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代人物:中国满族的辉煌贡献

清代人物:中国满族的辉煌贡献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由他开创的有清一代,不仅大大扩张了中国的版图,更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至此,清政权在对明战争中已无后顾之忧。

清代人物:中国满族的辉煌贡献

第二节 清代人物

一、努尔哈赤

后金大汗,清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是满族的创始英雄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于赫图阿拉,其祖父觉昌安(明朝贬称为“叫场”)、父塔克世(明朝贬称为“他失”)皆为明建州左卫指挥。明代辽东地区,时受蒙古、女真各部的掠扰,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纵横捭阖于女真、蒙古各部之间,抚镇边患。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攻打建州女真部古勒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诱城开门,明军攻破古勒寨后屠城,时于寨中的觉昌安、塔克世亦被杀。而努尔哈赤旋即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向尼堪外兰寻仇。而明朝亦承认是“误杀”,归还努尔哈赤祖、父遗体,并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1584年,努尔哈赤率领部众攻克图伦城,尼堪外兰逃到鹅尔浑。1587年,努尔哈赤攻克鹅尔浑,尼堪外兰逃到明朝领地。但在努尔哈赤的压力之下,明边吏被迫押还尼堪外兰,遂被处死。尼堪外兰死后,努尔哈赤的战车却并未停驶,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以金代女真政权为表率,建立一个同样强盛的女真政权。这也是为什么他立国后国号为“金”。当然,他那些出色的儿子,理想比他更为远大。

努尔哈赤的崛起,从这一段落来看,似乎是一个历史偶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努尔哈赤,也不过是历史为满族人选择的一个创始者而已。历史总是由伟大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缺一不可,如果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弱可以变强,强亦可变弱。前者如努尔哈赤,虽只是苦寒之地蛮族部落的年轻首领,却可以海纳百川,称雄天下。后者则如明朝。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两年之后,努尔哈赤颁布“七大恨”,以之为起兵反明的理由。

与几乎所有开国君主一样,努尔哈赤具有极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自萨尔浒之战起,败在努尔哈赤手下的明军将领数不胜数,如熊廷弼、王化贞等,唯袁崇焕一人,坚守宁远而阻挡努尔哈赤及皇太极达21年之久,努尔哈赤最终也死于与袁交战的炮伤。

努尔哈赤一生业绩,当属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政权。而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民族的做法,非单以军事征服和联姻归附,更重要的是以“民族熔炉”般的八旗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锻造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在他治下,绝大多数的女真人已由互不隶属的松散的多元化部落联盟,转变为统一政权治理之下的民族共同体,为满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而由他开创的有清一代,不仅大大扩张了中国的版图,更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二、皇太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为努尔哈赤第八子和汗位继承人,一个不逊其父,甚至有所过之的伟大人物,在其统治时期,满族最终形成。自幼的骑射训练与军旅生涯,使皇太极很早就已成为八旗军队的出色将领,位列四大贝勒之中,为其中最年轻者。同时,皇太极是努尔哈赤诸子之中唯一识汉字的,谋略出众,极具人望。

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由皇太极定计,努尔哈赤率八旗军智取抚顺,此为后金对明朝发动进攻的第一战。萨尔浒之战中,皇太极果断决策,战功赫赫,此为明清战争转折点,后金开始进入攻势。其后在努尔哈赤进占辽沈的战役中,皇太极不仅是战略策划者之一,亦是冲锋陷阵的先锋。

1626年,努尔哈赤亡故之后,皇太极继承汗位。他不守努尔哈赤遗产之成,却以更为辽阔的政治眼光施展雄才大略,从各个方面启动了清朝一统天下的进程。为此,皇太极特改国号为“清”,改女真族号为“满洲”,以避免汉人社会靖康之耻而对金和女真名号的仇恨。

