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近现代人物
一、抗日群英谱
佟麟阁(1892~1937年),满族,冯玉祥旧部,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北平(今北京)南苑驻地指挥官,1937年7月28日被日机炸死,成为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1947年,佟麟阁生前在北京居住过的南沟浴大街被命名为佟麟阁路,以纪念这位满族抗日民族英雄。
陈翰章(1913~1940年),满族,历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师参谋长兼师党委书记、第二军第五师师长、党委书记、中共南满省委委员、抗联第三方面军指挥等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率部转战于镜泊湖地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成为抗联名将。1940年秋,敌人调重兵围剿陈翰章部,后由于叛徒出卖,其部被敌人包围。在生死关头,陈翰章拒绝投降,血战到底,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8岁。
佟麟阁
邓铁梅(1893~1934年),满族,1929年组建东北民众义勇军,后改称东北民众自卫军,1934年被日军逮捕,遇害,后东北民众自卫军逐渐解体。邓铁梅创建抗日军队,立下不朽的功勋。1946年,凤城市主要街道市场街被命名为邓铁梅路,以作纪念。
陈翰章
李兆麟(1910~1946年),满族,抗联第六军政治部主任。1945年被选为松江省副省长,兼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1946年3月9日,李兆麟被国民党特务暗害,年仅36岁。3月24日,哈尔滨10万市民举行隆重仪式,将李兆麟将军遗体安放在松花江畔的道里公园,并将其命名为兆麟公园。
邓铁梅
李兆麟
吴克仁
吴克仁(1894~1937年),满族,历任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教导队队长,国民党陆军一一七师师长、六十七军军长。先后参加和城抗战、华北抗战和淞沪抗战。1937年11月,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率六十七军扼守松江,与日军展开恶战,不幸阵亡。
二、关向应
关向应(1904~1946年),原名致祥,满姓瓜尔佳氏。1928年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1932年任红三军政治委员,长征途中任红二军团副政治委员,1936年冬任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关向应任八路军第一二○师政委。1946年因积劳成疾,染病去世。毛泽东主席为他题下挽联:“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关向应
三、老舍
老舍(1899~1966年),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洲正红旗人,中国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家之一。老舍幼年家境贫寒,1918年毕业于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26年,在其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中首次使用了“老舍”这一笔名,渐成大家。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内容广泛,涉及散文、小说、话剧、诗歌、理论以及儿童文学等诸多门类。老舍作品大多植根于市井生活,以日常生活的寻常景观为视角,描写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命运,却在平凡之中演绎出不朽的精神内涵,在价值上极具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也深刻表现出人性与社会生活的复杂与冲突,以及对民族性格与民族命运的思考。其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龙须沟》《正红旗下》等作品饮誉中外。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 舍
1966年8月24日凌晨,由于不堪忍受“文化大革命”对精神和肉体的无尽摧残,年近古稀、遍体鳞伤的老舍在太平湖边旷坐了一天一夜之后,投湖自尽。
四、侯宝林
侯宝林(1917~1993年),满族,中国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幼年家境贫寒,12岁开始学相声,先后拜常葆臣、朱阔泉为师,成为在北京天桥等地演艺谋生的民间艺人。抗日战争期间,侯宝林与郭启儒合作,在京津一带合演对口相声,二人配合默契,技艺精湛,渐渐声名大震。
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与其他相声艺人一起组织成立了以改造旧相声、创作新相声为宗旨的“相声改进小组”。1959年,侯宝林加入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不仅演出传统相声,也创作出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如《婚姻与迷信》《一贯道》等。而且,他一改传统相声中弥漫的“地摊茶社”式的低俗审美,以正派、朴素与高雅的趣味为相声事业开辟了新的领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播送大量由他录制的相声段子,使他不仅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演员,也成为相声界公认的一代宗师。
侯宝林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辽宁大学兼职教授等职,与人合著有《曲艺概论》《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专著。
侯宝林
五、启功
