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20 世纪,对外贸易和外国投资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仍然是相对小
的。在对各个性质不同的部门的考察中必须计及西方和日本经济冲击的影
响,但中国经济的大部分是外国人所达不到的。
外国在中国的投资,1902—1936 年
表22 (百万美元;括号内为百分数)
投资类型1902 1914 1931 1936
直接投资503.2(64) 1067.0(66) 2493.2(77) 2681.7(77)
中国政府的债务284.7(36) 525.8(33) 710.6(22) 766.7(22)
向私人参0.0 17.5(1) 38.7(1) 34.8(1)
与者放款————————
总计787.9(100) 1610.3(100) 3242.5(100) 3483.2(100)
资料来源:侯继明:《1840—1937 年中国的外国投资和经济发展,》,
第13 页,这个资料又是根据C.F.雷默的《中国的外国投资》和东亚研究所
的《外国在中国的投资和中国的国际收支差额》。
根据C.F.雷默和日本东亚研究所的估计,外国在中国的投资总数到1936
年曾达到34.83 亿美元,从1902 年的7.33 亿美元开始增长,1914 年为16.10
亿美元,1931 年为32.43 亿美元(表22)。按人口平均——以1914 年为4.3
亿,1936 年为5 亿——这两年的数字分别为3.75 和6.97 美元。这些按人口
平均的金额明显地小于别的“不发达”国家的外国投资:例如,在1938
外国在中国的投资——债权国投资,1902—1936 年
表23(百万美元;括号内为百分数)
1902 1914 19311936
英国260.3(33.0) 607.5(37.7) 1189.2(36.7) 1220.8(35.0)
日本1.0(0.1) 219.6(13.6) 1136.9(35.1) 1394.0(40.0)
俄国246.5(31.3) 269.3(16.7) 273.2(8.4) 0.0
美国19.7(2.5) 49.3(3.1) 196.8(6.1) 298.8(8.6)
法国91.1(11.6) 171.4(10.7) 192.4(5.9) 234.1(6.7)
德国164.3(20.9) 263.6(16.4) 87.0(2.7) 148.5(4.3)
比利时4.4(0.6) 22.9(1.4) 89.0(2.7) 58.4(1.7)
荷兰0.0 0.0 28.7(0.9) 0.0
意大利0.0 0.0 46.4(1.4) 72.3(2.1)
斯堪的纳
维亚0.0 0.0 2.9(0.1) 0.0
其他0.6(0.1) 6.7(0.4) 0.0 56.3(1.6)
—————— —————— —————— ——————
总计787.9(100.0) 1610.3(100.0) 3242.5(100.0) 3483.2(100.0)
资料来源:侯继明:《中国的外国投资和经济发展》,第17 页。
年,印度是20 美元;拉丁美洲是86 美元;非洲不包括南非联邦是23 美元。
一个特定年份的人均外国投资额也许不是最能说明该投资意义的尺度。不
过,可以得到的资料不许可对年度资本流入数字作任何精确的估计,以与国
民收入和国内投资相比较。非常粗略地估计,30 年代初的私人外国净投资略
小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约占总投资的20%。①就是说,总数很小,但
不是没有意义。
雷默的数据表明,在1902—1931 年间,当年度新投资的资本流入小于政
府贷款的还本付息的支付和外国商业投资的利润时,就有实际上的资本净流
出。①不过,如表27 所示,华侨寄回国的汇款大于这个流出,所以总的来说
有一个资本流入,这种流入加上硬币支付,为中国继续不断的入超提供了资
金。在这种情况下,外国投资总值的增长,除了价格上涨的影响外,似乎是
由于在中国的外国人把他们的利润进行了再投资。事实上,有些“外国”汇
款从来没有离开中国,而是被直接付给了在上海或香港的外国债权人,他们
把相当一部分利润再投资于设置在几个条约口岸的企业。怡和洋行从19 世纪
30 年代的一个小代理店在一个世纪中发展成为在中国有许多工业和金融产
业的最大的贸易公司,很好地说明了这个过程。
外国在中国的投资——工商企业投资
表24百万美元;括号内百分数)
1914 1931 1936
进出口贸易142.6(13.4) 483.7(19.4) 450.2(16.8)
银行和金融6.3(0.6) 214.7(8.6) 548.7(20.5)
运输
( 铁路和航运)336.3(31.5) 592.4(23.8) 669.5(25.0)
制造业110.6(10.4) 372.4(14.9) 526.6(19.6)
矿业34.1(3.2) 108.9(4.4) 41.9(1.6)
交通和公用事业23.4(2.2) 99.0(4.0) 138.4(5.1)
地产105.5(9.9) 339.2(13.6) 241.1(9.0)
杂项308.2(28.9) 282.9(11.3) 65.3(2.4)
———— ———— ————
总计1067.0(100.0) 2493.2(100.0) 2681.7(100.0)
