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廷是我国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创始人,远东体协的发起人,在我国举办的第二届、第五届、第八届远东运动会的主持人,率队参加了第十一届、第十四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我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为近代中国体育和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堪称体坛泰斗。
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与外国教会有密切的关系。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批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除传教外,大多兼办教育,开设教会学校。
到19世纪末,我国各地教会学校已达2000余所。这些教会学校都很重视体育运动,在学校的课程里专设体育课程,而且在课余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比赛。1890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了第一次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此后各地学校纷纷仿效,田径运动逐渐普及。1896年,圣约翰书院又组织开展足球运动,并与南洋公学举行校际比赛。也是在1896年前后,篮球运动经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京津一带教会学校。1900年前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福建、武汉、烟台等地教会学校,大都在课外开展足球、棒球、网球、篮球、排球和田径等运动,并进行校际比赛。在教会学校的影响下,一些公立和私立学校也在课外开展田径和球类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废科举,兴学校,随着新式学堂大量兴办,西方近代体育项目也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王正廷自幼信教,长期在教会学校读书,大学是在新式学堂就读,又到美国大学留过学,接受了系统的体育教育和训练,并担任过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等重要职务,受教会提倡体育的影响,也是工作职责所在,所以对体育有一种特殊的爱好。而且,他既是体育的爱好者,又是体育的推广者,还是体育的组织者。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王正廷酷好游泳和网球,直到晚年仍乐此不疲,坚持锻炼。
王正廷之关心体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受到外人讥讽的刺激而产生的“体育救国”思想。他在美国留学时,看到外国人歧视华人,诬称“东亚病夫”。因此,他想以发展体育运动,推广体育运动,达到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目的,来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改变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地位。他一生职务繁多,从政、从商、办学校、兴实业,始终没有停留在一个职业上,就是他最擅长的外交生涯,也因无力改变现状而毅然离开,唯独热心体育事业、担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领导人,从1913年组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开始,直到1953年因身体原因辞去体协领导职务,连续40年始终不变,说明他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可谓贯穿一生。
王正廷曾经发表过许多倡导体育的主张和思想。他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创办的《体育季刊》“发刊词”中写道:“当视体育为强健身心之常经,当视体育为振兴民族之正规。”他说:“运动之义大矣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莫非运动之功。习见如此,凡事亦莫不然。故圣人有精神上之运动,有形式上之运动。精神运动,德育、智育可以赅之;形式运动,厥为体育。”王正廷还强调发展女子体育运动的重要:“今欲救国,必先强种,既欲强种,非男女体育同时提倡,不克奏效。女子为民之母,母体不强,其子女必弱。”充分说明了在当时环境下,王正廷对体育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007年第6期《宁波帮》杂志刊登了由王正廷孙女提供的《王正廷自传》手稿部分译文,文中王正廷对运动和国民体质的关系、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的影响,有精辟的论述。这篇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现引之于下:(www.xing528.com)
不得不说一下,现在我们国家国民素质的现状。就体质来说,中国的男人普遍个子矮小,身体也不是很强壮,外表更谈不上男性的威武,女性的温柔感觉反倒多些。这种状况,基本上从前朝以来都未曾得到好的更改。实际上,远在古代,无论是文人学者还是习武之人,对强壮的体魄还是比较注重的。但是慢慢地,随着重文轻武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下。尤其是中国的科举考试的出现,更加加重了人们对这方面不正确的看法和理解。在那个时代,几乎每个中国家庭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有一条捷径,进入上流社会,也就是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光宗耀祖”。在当时,那些体魄强壮的人绝大部分都是从事种田、挑夫等工作,都是属于当时社会最底层的那个部分。自然地,锻炼身体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相比,就不是被人们非常重视了。逐渐地,文人开始留起长指甲,都认为那是附庸风雅的最好表现(哈哈!每当我回忆起这个片段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大笑,如果中国的男人都是这样子的话,岂不是日后就无法在中国的土地上看见男人的影子了吗?!还好,幸亏当时中国还有一大部分在底层生活的劳动人民是需要依靠体力来生存的,这多少还是为男人保留了一些延续的资本)。无论当时文人、农民的比例是多么悬殊,但是,国人的体质还是非常落后的。
189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举行。这个消息在当时的国际社会无疑是轰动的,在国外,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但对那时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却是陌生的,或者说是漠不关心的,因为国人根本不知道奥林匹克为何物?!由于中国长久来的闭关自守,信息和知识的局限性都使他们没有办法理解运动会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尽管那时,中国的新式学校也开始慢慢借鉴国外的教学体制、课程模式。
许多学校在对学生的课程中也开设了“体育”这一课目,在大街上,也可以看见一些中国人穿西服的样子,文人留长指甲的现象也很难再见得到了,但毕竟国门刚刚打开,现代文明也刚刚开始传入中国。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人们渐渐明白体育是一种运动、一种竞赛的笼统概念。在Mr.Clhang Bo Lieng(张伯苓先生)和Ma William Sung的努力下,成立了第一个中国业余运动员协会,这是当时第一个有关体育的正式协会的成立。并且在中国参加奥运会时作出了贡献。我非常高兴我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参与者,看见自己国家运动员的身影出现在另一个国家的体育场上。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奥运会是世界的第十届奥运会,也就是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那一届,当时,刘长春作为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参加了100米跑的比赛项目,尽管他是在中国经过层层选拔下来,可以说是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运动员,但在比赛中,还是没有拿到任何奖牌。虽然我也相信中国政府愿意参加这一世界性的活动的举动,在当时的形势下,是有着多方面的含义的。但不管怎么说,由此可见,运动员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这对当时人们还不是很明白体育到底是什么的中国来说,是件多么艰巨而道远的事情。
所以,在国外很多的例子中不难发现,运动员的后代就长得比他们的父母强壮。如果在中国,我们也有这样的意识并且能够足够重视和身体力行的话,那么国人的身体健康了,强壮了,中国又岂会如一个落暮老人般脆弱,又怎能允许之后的悲剧在中国上演……
可见,王正廷对当时中国的体育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对体育与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如《奥林匹克宪章》指出的一样,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体、意志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理的推崇为基础的。这也是王正廷对体育、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朴素的理解和认识。他是这样理解,也是这样去实践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