皇太极继位后,一反努尔哈赤歧视汉人的做法,强调满汉“均属一体”,得到辽东汉人的广泛支持;他“重农固本”,提升后金社会的经济实力。另外,他施行政治体制改革,以高明的渐进手段废除努尔哈赤遗嘱的满洲贵族集体领导体制,提升皇权,全面建立专制集权统治。同时,仿明政体,设六部,以多尔衮等贝勒分管各部,贝勒以下,设满、蒙、汉官员同掌部政,扩大后金的政治基础与行政能力。而最为超越的是,皇太极在对外扩张上战略明晰,先是征服朝鲜,打破了朝鲜与明朝的同盟关系,而后在继续巩固既有的满蒙(科尔沁等部)同盟的基础上,攻击最大的蒙古劲敌察哈尔林丹汗,终使蒙古诸部尽归附于清。至此,清政权在对明战争中已无后顾之忧。另外,皇太极受汉文化浸染很深,因其御下的八旗子弟识汉字者极少,于是命范文程将《三国演义》译为满文,以之为兵书,众将人手一册,被后世称为“一部三国平天下”。

然而,袁崇焕始终是皇太极对明攻伐的最大障碍。袁“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之策,使宁远至山海关一线成为清兵不可逾越之防线。

皇太极即位后,马上致函袁崇焕,言辞谦卑,表示修好之愿。袁崇焕却洞悉其用心,不为所动,要求修好之前提为后金归还所占之辽东地区。皇太极自不答应,于是兴兵攻锦州、宁远,双方死伤惨重,城却不克,皇太极无奈退兵,毁大、小凌河二城,此战明朝史称“宁锦大捷”。然皇太极在辽西受阻之后,亲统大军借道蒙古,绕山海关以北,兴“入口之战”,破大安口、龙井关,克遵化城,兵临北京城下。随后巧施反间计,借崇祯之手杀袁崇焕,去了心腹大患。然后劫掠京畿周围,率军北返。此后还发动两次“入口之战”,攻至山东、山西等地,破济南、兖州,俘掠大量人口财物。

皇太极治国之策,非仅强军,亦重文化教育。命满洲贵族读书,令达海创制新满文,以完善满洲文字,同时重用汉臣,明将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等纷纷归降于清,这些降将也为清军带来了“红夷大炮”等先进的军事装备,在治下,汉军八旗发展极快。至皇太极,大清纵横东亚大陆的帝国已显端倪。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病逝于沈阳故宫之清宁宫,后葬于昭陵,即今沈阳北陵。此时,已是清军入关的黎明时分。

三、达海

在努尔哈赤时期,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受命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此为满洲拼音文字的肇始,也是东北亚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的第一种文字。

达海(1595~1632年),满洲正蓝旗人,家族为建州女真世系,其祖父及父亲皆为努尔哈赤最早的旧部。达海自幼聪颖,精通满汉文字。成年后,随伺努尔哈赤身边做文臣,专职起草与明朝、蒙古、朝鲜往来的文书。后金颁布诏令,有涉及汉文的,也都由他承命传宣。

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设文馆,以达海为总领,凡与明议和,皆由达海代表后金行文;攻城掠地,则由达海以汉语谕降;汉人降将觐见皇太极,达海则为通译,可见其作用之大,特别是在劝降袁崇焕旧部明总兵祖大寿的过程中,达海功不可没。然而,他最大的历史贡献,却是改进满文,创制了新满文。

自额尔德尼和噶盖初创满文后,无圈点满文有诸多漏洞,如字母数量不够,清浊辅音不分,上下字无别,字形不统一,语法不规范等。

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命达海改造老满文。达海在一些“老满文”字母旁边添加圈点,使原先雷同的字母得以区别,做到一字一音。同时创制特定字母,以便于准确地拼写主要来自汉语的外来借词,并改进字母发音,固定文字含义,规范字体,统一书写形式。由此,满文的结构趋于完善。

