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入主中原
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叶赫部终于归顺。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克沈阳和辽阳,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又迁都沈阳,改沈阳为盛京。此时,明廷内党争不断,勤政、善变、谋疑不定的崇祯帝被农民起义与满洲崛起搞得焦头烂额。山海关外,阻挡女真人南进的唯一障碍是坚守宁远(今辽宁兴城)的名将袁崇焕。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初,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要塞时,被袁崇焕军的“红夷大炮”击伤,数月后不治而亡,由八子皇太极即位。四年之后,皇太极采用汉人谋士范文程的反间计,借崇祯之手将袁崇焕杀掉。
17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八旗劲旅与明朝军队在山海关以东形成僵持对峙之势。但后金政权在此期间,不断巩固自己在辽东地区的地位,并且开始征服拉拢蒙古的势力。当初,蒙古科尔沁、内喀尔喀五部及喀喇沁等部对新崛起的后金政权心存戒备,蒙古察哈尔林丹汗也曾派科尔沁部大军援助海西女真的乌拉部和叶赫部,抵抗努尔哈赤的进攻。但在统一女真民族的战争未结束前,努尔哈赤采取的策略是不与蒙古对立,对蒙古人的挑战始终忍让迁就,甚至以通婚为手段,争取与科尔沁等部保持良好关系。
萨尔浒大捷之后,察哈尔林丹汗趁机攻占了明朝的广宁城,而明廷为避免努尔哈赤与林丹汗联合,也对其采取绥靖政策,甚至每年向林丹汗赠银千两,以利用其牵制努尔哈赤。
皇太极登基后明确提出“联蒙”的政策,软硬兼施,改变努尔哈赤对蒙古“戒急用忍”的策略,加快征服漠南蒙古各部的步伐。在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至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四年之间,皇太极三次亲征林丹汗,后金大军最后攻至呼和浩特,林丹汗南渡黄河而走,后金军俘获大量人畜而还。在此过程中,科尔沁、内喀尔喀五部、喀喇沁等部归顺了后金。而林丹汗则带领察哈尔、鄂尔多斯部众,移动成吉思汗之陵,西渡黄河至大草滩,与漠北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众会合,准备东山再起。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去世,蒙古各部群龙无首,察哈尔和鄂尔多斯部众自大草滩返回鄂尔多斯,喀尔喀部则进入青海。次年,受皇太极之命,多尔衮等人率兵前往鄂尔多斯寻找林丹汗子额哲,取得元朝宝玺,并在蒙古人当中传播皇太极将继承蒙古可汗大统,拉拢民心。同时,封额哲为亲王,并以皇女嫁之。
皇太极像
清崇德元年(1636年),漠南蒙古16部49个大小领主齐聚沈阳,公推皇太极继承蒙古可汗大统,奉上“博格达·彻辰汗”尊号。这样,满蒙合盟最终形成,满洲的力量得以壮大,而蒙古则将不切实际的“灭明复元”的希望托付于满蒙合盟。
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1635年11月22日),后金国汗皇太极颁布了命令,改族称为“满洲”。命令云: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女真)。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1]
自此以后,“满洲”作为正式的民族称谓被固定下来并统一使用,这一天也成为满族的诞生日,即后来的“颁金节”。次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www.xing528.com)
清顺治元年(1644年)春,李自成攻入北京,明崇祯帝自缢身亡。继新故皇太极行使满洲军事政治权力的多尔衮旋即利用这个机会,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配合下,在山海关击溃李自成的农民军,率满蒙八旗铁骑入关。
五月二日,在前明官员的隆重迎接下,多尔衮进入北京城,以八旗子弟兵布防,并设立牌位祭祀崇祯帝。八月,清朝决定迁都北京,八岁小皇帝福临(顺治)入关,抵北京南郊,祭天地登基,颁即位诏书,通告全国。
在这个奇迹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人口问题。清顺治元年(1644年)初夏,当多尔衮倾八旗之兵西进的时候,他的军队包括满蒙八旗近6万人、汉军八旗3万多人以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的部队,总兵力的规模为10万人左右[2]。当时的满洲总人口不过百万,但当时明朝有多少人呢?一说为1.5亿,另一说为3.1亿[3],通常被接受的说法是前者。因此,从人数规模上看,当时的满族作为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能取得这样的政治与军事成就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由此可见,人多未必力量大,高明的政治策略和高效的军事组织方式才是制胜的法宝。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清军入关后,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挑战。而这种应对,从多尔衮踏进北京城朝阳门的那一刻起,就显示出其不俗的谋略。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清政府隆重祭祀亡国的明朝皇帝崇祯,追谥号为怀宗端皇帝,厚葬于昌平明朝皇家陵园,即今明十三陵中的思陵,思陵的地上园寝建筑就是由清政府营建的。其次是一项理论工作,明朝既灭,清朝提出的说法是明(朝)非亡于清,实亡于李自成大顺政权。多尔衮进京之后,旋即下令吴三桂等南下追击李自成残部,口称要替明朝臣民报“君父之仇”,其政治用意相当深远。第三是对投降的明朝官吏加以任用,并提出满汉官员一同处理政务,“满汉一家”的口号就是这时提出来的,这种做法非常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特别是对地主阶级来说。第四是“剃发易服”,颁布“剃发令”,强令全国百姓削发垂辫,作为臣服的标志,不从者斩,即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以此立清廷权威,慑服民众。第五是开科取士,延续前朝科举制度,吸收汉族知识分子通过科考入官为仕,为汉族社会精英进入帝国政治体制开辟道路,扩大统治基础。第六是减轻税赋,凡清军经过之地减税赋一半,未经过之地减税赋三分之一。此为休养生息之道,大获百姓民心。第七是在京城圈地,圈占城内民宅和城外土地,城内由八旗子弟分区占领,要求汉人一律迁到城外居住,而八旗在城外也占据了大量最好的耕地,除王公贵族所占大片良田外,一般的八旗成员也有“份地”,这就制造出八旗子弟这样一个特权群体,实为统治阶级,忠心效忠大清。
北京八旗驻防图
清政府采取的这一系列策略,一方面强化了自身的政治合法性,将明清朝代更替纳入华夏皇权正统体系,争取汉人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优待满蒙八旗,八旗子弟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将本为军事制度的八旗制度彻底转变为基本政治制度,凸显少数民族政权特殊的统治基础。
满族入关,之所以能迅速平定天下,与获得汉族社会的广泛支持(当然,也有少数汉族知识分子始终有“反清复明”的民族情结)和清初统治者的执政水平也有密切联系。与汉人社会不同的是,清朝皇位的继承并未遵循长子继承制,这使得最优秀的皇子能够脱颖而出,承袭大位。清前期是爱新觉罗家族英才辈出的年代,自皇太极到弘历,包括多尔衮在内,期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帝皆为历史上少见的优秀政治家。六代英君明主代代相连,文治武功皆显卓越,成为历代王朝的孤例。由清军入关开始,清王朝一反明末江山大乱、百姓民不聊生的局面,将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历史推向最后的顶峰,成为统治时间最久的少数民族中央统一政权,并将在东亚大陆上建立起来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帝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