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德育教育理论和经验的借鉴
张 欣 王苏喜
(西安工业学院 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32)
摘 要:从西方德育教学途径、西方德育教育的开放性和西方德育教育鲜明的阶级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西方德育教育理论和经验有许多值得中国德育教育借鉴的方面。
关键词:教学途径 开放性 阶级性 灌输
德育教育方法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当今世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都非常重视德育教育。不同国家从本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情出发,采取了不同的德育教育理论和方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在许多方面可以为我国德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西方德育教学途径广阔,方法灵活
课堂教学仍然是德育教学的主渠道。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专门设置了德育课。英国中学的德育教材是《生命线》,很有特点。如教材上有这样一些问题:有人纵火会发生什么?一个男孩请他喜欢的女孩看电影,该由谁付款?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学会作判断。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关心和发展深思熟虑的生活方式。日本的道德课教学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如讲解、讨论、看录像、演剧、唱歌、辩论等,不拘一格、活泼有趣。道德课的评估不采取打分的方法,而是对学生的有关认识特点和行为倾向进行分析。在美国,虽没有专设道德课,但包含了许多德育课程的科目。而且,美国很注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以上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学习。
西方的德育教育十分注重组织课外校外活动。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选择参加课外活动,并把分数计入成绩册。他们推行真实教育,课堂讲授结合社会生活,不但带学生去参观社会发展的成就展览,也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这样学校德育就是开放的,延伸到学生的校外生活中。
西方德育教育也很注重隐蔽课程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对教学所持的态度、学校提倡的东西、校内的舆论导向、校园的面貌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均不亚于正式的课程,所以西方国家称之为“隐蔽课程”。日本极其重视隐蔽课程的作用,对教师的学历、仪表、言谈举止甚至容貌都有规定;对学生的要求就更加严格,有详细具体的学生守则、操行评定标准、多种多样的奖惩制度。美国教育界历来重视隐蔽课程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所起的作用。一是力求课堂学习与环境教育活动目标一致。二是校园环境应与社会环境相一致;校内生活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应该与社会一致。这样在校内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西方国家务实的教育管理。许多国外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道德行为导向的管理。导师制的发祥地英国牛津大学对学生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有规定,导师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有类似我国学校的“班主任”制度。中小学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管理学生的“硬任务”,如学生的注册、考勤、身体及心理状况,组织参观、旅游,与学校和学生家长联系等。香港地区的学校在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增强自治能力。(www.xing528.com)
二、西方德育教育的开放性
在对发达国家道德教育传统的研究中我们能够发现,发达国家的德育表现出鲜明的开放性,特别是在德育目标上,如美国把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强调发展儿童承担社会责任和创造新生活的品质,注重发展儿童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正像美国著名的学者艾伦·布鲁斯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学生所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成为学者,而是为他们提供了美化的开放性德育环境。”英国德育则强调让儿童了解人、社区、国家及世界中的互相关系以及全部生活领域中的道德的意义;德国则注重培养具有面向世界开放人格的人。
西方注重一切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在德育教育中始终把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民主的、开放性的品质,突出儿童参与意识的培养;在教育途径上注重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德育理论的多元化,注重以学校德育为基点向社会、家庭的双向延伸;注重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的人才教育,这也正是一种开放性。
德育的开放性表现在德育目标、途径、方法乃至理念等许多方面,是在适应高科技发展和国际化过程中逐步传承并形成新的意义上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德育是为现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文化演变和人的发展需要相一致的,现代社会的创造者更加需要有道德的现代人,这种有道德的现代人具有积极参与有益活动、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责任感、不断进取的特征,有道德现代人的培养需要开放性的德育,即大德育体系。西方道德的开放性传统为西方现代社会的现代人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西方道德教育开放性传统的认识、借鉴,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教育视野,对于我国大德育体系的构建和德育的改革和发展大有裨益。
三、西方德育教育鲜明的阶级性
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当时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就明确提出,其德育思想立足于为新兴的英国资产阶级培养新人。此后,西方德育在资产阶级的思想灌输和政治文化灌输方面从未松懈过。其政治家、教育家们都非常重视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宣传灌输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这种灌输无论在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以美国为例,美国哈佛大学根据其核心课程指导原则,即每一个哈佛本科毕业生都应当受到广博的教育,接受过这种教育的青年需要知道教育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核心包括科学、历史、文化与艺术、外国文化、社会分析和道德推理六项。其中社会分析和道德推理两项开设了20余门课程,大量涉及资本主义精神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美国作为两党制国家,尽管不同的政党轮流上台提出不同的政治纲领,但在宣传灌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坚定性、明确性方面却从不因政府的换届而受到影响,从而保持着根本制度与主导价值观的高度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下的德育的目的、任务是根本不同的,但就德育阶级性的灌输形式而言,又有许多共同的东西,许多方法和形式完全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教育包括德育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借鉴西方德育一些有益的方法和形式。比如,注重熏陶和渗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道德实践,着力提高教育效果;注重把文化遗产作为德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应用能力,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对操作适用性的研究,大力提倡不同学术思想的交锋;等等。我国许多人对西方德育并不清楚,甚至有人认为西方大学没有德育。这是由于西方德育教育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特点,加之有些西方国家的政府没有明确规定统一的大学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而造成的错觉。事实上,西方的大学中不仅存在德育,而且是很有实效的,其实施的方式方法,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