达海改进后的满文,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这种文字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成为大清王朝的官方文字,促进了满族文化的发展。达海又受命翻译诸多汉文典籍,终至积劳成疾,以37龄辞世。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追赠达海“文成”谥号。清康熙八年,康熙帝为他立碑以示纪念。

四、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年),字容若,康熙早期满洲人名有字的还很少,似可见纳兰性德“汉化”之深。

纳兰性德出自康熙朝满洲贵族,他的父亲是当时权倾朝野、名震天下的“权相”纳兰明珠。被人媚称“相国”的明珠,以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之尊,“掌仪天下之政”13年。其间,发生了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沙俄这些史书详录的大事。明珠后期因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而被参劾失势。

明珠妻觉罗氏,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女,纳兰性德为其长子,曾入宫为大内一等侍卫。

纳兰性德生活的时代,正是满洲入主中原、江山甫定却依然危机四伏的年代。最大的危机,就是如何让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满洲的统治。因此,清朝一方面为保持自己民族的特性,清廷将满汉区分,以满人旗人为贵,以汉人南人为贱。为了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整个有清一代,朝廷都要求旗人保持“国语骑射”的本色。而另一方面,大搞改革开放,引进吸收汉人的制度文化。顺治御极之始,即颁诏尊孔,沿袭科举制度。康熙以身作则,习诗作赋,以致满洲贵族崇尚汉文化蔚然成风。纳兰性德便是当时领风气之先的杰出代表人物。

身为八旗贵胄的纳兰性德,自幼习武,精于骑射,却热爱汉文学,与汉人落拓文人相濡以沫。他虽因“寒症”仅31岁即华年早逝,却是满洲一族当中最早得江南文士认同的词人,从而成为突破满汉文化藩篱的先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与纳兰性德一同入值宫禁的大内侍卫,还有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红楼梦》问世后,纳兰家的儿女亲家——乾隆帝弘历,一口咬定《红楼梦》是在暗指前朝明珠家之事,认为贾政、贾宝玉即为明珠、性德父子的化身。

五、曹雪芹

曹雪芹(1715~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

关于曹雪芹的族属,红学界向有争议。但前文我们已经讨论过“旗人”与“满族”的身份混淆,曹家世代是清季归清廷内务府管的“包衣”,依以“旗籍定族属”之成例,视其为满族作家倒是顺理成章之事。曹雪芹的祖先是努尔哈赤攻占辽沈时的掠虏之民,入了八旗中的正白旗“包衣”,其高祖曹振彦是颇受多尔衮赏识的家奴,进而封官,到曾祖父曹玺竟任江宁织造之要职肥缺。曹雪芹的曾祖母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御前侍卫,俨然贵胄之风,后接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帝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故后,其子曹颙、曹img92先后继任江宁织造,曹氏一族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直到雍正朝初年受“八王夺嫡”之宫廷政争影响失势,曹img93下狱治罪,家产抄没。曹雪芹自幼聆听的故事就是“秦淮风月”之地的豪门往事,尽管曾经的豪奢到他这一辈却变成生计之艰难与世态之炎凉。

曹雪芹才华过人,傲视权贵,一生贫困如洗。晚年移居京郊,状为“满径蓬蒿”“举家食粥”,直至贫病无医而亡。但就是这样一个破落贵族,竟以《红楼梦》这部未竟之作,成为千古传颂的伟大人物。

六、齐苏勒

齐苏勒(?~1729年),字笃之,满洲正白旗人,那拉氏,清朝治河专家。年少即入选“八旗官学”,学有所成,对测量、天文水利颇有造诣,后擢以内务府主事,出任永定河分司,监管永定河事务,多次参与或者主持永定河的河堤和河道的治理工程。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齐苏勒初次奉命随康熙皇帝南巡阅河。至淮安时,康熙帝指示“黄河险要之处,应下挑水埽坝”,命齐苏勒筑坝数座。功成,齐苏勒擢升为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

