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汪康年:清末报人与旧上海风云

汪康年:清末报人与旧上海风云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改良派非常重视舆论宣传,他们办了30多种报刊,宣传变法图存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时务报》,该报经理就是办过多种报纸的清末报人——汪康年。1889年,汪康年到北京应优贡考试,入选。汪康年先师事翁同和,后与梁启超同事、与谭嗣同为友,同这些维新派领袖交往十分密切。1903年,驻中国东北的俄国军队违约不撤,汪康年闻讯与蒋智

汪康年:清末报人与旧上海风云

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改良派非常重视舆论宣传,他们办了30多种报刊,宣传变法图存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时务报》,该报经理就是办过多种报纸的清末报人——汪康年。

汪康年,初名灏年,字梁卿,后改名康年,字穰卿,别号毅伯、毅白、恢伯、初官、醒醉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1860年1月25日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汪养云在咸丰年间中为举人,初授教谕,后纳资为广东候补知县,带着年幼的汪康年常居广东。汪康年早年在广东的私塾中就读多年,1882年父亲亡故,回到原籍,在书局中暂做校对,不久就到汉口开馆授课了。

1889年,汪康年到北京应优贡考试,入选。初选主考为瞿鸿讥,结为师生之谊。又考取八旗官学教习。这年秋天返回浙江应乡试,中为举人。1890年接受两湖总督张之洞聘请,到武昌做其孙子的“业师”,成为张之洞的入幕之宾。不久又兼任汉口自强书院编辑、两湖书院史学斋分教。1892年到北京应会试,中为贡士,因足疾骤发,未及应殿试就回到湖北。1894年入京补应殿试,中为进士,与主试者翁同和行师生礼。

在应试与教书之余,汪康年也很关心时事政治甲午战争时期,汪康年遍阅京沪各地报刊,见内容殊多失实,即起自办报刊之念。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款2亿两,全国震动,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汪康年发出了“非变法不足以图存”的呼声,并提出首先教育、政治要“改弦易辙”,创议组织“中国公会”,往来于上海汉口间,因公会一时难于成立,汪康年听从了友人先办报馆的建议。

1895年8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12月,上海成立强学会分会,汪康年应康有为之邀到沪主事,并举家迁居上海。不久,两地的强学会先后被封解散,汪康年、黄遵宪等人遂商议“以报馆为倡始”“谋再振之”。1896年春与奉康有为之命专程来沪办报的梁启超共同商讨创办《时务报》的宗旨及章程,以上海强学会结余款1200元作办报经费,不足之数另外募捐,黄遵宪、盛宣怀、邹凌瀚等都捐了款,8月9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邹凌瀚、吴德潇联名发起的作为改良派机关报的《时务报》创刊了,该刊为石印旬刊,每册20余页,三、四万字,月出三册,馆址设在英美租界石路(今福建路)、四马路(今福州路)拐角处。由梁启超任主编,汪康年任经理,掌财政、人事,间或亦执笔论著。报馆先后请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炳麟等人为撰述,并聘用了一些专职外文翻译,设论著、上谕、奏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栏目。《时务报》议论新颖,文字通俗,笔锋犀利,特别是连载梁启超写的《变法通议》,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抨击封建顽固派守旧,阐发变法必要,危言耸听,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时务报》作为宣传维新救亡、变法图存的主要刊物,深受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及同情变法的官吏的欢迎,他们纷纷捐款作办报经费,半年即达1.3万元,报刊的发行量也创当时国内报刊发行量最高记录,从创刊时的4000份扩大到1.7万份,风靡海内,梁启超在《创办时务报原委》中称“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亦乘机邀誉,曾训示以公费购发湖北全省文武官员及书院诸生阅看。

汪康年先师事翁同和,后与梁启超同事、与谭嗣同为友,同这些维新派领袖交往十分密切。在他们的影响下,《时务报》第4册发表《中国自强策》,提出“复民权”的主张,第9册发表《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进一步阐述参用民权的利益。虽然汪康年托古而发的民权论仍属“君民共治”范围,他的民权实际上是少数地主资本家的绅权,但还是遭到顽固势力的指责非难。张之洞授意僚属劝他以后不要轻言民权,“勿惑于邪说,勿误于迷途”。因为汪康年是张之洞的旧属,《时务报》办报经费中有张之洞捐给强学会的余款,汪康年从此绝口不谈民权。但梁启超等人的论著仍大谈维新变法、改制大同学说,不断侵及洋务派利益,张之洞为此曾扬言“另开一馆,专驳《时务报》议论”,饬令停发该报第40册,并一再通过僚属促汪康年干涉笔政。1897年10月梁启超应黄遵宪等人邀聘到长沙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由汪康年兼代笔政,汪康年私改梁启超从湖南发来的文稿,引起梁启超不满,后来梁启超愤然辞去《时务报》笔政,汪康年开始总揽一切。从此《时务报》成为洋务派张之洞集团的喉舌,从第55册开始没有梁启超的文章,论文减少,译文和洋务条陈见多,《时务报》初期的宣传鼓动作用逐渐丧失。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7月26日经言官奏请下谕,“将《时务报》改为官办,派康有为督办其事”。汪康年不愿交出已成洋务派舆论工具的《时务报》,以“商款仍旧商办”为由,将《时务报》“暂行停止,俟康工部到申,再由其筹办,本报特改名《昌言报》,仍与从前《时务报》蝉联一线”。1898年8月8日,《时务报》出至第69册后停刊。新出的《昌言报》以汪康年为总理,聘请梁鼎芬为总董,戊戌政变后日本人安藤虎雄为总董。该报出至第10册停刊。

