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敬重与敬畏的人
——记张玉珍大姐
2005年初的一天,年届80的张玉珍大姐碰到我说,拟把自己的画作遴选出版,并嘱我为之写篇文字。我未加犹疑,当即应诺。这源于我对她一向的敬重。
丁思逸先生在《友谊与爱情》中写道:“童年是一个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
且不说童年、少年时代的张玉珍有过怎样的梦和怎样的画,青壮年及中年的生活又像一首怎样的诗、一部怎样的小说和一篇怎样的散文,单就她离休后的老年生活而言,的确是一部耐读、耐解的哲学。
人生原本有多种可能性。最后生活是这样而非那样,自然有客观因素,但也与人生的态度有关。包括一个人离休之后,既可以选择安逸、闲适,也可以选择消沉、萎靡,但也可以选择进击和开拓,创造如火的夕阳,把人生的乐章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也许有人会说,离休、退休,万事皆休。还能有什么开拓、施展和机会?但那句法国谚语说得好:“人抛弃机会,多于机会抛弃人。”张玉珍大姐就把离休当做了“机会”:因为离休,自己终于成了时间和兴趣的主人;由于社会为离退休人员准备了多种选择,只要你愿意,总可以找到一个新的角色。张玉珍抓住了这个“机会”:离休之后,为了重拾、延续和释放青少年时期即萌动于心的对作画的痴爱,1985年她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虔诚地走进了北京市海淀老年大学绘画班的课堂。师从王欣品、张铁凡等著名画家,专攻山水画。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在绘画的道路上越走越迷,越迷越走,越走越远。
张玉珍1925年出生在辽宁省盖县(现盖州市)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困窘,念完小学便告别了学校。1946年,21岁的她参加了革命,翌年加入解放军,开始了26年的戎马生涯。1963年转业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认识张玉珍的人大都会用“工农干部”来形容她。因为她具有工农干部的全部品质和特点:对党、国家和事业的忠诚,对同事的平和、友善,为人正直、谦逊、朴实、厚道;此外,文化底子薄,在一些人看来还带些“土气儿”。正因为如此,当1998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老干部活动中心为她举办个人画展,当人们看到近200幅写生、创作和临摹的作品,特别是看了那幅大气磅礴的长15米、高70厘米的临摹长卷《清明上河图》时,无不为之震撼和惊讶:这真是张玉珍的作品嘛?!原来人有着这么大的潜能!原来一个看似平常、起步很晚、起点也不高的老人在70岁时居然还可以创造这样的绘画大观!这使我想到那个老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985—1998年,十三年的苦斗使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张玉珍;同时这也使我悟到,每个人都不应小视自己、小视他人。因为人的最大悲哀往往就在于轻蔑自己或他人的才能。而事实上,只要有舍己之心,持之以恒,就会把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张玉珍同志就已证明了这一点。
法国人拉封丹说:“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从1985年步入老年大学开始,张玉珍对作画几乎到了痴迷的境地。每天想的是画,眼里看到的都是入画的素材。她抓紧分分秒秒,与时间赛跑,为自己加油。参观画展,她居然就站着一口气临摹五六个小时。站累了,就跪着画。台里组织老同志去桂林、黄山、张家界、长江三峡,别人都在赏景、散心,她却像一个苦行的画僧,走到哪画到哪,把江山美景一一凝固到她的画作之中。她为人谦虚,不仅向老师求教,也向画友学习;既师古,又力求创新。经过十年苦修,终颇得其道。她的《落霞与孤鹜齐飞》在中华世纪之光书画大赛中获得金奖。《胜似春光》、《滕王阁》分别在全国及海外华人业余书画大赛及中国老龄政策委员会举办的书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祖国魂——万里长城图》入选《百年大典——中国美术全集》……她的不少作品被台湾、香港、日本、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收藏。她自己后来也先后担任了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全国妇联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国家广电总局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等职。离休后的张玉珍用心志、勤奋、坚韧和分分秒秒的时间一笔一笔为自己描绘出了新的春天。这使我想起伽利略的一句话:“生命如铁钻,越被敲打,越能爆出火花。”(www.xing528.com)
人们都认为,琴棋书画是人生的乐事、快事。但大凡乐事、快事常常又与苦痛相伴。张玉珍患有老年白内障,因为骨质增生又步履艰难。这对于每天伏案作画和到处走路写生的困扰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1993年相濡以沫的丈夫周子明同志的逝世,又使她经历了丧夫之痛。但所有这一切并未把她击倒。相反,她却向困难和命运发起了更加持久和坚定的抗争。她用半年多时间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时期完成的。这又使我想起晚年失聪的贝多芬仍不放弃创作,并向命运发出的怒吼:“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决不让命运压倒。”
张玉珍大姐只是个普通人。但普通的人、平凡的人并非注定缺少非凡的光彩。正如电影《孔雀》的编剧李樯所说:“那些平凡的人,相比于做出可歌可泣大事业的人,一样值得敬畏。”是的,一个人,不论高低贫富、声名大小,只要她(他)热诚地面对生活、执著地创造人生,就都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即便一生也听不到别人的掌声,最起码值得为自己喝彩,为自己叫好。
“戎马生涯,岁月组丹青。垂老事临摹闳中,妙笔传千古,展卷欣看《夜宴图》。”
著名工笔画家黄钧先生为张玉珍临摹的《韩熙载夜宴图》所做的这一题跋,不仅是对她画作的称道,也是对她画品、人品和人生旅途的真实写照。品味这一题跋,回顾张玉珍大姐的人生之路,除了对她一向的敬重,不由得又产生了几分敬畏。因为正是由于有了张玉珍及许多像她一样的人,才使我对生活、对人生、对他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更深的体悟,才使这个世界有了更多来自普通人、平凡人的光和热。而这种光和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普通人、平凡的人永远都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基石。
本文系作者应约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离休干部张玉珍同志的《张玉珍画集》所写的序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