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末,黄河决口,齐苏勒被派往河南,督办堵口工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底,刚即位的雍正帝重用齐苏勒,命其奉命出任山东按察使,筹办黄河堤工。齐苏勒会同河道总督陈鹏年在实地调查后,上奏雍正皇帝,驳斥河南巡抚杨宗义疏浚引河之议,声望大振。雍正元年(1723年),齐苏勒出任河道总督,负责主持全国的治水工作。上任伊始,他即对黄河和运河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认真研究,针对河工废弛,河堤年久失修,河官贪污腐败,漠视预防要地等时弊,“严立定章,以示劝惩”,以清廉之风治水,筑堤修坝,厉行节俭,次年“虽河水泛涨,而堤岸屹然”。

雍正四年(1726年),齐苏勒因治水之功显著,加兵部尚书、太子太傅。雍正七年(1729年)逝于任所,赐谥“勤恪”。后世治水者所使用的方法,多延齐苏勒循例。

七、萨布素(www.xing528.com)

萨布素(1634~1705年),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清季东北重镇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首任黑龙江将军,清代名将,在清初抗击沙俄侵略、开发黑龙江地区等活动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萨布素祖、父皆随努尔哈赤征战,以武功见长。萨布素自幼熟读《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喜欢挽弓射箭,牧马围猎,勇略过人。

当时,沙皇俄国疯狂侵占我国北方领土,势力侵至黑龙江流域。自顺治帝开始,清廷调兵遣将,组织抗击沙俄侵略。萨布素应征入伍,自顺治十年(1653年)秋至顺治十五年(1658年)夏,随沙尔虎达转战各地,参加了多次抗击沙俄入侵的战斗。对敌作战时,萨布素不畏强敌,英勇善战,因战功显著,被沙尔虎达提升为六品骁骑校,成为当时八旗劲旅的初级指挥官。

顺治十六年(1659年),抗俄老将沙尔虎达病故,朝廷命其长子巴海继任宁古塔昂邦章京。从此,萨布素逐渐成为巴海手下一名得力将领。为了使宁古塔真正发挥东北北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萨布素协助巴海在牡丹江畔修建宁古塔新城。为了推动宁古塔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萨布素协助巴海亲自招抚农户,安置生产;修路架桥,建立驿站;招徕商贾,发展贸易,使宁古塔日渐繁荣。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巴海组织兵力围歼入侵黑龙江下游的一股俄军,萨布素率队参战。由于敌人躲藏在密林中,难以找到进攻的目标。幸得下了—场大雪,萨布素在雪地上发现了敌人的脚印,顺着脚印穷追不舍,终于把敌人团团围住,全部歼灭,又一次立抗俄战功。

康熙十七年(1678年),萨布素任宁古塔副都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受命往黑龙江上游侦察雅克萨俄军动向。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设置黑龙江将军,康熙钦定任命“为人甚优”的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驻瑷珲城,筹划收复雅克萨一应事宜。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二十三年(1684年),萨布素在当地少数民族的配合下,基本上肃清了黑龙江中下游的沙俄侵略军。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奉命与郎谈等率兵围攻雅克萨城,俄国侵略军首领托尔布津投降,被遣返俄国。次年,托尔布津背信弃义,又率兵至雅克萨筑城盘踞,萨布素遂引兵抵雅克萨城下,大败俄军,使其龟缩城中,不敢出战。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夏,萨布素奉命率1500名清军,驾船驶往尼布楚,参加中俄边界谈判。在尼布楚签约期间,萨布素在率兵保护索额图等人安全的同时,又积极勘察边界地区,为确定黑龙江城、墨尔根城、齐齐哈尔城三城每年五六月间的巡边路线奠定了基础。最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迫使沙俄停止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萨布素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10余年中,在黑龙江将军任职内,实行军政兼施的方针,设官分治,屯田戍边,开发和保卫边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萨布素坐内大臣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萨布素奏建齐齐哈尔城。萨布素十分重视发展黑龙江文化教育,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奏请于墨尔根(今嫩江县)两翼各立一学,招收八旗内的各族幼童,学习满语和骑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萨布素随从康熙帝征噶尔丹,奉命为东路总指挥,统领东北八旗兵及科尔沁蒙古兵,再立战功。

