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满族:八旗制度与民族认同的深刻联系

中国满族:八旗制度与民族认同的深刻联系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遗产八旗制度最大的历史遗产,是在满族和旗人之间出现的身份同一或混淆。纵观八旗制度的历史,从体质人类学的意义上说,清朝旗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并非属于同一个种族。上述这些分析都揭示出满族的民族认同与八旗制度的深刻联系。按照清朝八旗制度的安排,“旗人”按旗籍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待遇,因而成为“社会上等人”。满族可以说是一个“因政治而生”的民族,塑造出满族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真正力量来自政治。

中国满族:八旗制度与民族认同的深刻联系

第八节 遗 产

八旗制度最大的历史遗产,是在满族和旗人之间出现的身份同一或混淆。

对于“旗人”与满族的关系,如柯娇燕所说,“整个清朝‘旗人’与‘满人’的含义始终纠缠不清地混在一起。”[5]刘小萌认为后世的满族大多是指旗人,而并不单单是满洲一族[6]。王钟翰认为旗人在清朝就是满族的代号[7],但“八旗蒙古”一贯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点,而“汉军八旗”中一些人已经“满化”,与满族成员融为一体,但还有一部分始终保持了汉人的身份,不能被视为满族[8]。而在路康乐看来,“旗人一直缺乏种族、语言文化同一性[9],那不过是一种当兵的职业。

纵观八旗制度的历史,从体质人类学的意义上说,清朝旗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并非属于同一个种族。从八旗制度创立时开始,八旗子弟就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除了满族、蒙古族汉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锡伯、朝鲜及一些维吾尔、俄罗斯族人等。但从文化人类学的眼光来看,八旗子弟不管来自哪里,都共同聚合在后金(清)的政权统治及八旗制度之下,全面接受满洲文化,擅“国语骑射”,征战迁移,内部通婚,成为满族共同体的一员。

根据欧立德的分析[10],自八旗创立到乾隆年间,八旗制度不仅是清朝的一种“法律化”的最基本的社会制度,而且清廷通过身份标签和规定生活方式的做法,使八旗制度成为满族民族性的主要标志。因此,八旗制度是一种类似印度种姓制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其后果是,即使满族不再讲满语,不再精于“国语骑射”,他们也仍然认同自己的满族身份。

上述这些分析都揭示出满族的民族认同与八旗制度的深刻联系。按照清朝八旗制度的安排,“旗人”按旗籍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待遇,因而成为“社会上等人”。显然,在这种制度安排之下,“满人”和“旗人”的民族认同都成为了清帝国国家政权的一种附属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民族认同的内生性特征,而使其主要成为一种外在的被给予的身份符号。由于这种身份符号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当时的大清臣民工具性地利用民族优惠政策一样,利用这种身份符号。这也可以用现代族群理论中的资源竞争理论予以解释——当“旗人”身份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某种社会竞争的资源或优势的时候,这个身份符号就会被认同;反之则可能不认同。

但历史上的满族身份不仅是一个民族认同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满族可以说是一个“因政治而生”的民族,塑造出满族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真正力量来自政治。无论是努尔哈赤以建州女真为中心,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手段的对女真各部的统一(这种统一以政治手段消灭了一些女真内部次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还是乾隆将汉军八旗“清理出”旗人群体的举措,在历史上规定满族这个民族与其他群体边界的,主要是由皇权所代表的政治力量,而非满人或旗人群体内部的选择。但依靠政治力量规定的民族特性,对这种力量的依赖就很强烈,一旦失去政权的政治性依托,这种民族特性就可能迅速变形、减弱甚至消失不见。满族的历史就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任何形式的身份认同存在久了,就会发生某种形式的变异。笔者在对今日东北的一个满族传统社区居民的调查中发现,一些汉军旗人的后裔,实际上保持着比满族旗人后裔更强烈的满族身份认同。当然,当下的案例无法用来直接推导历史问题,但我们或许可以想象,乾隆年间出旗为民的汉军旗人中,又会有多少人认同自己是旗人或满人,而不是当时他们不得不去成为的汉人。

总而言之,如何分辨满族和旗人,在八旗制度消失之后,一直是,也可能永远是一个充满争论的话题。

【注释】

[1]参见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年。(www.xing528.com)

[2]Mark C.Elliot(欧立德),The Manchu 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306.

[3]Mark C.Elliot(欧立德),The Manchu 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306.

[4]参见Pamela Kyle Crossley(柯娇燕),Orphan Warriors:Three Manchu Generation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World,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5]Pamela Kyle Crossley(柯娇燕),Orphan Warriors:Three Manchu Generation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World,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p16.

[6]刘小萌:《八旗子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8页。

[7]王钟翰:《清史满族史讲义稿》,鹭江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8]王钟翰:《清史满族史讲义稿》,鹭江出版社,2006年,第105页。

[9]Edward J.M.Rhoads(路康乐),2000,Manchus and Han: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1861~1928.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p290.

[10]参见Mark C.Elliot(欧立德),2001,The Manchu 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