在办《时务报》的同时,汪康年一度与人办过一些学会,如1897年与梁启超、麦孟华等创办“不缠足会”;与曾敬贻、叶翰等创办“蒙学会”,并发刊《蒙学报》,该报以“开通锢蔽”为宗旨,完全用口语编写,但影响不大,不久停刊。1898年初,汪康年东渡日本回沪后设“东文学社”,招生开课,授日文,培养留日学生。

当《时务报》风行全国时,汪康年深感其10日一册,对时事评论往往不能及时,遂与汪大钧、曾广铨等人另行集资,创办《时务日报》,日出一期,1898年5月11日创刊。该刊改革版面,仿西文报刊,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四版两栏,现行报纸都沿用了这一格式。该刊记载中外要闻,评议时政得失,着重摘译西报,沟通商情。该刊创刊不久,上海法租界当局强夺四明公所,造成血案,《时务日报》调查事实真相,加发传单,全力声援旅沪甬人,获得好评,销路日广,但也遭法国领事嫉恨,下令禁止在法租界发售。在《时务报》改为《昌言报》的同时,《时务日报》改名为《中外日报》继续发行。(www.xing528.com)

1900年,《中外日报》诬蔑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主张急剿,并为破坏义和团反帝斗争的“东南互保”制造舆论。1903年,驻中国东北的俄国军队违约不撤,汪康年闻讯与蒋智由等召集会议,力陈其害,并披露报端,致电上书,由于朝野舆论抗议及全国掀起的拒俄运动,迫使东北俄军撤出。

1904年,汪康年暂时委托他人代理《中外日报》,到北京补应朝考,授职内阁中书。1905年在京浙人筹建浙省铁路,汪康年到沪邀集同乡,组成商办浙江铁路公司。1906年入选学部咨议官。

1907年,汪康年回沪继续主持《中外日报》,持君主立宪立场,拥护清政府实行“新政”,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8年因经济拮据,该报接受苏松太兵备道蔡乃煌资助,这是报界受政界津贴的开始。蔡派其乡人沈仲赫到馆监督。同年6月因刊载来稿《金陵十日记》,获咎地方当局,8月,汪康年被迫将《中外日报》报产售于蔡乃煌。

1909年,汪康年与清廷驻比利时使署职员王慕陶创办“海外通讯社”,并参加中国新闻常会。

1907年汪康年在北京期间一度筹办过《京报》,5月10日发刊。当时军机处首席大臣奕劻与大学士瞿鸿讥对抗,汪康年是瞿的门生,又有姻亲关系,《京报》遂成为瞿的政治斗争工具,多次揭载奕劻父子卖官纳贿贪污秽行,遭奕劻、袁世凯嫉恨。西太后对弈劻亦有罢意,一次单独召见瞿时透出此意。瞿非常高兴,将此事告诉汪康年,汪即转告友人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高某,高在《泰晤士报》上披露,一时外国公使纷纷到宫廷询问,西太后对瞿泄密非常恼怒,瞿终因“交通报馆”、“阴结外援”、“分布党羽”被免职回籍,《京报》亦于7月17日被勒令停闭,汪康年只得怏然回沪。

1910年11月,汪康年到北京办《刍言报》,5日一期,月出6册,在创刊例言中称“本报义取询于刍荛之意,……以评论及记载旧闻供人研究为主”,间及摘登要闻,补充漏刊消息。此时清王朝将亡,而《刍言报》仍持顽固保皇立场。

1911年武昌起义,震撼北京,汪康年避居天津。11月3日晚,在京友人来信密告清廷将起用袁世凯。汪康年阅毕叹息不已,称“今方主张共和,然是人可为拿破仑,不能为华盛顿”。即睡,夜半忽发呻吟声,家人往视已昏迷,延至次晨去世。

(顾柏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