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9 日本主要企业当地法人的进驻地区和投资形态(单位:户)
注:当地法人小计包括合作和不详的数字。进入企业合计中,包括分店、营业所、服务中心等其他形态的机构。
资料来源:21世紀中国総研.中国進出企業一覧2005~2006年版,上場会社篇.蒼蒼社,2005.6
(1)当地法人机构的区域分布:表1-9中的数据显示,日本主要企业当地法人进驻的地理区域分布是:上海1263家(30.7%),江苏省629家(15.3%),浙江省228家(5.5%),由此可见,日本主要企业的当地法人在华东地区(东部沿海)的进驻总数为2120家,占全部当地法人总数的51.5%。华东地区成为了日本主要企业的聚集地。
在华南地区(南部沿海)的分布是:广东省614家(14.9%),福建省78家(1.9%),海南省9家(0.2%),华南地区的当地法人机构达701家,占全部当地法人总数的17.0%。
进驻北京的当地法人有266家(6.5%),天津222家(5.4%),河北省53家(1.3%),山东省214家(5.2%),合计进驻北部沿海地区的当地法人机构达755家,占全部当地法人总数的18.4%。如果加上辽宁省的288家(7.0%),在环勃海地区,日本当地法人的机构达1043家,占全部当地法人总数的25.3%。可见,环勃海地区成为仅次于华东地区的日系企业聚集地。
(2)研究开发机构的进驻形态和区域分布:表1-9中的39家研究开发机构都是设立法人组织的企业。其中,27家是以独资形态设立的,8家以合资形态设立,可见日本在中国市场的法人研究开发机构以独资形态进驻的达到近70%(69.2%)。
研究开发机构设置在上海的有15家(38.5%),设置在北京的有8家(20.5%),另外在广东还有6家(15.4%),可见,上海、北京、广东三地成为日系企业研究开发机构进驻的主要地区(74.4%)。与统括公司的设立一样,最初日系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多在北京扎驻,但近年来进驻上海的研究开发机构开始增多。当然,研发机构越接近制造和营销基地,越有利于更准确和更快速地把握和适应市场需要。
(3)办事处进驻区域分布:在5178家投资机构中,进驻中国市场的办事处达820家。其中,北京227家(27.7%),上海335家(40.6%),广东省95家(11.6%),这三地的办事处数量达657家,占总数的80%。这些办事处和统括公司一样,发挥着中国商务中心的功能。在没有设立统括公司和研究开发机构的吉林省(3家)、黑龙江省(4家)、浙江省(5家)、福建省(6家)、湖北省(7家)、陕西省(3家)、四川省(13家)、重庆市(5家)等地,建有数量不等的办事处,以统筹和协调日本企业在各区域市场的投资经营活动。
表1-10为日本主要企业当地法人进入的城市及行业分布。
表1-10 日本主要企业当地法人进入的城市和行业分布(单位:户)
资料来源:21世紀中国総研.中国進出企業一覧2005~2006年版,上場会社篇.蒼蒼社,2005.6
由表1-10可见,包括北京等直辖市在内的14个沿海和内陆城市的当地法人企业达3066家,占当地法人总数的74%;北京制造业的进驻企业达124家,非制造业进驻企业达142家。上海制造业进驻企业达638家,非制造业进驻企业达624家。可见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中,日系企业在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中的进驻数量基本持平,表明了其作为日系企业制造基地和商业基地的重要地位。广州市是日系企业的第三大基地,制造业中日系企业的进驻达151家,而非制造业的进驻企业只有46家。这与邻近的深圳市制造业的日系企业进驻比例较低,广州作为深圳制造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市场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有关。(www.xing528.com)
除北京和上海外,其他城市进入的领域主要都是制造业,沿海地区的苏州制造业进驻企业达320家,非制造业只有10家。无锡市制造业的进驻企业达122家,非制造业进驻企业有5家。内陆的重庆、武汉、成都等城市的进驻企业率也是超过9成集中在制造业领域。
具体来看,各城市中,日系企业进驻的主要行业分布也各有特色。
北京制造企业的进驻率在14个城市中是最低的,占46.6%,相反服务业进驻的企业比率较高。代表性的行业是信息、通讯领域,进驻企业占当地法人机构的17.7%。此外,批发、零售业的进驻企业占非制造业法人机构的10.6%。
天津市制造业进驻企业高达78%,其中运输机械业法人企业35家,占该市制造业法人企业总数的20.2%;电气机械业法人企业30家,占该市制造业法人企业总数的17.3%。显然,这与丰田汽车和摩托罗拉公司的进驻带动了运输机械和电气机械等领域的企业投资有关。
大连市进驻的日系企业占辽宁省日系当地法人数量的78%。大连制造业的进驻企业为66%,其中,电气机械进驻企业40家,占制造业进驻企业总数的27%。食品、纤维业也分别有11.5%和8.8%比例的法人企业。此外,批发、零售业的进驻企业占非制造业进驻法人总数的43.2%。
