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吴趼人-旧上海风云人物

吴趼人-旧上海风云人物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866年5月29日,吴趼人降生于北京祖父家中。吴趼人的三叔遵照兄长临终之托,时而给予一些周济。吴趼人只得向制造局乞借数月薪金,单身北上,来到二叔家奔丧。在这些小说中,吴趼人痛骂权奸欺君误国,嗟叹皇室昏庸偏安,热烈赞扬爱国的忠臣义士。吴趼人辞职返沪的举动,对反美运动起了推动作用。吴趼人坚决反对要求美国优待华人仕商学生、仍可苛待工人的改良主张,提出应对全体同胞一视同仁,定要使美国政府废除禁约。

吴趼人-旧上海风云人物

晚清小说界中,与“南亭亭长”李伯元齐名的“我佛山人”吴趼人,素以“思致奇崛、词笔清鬯”著称于世。他为人滑稽诙谐、磊落不羁,善以痛哭流涕之笔,写嬉笑怒骂之文,堪称清末上海文坛上一介奇才

吴趼人,又名吴沃尧,原名宝震,字小允,后改号茧人,取“作茧自缚”之义;41岁时,又取庄子“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之义,易“茧”为“趼”。1866年5月29日,吴趼人降生于北京祖父家中。当年,出任工部员外郎的祖父因病去世,父亲吴允吉即携家奉丧南归,回到故乡广东南海县佛山镇。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手工业中心,相传唐代曾在此地掘出三尊铜佛,故而得名。吴趼人的幼年和青年时代就是在佛山度过的,他的笔名“我佛山人”即缘起于此。

吴允吉南归后,即往浙江赴候补巡检之任,不久便死于浙江任所,遗下吴趼人与他的母亲、妹妹,一家三口过着清贫生活。吴趼人的三叔遵照兄长临终之托,时而给予一些周济。但吴趼人生来有傲岸之气,无卑琐之骨,不愿依赖他人,力求自立。18岁那年,吴趼人安顿好母、妹,只身来到上海,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工作,薪金十分菲薄。此时,吴趼人得悉二叔在河北病故,而三叔却以兄弟已分家为由,拒不奔丧,这使他领略了人情的淡薄。吴趼人只得向制造局乞借数月薪金,单身北上,来到二叔家奔丧。然而,他见到的却是一派凄凉景象:诸姬妾已卷财逃逸,两个年幼的堂弟竟沦落到贫民之中。吴趼人愤怒了!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至亲骨肉之间竟然是这样的冷酷无情!他要揭露它、鞭挞它!后来他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即以描述“九死一生”父亲死后,其族叔对孤儿寡嫂的掠夺诈骗,撕破了掩盖在家族关系之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吴趼人带着两个堂弟回沪之后,逐渐转向投身报界。吴家世代仕宦,而吴趼人却鄙薄理学,厌恶科举,不愿走仕宦之路。他自幼聪明伶俐、博学多艺,不仅精于诗词文章,而且对金石篆刻、医卜星相以至三教九流的知识技艺,也无所不知、无所不精,这使他办报具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吴趼人在上海先办《消闲报》、又办《采风报》、继办《奇新报》、后办《寓言报》,以其广博的知识、犀利的笔锋,讽喻社会、启迪人民,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好评,吴趼人也由此脱颖而出。1902年,清政府下令选拔“洞达时务”的经济特科,鉴于吴趼人当时的文名,不少人都推荐他应试。而吴趼人却不屑一顾,拒绝应试,终生不叩仕途之门。

梁启超于1902年10月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小说》杂志引起了吴趼人极大的兴趣。在此之前,吴趼人的作品均为短篇,自1903年起,他开始撰写长篇小说,由上海寄往横滨《新小说》社,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吴趼人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他并不以写小说为“雕虫小技”而妄自菲薄,而是“欲持此小说,窃分教员一席焉”。《新小说》自第一卷第八期起,开始同时连载吴趼人的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及《电术奇谈》,一时引起轰动。《新小说》自第一卷第十二期起,又开始连载吴趼人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九命奇冤》。1905年1月,《新小说》由横滨移往上海编辑,吴趼人的几部小说继续同时连载,杂志盛销不衰。由于吴趼人的小说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新小说》停刊后,这些长篇小说大多由广智书局重新编印单行本出版。