资料来源:侯继明:《中国的外国投资和经济发展》,第16 页。
在1931 年日本人占领满洲并开始对它的发展大量投资之前,最大的投资
者是英国(见表23)。英国的直接投资分别占1914 年和1931 年英国总投资
的66%和81%;在1931 年约有一半用在与外贸直接有关的领域,21%用在
房地产,18%用在制造业,5%用在公用事业,2%用在矿业,3%用在杂项。
①罗伯特·F.德恩伯格:《外国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见珀金斯编:《中国现代经济》,第28—
30 页。
① C.F.雷默:《中国的外国投资》,第170—171 页。
当1905 年日本在南满站稳脚跟后,日本在中国的资本迅速增加。日本的直接
投资(占1931 年总投资的77%)主要在运输业(南满铁路)、进出口贸易、
制造业(主要是棉纺业)和矿业。俄国的投资几乎全部用在中东铁路上,这
条铁路在1935 年卖给了日本。①..
直接商业投资是1914、1931 和1936 年外国总投资的66%、77%和77%。出现的差额主要是中国政府的借款。侯继明对雷默和东亚研究所(表24)
的数据的再核算,表明1931 年这种直接投资的分配如下:进出口贸易19.4%;铁路16.0%;制造业14.9%;地产13.6%;银行和金融8.6%;航运
7.8%;矿业4.4%;交通和公用事业4.0%;杂项11.3%。从这些数字马上
就可以看出,与许多“不发达”国家的外国投资的典型模式相比照,在中国
的外国资本很少进入以出口为方针的实业,如矿业或种植业。甚至在满洲,
日本对农业的投资也是微不足道的。
在这样一些国家——例如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或荷兰统治下的印度尼
西亚——外国资本实际集中在出口型实业上,结果是接受者经济的片面发
展,它使一种或多种农业或矿业的出口产品专门化,这些产品的市场对外国
的经济周期极端敏感。此外,这种“殖民地”模式的外国投资,据说加强了
本地土地所有者阶级,他们是这种商业化农业的主要受益者。不过,他们没
有把不断增加的收入投入工业发展,而是跟过去一样,储藏在本国(土地的
积聚,港口的房地产),现在是更安全地储藏在国外(存入外国银行或购买
外国证券);和用于奢侈品消费(入超)。出口型实业发展的结果把本地资
本吸引到中间的第三活动范围,如外国公司的附属小行业,据说其后果是把
可以更有成果地使用的人才和资本抽走了。在很有限的地区,如东南沿海和
广州附近,上述现象可以在较小规模上看到。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没有因外
国资本而作重大调整,从而没有把它的命运拴在世界市场难以预测的变化
上。
外国在中国投资的地理分配,1902、1914、1931 年
表25(百万美元;括号内为百分数)
1902 1914 1931
上海
满洲
中国其他地方
未分配的
110.0(14.0)
216.0(27.4)
177.2(22.5)
284.7(36.1)
291.0(18.1)
361.6(22.4)
433.1(26.9)
524.6(32.6)
1112.2(34.3)
880.0(27.1)
607.8(18.8)
642.5(19.8)
———— ———— ————
总计787.9(100.0) 1610.3(100.0) 3242.5(100.0)
资料来源:雷默:《中国的外国投资》,第73 页。
1931 年以前,直接投资大量集中在条约口岸,特别是上海,如表25 所
示。日本人在30 年代努力把满洲发展成一个工业基地,上面已讨论过了;外
资工厂在制造业部门所占份额,表9 和表10 中有提示。在许多评论者看来,
外资企业和中国企业中的外国投资(这常常等于控制)应对中国现代工业发
①侯继明:《中国的外国投资和经济发展》,第17—22 页。
展的受阻负主要责任。用这种观点看,中国公司根本无法同外国公司竞争,
因为后者有更多的收入,更好的技术和管理,享有治外法权和免税特权,不
受中国官场的劫掠。与这种“压迫论点”相反,侯继明指出,在1937 年以前
的那些年里,华资现代企业不但没有被挤垮,而且在现代部分中保持一个“非
常稳定”的份额。①虽然可以
表26 对外贸易额和指数,1912—1936 年
时价计算额* 贸易总数量指数进出口交换
额指数1913=100 比率( 进口
净净价出口价)
入口入口入超1913=100 入口出口1913=100
1912 473 371 10286.7 82.8 103.8 112.9
1913 570 403 167100.0 100.0 100.0 100.0
1914 569 356 21395.1 91.6 83.8 103.3
1915 454 419 3589.7 70.3 96.5 104.8
1916 516 482 34102.5 73.7 102.3 104.6
1917 550 463 87104.0 73.4 108.3 123.4
1918 55 486 69106.9 66.1 10.5 128.4
1919 647 631 16131.3 75.4 140.0 134.1
1920 762 542 220133.9 75.9 119.3 155.6
1921 906 601 305154.8 94.7 126.9 142.3
