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贫困生问题:家庭收入关键因素

高校贫困生问题:家庭收入关键因素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高校贫困生的思考孙锐摘要:随着高校招生的“并轨”,公费上大学已成为历史。随着最近几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总数实际上逐年持续上升。时下,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否能够积极、稳妥的解决它已经成为关系到高校稳定、社会进步、国家繁荣的问题。所以,家庭收入的高低是高校贫困生形成的决定因素。

高校贫困生问题:家庭收入关键因素

对高校贫困生的思考

孙 锐

(西安工业学院 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32)

摘 要:随着高校招生的“并轨”,公费大学已成为历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同样也成为一种商品,如何使得经济状况较差无力负担学费和其他支出的“贫困生”顺利的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毕业生,同时积极的预防和解决由于“贫困”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就成为社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性的由国家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必然要求消费它的社会成员分担一部分成本,简而言之就是“缴费上大学”。虽说这一观点已经被社会基本接受,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转型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一部分来自贫困地区或贫困家庭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难度大大的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高校贫困生的出现,一般意义认为,“在经济上难以和勉强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水平,无力缴纳学费和购买必要的学习生活用品”就是贫困生。据有关部门1996年的调查统计,当时在校大学生中特困生就有几十万人;1999年,我国560万在校生中,贫困生有100.5万人;2000年则增至142万人。随着最近几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总数实际上逐年持续上升。时下,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否能够积极、稳妥的解决它已经成为关系到高校稳定、社会进步、国家繁荣的问题。

一、贫困生的成因

(一)地域因素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部分的高校生的经济来源都是家庭。所以,家庭收入的高低是高校贫困生形成的决定因素。由于自然、环境等原因,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来自西部“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学生普遍经济状况较差。

(二)行业差异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的加大。2003年我国薪资水平最高的电信行业平均水平高出普通制造业的数倍之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尽管国家已尽最大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2002年末,仅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再就业职工人数就为410万人。对于他们和待岗以及无稳定工作的家庭而言,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支出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三)个体因素

高校中,由于各种突发原因,例如:学生丧失直系亲属、父母离婚成为单亲家庭、父母有一方失业或生病、导致学生失去经济来源,从而成为贫困生的例子也普遍存在。

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脆弱、过分焦虑

由于贫困生心理长期的处在紧张不安之中,对待一个普通问题的看法也容易走极端。淮南工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特困生中有17.8%感到恐惧,一站起来就会头晕;19.3%感到身体疲倦;9.1%感到失眠、多虑,24.1%在遇到挫折后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所以经常会患得患失,偶尔一个失误或一次失败都成为不可原谅的错误。例如:一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会使他们深深的自责、内疚,因为这样亏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亏对父母幸苦的劳作等等,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根本无法摆脱失败的阴影投入到下一次“挑战”当中去,加之在大学这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想“出人头地”就更加不易。结果这就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始终的笼罩在贫困生的头上,严重的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体在经历挫折打击之后,如果不积极的调整心态,很可能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卫形式”,其中最危险表现就是“攻击行为”,它不会在每次挫折之后都出现,但是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之下它的爆发是必然的,在这种“非理智”的思想指使下,贫困生有极大的可能做出具有危害性的行为,对自身和学校都不利。

(二)心理自卑、丧失自我

由于贫困生对于“钱”这种资源的稀缺性的感受远远的大于其他学生,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下,他们自然或不自然的把金钱等物质条件看的过分重要,不能准确的给自己定位,时常会感到自卑,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会层层包裹自己,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对周围的人和事变的更加敏感,平常的一句玩笑,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触动了他们某一根敏感的神经,从而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自卑感,调查表明部分地方贫困生忧郁症的检出率高达51%,其中轻度占35.34%,中度占12.7%,重度占3%,远远高于其他测试人群。久而久之,他们会渐渐的感到不适合这个集体并最终脱离这个集体。这使得他们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会认为自己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如其他的同学这种错误的极端想法。南通工学院的调查显示: 25.1%的贫困生会因为贫困而常常自卑,52%的贫困生会偶尔感到自卑,这样的心态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的话,必然导致自信心的丧失,自我拒绝等等心理障碍,影响人际交往。不敢想像这样的学生,当有一天毕业走向社会,他的心理是充满怎样的孤独、恐惧和无奈,他又怎么能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立足。

(三)心理痛苦、外表冷漠(www.xing528.com)