上海市作为日系企业的制造基地、营销基地、商业基地,其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进驻企业比例大体相当,分别占当地法人机构的50.5%和49.4%。制造业中的化学、机械、纤维、电气机械及运输机械业中进驻的企业数量在14个城市中都位居榜首。其中,电气机械领域的进驻企业有130家,占当地法人机构的20.3%,与天津市场的比例持平,这主要是由于日系零部件制造商聚集上海,为德国大众、美国通用及广州本田等汽车制造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此外,在上海的非制造业领域,批发、零售业的进驻企业最多,达378家,占上海当地法人机构的30%。这主要是由于很多的日本企业都在浦东外高桥设立贸易公司,以此作为中国市场销售的基地。
江苏省苏州、南京、无锡三个城市的当地法人机构合计为504家,占江苏省全部法人机构的80%。与上海一样,这些城市也是日系企业及产业的聚集地。在电气机械领域,无锡市进驻企业有33家,占无锡市制造业法人机构的27%;苏州有76家,占苏州市制造业法人机构的23.7%;南京有10家,占南京制造业法人机构的29.4%。三市虽邻近上海这个汽车大市场,但运输机械领域的进驻企业数量并不多,合计为31家,占三市全部制造业法人机构的6.5%。
福建省厦门市进驻的法人机构有34家,与福州市的35家各占全省进驻法人机构数的半壁江山。在食品、纤维、电气机械领域各有几家企业进驻,但在沿海城市是日系企业尚没有大规模投资的城市。
山东省青岛市进驻的法人机构达117家,投资的主要行业是纤维(26家)和食品(25家),这两个行业的进入企业占制造业法人机构的62.2%。特别是食品行业的进驻企业在14个城市中,其25家企业的数量与上海、深圳持平。山东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食品加工资源,是日系食品企业的重要加工生产基地。
广东省广州市和深圳市的进驻企业达347家,占广东省全部法人机构的56%。两城市制造业的进驻企业达262家,占全省制造业法人机构数的76%。可见,有“世界工厂”之称的广东省,成为日系制造业投资的重要基地,发展势头强劲。在制造业领域,运输机械行业中的进驻企业达48家,占广州市制造业法人机构的32%;在电气机械行业中,深圳市的进驻企业达47家,占深圳市制造业法人机构数的42.3%。这主要是由于本田、丰田、日产三大汽车制造商大规模进驻广州,形成了日系汽车在广州的发展基地,由此带动了大批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投资。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电子产品的加工生产基地,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受到了日本微电子生产商的青睐。此外,在非制造领域,批发和零售业两市的进驻企业达50家,占非制造业法人机构的52.6%。
在中国内陆地区,湖北省的武汉市、四川成都市及直辖市重庆市是日系企业进驻相对较多的地区。三市进驻的法人企业达87家,且进驻企业几乎都分布在制造业领域。其中,在运输机械行业,重庆市进驻的企业达19家,占重庆市制造业法人机构的56%;在武汉和成都,这一行业进驻企业也达到近30%。这主要是由于日产汽车在武汉、日系摩托车在重庆、丰田汽车在四川省等地所进行的投资而带动的。目前,在这些内陆城市,日系企业在非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尚没有大规模展开。
表1-11为日本非上市公司进入的地区和投资形态。由表1-11可见,在日本非上市公司投资的5589家(包括香港753家和澳门3家)机构中,上海达1705家,占总体的30%;其次是香港758家(13.6%);再往下是江苏省689家(12.3%)、广东省558家(10.0%)、辽宁省456家(8.2%)。
在除香港、澳门的761家投资机构外的4828家投资机构中,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地区,非上市公司的投资企业达2605家,占总数的54%;华南地区(除去香港、澳门后只剩下广东省)的投资企业达558家,占11.6%;华北(辽宁、北京、天津,环渤海)地区投资企业达1026家,占总数的21.3%。可见,分布在华东、华南、华北的投资机构占总体的86.8%,表明非上市公司的投资机构几乎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上市公司投资的5178(不包括香港)法人机构中,华东地区占49.6%,华南地区(只有广东省)占14.9%,华北地区占22.1%,合计达86.6%。可见,日系企业在聚集的地区上,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几乎是相同的。
表1-11 日本非上市公司进入的地区和投资形态(单位:户)
注:不包括香港和澳门。
资料来源:21世紀中国総研編.中国進出企業一覧2005~2006年版,非上場会社篇.蒼蒼社,2005
当地法人机构中,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上市场公司的比例是51.5%,非上市公司的比例是45.5%。在包括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沿海地区,进驻的企业分布是,上市公司占86.9%,非上市公司占85.2%。如果加上东北的辽宁省,则上市公司的94.6%、非上市公司的95.7%集中在沿海地区。集中在中国的沿海地区投资是日系企业地域扩张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