1922 945 655 290164.4 112.6 130.5 117.7
1923 923 753 170172.2 108.5 137.3 109.1
1924 1018 772246 183.91 119.6 136.6 105.4
1925 948 776 172177.1 109.9 132.9 103.5
1926 1124 864260 204.2 130.5 141.1 98.6
1927 1013 919 94198.4 154.1 108.6
1928 1196 991205 224.6 131.5 156.1 100.4
1929 1266 1016250 234.4 139.9 149.2 93.1
1930 1310 895415 226.5 131.0 131.1 102.5
续表
①同上书,第138—141 页。
时价计算额*贸易总数量指数进出口交换比率
额指数1913=100 ( 进口价出口价)
净入口净出口入超1913=100 入口出口1913=100
1931 1433 909524 240.7 129.9 136.5 116.0
1932 1049 493556 158.4 106.0 100.8 128.6
1933 864(1346)593(612) 471(734) 129.1 97.5 124.7 142.7
1934 661(1030)344(536) 317(494) 103.2 85.1 118.6 136.1
1935 590(919)370(576) 220(343) 98.6 83.6 126.7 122.9
1936 604(942)453(707) 151(235) 108.6 77.9 125.6 109.4
*单位:百万海关两;从1933 年起,价值用元计算,如括号内所示。
资料来源: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1864—1949 年》,(www.xing528.com)
第23—24、274—275 页;郑友贵(音):《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
第259 页。
辩解说,没有外国公司的竞争可能发展得更快,但这决不意味着,没有对外
贸易和外国投资的“外在冲击”,中国19 世纪的现代前经济有能力走上发展
的道路。①
除了铁路建设和工业借款外,很难说中国政府借的外债对中国经济有什
么好处。这些外债相对高的还本付息费用(利息、贴现、佣金)超过了从中
得到的小利益。对1912—1937 年间举借的外债根据借债目的所作的一个分
析,似乎支持外债对经济无用的结论。②约占外债总数的8.9%(用1913 年
的物价计算)是为军事目的和偿付赔款借的。另外有43.3%指定用于一般行
政目的,主要就是外债的付息。虽然占36.9%的铁路借款是一笔潜在的生产
投资,但它的用途受到地方性内战和动乱以及借款合同条款的限制,后者通
过划定范围阻止有效的集中管理,几条铁路各自为政,从而不能联营或得到
统一管理的其他好处。电话和电报借款是占10.8%的工业借款中最大的一部
分。
鉴于缺乏有用的国民收入数据,对民国时期的外贸交易额与国民收入之
间的比率只能作粗略的估计。1933 年,这年的国内产值有一个可以接受的估
量,进口和出口的价值加起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的7%。不过,这是在外贸
不算少的满洲丧失之后,并且在大萧条开始之后。在20 年代后期,中国的对
外贸易可能略大于国民收入的10%。这是一个相对低的比例,但在国际上比
较,从中国的幅员、发展的水平、与主要海运路线的距离、丰富的资源和巨
大的国内市场来看,并不算反常。表26 列出1912—1936 年中国对外贸易的
价值与指数。
以当时物价计算,从19 世纪80 年代到1900 年,进口和出口都有缓慢的
增长,从1901 到1918 年增长加快,然后从1919 到1931 年,增长速度明显
加快。按数量而不按价值估量,贸易的增长就不那么快。在19 世纪的最后
①德恩伯格:《外国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39—40 页。
②侯继明:《中国的外国投资和经济发展》,第29 页。
20 年,进口相当稳定;从
表27 国际收支差额,1903、1930、1935 年(百万元)
1903 1930 1935
经常性付款
商品进口492 1965 1129
硬币进口58 101 —外
债还本付息69 111 108
中国的海外支出7 3 55
外国企业的汇款和其他利润35 227 55
—— ——— ——
总计661 2417 1347
经常性收入
商品出口374 1476 662
硬币出口51 48 357
外国在中国的支出81 218 150
海外的汇款114 316 260
———— ——
总计620 2058 1429
资本收入
外国在中国的新投资42 202 140
未予说明的-1 -157 222
资料来源:李卓明:《国际贸易》,载H.F.麦克奈尔编:《中国》,第
501 页。
1900 年起有一种稳定的上升趋势,只是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中断,我们已经