启功(1912~2005年),满族正蓝旗人,清世宗雍正帝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后裔。启功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曾任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职务,具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
启功出生于清朝覆灭、民国初立的时代,身为满洲贵胄,自幼受到严格的启蒙教育,但年少时家境败落,虽书画文章已颇具大家气象,但终究学业未竟。先后因“学历不够”在辅仁附中、辅仁大学美术系被辞退教职。但在恩师陈垣先生帮助下,1938年再次回到辅仁大学任教,授课之余,涉猎研习典籍词赋,终成大器。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启功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此后数十年如一日,一生教授汉语古典文学。
启 功
1958年,启功被划为右派,其教授职称亦被取消。在此逆境之中,他利用劳动改造的业余时间潜心学术,1964年出版了第一部学术专著《古代字体论稿》,引起学界重视。1971年,启功被借调至中华书局,从事《清史稿》点校工作,历时十年。
1980年,启功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1984年,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199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99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2000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兰亭终身成就奖”。
启功见识卓异,主业虽在文史,但在书画、禅学、文物鉴赏等方面亦为一代大师,堪称国学典范。
六、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1996年),满族,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红学家。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接受进步思想。193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5年完成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成为东北沦陷后具有代表性的东北作家之一。
端木蕻良的作品大都以东北故乡为背景,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端木蕻良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与萧红的感情。萧红在与第一任丈夫萧军离婚后,与端木同游西安,并于1938年在武汉举行婚礼。由于时局动乱,庸医误诊,萧红不幸于1942年病逝。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9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七、吴鉴泉
吴鉴泉(1870~1942年),本名乌佳哈拉·爱绅,生于河北大兴,民国成立后改汉姓“吴”。其父吴全佑即为太极拳高手,吴鉴泉自幼喜练武功,在父亲教导下,对太极拳苦心钻磨,终成太极一派宗师,也是民国武林的风流人物。
吴鉴泉所创的吴式太极拳共84式,有其显著的特点:拳架小巧,具有大架功底,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演练起来轻快柔和,连绵不断,开展不失紧凑,紧凑中又透轻松自如。
关于吴鉴泉,坊间流传不少武林逸事,最有名的是与美国大力士比武。1915年,北京体育研究社来了一个美国大力士,要与武术老师较量,吴鉴泉用太极拳以柔克刚,连摔大力士数跤,大力士遂被制伏,自愿入该社第二班学习太极拳。
吴鉴泉
吴鉴泉致力于发展吴式太极拳,培养弟子,为中华武术的发展与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鉴泉拳社分社与门生已遍布海内外,至今仍为武术显门。
八、罗常培
罗常培(1899~1958年),满族,北京人,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罗常培幼时家境贫寒。1916年,罗常培考入北京大学,在中文系和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南开中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执教,专长在于教授声韵学、声韵学史等课程。1928年,罗常培到正在广州筹建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任专任研究员,此后7年间,共出版了4部专著和14篇论文,确立了他在中国语言学界的地位。
自1937年起,罗常培成了北京大学教授,兼做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抗日战争爆发后,罗常培随校到云南,担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经常带领学生进行云南少数民族语言调查,使西南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正式进入中国语言学的视野。在他的历史语音学研究中,也经常利用梵、藏、蒙等民族语言文字材料,开创了中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之路。在《语言与文化》(1950年版)一书中,他运用大量语言事实说明语言演变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被誉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1944年,罗常培应美国朴茂纳学院之聘,出国讲学,先后任教于朴茂纳、加利福尼亚和耶鲁等学校。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后,他被任命为语言研究所所长。1958年因病辞世。
罗常培
罗常培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学术宗师,在汉语音韵学、方言学、中国各民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等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推动了现代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贡献卓著。
