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也称“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和规模最大的古典园林,融北方园林的雄浑与南方园林的俊秀于一体,即所谓“南秀北雄”。由于这里是清代帝王会见少数民族领袖之所,因此避暑山庄也成为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象征。
清代,自顺治朝开始就不断举行满族传统的围猎活动,以振作八旗子弟的士气。公元1681年,康熙帝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在蒙古草原的边缘建立了木兰围场,其用意在于通过建立一个大型皇家猎场,每年举行大规模的围猎活动,不但可以练兵,同时又可以联络各少数民族,对他们示之以威,怀之以德。
自康熙以降,每年秋季,清帝都要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因此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了21座行宫,而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起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竣工,经康、雍、乾三代,历时89年。
避暑山庄占地面积大约546万平方米,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其最大特点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其间群峰环绕、清泉涌流,密林深幽,美不胜收。
宫殿区坐落在避暑山庄南部,东北接平原和湖,西北连山。区内宫室建筑林立,布局严整,宛如紫禁城的缩影,是皇帝处理政务和日常居住的地方,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浑然融为一体,彰显皇家园林的气派。
承德外八庙(www.xing528.com)
苑景区分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湖泊区是山庄风景的重点。众多洲屿以长堤、小桥纵横相连,建筑采用分散布局之手法,园中有园,大多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如“芝径云堤”仿杭州西湖的苏堤,“金山岛”仿镇江金山,“沧浪屿”仿苏州的沧浪亭,“烟雨楼”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等。
平原区的万树园北依山麓,南临湖区,无任何建筑,只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同时遍植名树,绿草如茵,为清帝巡幸山庄时放牧之地。万树园西侧,为中国四大皇家藏书名阁之一文津阁,为藏《四库全书》依照宁波天一阁而建。
山岳区最著名的风景点是梨树峪,因这里有万树梨花,花香袭人,花色似雪而得名。
外八庙在山庄东部和北部起伏的丘陵上,众星拱月般环列着12座金碧辉煌的大型喇嘛寺庙,包括已毁的溥仁寺、溥善寺、普佑寺以及尚存的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寺、殊象寺、须弥福寿寺等。当年庙宇群中有8座寺庙由理藩院管理,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久而久之,外八庙便成为这12座寺庙的代称。外八庙建筑雄伟,俨然具有布达拉宫与扎什伦布寺的气势以及伊犁固尔扎庙的风采,并有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无疑是汉、满、蒙、回、藏文化交融的典范。
大清帝国疆域辽阔,覆盖东亚大陆的大部分,清朝统治者对藏、蒙、回、维等少数民族施以有效统治的方式,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此为热河行宫多为少数民族风格建筑的渊源,即所谓的“建一座庙胜养十万兵”之说。因此,承德也在事实上成为清王朝的陪都,是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清代重大的政治、军事、民族、宗教及外事活动,大多在避暑山庄举行,特别是在“康乾盛世”的年代,清帝曾经在此接见了众多来自蒙古、西藏、新疆、青海、东北、西南及台湾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宗教领袖和外国使节。
1861年,内忧外患的咸丰帝在热河行宫驾崩,清王朝也渐渐走上衰亡的不归之路,而避暑山庄也终于失去往昔喧嚣的盛景,只剩下沉默无言的古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