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经验是从人与对象的价值实践过程产生的,因此,美学研究中广义的存在性方法可以也应该包括经验论的方法。
在西方美学研究中,经验论的历史走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与本体论有关的经验论。譬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黄金分割”法及其数的和谐观;苏格拉底的“美不能离开目的性”的效用说;柏拉图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的诗源于人们自然产生心理快感的“模仿说”等。近现代,西方哲学的经验论主要是17世纪以来英、法、德等国的经验主义,20世纪以来,主要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影响最大。美国实证主义代表约翰·杜威(1859—1952)甚至说,“艺术即经验”。20世纪以来,“审美经验”日益成为美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www.xing528.com)
需要说明一点,“经验实践美学”所说的经验是指人与对象的价值实践历史过程产生的价值实践经验,它在发生学的意义强调经验的实践性、历史性,西方美学研究中的经验论走向基本上是在实用主义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理解和诠释经验的,它仅仅强调了人的经验性“审美态度”、审美情感等要素。如里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以及奥格登、瑞恰兹和伍得的“联觉”说,等等。与此相关,深入到生理层面以实现生理与心理结合的还有达尔文(1809—1882)的生物学进化论、斯宾塞(1820—1903)的游戏说、弗洛伊德(1856—1939)的“潜意识冲动”和20世纪的格式塔心理学等。经验研究的心理学趋向具有鲜明的实验性和实证性,人们甚至要为审美价值寻找一个数学公式,譬如漂亮的脸形可以取各种脸形的平均值等。值得一提的是沃尔夫冈·柯勒(1887—1967),他以“需求性”在现象学上的客观“完形”为理论基础,尝试一种包含审美价值在内的价值理论,认为“场”的一部分可以有对另一部分的要求。[5]当然,在西方美学的经验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仍然是费希特(1762—1814)的理论,他为形而下的实验美学奠定了基础。这也说明,西方美学研究中的经验论走向总的说来不是关于价值实践经验的一种历史理论,而是作为一种哲学认识论的理论,它强调的是人的知识和观念唯一的来源是感性经验。
有一点是明确的,经验论研究必须坚持经验生成的基础在于价值实践,经验是在价值实践过程中由人的身心与对象产生的感性实践联系直接生成的。感性实践的经验意义可以分为伦理性经验、生理性经验、情感性经验和认知性经验等。不管哪一类经验,经验的存在性在于在场双方在不同的价值层面上的对象性的融通、整合、统一及在场主体的理解和体验。从认识论的视野来看,由主体与客体共时性在场整合一体的经验意义确实在场消解了思与在、心与物、人与对象在认识论维度上的二元分离问题,但是,经验论的存在性必须解决经验的个体性与社会群体性;伦理经验、生理经验、情感经验和认知经验及其相互之间所涉及的经验的价值目的性与科学实证性的关系等问题,最终,它仍然会归结为对于认知前提(即所谓“本体”)的确定性理解,而无法归于非确定性的相对论。显然,这个问题不是胡塞尔说的纯粹意识能解决的。在西方,“当代哲学经验主义的一个独有的特征是,它主张哲学的传统问题在(并只有在)它们,或者它们的成分,被归入两个独特的类别时才能被解决。第一个类别由经验的问题组成,将由经验科学所处理;第二个类别是逻辑问题,是关于概念、术语和方法的问题,将由哲学分析的技巧来处理”[6]。我想,这两个类别的区分确实明确了经验意义与逻辑意识的不同,但是,区分本身也在二者之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以为:审美实践经验包含人与对象价值实践的在场历史趋向、历史目的及其对于人自身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由此,从人与对象的价值实践联系出发,通过“经验符号”,历史地理解经验意义与逻辑形式的关系,并且跨越这条鸿沟,这应该是当代美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在这里,实现跨越的关键是正确地把握个体与对象各自价值实践身份的二重性,即进入文明时期,在人与对象的行为实践联系和认知实践联系中,个体具有的“自我意识”使他意识到自己与对象是两个不同的“个别”;但是,在感性实践中,由经验情感的在场融合所显现的意象化形态则“隐匿”了微观个体理性的“自我意识”,个体与对象只是在场构成意象化图像的两个价值“要素”。它表明,在场于审美实践的个体与对象不是作为两个“个别”以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分别存在的,而是以在场生成的一种经验情感意象,一个“个别”地在场于审美实践的。[7]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经验,不仅是通过群体文化的约定俗成及其经验转移历史地传承下来的,还是人与对象经验实践的历史对于人们自身未来的一种感性的、在场的价值选择、价值期待、价值意向。从这个意义来说,审美实践的经验研究绝不能简单地把经验等同于心理实验室的产物,也不能仅仅归结为微观个体心理体验的痕迹,而必须以价值实践为基础,在自然界的存在具有“优先地位”的前提下,走进人与对象价值实践的经验历史进程本身,即在方法论上必须遵循逻辑与历史具体统一的基本方法。但是,在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思想背景下,逻辑与历史具体统一的方法在西方现当代美学研究的存在性走向中被遮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