吴趼人这一时期撰写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他殚尽心力、揭露晚清黑暗社会的力作,也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以描述官场怪现状为中心线索,同时对商人、文人、武夫、市民乃至医巫相卜等各层次、各行业的社会怪现状都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吴趼人借书中人物“九死一生”之口,把晚清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的人物归纳为“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蛇虫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表达了他对黑暗社会的无比痛恨和愤慨。这部著作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充分体现了吴趼人丰富的阅历与广博的知识,特别是他对那些附庸风雅、假作斯文的“洋场才子”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全书虽不无过分夸张、离奇之处,但大多是作者有根有据的“低回身世之作”。这种无情的揭露,对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由于清政府的窳败,当时的中国已处子帝国主义列强侵吞、瓜分的危机之中。吴趼人为此痛心疾首,发誓要“编撰历史小说,以为教科之助”,力图以史为镜,借古鉴今,从而敲响警世之钟。他先后撰写了《痛史》、《两晋演义》和《云南野乘》等历史小说。在这些小说中,吴趼人痛骂权奸欺君误国,嗟叹皇室昏庸偏安,热烈赞扬爱国的忠臣义士。他借书中古人之口,痛斥卖国求荣的汉奸,发泄了自己对清政府屈膝苟安的愤慨、发泄了对帝国主义从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期间肆虐行为的无比仇恨。这几部小说,以《痛史》在当时影响为最大,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写作技巧上,都踞于晚清历史小说之首。

1905年春,吴趼人受聘去汉口担任美商所办英文《楚报》新辟的中文版编辑。不久,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吴趼人激于爱国义愤,立即辞去美商《楚报》的职务,回到上海。这场波及全国的反美运动,是由旅美华侨首先发起的。1904年12月,美国胁迫清政府签订的排斥和虐待赴美华工的禁约期满,美国要求续订。旅美华侨10余万人联名上书清政府,要求改约,反对续订。国内各界人民纷起响应,上海、广州、天津、汉口、长沙、苏州等城市分别向美国提出抗议,并实行抵制美货,许多民间的报刊和传单,都严厉谴责美帝国主义蛮横的反动政策。

吴趼人辞职返沪的举动,对反美运动起了推动作用。他返沪时,在车站受到100多人的欢迎,不少在美商企业中任职的人员,也紧随其后纷纷辞职。吴趼人调查了各城市运动的情况,很受鼓舞,他数次致书领导这场运动的曾铸,共筹运动进展的良策。吴趼人坚决反对要求美国优待华人仕商学生、仍可苛待工人的改良主张,提出应对全体同胞一视同仁,定要使美国政府废除禁约。为此,他亲自到各地登坛演讲,鼓励人们把运动持久下去。吴趼人具有出色的演讲才能,他不仅注意抓住听讲者的心理,而且吐语如珠、庄谐并陈,使听众时歌时泣、忽悲忽喜,完全受到他情绪的感染。后来,人们一见吴趼人走上演讲坛,便相互转告:“吴君来!”听者即蜂拥而至。

由于中国政府的软弱、反美运动内部的矛盾以及汉奸商人的捣乱,这场运动最终归于失败。1908年,美国兵部大臣从菲律宾来到上海,上海绅商竟大开欢迎会,吴趼人对此愤慨不已。在反美运动中,曾有人镜学社社员冯夏威恐斗争难以持久,以自杀激励国人。吴趼人便以此为题,撰写了《人镜学社鬼哭传》,写欢迎会当夜,泉下之鬼冯夏威为之痛哭,怒斥了上海绅商对美帝的无耻谄媚,篇后特署“南海吴趼人挥涕撰”,表示他的悲愤之情。(www.xing528.com)

在参加反美华工禁约运动期间,吴趼人还写了一部小说《劫余灰》,叙述了一个丈夫被诱卖作“猪仔”华工的妇女的悲剧。这部作品揭露了华人被卖作“猪仔”后的悲惨经历和非人待遇,控诉了美帝国主义的罪恶。

