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实践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着重探讨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特征的21世纪,高等教育在发挥自身教育优势,促进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应对的关键问题,其中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教师等。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实践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王志玲

(西安工业学院 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32)

摘 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份蕴涵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着重探讨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特征的21世纪,高等教育在发挥自身教育优势,促进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应对的关键问题,其中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教师等。

关键词:知识经济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知识经济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美国经济的发展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曾进入一个衰落期,世界综合竞争力的桂冠日本摘走,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被德国夺得。80年代后期,美国下决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刻的结构性调整,以“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为纽带,引领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用10年左右的时间夺回了所有失落的经济头衔,并使美国占世界GDP的比重从1988年的25%上升到1998年的27%。更重要的是,知识经济已经称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而谁保持了知识经济的领先地位,就将无可争辩地处于全球经济的支配地位。

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技术性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知识称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与经济相结合,首先是知识,而且是不断创新的知识,是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技术和经济效益的创新能力,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特点

21世纪,世界各国均将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砝码加以重视和发展,均希翼通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中抢得先发优势,旨在通过教育的创新,引发科技的创新,以全面带动经济的振兴。我国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抢得优势,就必须改革单一的教育体制,改革落后的课堂与教学系统,培养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担负起科教兴国的重任,才能不负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期待。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特点表现为:

第一,有创新意识,而又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而常常又是闭门造车,没办法和不去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这些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像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他们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第三,有创新的热情,但独特的创新目标不明确。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他们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他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校因素(www.xing528.com)

第一,教育内容陈旧与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学校教学内容仍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缺少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在这种教学状态中,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中受教师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如教师本身的思维不发散,创造能力不强,也导致学生思维阻塞,缺少质疑的品质,也不会变通,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专业范围狭窄,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专业设置,对培养专门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知识面的狭窄也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学生的活动大多是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没有时间和条件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第三,教学目标上重视认知素质,忽视情感素质,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的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如在感知能力、想像能力、思维等认知方面的能力培养比较重视,忽视了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了解了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和制约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的观念。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应变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发展大学生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统一。

第二,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在这方面,图书馆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图书馆应准备大量的各学科各专业最新的书籍和期刊,反映各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保证需要的学生都能借到,学生可以随时了解和跟踪最新的科技发展步伐。另外,学生也可以和同学就学习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

第三,要培养创新型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因此,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第四,形成学生、教师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让学生逐步成为自我开发创造的主体。要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教师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学有特长,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创新素质,并在各种创新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才能。通过对学生创新知识的教学和创新活动的指导,激励教师、学生互动,形成教与学过程中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

第五,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或建立大学生长久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了解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激励他们的创新热情,使他们的创新活动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第六,要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