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徐寿:近代化学启蒙学者,旧上海风云人物

徐寿:近代化学启蒙学者,旧上海风云人物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著名造船家、化学家、教育家徐寿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经与华蘅芳多年“朝夕研究,目验手营”,初步掌握了声、光、化、电等近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成为“博涉多通”,尤精化学专门、制造的学者,并引起了洋务活动家的重视。上述创造性劳动连同他那量多面广的化学译著,为中国近代化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徐寿对奠立中国近代化学学科基础所作的贡献,不仅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徐寿:近代化学启蒙学者,旧上海风云人物

19世纪中叶,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日渐东进,给日渐衰落的中国科学技术注入了生机。众多怀才有识之士在“变法自强”口号的吸引下,汇集于得风气之先的上海,不求闻达,不为利禄,实践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著名造船家、化学家、教育家徐寿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徐寿,字雪村,号生元。1818年2月26日(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廿二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北乡钱桥社冈一户农民家庭。他自幼失怙,家境贫寒,全靠母亲辛勤操劳,维持生活。青少年时代,徐寿曾研习八股制艺,追求科举之业,却未能获取任何功名,于是走上了“专究致知格物之学”的道路。

徐寿的从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那时,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外而闭关自守,内而专制腐败,一般士人则溺于科举俗学。为获得科技知识,徐寿只有刻苦自学,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他“衣食不求华美,居室但蔽风霜”,然而购备格致之物,却多金不惜,凡算学、天文、律吕、医学,无不涉猎,穷源究委,时人“见者叹服,闻者心倾”。

咸丰初年,风气方开,徐寿即与邻乡好算之友华蘅芳一起前往上海,向正在墨海书馆译书的著名数学家李善兰讨教,吸取刚刚传入的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在上海,徐寿读到了墨海书馆新近出版的《博物新编》一书。该书由英籍医生合信编译,是为第一部介绍西方近代化学、物理知识的著作。书中关于“天下之物,元质(化学元素)五十有六,万类皆由之而生”的论述,给徐寿以很大启迪,对他日后立志钻研化学,起了重要作用。上海之行,使徐寿大开眼界,回乡之后,他更加刻苦钻研。经与华蘅芳多年“朝夕研究,目验手营”,初步掌握了声、光、化、电等近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成为“博涉多通”,尤精化学专门、制造的学者,并引起了洋务活动家的重视。

1862年4月,徐寿应两江总督曾国藩之聘,来到安庆内军械所,主持蒸汽轮船的设计研制。同行的还有华蘅芳、吴家廉、龚芸棠及徐寿次子徐建寅等。当时,以蒸汽为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在西方已广泛使用,但在中国却还鲜为人知,有关技术资料很少,更没有可供借鉴的蒸汽样机。徐寿等人参考《博物新编》中有关蒸汽机的草图和粗略说明,反复琢磨研究,终于试制出了蒸汽机小样。1863年,安装有自制蒸汽机的木壳轮船下水试航。这是我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虽“行驶迟钝,不甚得法”,但它的制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创始。1864年,徐寿随内军械所移往南京。次年,又一艘木壳蒸汽轮船竣工下水。该船长55华尺、载重25吨,时速20余华里,其“造器置机,皆出徐寿手制,不假西人”。试航时,曾国藩亲临勘验,甚为欣喜,当场赐名“黄鹄号”,希望它犹如天鹅,展翅翱翔。

“黄鹄号”轮制成后,徐寿被曾国藩召入幕府,以宾师相待。1867年,由曾国藩派遣,徐寿携次子建寅赴上海襄办江南制造局,主要从事蒸汽轮船的研制。从1868年至1873年的5年时间里,江南制造局轮船厂先后有“惠吉”、“操江”,“测海”、“威靖”、“海安”等木壳兵轮及三艘铁壳小轮船建成下水。其中“海安号”兵轮,长达300尺,宽42尺,汽机马力1800匹,载重2800吨,安有巨炮20尊,配备兵丁500人,实可与当时外国二等兵轮相颉颃。在徐寿等科技人员的发愤努力之下,自清代起落后于西方的中国造船技术,开始了向世界近代先进水平迈进的艰难历程。

为普及汽机制造原理和提高造船工艺水平,徐寿曾多方搜求有关著述,于1868年间编译刊印了《汽机发轫》、《汽机问答》二书。后来,他上书曾国藩,建议兴办译书、采煤炼铁、自造枪炮、操练轮船水师四项事业。徐寿认为,制造机器,如只仿习,不明根本,断无更新与创造,因此把“翻译泰西有用之书,以探索根柢”放在了首位。在他的积极筹划和主持下,江南制造局于1868年底正式设立翻译处。翻译处延聘口译、笔述、校对、制图等专门人员数名,徐寿亲自担任化学、汽机等方面科技书籍的翻译。

徐寿先后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傅兰雅等人合作,口译笔述,至1884年,共翻译出版科技著作13部,内容涉及化学、工艺、数理、医学、兵学诸学科。而译得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西方近代化学著作,计有6部、63卷。有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到19世纪中叶才逐步建立起来的近代化学分支学科的基本知识,几乎全部被介绍了进来。其中:《化学鉴原》(6卷),论述了化学基本原理和64个重要化学元素,是为较系统介绍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最早中文译本;《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专论无机化合物;《化学考质》、《化学求数》,是关于分析化学方面的著作,分别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物体遇热改易记》,则述及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这些译著的原本,大都出版于1875年以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其中文译本即相继问世。可见,徐寿学习、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瞄准了最新的科研成果。这反映了他奋力追赶先进水平,以冀国家早日富强的远见卓识。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尤为难能可贵。