反美运动的失败和社会现实的黑暗,给吴趼人以很大的刺激,他的思想逐渐趋于消沉。

吴趼人小说取材的范围很广,除了社会小说、历史小说之外,他还撰有公案小说、科学冒险小说、写情小说、家庭小说等。作品中较著名的有《发财秘诀》、《恨海》、《上海游骖录》、《新石头记》、《瞎骗奇闻》及《最近社会龌龊史》等。此外,吴趼人还撰有不少短篇小说、笔记、小品、杂著以及戏曲、诗文,传世的有《黑籍冤魂》、《立宪万岁》、《趼廛剩墨》、《趼廛笔记》、《吴趼人哭》、《胡宝玉》等数十种。这些作品中,有的择取了当时的重大事件为题材,抒发个人的爱憎之情,如《立宪万岁》一文,即以写天上的立宪运动影射清政府的假立宪骗局,以辛辣的文笔对假立宪进行了无情的嘲讽;有的则揭露了社会弊端,表达了警喻世人的良好愿望,如《瞎骗奇闻》就是叙述星相迷信害得富人倾家荡产、穷人身败名裂的故事,规劝世人不要相信迷信。

吴趼人生性滑稽,“喜为诡诙之言”,友朋会集时,常使四座捧腹,有“东方曼倩”之称。吴趼人初号茧人,一天有人为他画扇面,题款误署“茧仁”。吴趼人故作惊慌道:“茧中之一仁,死且僵矣!”急急更名为趼人。因“趼”字较生僻,常有人误书为“研”,他口占一绝作辨:“姓字从来自有真,不曾顽石证前生,古端经手无多日,底事频呼作研人。”又有人误书为“妍人”,他又作诗一联云:“偷向妆台揽镜照,阿侬原不是妍人”。吴趼人将平时所讲的笑话记录下来,上海各报竞相登载,连南洋、粤港各报也纷纷转载。于是,吴趼人将此汇纂成集,有《新笑史》、《滑稽谈》、《俏皮话》、《新笑林广记》等数种问世。吴趼人的这些作品,并非纯粹玩笑之文,他在《新笑林广记》的自序中写道:“窃谓文字一道,其所以入人者,壮词不如谐语,”而他“深悟小说具改良社会之能力”,故作此“笑话小说”,试图以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接受他改良社会的思想。

然而,吴趼人虽然怀着一腔爱国热忱和改造社会的壮志,却未曾找到真正的救世良方。他认为当时社会黑暗,根源在于“道德沦亡”,所以当务之急是“急图恢复我国固有之道德”,而不是革命。为此,他反对义和团、鄙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主张推翻清王朝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由于他未能接受新思想,结果是处处碰壁,救国匡世的理想始终未能实现。

吴趼人的晚年是在穷困潦倒之中度过的。他为人豪爽,重义轻财,虽然著作甚多,稿酬颇丰,但因“重然诺,能急人急”,故而“鬻文所入,到手立尽。”在吴趼人的朋友中传说着这样一个故事:吴趼人有一个朋友向他借了200元大洋,临终前把他请到病榻前,流着泪告知今生已无法偿还这笔钱,请他原谅。吴趼人听后,立即把借据拿来在榻前焚化,并拿出仅有的20元钱资助这位朋友的药费。回家后,他妻子告以家中粮绝,吴趼人只是一笑置之。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1907年冬,吴趼人与同乡卢伟昌等创办广志小学,校址设在虹口武昌路同德里,专收旅沪粤人子弟。自此,他悉心主持学校,写作渐疏。由于世情冷酷、壮志难酬,吴趼人逐渐“救世之情竭,而后厌世之念生”,不禁心灰意懒、纵酒自放起来,后来竟“以酒为粮”,每日独酌大醉,由此渐得肺病

1910年10月21日,吴趼人一家从乍浦路多寿里迁到海宁路鸿安里新居。其晚吴趼人即发病身亡,年仅45岁。

(崔美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