤教诲下,他17岁中了秀才。1897年夏,陈独秀奉母之命,在哥哥的陪同下到南京乡试。母亲希望他走科举的道路:得秀才、考举人、中状元。但陈对此并不感兴趣。乡试中,他亲眼看到了考场上的怪现象,联想到国家各种制度的腐败,悟醒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宣传新学的道理。这次乡试,他虽然名落孙山,但思想却起了很大变化。回皖后,他结识皖城维新人士李光炯等,阅读《时务报》,为康、梁受到攻击鸣不平,并撰写《扬子江形势论略》,向清政府提出改良意见。从此,陈独秀便卷入了维新运动的漩涡,成了康、梁派。

1898年6月,维新派取得了政权,并以光绪帝的命令,颁布一系列改革法令。可是,革新之火,仅仅百日,便被慈禧等顽固势力扑灭了。是年,陈独秀在杭州求是书院读书,因反清活动被追捕,遂逃到南京,不久即去东北继父陈衍庶家。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他在东北目睹沙皇俄国士兵奸淫妇女、枪杀我东北人民的情景,联想到维新变法的失败,开始抛弃变法改良的信仰。

为了了解“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受到外国人的欺负”?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陈独秀决定到各国看一看。1901年10月,他首先到了日本。在日本,他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的“励志会”,接触了留学生中的激进分子,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影响。1902年,他又与苏曼殊、张继等人组织“青年会”,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陈由己,剪去了头上的辫子,易名剪发,说明陈独秀的思想,已由“康党”(维新派)转向“乱党”(革命派)了。

1903年3月,清政府委派驻日陆军学监姚文甫,协助驻日使馆官员,管理中国留日学生。姚百般阻挠留日学生的正当要求,作风卑劣,留日学生无不切齿憎恨。于是,陈独秀便约了张继、邹容等好友,深夜潜入姚的家中,不由分说,把姚从床上拖出,由张继抱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剪掉了姚的辫子。第二天,把姚的辫子高悬在留日学生会馆的正梁上,以抒“割发代首”之恨。不料,姚文甫勾结日本警察,缉拿肇事者。陈独秀、张继、邹容三人被强行遣送回国。

1903年4月,陈独秀从日本来到上海。他稍稍停留,便去安徽活动。在安徽因组织“爱国会”,发表反清拒俄演说,为清政府注意和嫉恨。这年7月,两江总督端方下令解散“爱国会”,缉拿陈独秀等人,陈星夜逃往上海。

陈到上海时,《苏报案》刚刚发生,章太炎、邹容先后入狱,支持革命排满活动的《苏报》被查封。《苏报》是上海“爱国学社”的机关报,被封后,主编章士钊等人,计议筹办《国民日日报》代替《苏报》,继续进行革命宣传。8月,《国民日日报》创刊,章士钊仍任主编,陈独秀协助章总理编辑事宜,负责全部文字和校对。章士钊后来回忆说,他和陈独秀“蛰居寿昌里之偏楼,对掌辞笔,足不出户,兴居无节,头面不洗,衣敝无以易”,每天都工作到凌晨。

陈独秀还以《国民日日报》为阵地,写诗撰文,宣传民主主义思想。譬如,他在该报上发表了《哭汪希颜》一诗,中有:“人生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历史三千年黑暗,同胞四百兆颠”;“说起联邦新制度,又将遗恨到君身”等诗句。充分发抒了他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对封建制度的否定和对新制度的向往。

《国民日日报》,由于言辞激烈,于同年12月1日被迫停刊。不久,章士钊在上海创办“东大陆书局”,陈独秀返皖创办《安徽俗话报》。《安徽俗话报》,1904年3月出刊,这是安徽省最早的负有革命使命的刊物。它文字通俗,针砭时弊,内容新鲜。陈在该报上发表了50多篇文章,宣传反帝爱国、反对封建专制及其恶俗陋习,在安徽思想界起了启蒙作用。但该报因在芜湖没有印刷设备,所以陈独秀每每将稿件编好后,寄到上海,由章士钊的东大陆书局承印,印好寄回,再由陈亲自分发、卷封,邮寄各地。

是年秋,正当陈独秀艰苦经办《安徽俗话报》,身心都投到宣传民主思想的时候,他接到了章士钊的来信,要他速往上海。11月,陈到了上海,即参加了“军国民教育暗杀团”,终日与杨笃生、蔡元培等一起试验炸药。不久,因暗杀团成员行动不慎,暴露了目标,革命机关被抄,黄兴等十余人被捕,一批革命志士离沪星散,陈独秀也于1905年1月返回芜湖,继续办《安徽俗话报》,并受聘于刚从长沙迁到芜湖的安徽公学。其间,他与柏文蔚、常恒芳等秘密组织清末安徽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岳王会”,并任会长。

