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满族民间文学:满族人民的艺术传承

中国满族民间文学:满族人民的艺术传承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满族民间文学[1]满族民间文学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口头作品,集中反映了满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表现了他们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并且在满族民间世代流传。满族民间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满族民间文学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尼山萨满》是满族民间文学中的经典,也是用满文记录下来的著名民间故事,被国际满学界誉为“满族史诗”。

中国满族民间文学:满族人民的艺术传承

第一节 满族民间文学[1]

满族民间文学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口头作品,集中反映了满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表现了他们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并且在满族民间世代流传。这些作品与满族人民息息相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虽历经沧桑却经久不衰。满族民间文学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各种体裁,内容十分丰富,又多有交叉。满族民间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满族民间文学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

一、民间神话

神话通常是特定人类种群的先人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口头叙事文学,在充满原始想象的超自然叙事中表达自身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解释,通常借助于神灵的超验性塑造先民的神性。

然而,以今日的眼光来看,满族神话似乎并非仅仅反映了原始时期通古斯人对世界的认识。相反,在这些神话中,也经常弥漫着大量政治加工的痕迹,这与清初满洲政权以文化手段建构自身认同与凝聚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满族族源神话“天女佛库伦含朱果生满族始祖布库里雍顺”,是通过《满文老档》《满洲实录》等清代史书记录下来的。显然,这是得到官方认可的神话。从其内容来看,基本还是萨满文化的体现。通古斯人有信奉萨满教的传统,这种原始宗教的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由萨满与神界“沟通”而获得的“神谕”当中,并靠萨满世代口授传承下来。在萨满传递的“神谕”中,充满了对天地万物、自然现象以及诸神的解释,这种解释就构成了满族神话的重要内容。总体来看,这种或来自“神谕”的满族神话相对比较零散,在各个氏族之间内容有相当的差异。

满族关于万物起源的神话,有《海伦格格补天》《天神创世》《白云格格》等。《白云格格》讲述了天神的小女儿白云格格,为拯救世间生灵,偷天上万宝匣造土地的故事。白云格格掌管天上的聚宝宫,发现天神放水淹没了人间的土地,人间生灵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在水面上苦苦挣扎,于是偷走了聚宝宫里的万宝匣,撒到大地上,从此大地就形成了山丘和平川。善良格格勇敢的行动,触怒了天神,派雪神冻死地上的花草,而白云格格化成了一棵白桦树。这个神话不仅解释了山川的形成,而且塑造了一位宁死不屈的女神形象。

在神话中与万物起源同样重要的是原始初民对自身起源的解释,而这种解释需要建立在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之上。在满族《天神创世》神话中,人是天神按照自己的样子造出来的。起初造了一男一女,他们婚配生了许多的人,一代又一代。后来在地上住不下了,天神就把天上的一颗最粗、最大的树砍倒了,接在土地的边缘上,人类沿着树的枝丫发展下去,于是世界上才有了各色各样的人。

族源神话多保存在原始宗教萨满教的神谕中,而且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说法,呈现多元化。东海窝集部的神谕中说,人是从水神出水的毛孔中生出来的;牡丹江一带的富察氏的神谕中说,人是天神用身上搓落的泥做成的;野人女真部的神谕中认为生命来自大海。因此可以看出,这些关于族源的神话的产生,与这些氏族先人的生活环境、谋生手段有着一定的联系。

流传于满族民间的长白山三仙女始祖传说,是以阿布卡赫赫为象征的宇宙三姐妹神所衍化,慢慢形成了关于满族的祖先传说。入清后,爱新觉罗氏成为满族统治者,长白山三仙女的传说融入君权天命观念,同时扩大,由爱新觉罗氏始祖传说变成了满族始祖传说和族源传说,并写入史书中。

二、民间故事

满族民间传说相当发达,从内容上看,有许多清代以前的反映满族先民的“口述神话史”,这些与神话有着密切联系的传说,无疑是在神话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艺术创造。传说中的人物形象通常不同于神话中的神,也不同于具体的历史人物,是被抽象出来的人物符号。(www.xing528.com)

自渤海时期之后,有大量的女真部落传说在民间流传,这些传说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杰出的历史人物,或者以对民族有突出贡献的民族英雄为中心的传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关于金代的完颜阿骨打和清代的努尔哈赤。其另一个显著的特点,特别是风俗传说,通常是以地域为中心,与流传区域也有紧密的关系。

《尼山萨满》是满族民间文学中的经典,也是用满文记录下来的著名民间故事,被国际满学界誉为“满族史诗”。《尼山萨满》故事主人公尼山萨满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乡野寡妇,但更是一位身藏高超神技、心地善良、怜爱族众的萨满。经她几番机智周折,救回被阎罗王掠走的员外家的无辜爱子,最终使员外家皆大欢喜,而尼山萨满本人则因蒙罪投井而亡。《尼山萨满》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不仅从古到今被满族人民所喜爱,还广泛流传于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赫哲、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在这个故事中,尼山萨满拯救黎庶的无畏精神感动人心,成为北方各族妇孺长幼口中的美谈。

《尼山萨满》属于满族说部艺术,满族说部,满语称“乌勒本”,即“传”或“传记”之意,内容通常是传播氏族祖先和英雄崇拜观念,后世又俗称“满洲书”。满族说部的传承,主要靠口耳相传,代代传咏。清初创制满文后,渐有满文书写的“乌勒本”文本。到晚清乃至民国期间,在东北乡村常可见到各式用满文书写的满族说部传抄本。

在满族民间故事中,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说非常丰富,如《罕王出世》《费扬吉的传说》等。风物传说多与东北的自然环境和满族的渔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采人参的故事》《满水井的传说》《石匠营的传说》等。习俗传说则融合了自然与英雄的要素,如《嘎拉哈的故事》《太平鼓的故事》《义犬救驾的故事》《鸦鹊救主的故事》等。

有些传说故事在原型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在长期流传中发生了不同情况的变异。《黑妃的故事》比较典型。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和民女,美丽、天真、善良的民女被皇帝始乱终弃。这个故事,各地流传的内容不一样,结局多为悲剧,或被皇帝赐死,或自尽,或思乡成疾而病逝。最有趣的是关于黑妃的家乡,在每个地方的传说中,黑妃都是本地人。《三道亮子》说她是宁古塔人,《打鱼楼》说她是乌拉街人,《一夜皇妃》说她是新宾永陵人等。从这一点上不仅可以看出满族群众对黑妃这个人物的喜爱,也可以发现群众对“皇帝从民间选秀女”的期待,因为那是满族人家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至于故事中的那个皇帝,更是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乾隆,有的说是道光帝,有的说是咸丰帝,不一而足。

三、民间谚语

谚语也是满族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产生于民间的创造,也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满文老档》中的谚语是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满族谚语。从既有的资料看,满族谚语可以分为三类:关于道德的,关于生活经验与哲学的,以及关于风俗的。

关于道德的谚语如“老实是做人的第一步,礼行是做人的第二步”,“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苍天有眼睛,好恶终有报”,“天有视听,皆在于人”,“天地养育万民,万民必忠天地”等。

关于生活经验与哲学的谚语如“败将手下没有乐观的士兵,胜将手下没有软弱的官兵”,“弓和箭是兄弟”,“在家不会教子,在外就不会教人”,“教子犹如驯虎”,“神杆高了百鸟来栖,名声大了遭人怨恨”,“要想避风靠近影壁,要想富裕多近锄镰”等。

关于风俗的谚语如“贵客西炕坐,奸人地上爬”,“不懂礼仪的人不怪,不敬老人的人遭大罪”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