由于自卑的心理,处于“面子”的考虑,贫困生会减少甚至是拒绝与外界的交往,错误的认为从事这种交往是要付出“高额代价”的。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总是表现出一种极端的冷漠,对于身边的人与事看上去几乎没有什么反映。这样不但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同时更加禁锢了个体的社会化进程,阻碍他们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从而一系列的恶性反映,加剧心理障碍的形成。在实际的生活中贫困生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会陷入一种激烈而痛苦的思想斗争当中,既渴望拥有与其他同学一样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的美好,但同时害怕在交往中失去所谓的“面子”而伤及“自尊”,更加可怕的是他们不能够做出一个理性的决定,而是陷入了这个无休止的斗争本身当中,“前怕狼、后怕虎”,最终还是无法走出这个怪圈。在这样矛盾的心理下,他们害怕再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是选择类似心理咨询等积极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个体的这种倾向,严重的阻碍了他们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把群体规范当做一种压力强迫自己接受,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缺乏共同的认识基础、思维方式等,这样环境下的个体社会化必然是一个不稳定、不完整的。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途径

(一)扩展高校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加强高校经济实力

我国高校的经费主要分为三部分:国家拨款、学费收入、学校自筹。由于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除了一少部分学校可以通过国家拨款基本满足自身需要外,剩下的高校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利用资本化、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这样学校才有能力给在校生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首先,积极鼓励社会捐赠。历史上,日本早在19世纪就开始发行“教育国债”,极大的促进了本国的发展。国内某些企业可以拿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也应该争取这部分资金。其次,高校也应该学会“经营”。众所周知,高校在科学技术、学术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高校可以通过“校办产业、校企合作、技术转让”等方式,增加自己的收入,变“死钱”为“活钱”。最后,积极的争取社会投资。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处在“卖方市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对许多风险投资商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高校同样需要利用市场资源促成自己的发展。西安某高校利用出让建成后的学生公寓的经营权,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建成了学生公寓,为高校扩招奠定了基本物质条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这说明只要找到了高校和风险投资商的切合点,就能够“双赢”。

毫无疑问,经济势力强大的学校才有更加雄厚的资本来系统的解决贫困生问题,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基本原则。

(二)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由于贫困生对物质生活的狭隘理解,使他们不能够正确的认识“有钱”、“没钱”,在努力帮助他们改变物质生活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纵向看,贫困并不是我自己的错,并不是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可能是历史的、自然的等其他原因造成的,个人只不过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其次,横向看,贫困生又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并不是个人的耻辱。最后,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贫困生对生活的感悟,比同龄人要深刻的多,如果加以正确对待,这不但不是耻辱,而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

时下,各种思潮冲击着校园,那堵薄薄的围墙再也不可能阻挡学校与社会的接触。一方面,增加学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可以减缓学校、社会差异给学生心理的巨大冲击,起到缓冲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中一些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腐蚀着高校的思想阵地,不良思潮、物质诱惑对贫困生的刺激更是明显。事实表明,有些贫困生为了追求不合实际的享受,“一失足铸成千古恨”,触犯了法律,这样的悲剧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一定要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决不能形成“人穷志短”这样的错误想法,要坚信“只要不坠鸿鹄之志、终有昂首腾飞之时”。

(三)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解决贫困生实际问题

首先,认真落实“减、免、贷、补、奖”的政策,最大限度的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应当借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贫困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他们有基本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依照《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使得更多的贫困生受益。其次,贫困生应当努力争取用人单位的委培、定向指标,一来可以解决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二来可以解决自己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同时也充实这些行业的人才队伍。再次,积极开展勤工俭学,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能够把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相融合的良策,一方面解决了贫困生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帮助贫困生树立自尊、自强的认识。最后,贫困生应该认识到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尽管有社会、学校的帮助,但是最终还是要“缴费上大学”,所以,应该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通过自己的劳动,帮助自己完成学业。

有研究表明:近20%的贫困生对社会持悲观、否定甚至极端的观点。这种偏激心理不仅无助于贫困生的身心成长,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未来建设事业的成功。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在积极开展帮困的同时,应该为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利用心理咨询、团队活动、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努力让他们“回归团队”。要在全体在校生中广泛、深入的开展心理教育,杜绝类似“马加爵事件”的悲剧重演。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必将在一段时间存在下去,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宏观环境下,积极探索出一套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办法,既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段保乾 贫困生心理的消极因素及其教育对策[J]南京 高教文摘 1997.8

2.李从松 大学贫困生问题的表现与对策[J]武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出版社 2002.2

3.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

4.魏 伟 贫困生特征与解困工作[J]南通 南通工学院学报 20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