萨布素任黑龙江将军18年,驻守边疆,率兵抗俄,进剿噶尔丹,筑修城池,开辟驿道,设立官庄,兴办义学,其军功政绩备受后人称颂。

八、兆惠

兆惠(1708~1764年),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吴雅氏,乾隆朝名将,战功卓著。

雍正九年(1731年),兆惠以笔帖式身份入值军机处,乾隆二年(1737年)迁为兵部郎中,四年(1739年)迁内阁侍读学士,六年(1741年)升为内阁学士,七年(1742年)迁盛京刑部侍郎,兼摄兵部事,九年(1744年)调补刑部右侍郎,十年(1745年)授正黄旗满洲副都统,十一年(1746年)授镶红旗护军统领,自此兆惠逐渐进入朝廷高级官员之列,深为乾隆帝信任。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派兆惠赴金川军营,督办粮运。当时军备废弛、贪污腐败之风在军中甚盛,而许多官吏多明哲保身,虚与委蛇,乾隆帝心已有所感。兆惠一到任,核查军粮贮备,筹调粮草,其效卓然。次年金川大捷后,擢至侍郎。

自乾隆十八年(1753年)起之后的8年,兆惠驰马戍边,先被派往西藏防备准噶尔,任驻藏大臣一年。期间,他曾上奏改革驻藏兵的换防问题,认为500名士兵同时换班不便于兵丁调遣,可分为两班相换,将一年一次改为一年两次。很快这一建议被采纳执行。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朝筹划平定准噶尔统一新疆的军事部署,兆惠奉命从西藏调离,赴喀尔喀协理北路军务并督办粮务。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首次出军伊犁,兆惠主要协理军务,负责粮饷后勤和台站事务。8月,阿睦尔撒纳反叛,清军将军、参赞陷围殉国,形势恶化。当伊犁留守官兵被围,驻扎乌鲁木齐的定西将军永常闻知变讯,不仅不去救援,反而将驻军后撤至巴里坤,致使被围官兵孤立无援,全部牺牲。兆惠临危受命,移驻巴里坤军营兼理台站。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初,在伊犁降敌的副将军萨拉尔复归至吐鲁番。兆惠抓住时机,与萨拉尔相约进剿阿睦尔撒纳。由于兆惠“办理甚合机宜”,被任命为参赞大臣,随将军达尔党阿进军伊犁。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兆惠任西路清军主帅,奉命率军转战天山北路。不久,阿睦尔撒纳窜死于俄国,天山北路全部平定。兆惠又被派往南路,担任征讨大小和卓的主帅。大小和卓率2万余众迎战,兆惠以少击多,指挥3000余清军孤军奋战,终因众寡难抵,被围困于黑水河边,坚守3个月之久,粮绝至煮鞍革充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各地增援的清军陆续到达,包围黑水营的霍集占叛军在清军内外夹攻下土崩瓦解,狼狈逃窜,此即为史上著名的“黑水营之围”。乾隆帝对兆惠此役之表现大加嘉奖:“今兆惠统军深入,志在灭此朝食。自不暇辗转以为身谋,忠诚勇敢,朕实深为嘉予。兆惠著由一等武毅伯加二字,晋封为武毅谋勇一等公。”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兆惠率西征军凯旋回京,乾隆皇帝亲至良乡城南迎接,行郊劳之礼,对他大加抚慰,并加封兆惠宗室公品级,赐御用朝珠、紫禁城骑马,并绘图存于中南海紫光阁。图像绘成时,乾隆帝赋诗称赞。兆惠在中南海紫光阁五十功臣图像中的排名仅次于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傅恒,被列为清朝统一新疆的第二功臣。同年二月,兆惠以一等武毅谋勇公、户部尚书入值军机处。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授协办大学士兼管刑部尚书。3年后逝于北京。乾隆帝亲临祭奠,赋诗悼念,并下令加恩晋赠太保,入祀贤良祠,配享太庙,赐谥号“文襄”。