九、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年),原名承麟,满族,北京人,后改汉姓“程”,初名程菊侬,1932年起更名砚秋。
其祖为八旗汉军,隶正黄旗,随多尔衮入关,有战功。父荣寿,袭将军爵。但程砚秋幼年其家道中落,6岁投师练功,初习京剧武生;后因扮相秀丽,改习花旦;后因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年幼的程砚秋接受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11岁开始登台演出,崭露头角。
1917年他因嗓子倒仓,暂不演出。变声后,得到诗人罗瘿公的帮助,在其指导下,广泛涉猎文学、绘画、书法、拳剑、电影等艺术,提升自身修为。同时先从诸名家学把子、身段和演唱,后又拜梅兰芳为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称“程派”。
程砚秋
1925年后,程砚秋渐渐步入其“程派”艺术的巅峰期,成为民国赫赫有名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此时的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著名的京剧艺术家。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编创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
1958年3月9日,程砚秋因突发心肌梗塞辞世,年仅54岁。
十、金意庵
金意庵(1915~2002年),原名爱新觉罗·启族,为乾隆皇帝长子定安亲王永璜后裔。
金意庵幼承家学,诗书画印无一不工,师从杨钟溪、浦儒等大家学习诗文书画,数十年勤耕不辍。他的书法五体皆备,集各家所长,成一家之体。其国画另辟蹊径,以书法入画,格调清新,设色典雅。金意庵除擅长书画外,还精通铁笔,潜心秦玺、汉印等,其篆刻章法自然,刀法凌厉,线条流畅生动。
金意庵集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诗人和鉴赏考据家于一身,名动天下,成就斐然。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一、二届理事、全国一、二届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篆刻展评委,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吉林省书画院名誉院长、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金意庵
十一、金启孮
金启孮(1918~2004年),爱新觉罗氏,清高宗第五子后代,当代杰出的民族语言及民族史学家。代表作有《女真语言文字研究》《京旗的满族》《金代女真研究》等。
金启孮为清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七世孙,五世祖母为清代著名女词人顾太清,父金光平为女真文和满文的著名学者。金启孮中学就读于北京市第五中学,1939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1940年赴日留学,就学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1944年回国任教,时与父亲金光平先生合著《女真语言文字研究》,该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专著。(www.xing528.com)
1973年,金先生在陕西发现了手抄本《女真文字书》,这是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女真文字珍贵资料。《女真文字书》的发现和其研究成果,明确了女真文意字和音字的关系,以及由意字向音字发展的脉络。1984年,金启孮著《女真文辞典》出版,收录了传世的全部女真文字并进行了解读及音译。
金启孮
《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是金启孮1962年首次对保存现代满语的满族聚居村屯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成果,他不仅把满洲尚存的满族村落公之于世,而且抢救了被学术界认为早已不复存在的“活的满语”这一文化遗产。
十二、吴英恺
吴英恺(1910~2003年),满族,医学家,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和心血管病流行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7年,吴英恺在沈阳小河沿医大开始学医生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数年后,因秘密加入抗日组织的活动,被叛徒出卖,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北京协和医院做实习大夫,不久被选作外科研究生。
吴英恺
1940年,吴英恺在北京协和医院完成了中国第一例食管癌切除及胸内食管胃吻合术。1941年,吴英恺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巴恩医院,在外科权威葛兰姆教授领导的胸外科进修。当时葛兰姆教授一直试做食管癌切除术,并无成功案例,而吴老接手的11例中竟有6例病人的生命得到长期延续。而后,他把国内学到的手术技术和从巴恩医院学到的整形外科包扎方法应用于胸廓成形术中,改进了无菌操作,取得了120例次无化脓感染的成绩,震惊美国业内同行。
1943年,国内抗日高潮迭起,吴英恺带着许多著名专家赠送给他的论文单行本,以及美国医药援华会资助1500美金购买的医疗设备及手术器械毅然回国。抗战结束后,吴英恺在天津中央医院建立胸外科,并在这里完成了我国首例慢性心包炎切除术。1948年,吴英恺重回协和,之后创建了三家医院:解放军胸科医院、阜外医院以及安贞医院。
吴英恺的另一个著名的贡献是国产降压药“0号”的发明人之一。从1980年降压“0号”面市到现在,其降压疗效一直世界领先,在国内降压药中的销量和品牌知晓率始终稳居第一。
十三、常书鸿
常书鸿(1904~1994年),满族,敦煌学专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北京人民大会堂设计者之一。