1907年7月,陈独秀亡命日本。1909年回国,不久到杭州任陆军小学堂历史地理教员。

1911年武昌起义后,安徽省宣布独立,陈独秀三进都督府,出任秘书长。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的亲信倪嗣冲任安徽都督,发出通告,捉拿陈独秀等人。这时,他又逃到上海,想“闭户读书,以编辑为生”,帮助好友汪孟邹经办亚东图书馆。1914年7月,他接到章士钊的日本来信,请他去日协助办《甲寅》杂志。这样,陈独秀又告别了家人,前往日本,继续从事反帝爱国斗争。

1915年6月,陈独秀满怀着爱国的激情,从日本回到了上海。这时,他抱定一个信念

要解救中国,要革新政治、建立共和,非得首先从革新人们的思想开始不可;而要从革新思想开始,就得办杂志,宣传新思想,唤起国人的觉悟。陈独秀在这样的信念支配下,决心要大干一番,一到上海,他就找到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商量创办杂志。他十分自信地对汪说:“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当时,亚东图书馆无力经办,汪就把此事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兄弟。陈独秀经同陈氏兄弟商定后,《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为《新青年》)便于这年9月问世了。

《新青年》的创办,吹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号角。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向封建思想和文化发起猛烈的抨击。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他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并提出“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从此,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燃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熊熊烈火。

《新青年》编辑部设在上海渔阳里2号。1917年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任北大文科学长时,编辑部迁到北京北池子箭杆胡同。1920年初,陈独秀返沪后,编辑部又迁回上海。陈独秀在上海创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新青年》便成为中共发起组的机关刊物。《新青年》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向前推移,那时它越来越大的发挥了革新思想的作用,推动着启蒙运动的不断发展。

《新青年》,一开始就把它的矛头指向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孔教和孔学,反对尊孔复古,反对封建礼教、伦理、道德。鉴于反对封建文化的需要,《新青年》又发动了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又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刊登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把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介绍给中国人民。

陈独秀不但是《新青年》的主编,而且是主要撰稿人。据不完全统计,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60多篇杂文,还发表了大量的通讯和译诗、译文。(www.xing528.com)

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陈独秀实际上是领导这次运动的总司令。他发表文章指导运动,评论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他积极投入运动中了解情况,并和李大钊一起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宣言》印好后,他亲自散发。6月11日晚,就在他携带《宣言》,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悄悄散发时,他被跟踪的军警逮捕了。当晚还查抄了《新青年》编辑部和他的家。

陈独秀的被捕,引起了学生界、思想界极大的震动,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函电交驰,纷纷要求释放陈独秀。在舆论的压力下,北京政府不得不于9月16日释放了陈独秀。获释后,他辞去了北大文科学长职务。1920年1月,他应汪精卫、章士钊的邀请,前往上海议商筹办西南大学事宜。行前,曾应湖北学联的邀请,到武汉讲学。因在武汉的活动,被北京政府察觉,准备再次逮捕他。大约在2月中旬,陈由汉返京时,李大钊为避免他被捕,亲自到车站接送他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再送他到天津。陈独秀到天津后即乘船南下,回到他阔别多年的上海。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受到很大的鼓舞,纷纷转向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比起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要晚一些。起初,他对十月革命抱怀疑、观望态度,直到1919年初巴黎和会后,他才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这年4月20日,他发表了《二十世纪俄罗斯革命》和《各国农劳界的势力》两篇文章,改变了对十月革命的看法,说它是“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又说“自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战胜后,欧洲劳农两界,忽生最大的觉悟,人人出力和资本家决斗,他们的势力已经征服了好几国”。“这种革命,在政治史上算得顶有价值的事体”。此后,他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和三个月“监狱”生活的磨炼,开始由“乱党”(资产阶级革命派),转向“共党”(共产党)了。

1920年初,陈独秀曾两次同李大钊讨论和研究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这年2月,他一到上海就着手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3月间,李大钊介绍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上海会晤陈独秀,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陈邀请李汉俊、戴季陶、沈玄庐、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进行多次座谈议论,决定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5月,他决定先组织一个秘密团体一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负责人为陈独秀。8月,在陈独秀的主持下,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大会,李达、李汉俊、沈玄庐等11人和维经斯基参加了会议,陈独秀被推为书记。之后,陈独秀和李大钊多次通信,陈报告了上海成立共产党发起组的情况,并建议北京迅速建立共产党组织。在陈独秀的推动下,北京、广州等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陈独秀在积极进行建党活动的时候,忽然收到了陈炯明的“11月来电”,邀请他马上赴粤,出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之职。陈独秀征得李大钊和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同意后,接受邀请,于12月17日乘船去广州。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虽然没有出席大会,但对大会十分关心。他在会前,写了给大会代表的信,向大会提出了四点建议,请包惠僧带交大会。四点建议是:注意党员的发展与教育;注意党的民主集中制的运用;注意党员纪律;注意群众的路线。这些建议,均为大会所接受。由于陈独秀在建党活动中的贡献和他的社会声望,大会仍然推选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局书记。