九、鄂尔泰

鄂尔泰(1677~1745年),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字毅庵。雍正帝继位前,为其心腹;雍正继位后,为其器重之臣。雍正三年(1725年)任广西巡抚,次年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在西南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少数民族地区改置州县,变世袭土司为朝廷任命的流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后任军机大臣,受雍正遗命辅政乾隆,加至太保。乾隆十年(1745年)以病解职。在《清史稿》中与张廷玉同传。

自元代始,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湖南、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职位世袭,朝廷不加干涉,他们对土民任意使役杀戮,彼此之间也经常相互征战。

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察知云贵一带少数民族地区的边境隐患,向朝廷奏疏,建议立即在西南地区全面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言“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清史稿·列传七十五》)。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取消土司的建制和特权,在土司管辖的地方,建立府、县机构,由朝廷委派有一定任期的官员管理,统一朝廷的政令。

经雍正一朝,鄂尔泰因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而名满天下。在改土归流的过程中,鄂尔泰实地调查,因地制宜,缓急有序,采取了“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对主动交出土地、印信的土司,予以安抚优待;对抗拒改革者,则兴兵剿灭。如此双管齐下,成果斐然。鄂尔泰也因而成为雍正朝赫赫有名的能员。

改土归流后,鄂尔泰入朝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雍正帝死后,鄂尔泰出任总理事务大臣。乾隆元年为钦点会试大总裁,除大学士以外,亦兼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66岁。乾隆帝亲临丧所致祭,谥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后因其侄鄂昌与门生胡中藻之狱,被撤出贤良祠。

十、慈禧

慈禧太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咸丰帝妃,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实际把持晚清朝政近半个世纪,一生传奇色彩颇浓,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

慈禧太后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因生下咸丰帝唯一皇子载淳,晋封懿贵妃。咸丰帝在世时,常口授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此为慈禧早期的政治训练。1860年,英法联军袭掠北京,咸丰帝“西狩”热河,次年去世,临终前遗命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辅佐幼龄皇子载淳理政。同治帝即位后,将生母慈禧与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并尊为皇太后。时清廷内忧外患,外有殖民主义侵略,内有太平天国举事。慈禧对顾命八大臣专权不满,联合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处废肃顺等人,开始实行“垂帘听政”,直接掌握了清廷的最高权力。

慈 禧

执政初期,在议政王奕img95的辅佐下,慈禧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臣,镇压了太平天国及捻军、苗、回起义;又支持开展“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至创造出清朝回光返照般的“同治中兴”。同治帝亲政后,慈禧仍干预朝政。同治帝逝后,慈禧立其侄兼外甥、仅仅4岁的载湉为帝,是为光绪,再次垂帘听政。其时列强并吞中国之势甚剧,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窃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慈禧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建议,出兵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而慈禧作为清廷最高决策者,态度上有从主战到主和的演变,使法国虽败犹获利。1889年光绪帝亲政,但慈禧仍掌握实际权力,与光绪帝构成权争结构。