在翻译过程中,为使译述既符合原著的本意,准确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又适应中国读者阅读的习惯,便于理解和掌握,徐寿付出了大量创造性劳动。对于众多化学元素的中文命名,他根据汉语造字依类象形、形声相益的传统,采用谐声为主,会意次之的原则,即按西文名称的第一个音节和该元素的单质为突出性质来造字,合理地创造了钠、钙、镍、锌、锰、钴、镁等固体金属元素及钸(现改译为硼)等固体非金属元素的中文译名。徐寿制定的造字原则,被中国化学界所接受,一直遵循至今。对于一些化学式和化学反应式(方程式)的翻译,徐寿未能直接采用当时国际上已较为通用的化学符号,而用汉字方块形式表述。例如:H2SO,译作“硫养四轻”,Ag2O+2HCl=H2O+3AgCl译作“银养┻轻绿=轻养┻银绿铜”。虽然这种表述方式不尽恰当,但他以通俗的汉字形式,给初学者掌握近代化学知识带来了方便。此外,徐寿还与他人一起编制了《化学材中西名目表》、《西药大成中西名目表》两部中西化学名称对照工具书。上述创造性劳动连同他那量多面广的化学译著,为中国近代化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徐寿对奠立中国近代化学学科基础所作的贡献,不仅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影响之及遍于东亚。日本曾派柳原前光等人专程赴江南制造局,向徐寿请教,并购取译本,回国仿行。徐寿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所起的作用,也超出了科学技术本身的范围。著名维新志士谭嗣同在其《仁学》一书中,就多次借助元质(元素)、质子(原子)的理论以及化合、分解等化学现象,来阐明自己的哲学社会学观点,为变法维新制造舆论。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www.xing528.com)

徐寿在造船、化学方面的卓著功勋,博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曾国藩曾保荐他为“县丞”,其他洋务派官吏也都想将其罗致幕下,为洋务活动孽画规制。但徐寿既不为贫寒而附言,也不以声誉视利禄,凡能“塞银钱出海之漏卮”,“不受西人居奇抑勒”,于国于民有利之事,都尽力去做;如无裨实用之事,或以恐废学业,婉言拒绝,或遣次子建寅、三子华封代行应酬。1874年以后,徐寿在译书的同时,又与傅兰雅一起筹办科技书院和科技书刊,将余力用于倡导近代科技教育,以“使人人通晓(制造工艺)而不虞日久废弛”,“将西方格致之学广行于中华,令中土之人不无裨益”,为振兴艺学,储备人才,施诸实用。

1876年2月12日,徐寿首创的我国第一所专门从事近代科技教育的学校在上海公共租界内设立,取名“格致书院”。书院由知新堂(陈设器机物件,以供观摩实验)、讲学堂、书房三部分组成,粗具新式学堂的规模。1879年10月,格致书院开始招收学生,次年春正式开班授课。课程设置主要有: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聘请中外学者讲授,采取深入浅出、习做相间的教学方法。徐寿经常亲临学堂,口讲指画,以实事实证引进后学。他还在书院组织一些科学讲座和学术讨论会,为各方学者会集讲论提供场所,也为学生接触社会、开拓视野创造了条件。

与格致书院设立同时,1876年2月,《格致汇编》也正式创刊。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家近代科技期刊,由傅兰雅充任主编,徐寿具体负责集稿和编辑工作。刊物辟有论述、新闻、通讯三大主要栏目,登载中外学术论文,介绍西方科技新知,报道国人发明创造。《格致汇编》初为月刊,创刊时印数即达000册,远销国内外四十余地。徐寿曾多次为刊物撰稿,发表有:《医学论》、《汽机命名说》、《考证律吕说》等专题论文。

同格致书院和《格致汇编》相对应,徐寿还与傅兰雅一起创设了专门出售科技书籍的书店——“格致书室”。后来在北京、天津杭州、福州、汕头以及香港等地建立销售分店。书室共拥有价值1.7万大洋的书籍,举凡当时出版的科技图书大都能在书室或分店中买到。

徐寿倡导科技教育和创办刊物、书店的活动,为普及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作了积极的尝试。后来,福建厦门博文书院、浙江宁波格致书院等,以上海格致书院为蓝本纷纷建立。一批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徐寿一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在哲学思想上信奉无神论,平时“毋谈无稽之言,无谈不经之语,无谈星命风水,无谈巫觋谶纬”,婚嫁丧葬概不用阴阳择日之法,四时祭祀专奉祖先而不祭外神;与人交往,以诚相待,“所有五行生克之说,理气肤浅之言绝口不道”。他的次子建寅和三子华封,受父亲熏陶,后来相继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和实业家。徐寿对民众的疾苦也甚为关心,并尽可能为之排忧解困。他曾为家乡蚕农创设烘灶,以延长鲜茧的保藏期,不致在蚕茧大量上市时,被洋商杀价收购。

1884年9月24日,徐寿病逝于上海格致书院,终年67岁。弥留之际,他还惦念着计划兴建中的格致书院化学实验室。

杨勇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