1904年,常书鸿的家庭是清代杭州驻防八旗,1918年考入浙江大学前身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染织,1923年毕业,留校任教。1927年赴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36年归国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翌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常书鸿随校迁云南,代理校长,1940年在重庆教育部任职。
大约在1935年的秋天,常先生在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发现一本由伯希和编辑的《敦煌图录》的画册,他震惊于这座艺术宝库在国内居然鲜为人知。1943年初,常书鸿初到敦煌,惊叹于其艺术藏品之丰富。但在当时的敦煌,物质条件极端困苦,常书鸿等人住在破庙里,终日忙于搜索文物,临摹壁画。他的妻子携儿女到此地一年半以后,忍受不了艰苦寂寞,不辞而别弃家出走。就在这时,他又收到国民政府教育部撤销艺术研究所的命令。在这样艰难的境地下,他一想到失去保护的敦煌将会重遭被盗劫的厄运,便下决心留在当地。常书鸿一面动员同事节食缩衣,一面靠为人画像赚钱维持,并向内地呼吁捐款。常书鸿为保护民族艺术珍宝而付出的艰辛和他持之以恒的精神,终于得到各界的支持,他也被誉为“敦煌莫高窟的守护神”。1944年,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建议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为首任所长。
常书鸿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2年,常书鸿始终担任敦煌文物所所长。1956年,常书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兼任兰州艺术学院院长,而敦煌艺术研究也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十四、关山月
关山月(1912~2000年),原名关泽霈,满族,中国著名画家。
关山月幼年家境贫寒,为学画备尝艰辛。1933年,关山月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读书期间,关山月看过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画,仰慕不已。当时高剑父在中山大学开课,关山月冒名去上课,引起高剑父的注意,主动让他到自己的春睡画院学画,而且包吃包住。关山月这个名字,也是恩师高剑父依词牌名而赋。经过长时间的磨炼,关山月造诣精进,成为岭南画派第二代杰出代表。
在关山月的作品中,最负盛名的是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这是他与另一位大师傅抱石联袂完成的。此画是为建国10周年而作,由周恩来亲自提议,取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该画创作于1959年初,历时4个月。整个画面表现出伟大祖国的风貌,一轮红日照耀祖国锦绣河山,象征着伟大祖国团结统一,繁荣昌盛。
关山月
十五、关学曾
关学曾(1922~2006年),满族,北京琴书艺术泰斗。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
关学曾幼时家境贫寒,14岁拜在常德山门下学习单琴大鼓,后又在常德山的引荐下,跟唱乐亭大鼓的石金荣先生学唱。在长期的习艺与演唱生涯中,关学曾借鉴了翟青山的发声、吐字、行腔的方法以及刘宝全的“唱似说,说似唱”的技法,并结合自己嗓音洪亮、宽厚、吐字清晰的特点,在演唱上自成一家。
新中国成立后,关学曾参与组建了北京曲艺团、北京曲剧团,与琴师吴长宝合作期间,改良单琴大鼓,并更名为北京琴书。关学曾一生创作了作品百余段,演唱过上千个段子,演出近两万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两次赴朝慰问演出。《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间》《长寿村》为其保留曲目,深受听众喜爱。
关学曾
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关学曾“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2003年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2006年9月荣获中国曲艺终身成就奖。
十六、品正三
品正三(1896~1953年),满族,著名评书演员。
品正三出身于北京一个评书世家,父亲世殿成是清末民初的评书艺人。品正三自幼在家学习评书与古文,21岁正式说书,后拜张岚溪为师。品正三不仅得到父亲、老师真传,还广采博收,虚心求教,向文福仙学《薛仁贵征东》,向盖诚兰学《杨家将》,向田岚云学《明英烈》,向李豫鸣学《龙潭鲍骆》,向刘傑谦学《富贵寿考》,故能连续讲说从隋到北宋的一系列讲史书。其中《九老兴隋》《隋唐》《隋唐后传》《龙潭鲍骆》《富贵寿考》《五代残唐》《大宋飞龙传》《盗马金枪传》等八部书,人称“品八套”。
品正三
品正三德艺双馨,可称一代评书名家。
十七、连阔如
连阔如(1903~1971年),原名毕连寿,满族,著名评书演员。
连阔如自幼家贫,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天桥摆摊卖卜,学说评书,30年代以说《东汉》成名。日寇进犯后,在平津撂地说书。1949年7月,连阔如出任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委会社长。
新中国成立后,连阔如带头演出新曲艺,精心研究《三国》《水浒》,演出获得成功,后编写了《飞夺泸定桥》等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作品。1950年创办前门箭楼大众游艺社,次年组织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赴朝慰问,1956年随中央广播说唱团演出。1953年9月,中国曲艺研究会成立,连阔如当选为副主席。此外,还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戏改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等。20世纪50年代末,他和丁玲等人一同被错划为右派,从此不再说书,“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患癌症病逝。