指出,这次战争使中国工业有某种发展的余地。大约从1907 年起,出口稳定
地增长。可利用的数据表明,简单进出口交换比率的趋势对中国不利(见表
26),但这仅对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的程度有意义,这种联系是对外贸
易发展的结果。对中国来说,这种联系不像对其他许多“不发达”国家那么
重要。
表28对外贸易的结构(现值百分比)
1913 1916 19201925 1928 1931 1936
进口
棉制品19.3 14.1 21.8 16.3 14.2 7.6 1.5
棉纱12.7 12.4 10.6 4.4 1.6 0.3 0.2
原棉0.5 1.6 2.4 7.4 5.7 12.6 3.8
米和麦3.3 6.6 0.8 6.8 5.7 10.6 4.1
面粉1.8 0.2 0.3 1.6 2.6 2.0 0.5
糖6.4 7.1 5.2 9.5 8.3 6.0 2.2
烟草2.9 5.8 4.7 4.1 5.1 4.4 1.8
纸1.3 1.8 1.9 2.0 2.4 3.2 4.1
煤油4.5 6.2 7.1 7.0 5.2 4.5 4.2
石油— 0.2 0.4 0.9 1.4 1.8 4.1
运输材料0.8 4.0 2.6 1.9 2.3 2.3 5.6
化学药品、染料和颜料5.6 4.1 6.4 5.6 7.5 8.0 10.8
铁、钢和其他金属5.3 5.1 8.3 4.7 5.4 6.2 13.2
机器1.4 1.3 3.2 1.8 1.8 3.1 6.4
其他一切34.2 29.5 24.3 26.0 30.8 27.4 37.5
100.0 100.0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出口
丝和丝制品25.3 22.3 18.6 22.5 18.4 13.3 7.8
茶8.4 9.0 1.6 2.9 3.7 3.6 4.3
豆和豆饼12.0 9.3 13.0 15.9 20.5 21.4 1.3
种子和油7.8 8.4 9.1 7.9 5.8 8.4 18.7
蛋和蛋制品1.4 2.6 4.0 4.3 4.4 4.1 5.9
生皮、皮革和毛皮6.0 6.0 4.3 4.0 5.4 4.1 5.7
矿石和金属3.3 6.3 3.2 2.9 2.1 1.6 7.7
煤1.6 1.2 2.3 2.6 2.9 3.0 1.6
棉纱和棉制品0.6 0.8 1.4 2.0 3.8 4.9 3.0
原棉4.0 3.6 1.7 3.8 3.4 2.9 4.0
其他一切29.6 30.5 40.8 31.2 29.6 32.7 40.0
100.0 100.0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资料来源:郑友贵(音):《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第32、34
页。
表29对外贸易在贸易伙伴中的分配(现值百分比)
1906 1913 19191927 1931 1936
进口自:
英国18.4 16.5 9.5 7.3 8.3 11.7
香港33.8 29.3 22.6 20.6 15.3 1.9
日本和台湾14.3 20.4 36.3 28.4 20.0 16.3
美国10.4 6.0 16.2 16.1 22.2 19.6
俄国0.1 3.8 2.1 2.2 1.7 0.1
法国1.0 0.9 0.5 1.4 1.5 2.0
德国4.0 4.8 — 3.8 5.8 15.9
其他18.0 18.3 12.8 20.2 25.2 32.5
────────────
100.0 100.0100.0 100.0 100.0 100.0
出口到:
英国5.6 4.1 9.1 6.3 7.1 9.2
香港35.0 29.0 20.8 18.5 16.3 15.1
日本和台湾14.1 16.2 30.9 22.7 27.4 14.5
美国10.9 9.3 16.0 13.3 13.2 26.4
俄国7.9 11.1 3.4 8.4 6.0 0.6
法国10.7 10.1 5.4 5.6 3.8 4.3
德国2.4 4.2 — 2.2 2.5 5.5
其他13.4 16.0 14.4 23.0 23.7 24.4
────────────
100.0 100.0100.0 100.0 100.0 100.0
资料来源:郑友贵(音):《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第20、48—49 页。
在民国的所有年份,跟19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情况一样,中国的对外贸
易以入超为特点,经常帐户结余始终是入超。中国支撑商品入口超过商品出
口的能力,看来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华侨年复一年地流回本国的汇款,以及新
的外国投资。不过,一切可以得到的关于中国国际收支差额的估计,即使在
汇款和投资都考虑到以后,都包括一个相当数目的“未予说明的”项目。
表27 中对1903、1930 和1935 年的估计,是分别由H.B.莫尔斯、C.F.
