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廷的母亲施氏,系绍兴望族施永远公长女。施家为书香门第,施氏为诗礼人家闺秀,幼娴内则,秀外慧中,在娘家跟父亲读过诗书,所以子女们都由她自己开蒙。在王家子女中,当数王正廷的天分最高,聪明灵巧,领悟力极强,学什么东西都很快,在三一书院读书时,就能独自研读《圣经》,并通过《圣经》和教会较早地接触西洋文化,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外面的世界、科学文化的奥秘等,都激起了王正廷强烈的求知欲,王正廷想走出宁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心人的,11岁那年,王正廷得知了一个好消息,上海中英中学开始实行招生了。于是他趁着学校放假回家省亲的机会,向父母亲提出了到上海去接受西学的要求。
“什么?”母亲施氏听了十分惊异,“你不想考童生做秀才啦?”施氏如此反问并不奇怪。因为当时尚是清朝末年,考童生做秀才是历史传统,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中功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此时距离变法维新运动尚有整整8个年头,应试科举仍旧是大多数读书人向往之路,西方文化还未对中国产生影响,虽然施氏相对较开放,但对儿子放弃功名的想法,一时难以接受,那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听了儿子的要求后,王际唐心里很高兴,认为王正廷小小年纪,便有自己的想法,有志气,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所以王际唐的态度恰恰与妻子相反,作为通过宗教活动与西方近代文明了解较多的中国传教士,对西方文化的认可,使他早就有了让儿子学习英文并接受西方教育的打算,只是因为宁波虽为五口通商之地,但与上海相比还是比较闭塞的,原有一所比较西化的教会学校崇德义塾,因学生较少等原因,已经迁往杭州,剩下的“崇德”、“圣模”两校,又都是拒收男孩的女校,加之王正廷年幼,所以只好让他在仍以中国传统课目为主的三一书院就读。现在王正廷自己提出要到上海去接受西式教育,正好与王际唐当初的想法吻合。王际唐非常支持儿子的想法,但又担心儿子年幼,独自离家在生活上不能自己照顾自己。
“儿子你今年才11岁,怎么能一个人远离家庭独自到陌生地方去读书?
父母放心不下?”王际唐对儿子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顾虑。谁知小小年纪的王正廷早有准备,拿出一张特意从宁波带回的《甬报》给王际唐看。这份报纸由英国人创办,主要是反映当时宁波的一些时事新闻、教会信息等,当时这张报纸上刊登着上海教会办的中英中学一则招生启事。在招生启事上写明,中英中学是一所以英国模式进行办学的学校,学生实行寄宿制,统一由校方进行严格管理工作,全面接受西式教育;又运用鼓励性的言辞向家长们进行宣传:中英中学不仅使你的孩子接受全新的现代教育,而且培养学生一种全新的道德和精神,培育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王正廷的这一举动,让他在王际唐的眼里一下子又长大了、长高了,王际唐没有想到11岁的儿子能这么全面地思考问题,他觉得儿子成熟了、长大了,应该让儿子出去经受锤炼,顾虑渐消,而且帮助儿子一起说服施氏,声言儿子这种选择完全合乎“主的意志”。最终施氏也同意儿子去上海读书,并积极替行将出门的儿子准备行装。
1892年春天的一个早晨,王正廷乘坐宁波英商太古航运公司“宜昌号”轮船,一身童稚未脱,风尘仆仆地来到上海。这时的王正廷,只身踏在上海的土地上,带着初出远门的紧张、投考不中的担心、羁旅他乡的顾虑,匆匆走上考场,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考试,也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拼搏。(www.xing528.com)
皇天总是不负有心人。由于王正廷准备充分,基础扎实,所以考试成绩良好,加上王正廷又是传教士的子弟,顺利被中英中学录取,成为中英中学年纪最小的学生。王际唐还是不放心儿子独自一人在上海,为了能照顾儿子,不久,王际唐通过宁波圣公会介绍,在上海郊区美以美教会(卫理公会)谋得一个职务,带全家移居上海工作。这样,王正廷既能认真学习,又能经常和父母兄弟相聚了。
王正廷在中英中学学习三年,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基础,系统地学习了科学文化;同时迷恋上了学校陆续引进的体操、田径、棒球等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学习科学之余积极参加训练,体魄也日益强健,为日后参加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种对新式体育运动的爱好,王正廷终身不辍,如网球、游泳等项目,达到了近乎健将级水平。在上海中英中学的学习过程中,王正廷对体育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育观,也为他日后为近代中国新式体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1894年日本侵华的甲午战争爆发,7月26日,王正廷从报纸上获知中日开战的消息。从此,他每天去学校阅报室阅读各种报纸,关注时局变化。
清军丧师败绩,清廷腐败屈辱,犹如雷鸣电击,催醒了王正廷朦胧的民族主义意识,也促使王正廷希望进一步求学、进一步了解社会的欲望越来越强烈。1895年夏天,王正廷结束在上海中英中学三年的学习生活,开始为自己的下一步作打算。
王正廷学业成绩优秀,中英中学愿意为优秀毕业生安排工作,或者推荐给工部局当翻译,或者介绍给洋行当练习生,或者留下来当助教。但王正廷心中已有主意,他没有接受其中任何一项工作,为了探究救国之道,他决定继续求学。1895年秋天,近代中国第一所高等工科学府———北洋西学学堂(后改名北洋大学)在天津创办。于是三年前的情况重复出现在王家,王正廷把登有北洋西学学堂举行开幕典礼并将派员赴各地招生消息的报纸带回家里,放在了父亲面前,也表明了自己希望再次外出求学的欲望。
身为传教士的王际唐已经从报上获知北洋西学学堂成立的消息,并且了解到北洋西学学堂的洋人总教习就是他所熟悉的美国卫理公会的传教士丁家立,王际唐立即在心中祈祷:“万能的主啊,这一定又是您自己的意志吧!”这次母亲也没有反对。于是,王际唐同意了儿子的意见,放心地接受了这个万能的主安排的意志,认为这是上天在照顾自己的儿子。王正廷孤身一人闯荡津门,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