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满族:满族发辫的历史与影响

中国满族:满族发辫的历史与影响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其他人必将其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称“捎小辫”。从此,有清一代,汉人男子也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发辫也从满族的民族发式,成为清朝“国家规定”的“通用男性发式”。值得一提的是,男子的发辫并非唯一来自女真遗风的满族发式。

中国满族:满族发辫的历史与影响

第三节 发 辫

清代满族成年男子的发式,是“辫发垂肩,留脑后发”,即把前颅的头发全部剃去,只留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在满族的萨满信仰之中,发辫是灵魂之所,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其他人必将其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称“捎小辫”。

满族先民究竟从何时开始半留半剃留发辫,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据《新唐书·北狄传》记载:“黑水靺鞨……俗编发,缀野豕牙,插雉尾为冠饰,自别于诸部。”编发,即辫发,但黑水靺鞨的辫发是何种样式已无从得知。不过,女真来源于黑水靺鞨,满族又出自女真,文献中有关于女真发式的记载则是比较清楚的。《大金国志》记载:“金辫发垂肩,留颅后发系以色丝。”金朝女真“留颅后发”,和后来满族男子的发式似乎相当一致。当明末满洲兴起的时候,剃发留辫已是满族人的普遍风俗。

1621年,努尔哈赤攻下辽沈后,强迫汉人剃发留辫。1644年,清军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时因天下未定,于是又公开废除此令。

清代男子发辫(www.xing528.com)

明朝大臣孙之獬,在魏忠贤当权时期曾为阉党成员,行迹为士林所不齿。清军入关以后,孙之獬主动剃发易服,乞降清朝,清廷为收揽人心,接纳他为礼部侍郎。其时清廷允许明朝的降臣上朝时仍穿明朝服饰,只是满、汉大臣各站一班。孙之獬剃发、留辫、穿满装,满汉两班大臣皆不见容,尴尬至极。

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受到汉臣排挤的孙之獬,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被多尔衮采纳。清廷再次颁发“剃发令”,以十日为限,“文武军民一律剃发如满族式样,不从者治以军法”。此即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此令激起汉人的强烈反抗。在嘉定,闰六月十三日,清嘉定知县强令剃发,抗清起义顿时爆发,嘉定城遂为起义军所占。清军以大炮轰城,城破后汉民无一人投降。清军愤而屠城,杀两万余人后弃城而去。次日,起义再次爆发,旋即失败,清军第二次屠城,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藩起兵,反攻嘉定,败后嘉定第三次遭屠城。史称“嘉定三屠”。

清初,江南汉人社会反抗“剃发易服”的斗争持续了近40年之久,最终以清廷的胜利告终,一些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从此,有清一代,汉人男子也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发辫也从满族的民族发式,成为清朝“国家规定”的“通用男性发式”。

值得一提的是,男子的发辫并非唯一来自女真遗风的满族发式。清代,满族妇女有“辫发盘髻”的习俗。“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即将头发夹于头顶,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以高髻为尚。再将后面余发成一个“燕尾”式的长编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来彰显端庄文雅。清代中期以后,满洲贵族妇女盛行顶戴“大拉翅”,也称“旗头”,即由“两把头”的发式发展而来[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