雷默和中国银行作出的。
在19 世纪中叶,中国的主要出口货是丝和茶。它们在1871 年占出口总
值的92%,在19 世纪80 年代降到80%,1898 年降到50%,自那以后继续
下降如表28 所示。在20 世纪中,虽然仍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大宗,但中国的
出口相当多样化了。新的主要出口货是大豆及其制品,主要产于满洲。愈益
重要的还有出口日本的铁矿石和煤,以及日本人在中国的纱厂运往日本的棉
纱。
鸦片是最重要的进口中国的货物,直到19 世纪90 年代它才被棉布和棉
纱超过。大约在1900 年,棉布和棉纱构成进口总值的40%。中国华资棉纺
厂和外资棉纺厂的发展,导致棉纺织品进口的下降。为了供应这些新纱厂,
中国变成了一个相当大的原棉进口国。到1936 年,国内的棉花生产差不多可
以满足需要;但在1945 年以后的时期,原棉再度严重短缺,这说明了农业生
产的下降和内战对运输的破坏。大体上,工业原料和装备在进口总值中的比
例稳定但缓慢地增长,而这样一些消费品如棉织品、烟卷和火柴则下降。在
20 年代末和30 年代初,大米、小麦和面粉在进口货中曾上升到重要地位,
但随着1935 和1936 年的经济复苏又下降。农村特别是城市的人口增长,停
滞的农业产量,落后的运输,使得供应中国城市人口的任务始终是一个难题。
表29 列出中国和其主要供货人和买主的贸易的比例。在1906 和1936
年间,贸易渐渐多样化,如分配到“其他”项目的百分比的增长所示(从香
港进口的急剧下降,是1932 年实行新的发货票规定的结果,这种规定想要确
定经过香港运往中国的货物的真正来源国)。英国、日本和美国是中国的主
要贸易伙伴。日本贸易在满洲和华北居支配地位,在南方最小。英国与此相
反。美国贸易在30 年代中期超过所有其他国家,集中于华中。1931 年后日
本份额的下降在某种程度上是测量“满洲事件”后中国人抵制效果的尺度。
剩下的问题是上述对外贸易和外国投资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影响。我
们曾明确指出,这些影响总体上比在其他许多“不发达”经济中小得多。但
在许多中国和外国的观察家看来,它们对形成中国现代史的过程是最为关键
的影响。我们认为,现在的困难是如何从外国对20 世纪中国复杂的总影响中
分离出纯粹的经济因素。①中国因近代与西方的相遇而改变了,正是获得经济
利益的希望首先把外国人及其生活方式带到了中央王国。外国的经济活动,
对在中华帝国的边缘形成一个华资和外资企业的贸易与制造业的小小现代部
门,起了主要作用。但中国经济总体上没有大的变化;顶多不过是出现了一
种“局部的发展”。外国对现代经济部门的主要作用,建立在强制的低关税
和治外法权的特权上,受到本国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的支持,并得力于从赔
款和偿还给外国债权人的借款中吸吮资本。但所有这些对中国经济的停滞只
应受到部分的责难。过此就是掩盖意识形态和政治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
西方冲击的最深刻的后果,它几十年来阻挠一种有能力替换过去的儒家帝国
模式、并利用现代工业技术所固有的经济发展可能性的新的政治一体化的出
现。
中国的经济,至少在本章所涉及的年代,在中国历史戏剧的展开中没有
占据舞台的中心。它只是配角中的一个——也许只有几句精选的台词——听
候皇帝、官僚、外交家、将军、宣传家和党的组织者的吩咐。
①见本书第3 章,费惟恺:《外国在华的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