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的误区与对策
杨丽华 孙建乐
(西安工业学院 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32)
摘 要: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试分析目前高校德育教育模式存在的一些误区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高校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德育模式,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德育教育。
关键词:高校德育 误区 对策 创新德育模式
高校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创造的主要源头,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这不仅在于它向社会提供科学上的发现、发明,技术上的改革、创新,还在于它使社会积累起来的人类宝贵文明遗产和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经过高等教育的人,不仅要通过科技和知识共同改造世界,更要运用道德和人格一起支撑社会。因此在大学中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根本任务。
柏拉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认为,个人通过受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德育教育,建立起符合个人本性的“美德”,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孔子也从“国之本在家”的思想出发,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孝弟忠信”的教育,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平视为治国安邦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虽然长期以来德育一直很受重视,但是高校的德育教育却总是受到各方面的诟病,有些甚至来自于高校内部的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被认为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效果不显著。究其原因,在目前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一些误区,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
首先,德育脱离了学生的完整教育,被视为只是德育教师的工作。在具体的德育教育活动中,设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活动、设置单独课程、配备专职教师实施德育教育,这固然必要,但实施德育教育必然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是德育教师的事。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不应该被局限在特定的时空进行,而应该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人类在认识自然界中获得了系统的科学认识,这是确立正确的自然观、宇宙观、世界观和科学观的基础”,人类在对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中所受到的科学精神的熏陶,比任何说教来的都更有效。比如在讲授专业学科时,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的社会价值,了解本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知识,以激发学生产生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热情。科学与道德的关联,还在于科学给人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而这正是我们在德育教育中所追求的。
第二,德育教育被简单等同于政治工作,造成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严重脱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思想道德建设“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显然与单纯的政治工作在目标和内容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虽然德育工作往往借助政治理论的力量,并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达到教育目的,但德育工作的内容更丰富,形式可以更活泼多样,德育工作并不简单等同于政治工作。例如,开大会鼓动宣传,对开展某项活动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但对德育教育用同样的方式却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德育认识的偏差往往会使教育工作者工作方法僵硬,语言枯燥无味,内容单调,导致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另外,仅以政治理论的力量来推动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远离了具体学科资源,造成专业教师以为自己的工作并不在此领域,从而远离了德育教育,客观上造成了严重削弱德育教育力量的后果。(www.xing528.com)
第三,德育工作的内容过分讲究系统理论的传授,忽视道德实践。我们的德育教学总是灌输给学生许多既定的公认的价值和信仰,很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去实践、去思考。结果多数学生在试卷上反映出对道德规范和美德概念的掌握,但在实际行为中却表现出道德和人格的缺失。这说明德育教育的效果并未落到实处。学生对所学的道德理论不能外化为行动,“教而不化”,那么,教之何用呢?王夫之对“德”有过一个描述,“德者,行焉而有得于心之谓也”。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不仅在于学习有关的道德知识,还在于参与道德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判断学生的言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丑的还是美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因此,要鼓励学生进行道德实践,以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发展道德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学习道德理论的同时,在实践中形成个人较为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有着鲜明的独立性认知、色彩斑斓的情感性体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变动性心态。像上述单调呆板、缺乏生动内容和丰富形式、较多在孤立的时空开展的德育教育工作,很难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学内容也无法在学生内心得到升华,教育效果更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要想真正开展好德育教育,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德育教育管理新体制,从组织保障、制度约束到妥当的教育方式,把德育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强化德育效果,是目前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对西安工业学院来讲,应该成立学校党委为核心的德育领导小组,并以此为龙头,以学校行政系统为主干建立自己的德育管理体系。德育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实施计划和具体的工作方针及任务,为德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使德育工作任务得以明确和规范;行政系统作为学校方针和政策的执行者,在德育教育上各部门应协调工作,整合多种教育资源,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力争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以期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教育格局。
建立以“两课”教学为主导、专业课渗透和人文课选修为辅助的多渠道大学德育教育模式。“两课”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以使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课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和道德观,能使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同步协调发展。“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学校应当构建能够支撑起德育教育实践体系的学科或学科群,加强学科建设,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以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同时,也应注意到人文、社会、自然各学科内都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因素。中科院院士杨树子教授指出:“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所组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所组成的人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科技专业教学当中应该可以渗透人文教育,人文社会学科专业教学当中也应该可以渗透科学教育。”并进一步指出:“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引导和渗透,将德育教育融合在各种学科中,有意识加强人文因子,通过引导学生加强认知结构和认知原则的解析和评判,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等,是专业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来进行德育渗透的。例如在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时,就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就可以进行热爱专业的敬业精神教育;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就可引导学生领会其中所包含的丰厚的为人处世方面的道理。孙中山先生给中山大学题写的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以说既对科学研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也是对为人处世、立身治学方面的谆谆教诲,是科学方法与人的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典范。
注重在管理工作中实现德育教育,构建全方位德育教育体系。管理教育是一种寓思想道德教育于管理之中的有效教育途径,是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个综合的教育过程,是在各种外在因素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不仅要靠直接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必须辅之以管理教育。当今时代,个性化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建立和完善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柔性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咨询和服务,培养学生心理素养,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管理的教育功能。
构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校园环境,以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哈佛大学有这样一种理念,认为最佳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更具有创造性,还应该使学生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西安工业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多学科、多门类共同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从这个角度理解,尤其应该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充分注重人文因素,构建以学生全面成长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目前正值我校未央校区建设当中,几个方案都特别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但在注重环境绿化的同时,也应该充分注重人文“绿化”,把人文因素引入其中。例如,在对教学楼、宿舍等建筑物或一些园林的命名时,不宜采用校本部以数字系列作为名称,这样虽然简单明了,但校园的人文气氛却因此淡化许多。
目前,我校的人文教育已得到全方位的关注,也摸索到了很多德育教育的规律,有了很多成熟的方式,如果能够在体系上进一步完善,在专业课教学中更多的融入德育教育内容,鼓励全体教职员工都全面加入德育教育的队伍中来,相信我校的德育教育会走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成败,既关系到个人成才的要素,又包含着民族兴旺、社会发达的深层次背景,高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德育模式,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高校德育教育,在实践中作好德育工作,这不仅有着非常现实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必将对我国社会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