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运而生乘势而上
请我为这本书作序,纯属偶然。
那是2004年5月下旬,上海经济区广播新闻协作会在上海召开第19次年会,我应邀到会作业务讲座。在会上我欣喜地发现,虽然1983年、1985年先后成立了全国省级电视台和市级电视台节目交流中心,但作为一个跨省市的广播新闻日常交流组织,这个协作会可谓独树一帜。当时理事会负责人介绍说,2005年是这个协作体成立20周年,想出本书以示纪念,并嘱我为之写个序言。我作为一个“老广播”,觉得责无旁贷,欣然同意了。
最近,我浏览了理事会寄来的部分书稿,从而对这个已经走过20年历程的广播协作体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我以为,上海经济区广播新闻协会历经20年而长盛不衰,是因为它顺应了两个潮流。
首先,它顺应了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在全球经济的博弈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再像过去那样单打独斗是十分艰难的。因此,组成区域经济共同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搞捆绑式出击,以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从全球看,区域经济在蓬勃发展,比如已经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由欧洲经济共同体演进而来的欧盟,以及正在积极酝酿和推进中的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都是生动的例证。在我国,一个具有战略意义、覆盖全国的区域经济框架也已形成,其中包括珠三角经济区(现在又扩展为泛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正在大开发中的西部和正在振兴中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区域经济的模式与发展不仅对区域性广播电视的发展,包括办大资信、大广播、大电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且为之提供了更丰富的宣传资源和更广阔的挥洒舞台。
其次,它顺应了媒体竞争和媒体改革的潮流。(www.xing528.com)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不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于是,跨地区、跨媒体经营等媒体改革方略被提上了日程。受到内挤外压的地方广播,打破地域封闭,加强横向联系,进行纵向协作,发挥群体优势,拓宽报道领域,加大信息量,提高节目质量,打造名牌,扩大影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经济区广播新闻协作会,正是顺应上面这两种形势而诞生并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个协作会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6省1市,由74个地市县区级广播电台组成了一个跨省市的、成员台众多的协作体。上述6省1市既是传统意义上的华东地区,又是蓄势待发的长三角及泛长三角经济区,彼此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缘上有着许多天然的联系,这正是上海经济区广播新闻协作会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许会有人说,20年前当上海经济区广播新闻协作会创建时,长三角经济区的概念和媒体的跨区域经营尚未提出,何谈顺应潮流呢?我以为,这正是协作会首倡者和响应者的前瞻性眼光和预判性智慧之所在。
20年来,这一区域性的社团,通过组织实施新闻、专题、文艺、广告的联播,进行宣传、播音、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和业务研讨,起到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作用。为纪念上海经济区广播新闻协作会成立20周年而出版的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联合协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这本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事会为纪念上海经济区广播新闻协作会成立20周年而撰写的纪念文章《广播联合协作之路宽又广》和20年来广协会大事记,从中可领略到这一广播协作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轨迹;第二部分是各成员台的广播业务论文和特色节目介绍,所选刊的100多篇业务论文,论题涉及广播工作诸多方面,特别是对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广播面临的新课题,有些论文提出了探索性的见解,更值得一读。
作为一个民间的广播协作体,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兴旺的势头,是令人兴奋和鼓舞的。其经久不衰的原因,我以为有这么三点:一是由一些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宣传工作搞得好的局台负责人担任正副理事长,具有号召力;二是理事会成员每年都精心策划、认真准备,节目展播、业务讲座和经验交流研讨等活动有声有色,具有吸引力;三是各成员台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彼此齐心协力,既享受权利,更尽好义务,具有凝聚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落实一个情况熟悉、乐于奉献的人做好日常的协调服务工作。
总之,顺应潮流的事物必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在区域经济和媒体跨地区经营已成不可逆转之势的今天,我们有理由期待应运而生的上海经济区广播新闻协作会会乘势而上,联合之路越走越宽广,在合作的深度、广度、力度、形式和成效上与日俱增、与时俱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