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问题:西部人文论丛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问题:西部人文论丛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科学的发展观与环境问题王曙光曹玉玲摘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问题:西部人文论丛

试论科学的发展观与环境问题

曙光 曹玉玲

(西安工业学院 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32)

摘 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 环境 发展 协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经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要求,也是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一、传统发展观引发的环境问题

人类有史以来以来就存在发展问题。人们总是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这种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存在很多误区。它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没有考虑自然成本,缺乏整体协调观念。人口压力、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短缺、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因此产生。例如,昆明滇池近几十年来严重污染,周围的农田、化工厂是主要污染源,如果将这些农田和化工厂几十年来的利润汇总,有几十个亿。工业的发展,虽然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创造了物质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现在要使滇池水变清,将劣五类水变回到二类水,最起码要投入几百个亿。

在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至少在50年到100年发展当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20年改革开放中集中的暴露出来。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遇到过这样的形势,世界上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一项在中国没有,而且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这都是我们的发展付出的超常的代价。造成这些负面作用的根源,一方面是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多种社会因素的作用。

在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换来的,这种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的经济收益,必须进行有效的修正。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环境与发展相互依靠、相互促进,这是千百年来人类在与自然界不断冲突的历史中得来的血的教训。曾几何时,甚至到今天,人类为了求生存,改善生存条件,不断地向自然索取,甚至是过度的索取。对此,自然界也不时地以洪水、干旱、沙漠化等灾难给人类以惩罚,使人类逐渐意识到遵守自然法则的重要性。今天回首历史,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的严重威胁已经触目惊心,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以及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

三、努力实现三个转变,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www.xing528.com)

我们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归纳起来讲,最主要的应该是四项目标:目标经济增长、民主法制建设、教育科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这四个方面是我们的总的目标,全面的目标,不能一提目标就是GDP是多少?翻了多少番。所以,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均衡建设我们的现代化。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保持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要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什么是发展?GDP代表着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于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GDP核算体系,GDP作为核心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统一标准。然而,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必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我们从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

因此,光单纯的GDP不能表示它是一种真正的发展。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应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没有GDP的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也就不具备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物质条件。因此,我们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环境权益是人民生存权的重要部分,国家已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保护环境已成为地方党政领导的职责所在。因此,从长远看,要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得以统一,就要加大力量研究并采用“绿色GDP”的衡量指标,将环境成本从经济指标中扣除,形成衡量经济发展更全面的标准。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

(二)要转变政绩观

过去各地区干部的政绩观,皆以单纯的GDP增长为业绩衡量标准,单单是要指标、要速度,很多地方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资源产值,甚至弄虚作假,大搞政绩工程、大搞形象工程。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如果不提出这样的转变,我们的发展确实是令人担忧的。

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在实际工作中,要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那些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是最要不得的,对资源和环境危害也是最大的,是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所以,我们的政绩最终要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衡量我们部门政绩的最根本的标准。坚持这样的标准才能使我们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三)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转变在可持续发展上面。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既满足一地区人们的需要,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人们需要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长期存在着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与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发展低投入、高效率、低污染的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深化改革,实行政府调控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国务院要加大政策的力度和监管的力度,没有这一条不可能转变。

我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才可能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使我们国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科学制定规划,认真抓好落实,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推进生态省建设 中广网 2004.3.8

2.绿色GDP科学发展观 中华工商时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