作为晚清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政治人物,慈禧有着复杂的形象。她既是一个精明干练、手段娴熟的政客,也是一个识见浅薄、祸国殃民的女主。她为庆祝60岁生日在颐和园大兴土木,却对新崛起的日本帝国主义束手无策,唯望列强牵制之,以致甲午战败,中国近代化进程遭遇不可弥补之挫折。对改良派发起的旨在救亡图存的“百日维新”,慈禧最初表示支持,但出于对权力控制的私欲考虑,最终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处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扼杀了变法运动。此后因列强发布“洋人照会”,勒令其归政,更是丧失理性,转而支持义和团,甚至以光绪的名义对各国宣战,惹得刘坤一、张之洞等最具远见的地方督抚集体反对。直至八国联军再次袭掠北京,慈禧和光绪仓皇出逃“西狩”,并在上谕议和代表李鸿章等人时,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之语。

慈禧一生,在历史上留下许多悬案,如1881年慈安以45龄暴亡,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先于她一日而卒,坊间多认为皆是慈禧所害。

慈禧死后,墓葬遵化清东陵。20年之后,军阀孙殿英率部用了7天7夜的时间,使用炸弹掘开了慈禧太后定东陵,抢掠之中,慈禧尸骸被扯出棺外,军士争抢尸身宝物,以致尸首被分拆,惨不忍睹。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终于只剩下孤独的荒冢。

十一、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的末代皇帝,经历了中国从帝国向共和国转变的全部过程。

溥仪是光绪帝胞弟醇亲王载沣的长子。光绪无后,慈禧太后临死决断,立时年3岁的溥仪为帝,由载沣监国,年号“宣统”。宣统皇帝自1909年登基至1912年逊位,只做了三年懵懂无知的皇帝,连终结帝制的《退位诏书》,也是由隆裕太后代为颁布的。

辛亥革命后,直接操刀终结帝制的人是袁世凯,南方的革命党当时还没有这个政治实力。但袁世凯终究是大清旧臣,对小朝廷仍然表示效忠,并向皇室及满洲旗人提供了一系列优待条件,甚至“皇帝”的尊号仍存不废,溥仪仍在紫禁城里过着没有政治权力的小朝廷生活,从大学士陆润庠和侍郎陈宝琛学习汉文,在都统伊克坦教导下学习满文,在英国人庄士敦指导下学习英文。而这个英语教师,后来写了一本《紫禁城的黎明》,讲述自己的这段经历,甚至在20世纪70年后启发了好莱坞导演贝托鲁奇拍摄了曾荣获1988年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末代皇帝》。

溥 仪

1917年6月14日,袁世凯死后四分五裂的北洋军阀中的保皇派代表张勋率军入京,扶持宣统复辟,年仅12岁的溥仪再次坐上龙椅,甚至大封群臣。但这场闹剧只持续了12天,随着张勋兵败,溥仪不得不第二次宣布退位。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部兵占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史称“北京事变”。溥仪从此再与紫禁城无缘。后移居天津租界,与各界名流往来,从他所著《我的前半生》来看,日子过得虽然不匮钱财,却是慌乱无助,而他心中日日所思之事,仍是如何复辟。而此时,日本已确定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殖民战略,溥仪可利用的价值昭然。“九一八”事变发生后,1931年11月,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溥仪潜赴东北。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在东北建立日本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随后日本政府正式承认“伪满洲国”,而“伪满洲国”则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自此时到1934年2月28日,溥仪任“伪满洲国”执政,建年号为“大同”。随后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年号“康德”。“康德”意指康熙和德宗(光绪),其意非只在纪念,更表达出溥仪延续大清龙脉之梦。然而,“伪满洲国”皇帝表面看上去有些风光,实际上却被日本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只有充当日本侵华工具的用处,言行不能自主,更遑论实际政治权力。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被迫第三次颁布“退位诏书”,之后被苏联红军俘虏。战后,溥仪被定性为战犯,在苏联赤塔和伯力的收容所被监禁了5年。

1950年夏,溥仪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颁发特赦令释放。从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公民,曾在中科院北京植物园及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曾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癌症逝世,遗体火化后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80年5月29日,即溥仪去世13年后,中国政府为溥仪举行了追悼会。1995年,溥仪的遗孀、第五任妻子李淑贤获准将他的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为商业性公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