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事求是,改进国际传播

实事求是,改进国际传播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实事求是,改进国际传播“欧洲属于过去;美国属于现在;中国属于未来。”中国广电国际传播的任务是说明中国、展示形象、赢得理解、推动发展。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环境的变化看,当前都是拓展、提升中国广电国际传播的一个历史机遇期。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如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把中国广电的国际传播真正做出实效来。

实事求是,改进国际传播

坚持实事求是,改进国际传播

“欧洲属于过去;美国属于现在;中国属于未来。”这是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6月11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论断。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舆论中类似对中国的寄望、赞誉、甚至热捧多了起来。首先这是好事,因为在国际天平上“中国因素”越来越被看重,是中国国力增强的直接表现。但是面对种种赞誉和热捧,国人又必须保持清醒和理智。因为中国现在还仅仅是个大国,而非强国,还处在“大而趋强”的历史进程中。而要真正成为一个强国,不仅硬实力有待发展,软实力也有待提升。因为一个强国不仅表现在物质力量上,同时还表现在它能为世界提供一种具有建设性、普世性的文化、理念与制度。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国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包括作为软实力重要一环的广播电视的国际传播也是如此。

中国广电国际传播的任务是说明中国、展示形象、赢得理解、推动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解读中国的话语影响力并不在中国而在西方国家;中国的形象也主要不是由我们,而是由西方媒体塑造的。从“睡狮论”、“黄祸论”、“异类论”、“崩塌论”、“威胁论”等一系列有关中国的妖魔论可见一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与之相比,中国的国际传播却落后于形势的需要。究其原因,大体有三:第一是覆盖面窄,不少地方听不到、看不到或听不好、看不好中国的广播电视。第二是不仅西方媒体掌握着解读中国的话语影响力,而且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原因,西方受众更相信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解读,而对来自中国媒体的报道则视为一种宣传,常常怀有一种近乎本能的不屑、质疑、防范乃至抵制。第三,是由于我们的报道确实不够考究,硬、直、透、露,往往带有明显的宣传色彩,以致自拒于受众。

为扩大覆盖,近些年,中国广播电视大力推进“走出去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绩效。

至于西方受众对中国媒体报道的成见,由于中国实实在在的发展,由于世界上出现了各种“中国热”,包括西方民众在内,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加之随着西方媒体对中国客观报道的逐步增多,使得西方受众对中国媒体报道的疑戒有所消释,信任度有所提高。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环境的变化看,当前都是拓展、提升中国广电国际传播的一个历史机遇期。关键是在扩大覆盖的同时,优化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因为覆盖解决的只是技术性落地;节目好,人家愿听、愿看,才是效益性落地。为此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关于舆论导向与新闻规律

国际传播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遵循新闻规律,讲究报道艺术。前者是把握“魂”的问题,后者是解决“体”的问题。“体”之不存,“魂”必难附。

因此,越是强调舆论导向,越要强调新闻规律和报道艺术,从而为舆论导向创造最佳的载体和最生动的实现形式。(www.xing528.com)

第二,关于“以我为主”和“三贴近”

国际传播既要坚持“以我为主”,避免跟着外国舆论的节拍跳舞,又要坚持贴近国外的社会实际、舆论实际和受众实际。单纯地强调前者会失去受众,单纯地强调后者会失去自我。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我们要传播的和国外受众想了解的这二份账单的多种重合点上把文章做好、做足,才能实现传者和受者的“双赢”,才能而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第三,关于“以正面宣传为主”和“信息公开”

国际传播既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又要做到信息公开。随着中国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不仅与中国无关的纯国际问题越来越少,而且与世界无关的纯国内问题也越来越少。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见。因此,世界不仅对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关心,对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样也越来越关心。中国的国际传播要建立可信性、权威性,就必须在“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及时、客观地报道各种矛盾和挑战。这样不仅可以树立中国党和政府清醒、理智、开明、负责、自信的正面形象,而且可以避免把问题报道的话语权让给外国媒体,任由他们误读,进而造成受众的误判。而全面、客观地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还可以使“中国威胁论”的蛊惑者难以授其奸。

第四,关于中国立场与国际意识

中国广电的国际传播既要坚持中国观点、中国立场,又要体现国际意识和全球眼光。在国际传播中既要防止民族自恋、自誉情结和暴发户心态,又要防止弱国心态和悲情意识。比如脱离世界实际的自我溢美;比如对外国涉华舆论的过度敏感和过分反应;比如对大国的仰视和对小国、弱国的漠视;比如把爱国主义降低和混淆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比如只从一己考虑,缺乏国际责任意识和世界公民意识等等。所有这些在国际传播中都要力避。

第五,关于传统观念与时代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观念,比如“仁者爱人”的伦理观、“和为贵”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世界大同”的历史观等。所有这些,广电国际传播都应大力传扬。但是在五千年的文化中也有许多历史背负,比如人治文化、官本文化等等。因此,国际传播一方面要警惕自觉不自觉地使这些旧观念在报道中历史再现,同时应结合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时代理念和目标,积极地加以阐示。比如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念,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比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和主张等。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王国庆同志所说,这些理念和主张“既符合中国文化精神,也符合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是打通中西文化的“结合点”,是国际传播应着力传扬的。

总之,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中国当代社会改革、发展的张力为中国广电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富的传播资源;而世界对中国的日益关注又为之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资源。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如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把中国广电的国际传播真正做出实效来。因为做了是一回事,而怎样做和做得怎样又是一回事。

本文系作者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3期撰写的评论员文章。中广协会《中国广播电视理论动态》2007年第11期摘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