连阔如
连阔如代表作有《三请姚期》《马武大闹武考场》《战昆阳》等,坊间有“净街净巷连阔如,家家户户听评书”之谓。
唐韵笙
十八、唐韵笙
唐韵笙(1902~1971年),满族正红旗人,京剧表演艺术家。
唐韵笙幼年流落街头,被河北梆子演员金刚钻的琴师唐景云看重并收为义子,进入天津“小四喜”科班学艺。他天资聪慧,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在师父唐景云的极力培育下,13岁即于上海新新舞台演出,一炮而红。唐景云遂取笙管笛箫之悠扬韵味含意,将其艺名改为“唐韵笙”。
唐韵笙多才多艺,功底深厚,文武兼备。除本工老生外,净、老旦都能演,人称“东北伶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在京剧老生行当中,唐韵笙的艺术造诣可与马连良、周信芳媲美,故梨园中有“南麒北马关外唐”之誉。
1950年9月,唐韵笙与梅兰芳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同台挂牌演出,除上演各自的拿手好戏外,两人还联袂演出了《法门寺》,他们的演出珠联璧合,大获成功。
十九、英若诚
英若诚(1929~2004年),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翻译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长。
英氏家族四代皆名人。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是满洲正红旗人,也是《大公报》及辅仁大学的创立者,祖母爱新觉罗·淑仲则是皇族。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执教于辅仁大学。英若诚之母蔡葆真出身民国宦门,曾任北京儿童图书馆馆长。姑姑英茵是家族中第一位从事演艺事业的长辈,据说,曹禺先生《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就是以她为原型的。英若诚娶了清华的同学吴世良为妻,她亦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和翻译家,还担任过曹禺先生的秘书并为周总理做过翻译。英若诚的儿子英达则是当下知名导演。
英若诚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194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学生时代,他就开始投身于钟爱一生的舞台艺术活动。
英若诚
1950年,英若诚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先后在话剧《龙须沟》《雷雨》《明朗的天》《悭吝人》《茶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剧中扮演重要角色。
1979年,他将《茶馆》翻译成英文出版,是为《茶馆》在欧洲演出的渊薮。后又与英国导演合作排演了莎翁名剧《请君入瓮》。
二十、凌子风
凌子风(1917~1999年),满族,著名电影导演。
凌子风生于北京一个满族的书香门第世家,1933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油画系,后转入雕塑系。1935年,凌子风考入南京国立戏剧学校舞台美术专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凌子风毅然决然离开校园奔赴延安,开始接触电影。
在战争期间艰苦的环境中,凌子风倡导不用布景,利用现成的街道、打麦场、大的院落,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就地取材自编成剧来宣传抗战,创造了“田庄剧”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的演出形式。此后,凌子风曾先后担任过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华北联大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组织过战地摄影队记录了延安保卫战的史实。
凌子风
从1948年开始,凌子风调至东北电影制片厂专门从事电影创作。“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0余年间,他创作了包括《中华女儿》《红旗谱》《春雷》等在内的大量影片。由凌子风与翟强联合导演的《中华女儿》,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两个第一:新中国第一部表现革命战争的影片,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文化大革命”初期,凌子风被打成“黑帮”,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留下了长达10年的艺术创作空白。1979年凌子风拍摄出《李四光》,进入又一次创作高潮,随后的作品包括《骆驼祥子》《边城》等。
二十一、雷振邦
雷振邦(1916~1997年),满族,著名作曲家。
雷振邦幼年家境富裕,很小就接触到京戏等传统艺术。1939年,雷振邦负笈日本,进入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系学习。1943年,雷振邦毕业回国,先后在北平女子中学和惠中女子中学做音乐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课余组织起一个50多人的业余交响乐团。雷振邦曾把中国古曲《悲歌》改编成管弦乐的曲子,供业余交响乐团演出,这是其公开演出的首部作品。
1949年6月,雷振邦来到中国电影乐团从事专业作曲。新中国成立后,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作曲,此后30多年间,谱写电影歌曲100余首。他为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景颇姑娘》《芦笙恋歌》等谱写的乐曲,脍炙人口,传遍大江南北。“文化大革命”中,雷振邦遭到冲击,其艺术生命也基本结束。
雷振邦
1984年,雷振邦创作的《四世同堂》主题曲《重整山河待后生》,经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的精彩演绎后获得极大成功,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重要文化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