1921年9月,陈独秀从广州回到上海,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主持党中央的工作。他到上海不久,就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逮捕,后来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营救下被释放出来。

陈独秀在上海主持中央工作期间,除了党的自身工作外,他还努力促进国共合作;发动和领导工人运动

1922年3月,共产国际派达林来华,到上海与陈独秀讨论国共合作问题。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西湖会议,讨论了有条件的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问题。不久,陈独秀、李大钊在孙中山的主盟下,加入了国民党。9月,陈独秀参加了孙中山召集的改进国民党党务问题座谈会,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被孙中山指定为9人起草委员会委员,负责起草国民党党纲和党章草案。陈独秀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共合作,统一全党思想,于1923年2月26日到达广州,筹备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三大”的召开,促进了国民党的改组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新局面。

1925年2月,上海日本纱厂4万多工人举行罢工,陈独秀领导了这次罢工,并取得了胜利。5月,他又及时地把上海内外棉七厂的罢工斗争,引导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在他的领导下,罢工的怒火越烧越旺。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2000多人,举行反帝示威游行,遭到英国巡捕的血腥镇压,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晚,陈独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反帝斗争扩大到各阶层群众中去。在如火如荼的斗争中,陈独秀一面为中共中央起草文告,撰写揭露帝国主义暴行的文章,一面深入基层,到商务印书馆、英美烟草公司等处,向工人宣传,启发他们的觉悟,坚持反帝斗争。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后,上海工人为了配合北伐军胜利进军,推翻军阀统治,于是年10月23日和1927年2月21日、3月21日,相继举行三次武装起义。陈独秀对这三次起义都是关心的,特别是第三次起义,他积极参加了起义的最高指挥机关——特别委员会,并成为这个委员会的核心。他几乎参加了每次的特别会议,不少会议他都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譬如,在2月24日晚上的一次会议上,他强调了“军事运动,目标要集中”,应“集中浦东”,那里敌少,“容易夺取武装”,并说“要造成工人群众夺取武装的野心”。在26日的会上,他又强调“兵工厂关系重要,需要想法夺取”“无论是警察的、士兵的,一支二支都要夺取”;“不要为罢工而罢工”,而应“为夺取武装,为开代表大会而罢工”。在这里,他适时地提出了起义的目标是夺取武装和建立政权。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准备,第三次武装起义便开始了。英勇的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30多小时的浴血奋战,占领了整个上海。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不可否认:大革命的失败,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错误,是有直接关系的。1926年“中山舰事件”以来,他遵循共产国际的指示,对蒋介石妥协、退让,助长了蒋介石的气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又企图通过对汪精卫的妥协、退让,来保持同汪的联合,致使汪肆无忌惮地进行反动活动。

鉴于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党中央在“八七会议”上,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这样,陈独秀无可奈何的于这年9月秘密返回上海,住在浙江北路的一个小弄堂里。此时,党中央也迁到上海,陈独秀仍同党中央保持着联系。中央的主要领导瞿秋白、李维汉常来看他,并劝他到前苏联学习,遭到他的拒绝。1928年党的“六大”决定在莫斯科召开,党中央也通知他参加,又遭到他的拒绝。陈独秀没有能从革命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认识错误,却同托派分子一起,进行分裂党的活动,并反对党的“六大”路线,因此,1929年11月,中共中央开除了他的党籍。

陈独秀出党后,便同彭述之等人策划81人签名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公开自己的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并主办《无产者》杂志。1931年5月,“无产者社”、“我们的话派”、“十月社”和“战斗社”四个托派小组织,在上海大连湾路一家住宅里,召开了统一大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以表示他们是中共党内的一个派别,企图从内部夺取领导权,改造共产党。统一大会推选陈独秀担任书记,从此,他就成了中国托派的首领。

大会不久,托派分子马玉夫因没有当上托派中央委员,便向龙华警备司令部告密,致使托派中央于5月23日,被国民党破坏,中委郑超麟、王文元、楼国华等13人被捕,只有陈独秀、彭述之,因马玉夫不知道他们的住处而幸免。

托派中央被破坏后,陈独秀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32年5月又组织了一个托派中央临时常委,成员是陈独秀、彭述之、罗世璠、宋逢春、濮德治;谢少姗为常委秘书。陈独秀又苦心经营了5个月,因叛徒和国民党特务的跟踪,发现了他们开会的地点,10月15日,托派临时常委先后被一网打尽。陈独秀是当晚被谢少姗供出地址后,在岳州路永兴里11号被捕的。4天后,他被押送南京,被国民党判处8年徒刑,监禁在南京第一监狱。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强烈要求释放政治犯的情况下,国民党于1937年8月将陈独秀释放。出狱后,他在南京稍住后即去武汉,不久又到四川重庆,后移居江津,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逝于江津。这颗曾被誉为近代革命史上的“大彗星”,就这样陨落在祖国的西南山村了。

(郝盛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