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教师人格塑造:西部人文论丛

大学教师人格塑造:西部人文论丛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而言之,教师职业的深刻内涵,不仅呼唤教师的健全人格,而且为教师健全人格的塑造指明了方向。如何利用这一契机进行大学生健全人格教育和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遵循大学生自尊心理、成才心理、向师心理的需求,强化教师健全人格的示范作用,是一举多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学教师人格塑造:西部人文论丛

大学教师健全人格塑造之我见

赵 琳

(西安工业学院 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32)

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教师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大学教师健全人格塑造的意义,提出了发展教师积极的自我意识,确立“以人为本”、“终生学习”、“以身立教”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师职业人格成分的人格塑造策略。

关键词:健全人格 自我意识 道德人格

教师职业的劳动性质决定了教师不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劳动对象,而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人格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因此,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师生的相互关系,首先要谈的就是人格问题”,教师的完善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人格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威信,影响着教师的自我发展。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在实践中探讨教师健全人格的塑造必要而迫切。

一、教师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

人格作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有其十分丰富的内涵。哲学是从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抽象的概括来探讨人格的,它强调的是人的个体完整性和价值。社会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个体社会化问题,倾向于将人格视为社会背景的反映。法学将人格定义为,具有法律地位并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体或法人。伦理学认为,人格是指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道德规定性,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又称道德人格。

只有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最完备和深刻,它强调了人格具有全面的整体性,是行为的有机整体,具有兼摄表里的性质。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稳定的自我成分。人格具有个体的独特性,反映人们适应环境的个别差异。人格具有社会性,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按一定原则建构的组织结构。人格就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人格不是天生就有的,是生理的自然成熟与通过环境和教育获得知识经验这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受环境制约,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教师人格是在一定人格基础上,通过学校环境、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的个人选择逐渐形成起来的,它是一个教师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反映着教师的精神面貌。概而言之,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内容,一是以教师的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为主的职业个性心理倾向性;二是以教师的能力、气质、性格构成的职业个性心理特征;三是以教师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为主的自我意识。这些人格的各种成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

教师健全人格应该是教师的各种人格成分的健康发展和完备结合。教师健全人格一方面要求各种人格成分都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另一方面要求各种人格成分应协调一致地发展。由于各种人格成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可能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进行教师人格塑造就是要遵循各种人格成分本身的发展规律,促进其健康发展;就是要协调各种人格成分,使其相互促进,形成和谐互动的有机整体,形成教师的人格魅力

二、大学教师健全人格塑造的意义

有学者对教师角色作出了精辟概括,一方面,作为社会角色的教师,他们既是社会的代表者,又是社会道德的实践者,还是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另一方面,作为育人角色的教师,他们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开发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大学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其职业性质、权利和义务。广义而言,教师可以说是受社会指派并代表社会,按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学生实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的。大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教师的职业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中一方面有选择地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有目的地创造新文化。这一传承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业,在表达光荣感和自豪感的同时,更赋予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育人角色的丰富性,告诉我们,教师的职业可以说是社会上最复杂、最艰苦的职业之一。大学教师严格的任职资格和职务制度,更呼唤奋斗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人梯精神、奉献精神。总而言之,教师职业的深刻内涵,不仅呼唤教师的健全人格,而且为教师健全人格的塑造指明了方向。

大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正处于青年中后期。青年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个体人格发展尚不成熟,但由于大学生身心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社会角色的改变,其自我意识,将在此时期开始在强度和典型性上都超过中学阶段的再一次从分化、矛盾,并逐渐走向统一的发展。而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因此说大学生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这一契机进行大学生健全人格教育和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遵循大学生自尊心理、成才心理、向师心理的需求,强化教师健全人格的示范作用,是一举多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教师健全人格的示范能使大学生在直观的认同、倾慕下,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健全人格的向往;教师健全人格的示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激发大学生对健全人格的追求;教师健全人格的示范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能以理性的力量促使大学生自觉产生模仿行为。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一个人格高尚、威信崇高的教师是令学生信赖爱戴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往往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总而言之,学生的成长呼唤教师的健全人格。

三、大学教师健全人格塑造的策略

(一)发展教师积极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整个人格结构的核心,它从心理反映的意识层次上支配、调节着人的行为。只有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才可能塑造健全的人格。(www.xing528.com)

积极的自我意识,首先应该是结构形式完整的自我意识,表现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是协调一致的。其次应该是内容形式健全的自我意识,体现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是协调统一的。再次,应该是观念形态完善的自我意识,表现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积极统一,投射自我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协调一致上。最后,应该是积极自我占主导的自我意识。

笔者认为发展教师积极的自我意识,就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一是从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入手,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形成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相统一的自我形象。二是从自我体验包括自爱、自尊、自信、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方面入手,通过积极的自我感受,对教师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三是从自我控制包括自立、自主、自强、自制、自律等方面入手,对自己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命令和调节,产生一种教育的可控感,不断超越自我。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做到“尊人”和“自尊”

以人为本就是要视人为万物之灵,为最宝贵的资源,尊重人的存在价值,将满足人自身及发展的需要视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渴望得到尊重是高校师生普遍存在的优势心理需要,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人”和“自尊”是关键。这里的“尊人”是指对他人有价值感和重要感的一种体验、态度和行为选择,教师尤其要实践对同事和学生的尊重,其意义不仅在于换得良性互动,形成愉悦氛围,而且在于获得同事帮助启发,与学生教学相长。“自尊”是指对自己有价值感和重要感的一种体验、态度和行为选择,它与羞耻心密切相关,羞耻心就是指由于发现自己的不足,缺点和错误而感到羞愧,受到别人侮辱而感到愤懑。它总是和上进心、荣誉感联系在一起,并以此获得自信和工作的动力。

要真正做到尊人、自尊,笔者认为,教师应对人的差异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有学者认为,人的差异突出表现在个性心理特征上,主要因气质、性格的不同产生“风格差异”,因能力不同产生“效率差异”,前者主要影响与人相处,后者主要影响处理事务。教师只有认识到学生、同事和自己的风格差异,才可能在处理师生关系和同行关系时做到尊人,收获自尊,获得良性互动;只有认识到学生、同事和自己的效率差异,才可能在教育教学及科研中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找准努力方向,做出应有贡献。

(三)确立“终生学习”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师能水平”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是影响活动效率的基本要素。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人的能力在发展水平、表现早晚、成分结构及性别上存在差异,并最终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大学教师要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材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科研能力、教育机智、自我教育能力和心理教育能力等“师能”。而这些“师能”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了解自己能力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主观努力才能形成和发展。而所谓主观努力的核心就是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确立不断学习和钻研的内容。教师只有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知识,学习一切先进文化,反思总结实践经验,才能不断提高“师能水平”。而“师能”不仅直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而且作为教师人格的核心要素,有助于确立教育威信,形成教师人格魅力。

(四)确立“以身立教”的教育理念,完善“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就是指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人格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道德人格是衡量健全人格的核心标志。

教师的道德人格突出表现在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上,“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师德理念,就是其高度概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果说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话,那么,教师的道德践行就起着关键作用,道德人格塑造理应成为教师健全人格塑造的重点。当今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对复杂的社会进行着自己的思考,教师作为其人生道路上的领航人,只有自己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在学生心理上唤起尊崇效应,为“真、善、美”在社会上的立足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邓春林 教师法制教育基础 西安出版社 2000.3

2.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7

3.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9

4.程方平 中国教育问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11

5.郭广银 论理学原理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